复合型墙体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13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型墙体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构筑墙体的建筑材料,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
复合层结构的墙体构筑材料。
背景技术
目前,砌筑墙体使用的混凝土墙体模块大多具有单层结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CN1206429C公开了一种井壁墙体模块,该井壁墙体模块具有两个主模板以及连接主模板的 连接模板,两个主模板之间具有一排镂空结构的空腔;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232287Y公 开了一种具有镂空结构的墙体模块,该墙体模块的两个主模板之间具有一排镂空结构的空 腔。将这些模块码放完毕形成墙体框架,向镂空结构形成的空腔内浇注高强度的普通混凝 土,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墙体;向镂空结构形成的空腔内浇注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轻 质泡沫混凝土,可以形成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墙体。但由于这些模块具有单层结构,两个主 模板之间只有一排空腔,由这些模块形成的墙体框架只具有一排贯通的空腔,无法同时浇 注高强度的普通混凝土和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轻质泡沫混凝土,因此,这些模块无法构筑 既需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又需要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墙体。此外,由于混凝土模块在成型过 程中,如果模块的宽度太大,即两个主模板之间的距离太大,连接两个主模板之间的连接模 板很容易在混凝土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甚至出现塌陷现象,这就决定了这种具有单 层结构的墙体模块的宽度受到限制,具有此种单层结构的模块无法用于较厚的墙体。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型墙体模块,该模块具有复合层结构。由该 模块码放而成的墙体框架内部形成两排以上的空腔,可以同时浇注高强度的普通混凝土和 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轻质泡沫混凝土,这样可以形成高强度的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墙体。 此外,复合层结构可以縮短主模块之间的连接模板的宽度,避免因连接模板过宽而导致连 接模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塌陷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两 侧具有两个主模板,在两侧的主模板之间还具有一个以上主模板,相邻的两个主模板之间 均具有连接所述两个主模板的连接模板。 作为实现本实用新型基本构思的一种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
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在两侧的主模板之间还具有一个主模板,相邻的两个主模板之间均
具有连接所述两个主模板的连接模板。这样,该复合型墙体模块具有三个主模板。位于一
侧的主模板和中间的主模板之间形成一排空腔,位于另一侧的主模板和中间的主模板之间
形成另一排空腔。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分别向两个空腔内浇注高强度的普通混凝土和
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轻质泡沫混凝土,即可形成高强度的隔热保温墙体。 作为实现本实用新型基本构思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
的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在两侧的主模板之间还具有两个主模板,相邻的两个主模板之间均具有连接所述两个主模板的连接模板。这样,该复合型墙体模块具有四个主模板。位于 一侧的主模板和与其相邻的中间的主模板之间形成一排空腔,位于另一侧的主模板和与其 相邻的中间的主模板之间形成另一排空腔,两个中间的主模板之间形成第三排空腔。采用 该模块构筑墙体时,向其中的两排空腔内浇注高强度的普通混凝土,而向另外一排空腔内 浇注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轻质泡沫混凝土,或者向其中的一排空腔内浇注高强度的普通混 凝土,而向另外两排空腔内浇注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轻质泡沫混凝土,即可形成高强度的 隔热保温墙体。 为了使浇注在空腔内的普通混凝土或者轻质泡沫混凝土能够形成纵横相连的网 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连接模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 洞。 为了构筑长方体墙体,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两侧的主模板以及位于两 侧主模板之间的主模板均为长方形板状结构。 为了构筑具有一定角度的墙体,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两侧的主模板以 及位于两侧主模板之间的主模板均由两个半模板构成,所述半模板之间互成一定的角度, 由此形成具有一定角度的复合型墙体模块。 为了构筑直角墙体,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中,构成两侧主模板以及位 于两侧主模板之间的主模板的半模板之间的角度均为直角,这样形成直角型的复合型墙体 模块。 为了构筑直角墙体,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中,两侧主模板中的其中一 个主模板以及位于两侧主模板之间的主模板均由互成直角的两个半模板构成,形成直角主 模板,而两侧主模板中的另一个主模板具有长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直角主模板均有一个半 模板的一个端表面与长方形板状结构主模板的外立面平齐,这样形成用于直角墙体的长方 体墙体模块。 为了构筑井壁墙体或者其他圆弧形墙体,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中,两 侧的主模板以及两侧主模板之间的主模板为同轴圆弧形柱体,它们的主表面均为同轴的圆 柱形弧面,这样即可形成圆弧形的复合型墙体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中,两侧的主模板以及两侧主模板之间的主模板
的一端可以连接端模板,这样形成一端为平面的墙体模块,用于墙体的端部。 为了使上、下相邻的墙体模块之间能够牢固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的复合型墙体模
块中,主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主模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凸缘相对应
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在一端为平面的墙体模块中,端模板的上表面也设
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端模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凸缘相对应的位置也设置有凹入所述
下表面的凹槽。上、下相邻的墙体模块连接时,所述凸缘嵌入所述凹槽,使上、下相邻的墙体
