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258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震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抗震保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震室。
技术背景现有技术中对于地震的防护,多是在室内安装防震床或在室外搭建防 震棚,两种保护装置都能有效的降低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但这两种保护装置存在诸多 缺点,由于防震床的结构简单,当地震的强度较大导致房屋出现坍塌时,防震床会发生翻 转,人员容易跌出防震床造成伤害,安全性差;防震棚多是搭建在室外,不便于人们的日常 生活,而且在地震发生时人们不能即时进入躲避,不便于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结构简单、安全性差和使用不便的 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抗震室,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抗震室,包括由钢板固定连接组成的六面抗震主体;所 述钢板的内壁依次设有软质材料层、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 和软质平板;所述软质材料层和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和第 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之间设有缓冲撞击空间;所述软质材料层、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 层、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和软质平板之间由橡胶带穿插连接;所述抗震室的六个面上 分别设有逃生孔,抗震室的其中一个面上设有出入门;所述逃生孔上设有钢筋推拉窗。
为了减轻整体重量,所述钢板上设有分割孔,所述分割孔上设有钢丝网。
为了便于安装在不同构造的空间内,所述抗震主体可根据空间的大小确定尺寸。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由于抗震主体的六面由钢板构成,提高了抗震效 果,安全性高;其次,钢板的内壁设有缓冲结构层,最大限度的保护内部人员的安全,而且抗 震室的每一面上都设有逃生孔,防止抗震室发生翻转后出入门被阻挡,避免了人员困在抗 震室内难以逃脱的现象发生,保护效果好。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结构简单、安全性 差、不便于日常生活和保护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主视图2是图1中A-A向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中1、抗震主体2、出入门3、逃生孔4、钢筋推拉窗5、分割孔6、钢丝网 7、软质材料层8、缓冲撞击空间9、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10、缓冲撞击空间11、 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12、软质平板13、钢板14、橡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它包括由钢板13固定连接组成的六面抗 震主体I ;所述钢板13的内壁依次设有软质材料层7、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9、第二层 高弹性橡胶编织层11和软质平板12 ;所述软质材料层7和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9、第 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9和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11之间设有缓冲撞击空间8、10 ;所 述软质材料层7、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9、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11和软质平板12 之间由橡胶带14穿插连接;所述抗震室的六个面上分别设有逃生孔3,抗震室的其中一个 面上设有出入门2 ;所述逃生孔3上设有钢筋推拉窗4 ;所述钢板13上设有分割孔5,所述 分割孔5上设有钢丝网6 ;所述抗震主体I可根据空间的大小确定尺寸。
权利要求
1.一种抗震室,其特征是它包括由钢板固定连接组成的六面抗震主体;所述钢板的内壁依次设有软质材料层、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和软质平板; 所述软质材料层和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和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之间设有缓冲撞击空间;所述软质材料层、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和软质平板之间由橡胶带穿插连接;所述抗震室的六个面上分别设有逃生孔,抗震室的其中一个面上设有出入门;所述逃生孔上设有钢筋推拉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室,其特征是所述钢板上设有分割孔,所述分割孔上设有钢丝网。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震室,它包括由钢板固定连接组成的六面抗震主体;所述钢板的内壁依次设有软质材料层、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和软质平板;所述软质材料层和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和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之间设有缓冲撞击空间;所述软质材料层、第一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第二层高弹性橡胶编织层和软质平板之间由橡胶带穿插连接;所述抗震室的六个面上分别设有逃生孔,抗震室的其中一个面上设有出入门;所述逃生孔上设有钢筋推拉窗。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结构简单、安全性差、不便于日常生活和保护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文档编号E04H9/02GK103015783SQ20111030636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7日
发明者李 杰 申请人:李 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