模块能够对齐并牢固连接。 为了使同一层上相邻的墙体模块之间能够牢固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的复合型墙体 模块中,主模板的一个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主模板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所 述榫头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在一端为平面的墙体模块中,主模板 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当同一层相邻的墙体 模块连接时,所述榫头嵌入所述隼槽,使同一层上相邻的墙体模块对齐并牢固连接。[0016] 在用于直角墙体的长方体墙体模块中,由两个半模板构成的直角主模板的一个端
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它们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所述榫头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
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长方形板状结构主模板的远离直角主模板拐点的端表面设置有凸
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该主模板的外立面靠近直角主模板拐点
的一端设置有凹入所述外立面的隼槽或者凸出所述外立面的榫头。当同一层上相邻的墙体
模块连接时,所述榫头嵌入所述隼槽,使相邻的墙体模块对齐并牢固连接。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具有三个以上主模板,彼此相邻的主模板之间
形成两排以上空腔。具有三个主模板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彼此相邻的主模板之间形成两排
空腔。具有四个主模板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彼此相邻的主模板之间形成三排空腔。分别向
这些空腔内浇注高强度的普通混凝土和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轻质泡沫混凝土,可以形成高
强度的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墙体。另外,当模块的宽度较大时,可以通过增加主模板的数量
来降低连接模板的跨度,避免连接模板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塌陷现象。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
图1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显示图3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6是显示图5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8是显示图7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10是显示图9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12是显示
图11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14是显示
图13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八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16是显示
图15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九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十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二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0041]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其为长方体模块,该 模块可用于构筑长方体墙体。 如
图1和图2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 和2之间还具有一个主模板3。主模板1、2和3均为长方形板状结构。主模板l和主模板 3之间以及主模板2和主模板3之间均具有连接模板5。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 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和3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 和3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2和3的 一个端表面设置有凸出该端表面的榫头9,主模板1、2和3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榫头9相对应 的位置设置有凹入该端表面的隼槽10。 在采用该复合型墙体模块构筑墙体框架时,下层模块上表面的凸缘7嵌入上层模 块下表面的凹槽8,使上、下相邻的模块对齐并牢固连接;其中一块模块一个端表面上的榫 头9嵌入与其相邻的同一层上的模块的一个端表面的隼槽IO,使同一层上相邻的两块模块 对齐并牢固连接。由该模块构筑而成墙体框架具有两排空腔,向两排空腔中分别浇注高强 度的普通混凝土和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轻质泡沫混凝土,即可形成高强度且具有保温隔热 性能的墙体。由于连接模块5的下表面具有门洞6,浇注在空腔内的普通混凝土或者轻质泡 沫混凝土在主模板1和3之间以及主模板2和3之间形成纵横相连的网状结构,能够使墙 体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墙体强度。 实施例2 图3和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其为长方体模块,该 模块可用于构筑长方体墙体。 如图3和图4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 和2之间还具有两个主模板3和4。主模板1、2、3和4均为长方形板状结构。主模板1和 主模板3之间、主模板2和主模板4之间以及主模板3和主模板4之间均具有连接模板5。 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3和4的上表面设置有 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3和4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 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2、3和4的一个端表面设置有凸出该端表面的榫头9,主模板 1、2、3和4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榫头9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该端表面的隼槽10。 在采用该复合型墙体模块构筑墙体框架时,下层模块上表面的凸缘7嵌入上层模 块下表面的凹槽8,使上、下相邻的模块对齐并牢固连接;其中一块模块一个端表面上的榫 头9嵌入与其相邻的同一层上的模块的一个端表面的隼槽IO,使同一层上相邻的两块模块 对齐并牢固连接。由该模块构筑而成墙体框架具有三排空腔,向其中一排空腔中浇注高强 度的普通混凝土,而向另外两排空腔中浇注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轻质泡沫混凝土,或者向 其中两排空腔中浇注高强度的普通混凝土,而向另外一排空腔中浇注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 轻质泡沫混凝土,即可形成高强度且具有保温隔热性能的墙体。由于连接模块5的下表面 具有门洞6,浇注在空腔内的普通混凝土或者轻质泡沫混凝土在主模板1和3之间、主模板 2和4之间以及主模板3和4之间形成纵横相连的网状结构,能够使墙体形成一个整体,提 高墙体强度。 实施例3 图5和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其为直角模块,它可以用于构筑直角墙体。 如图5和图6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 和2之间还具有一个主模板3。其中,主模板l由半模板l'和l"组成,主模板2由半模板 2'和2"组成,主模板3由半模板3'和3"组成。半模板1'和l"之间、半模板2'和2"之 间以及半模板3'和3"之间的夹角均为直角。主模板1和主模板3之间、主模板2和主模 板3之间均具有连接所述主模板的连接模板5。 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和3的上表面 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和3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 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 。主模板1 、 2和3的一个端表面设置有凸出该端表面的榫头9 ,主模 板1、2和3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榫头9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 实施例4 图7和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它是用于直角墙体 的长方体墙体模块。 如图7和图8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和 2之间具有一个主模板3。其中,主模板1由半模板1'和l"组成,主模板3由半模板3'和 3"组成。半模板1'和l"之间夹角以及半模板3'和3"之间夹角均为直角,使主模板1和 3形成直角主模板;主模板2具有长方形板状结构。半模板l"和半模板3"的端表面与主 模板2的外立面11平齐。主模板1和主模板3之间以及主模板2和主模板3之间均具有 连接所述主模板的连接模板5。 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和3的上表面 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和3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 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半模板1'和半模板3'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 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IO,半模板l"和半模板3"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 榫头9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IO,主模板2远离半模板l"和半模板3"的端表面设置 有凸出该端表面的榫头9,主模板2的外立面11靠近半模板l"和半模板3"的一端设置有 凹入所述外立面的隼槽10。 实施例5 图9和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其为直角模块,它 可以用于构筑直角墙体。 如图9和
图10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 和2之间还具有两个主模板3和4。其中,主模板1由半模板1'和1"组成,主模板2由半 模板2'和2"组成,主模板3由半模板3'和3"组成,主模板4由半模板4'和4"组成。半 模板1'和l"之间、半模板2'和2"之间、半模板3'和3"之间以及半模板4'和4"之间的 夹角均为直角。主模板1和主模板3之间、主模板2和主模板4之间以及主模板3和主模 板4之间均具有连接所述主模板的连接模板5。 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3和4的上表 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3和4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 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2、3和4的一个端表面设置有凸出该端表面的榫头 9,主模板1、2、3和4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榫头9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 实施例6
图11和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它是用于直角墙体的长方体墙体模块。 如
图11和
图12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和2之间具有两个主模板3和4。其中,主模板1由半模板1'和l"组成,主模板3由半模板3'和3"组成,主模板4由半模板4'和4"组成。半模板1'和l"之间的夹角、半模板3'和3"之间的夹角以及半模板4'和4"之间的夹角均为直角,使主模板1、3和4形成直角主模板;主模板2具有长方形板状结构。半模板l"、半模板3"和半模板4"的端表面与主模板2的外立面11平齐。主模板1和主模板3之间、主模板2和主模板4之间以及主模板3和主模板4之间均具有连接所述主模板的连接模板5。 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3和4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3和4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半模板1' 、3'和4'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IO,半模板l"、3"和4"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IO,主模板2远离半模板l"、3"和4"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该端表面的榫头9,主模板2的外立面11靠近半模板l"、3"和4"的一端设置有凹入所述外立面的隼槽10。[0064] 实施例7
图13和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其为圆弧形模块,该模块可用于构筑井壁墙体或者其他圆弧形墙体。 如
图13和
图14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和2之间还具有一个主模板3。主模板1、2和3均为同轴圆弧形柱体,它们的主表面均为同轴的圆柱形弧面。主模板1和主模板3之间以及主模板2和主模板3之间均具有连接模板5。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和3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和3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2和3的一个端表面设置有凸出该端表面的榫头9,主模板1、2和3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榫头9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该端表面的隼槽10。[0067] 实施例8
图15和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其为圆弧形模块,该模块可用于构筑井壁墙体或者其他圆弧形墙体。 如
图15和
图16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和2之间还具有两个主模板3和4。主模板1、2、3和4均为同轴圆弧形柱体,它们的主表面均为同轴的圆柱形弧面。主模板1和主模板3之间、主模板2和主模板4之间以及主模板3和主模板4之间均具有连接模板5。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3和4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3和4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2、3和4的一个端表面设置有凸出该端表面的榫头9,主模板1、2、3和4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榫头9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该端表面的隼槽10。[0070] 实施例9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其一端为平面,用于墙体的端部。 如
图17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和2之间还具有一个主模板3。主模板1、2和3均为长方形板状结构。主模板1和主模板3之间以及主模板2和主模板3之间均具有连接模板5。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和3的一端连接有端模板12。主模板1、2和3以及端模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和3以及端模板12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2和3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0073] 实施例10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其一端为平面,用于墙体的端部。 如
图18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和2之间还具有两个主模板3和4。主模板1、2、3和4均为长方形板状结构。主模板l和主模板3之间、主模板2和主模板4之间以及主模板3和主模板4之间均具有连接模板5。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3和4的一端连接有端模板12。主模板1、2、3和4以及端模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3和4以及端模板12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2、3和4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0076] 实施例11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其一端为平面,且其具有圆弧形状,用于圆弧形墙体的端部。 如
图19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主模板1和2之间还具有一个主模板3。主模板1、2和3均为同轴圆弧形柱体,它们的主表面均为同轴的圆柱形弧面。主模板1和主模板3之间以及主模板2和主模板3之间均具有连接模板5。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和3的一端连接有端模板12。主模板1、2和3以及端模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和3以及端模板12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2和3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或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0079] 实施例12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种复合型墙体模块的立体图,其一端为平面,且其具有圆弧形状,用于圆弧形墙体的端部。 如图20所示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主模板1和2之间还具有两个主模板3和4。主模板1、2、3和4均为同轴圆弧形柱体,它们的主表面均为同轴的圆柱形弧面。主模板1和主模板3之间、主模板2和主模板4之间以及主模板3和主模板4之间均具有连接模板5。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主模板1、2、3和4的一端连接有端模板12。主模板1、2、3和4以及端模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3和4以及端模板12的下表面与凸缘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2、3和4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用其他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具体形式来概括。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指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范围。因此,在与本实用新型相当的含义和范围内的任何修改,都应当认为包括在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以内。
权利要求一种复合型墙体模块,其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其特征在于在两侧的主模板(1)和(2)之间具有一个以上主模板,相邻的两个主模板之间均具有连接所述两个相邻主模板的连接模板(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两侧的主模板(1)和(2)之 间具有一个主模板(3),主模板(1)和(3)之间以及主模板(2)和(3)之间均具有连接所述 两个主模板的连接模板(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两侧的主模板(1)和(2)之 间具有两个主模板(3)和(4),主模板(1)和(3)之间、主模板(2)和(4)之间以及主模板 (3)和(4)之间均具有连接所述两个主模板的连接模板(5)。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由半模板(l') 和(1〃 )组成,主模板(2)由半模板(2')和(2〃 )组成,主模板(3)由半模板(3')和 (3〃 )组成;半模板(l')和(l")之间、半模板(2')和(2")之间以及半模板(3') 和(3")之间具有一个相等的夹角。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半模板(l')和(1〃 )之间、 半模板(2')禾P(2")之间以及半模板(3')禾P(3")之间的夹角均为直角。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由半模板(l')和 (1〃 )组成,主模板(3)由半模板(3')和(3〃 )组成;半模板(l')和(1〃 )之间以及 半模板(3')和(3")之间的夹角均为直角。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由半模板(l') 和(1〃 )组成,主模板(2)由半模板(2')和(2〃 )组成,主模板(3)由半模板(3')和 (3〃 )组成,主模板(4)由半模板(4')和(4〃 )组成;半模板(l')和(1〃 )之间、半 模板(2')和(2")之间、半模板(3')和(3")之间以及半模板(4')和(4")之间 具有一个相等的夹角。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半模板(l')和(1〃 )之间、 半模板(2')和(2")之间、半模板(3')和(3")之间以及半模板(4')和(4")之 间的夹角均为直角。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由半模板(l') 和(1〃 )组成,主模板(3)由半模板(3')和(3〃 )组成,主模板(4)由半模板(4')和 (4〃 )组成;半模板(l')和(1〃 )之间、半模板(3')和(3〃 )之间以及半模板(4') 和(4〃 )之间的夹角均为直角。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 (2)和(3)为同 轴圆弧形柱体。
11.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 (2)、 (3)和(4) 为同轴圆弧形柱体。
12. 根据权利要求2、3、4、5、6、7、8、9、10或者11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连 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
13. 根据权利要求2、4、5或者IO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 (2) 和(3)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 (2)和(3)的下表面与所 述凸缘(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2)和(3)的一 个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主模板(1)、 (2)和(3)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所 述榫头(9)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
15. 根据权利要求3、7、8或者11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2)、 (3)禾P (4)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3)禾P (4)的下表 面与所述凸缘(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 (2)、 (3)和(4) 的一个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主模板(1)、 (2)、 (3)和(4)的另一个端 表面与所述榫头(9)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
1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 (2)和(3)的上 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 、 (2)和(3)的下表面与所述凸缘(7)对 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和(3)的一个端表面设置有凸出 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主模板(1)和(3)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所述榫头(9)对应的位置设置 有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主模板(2)的远离半模板(3〃 )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 端表面的榫头(9)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IO),主模板(2)的外立面(11)上靠近半模 板(3〃 )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外立面(11)的隼槽(10)或凸出所述外立面(11)的榫头(9) 。
18.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 (2)、 (3)和(4) 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 (2)、 (3)和(4)的下表面与所述 凸缘(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1)、 (3)和(4)的一个端 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主模板(1)、 (3)和(4)的另一个端表面与所述榫 头(9)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主模板(2)的远离半模板(4〃 )的 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IO),主模板(2)的 外立面(11)上靠近半模板(4〃 )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外立面(11)的隼槽(10)或凸出 所述外立面(11)的榫头(9)。
19. 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10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其一端具有将主模 板(1) 、 (2)和(3)连接在一起的端模板(12)。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 (2)和(3)以 及端模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2)和(3)以及端 模板(12)的下表面与所述凸缘(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主模板 (1)、 (2)和(3)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或者凹入所述端表面的隼槽(10) ;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
21. 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11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其一端具有将主模 板(1) 、 (2) 、 (3)和(4)连接在一起的端模板(12)。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复合型墙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主模板(1)、 (2)、 (3)和(4) 以及端模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上表面的凸缘(7),主模板(1)、 (2)、 (3)和(4) 以及端模板(12)的下表面与所述凸缘(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凹槽(8); 主模板(1) 、 (2) 、 (3)和(4)的端表面设置有凸出所述端表面的榫头(9)或者凹入所述端表 面的隼槽(10);连接模板(5)的下表面设置有凹入所述下表面的门洞(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型墙体模块。该模块的两侧具有两个主模板(1)和(2),在两侧的主模板(1)和(2)之间具有一个以上主模板,彼此相邻的主模板之间具有连接相邻两个主模板的连接模板(5)。该模块的两组以上相邻的主模板之间形成两排以上空腔,在采用该模块构筑墙体时,向这些空腔内分别浇注高强度的普通混凝土和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轻质泡沫混凝土,即可形成高强度且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墙体。连接模板的下表面设置有门洞,浇注在空腔内的混凝土在墙体内部形成纵横相连的网状结构,使墙体成为一个整体,提高墙体强度。此外,增加主模板的数量,能够缩短连接模板跨度,避免连接模板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变形和塌陷现象。
文档编号E04C1/39GK201495671SQ20092017057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7日
发明者梁彬 申请人:梁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