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及盒式幕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4287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及盒式幕墙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及盒式幕墙板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夹芯板,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金属面夹芯板。
背景技术
[0002]金属面夹芯板已有多年的发展及应用经历,并日趋完善,近年来,随着建筑节能的大力推进,金属面夹芯板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幕墙系统,填补传统幕墙材料所不能涉及外墙装饰领域,特别是取代大跨尺寸的幕墙材料,并因其丰富的装饰效果及快捷、经济的安装效率,逐步从工业建筑延伸到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由此衍生市场对金属面夹芯墙板幕墙系统的材料需求。[0003]相关技术中的金属面夹芯板是由双金属面和粘结于两金属面之间的绝热芯材组成的自支撑的复合板材,它虽早已实现工厂机械化的连续生产技术,具有平面长度的任意性,但在机械化生产切割当中无法避免形成两端部的芯材裸露,距离幕墙的三性技术要求: 气密性(空气渗透性能),水密性(雨水渗漏性能),抗风性(风压变形性能)尚存在结构性的差距。实用新型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以及带有该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盒式幕墙板。[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包括金属外面板、金属内面板以及夹设于该金属外面板与该金属内面板之间的芯材;所述金属外面板包括两个相对的侧部以及两个相对的端部,所述两个相对的侧部分别形成有第一企口部和第二企口部,该第一企口部和第二企口部分别用于形成该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公企口和母企口的轮廓;所述金属外面板的所述两个相对的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所述金属内面板弯折且呈连续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该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分别覆盖所述芯材的两相对端部上与所述金属外面板的外表面所在平面的距离在一个预定值以内的区域。[0006]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中,所述金属内面板包括两相对的侧部,该两相对的侧部分别形成有第三企口部和第四企口部,该第三企口部和第四企口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企口部和第二企口部相配合,形成所述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公企口和母企口的轮廓;所述芯材的两相对侧分别形成有第五企口部和第六企口部,该第五企口部和第六企口部分别填充于所述公企口和母企口的轮廓中。[0007]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中,所述预定值为21_-30_,或为该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厚度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0008]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中,所述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分别向外延伸出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0009]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中,所述第一企口部和所述第二企口部的横断面呈异形。[0010]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中,所述第一企口部呈正二级台阶式构造,所述第二企口部呈反二级台阶式构造;所述第三企口部呈正一级台阶式构造,所述第四企口部呈反一级台阶式构造。[0011]构造一种盒式幕墙板,包括至少两个上述任一项中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以及密封装置,所述至少两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呈并排布置,且相邻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密封装置密封在该缝隙中。[0012]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盒式幕墙板中,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绝热材料以及橡胶条,所述绝热材料沿纵向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内侧,所述橡胶条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外侧;所述橡胶条的两相对侧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中的一个的第一折边以及其中的另一个的第二折边紧贴。[0013]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盒式幕墙板中,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绝热材料以及密封胶,所述绝热材料沿纵向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内侧,所述密封胶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外侧,所述密封胶的两相对侧分别粘结在所述至少两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中的一个的第一折边和其中的另一个的第二折边上。[0014]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盒式幕墙板中,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绝热材料、通长金属压缝条、夹具以及通长金属压缝盖;所述绝热材料沿纵向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内侧,所述通长金属压缝条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外侧,所述夹具固定在所述通长金属压缝条的内部,所述通长金属压缝盖通过所述夹具固定到所述通长金属压缝条上。[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相关技术相比,由于在金属外面板的端部形成有朝向金属内面板弯折且呈连续的折边,该折边覆盖芯材的相应端部上与金属外面板的外表面所在平面的距离在一个预定值以内的区域,能够便于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端部之间缝隙的密封,使得带有该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盒式幕墙板的气密性、水密性以及抗风性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001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0017]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金属面夹芯板的结构示意图;[0018]图2是图I中圆圈I处的局部放大图;[0019]图3是图I中圆圈II处的局部放大图;[0020]图4是两个图I所示金属面夹芯板上下拼接时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5是图4中圆圈III处的局部放大图;[0022]图6是若干个图I所示金属面夹芯板呈矩阵排列时的结构示意图;[00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8是图7所示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另一视角上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9是两个图7所示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上下拼接时的结构示意图;[0026]图10是若干个图7所示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呈矩阵排列时的结构示意图;[0027]图11是相邻两个图7所示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两相邻端部之间的连接机构的结构不意图;[0028]图12是相邻两个图7所示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两相邻端部之间的另一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29]图13是相邻两个图7所示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两相邻端部之间的再一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30]图14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些实施例中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15是图14所示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另一视角上的结构示意图;[0032]图16是相邻两个图14所示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两相邻端部之间的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0034]图I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金属面夹芯板1,该金属面夹芯板I可用于制造建筑的盒式幕墙板,其大致呈矩形,并可包括金属外面板10、金属内面板30以及夹设于该金属外面板10与该金属内面板30之间的芯材20。金属外面板10和金属内面板30 可采用薄彩涂钢板、薄铝板、不锈钢板等金属材料制成,芯材20可采用岩棉、改性结构性岩棉、硬质泡沫塑料、聚氨酯、玻璃丝棉、PIR、酚醛等绝热材料制成,芯材20与金属外面板10 和金属内面板30之间可采用粘结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自支撑的复合板材。可以理解地,金属面夹芯板I也可以用于盒式幕墙板以外的场合。[0035]金属面夹芯板I的两相对侧部分别形成有公企口 40和母企口 50,其中,公企口 40 呈外凸式构造,母企口 50呈内凹式构造,以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金属面夹芯板I之间的搭接拼合。金属面夹芯板I的两相对端部可以是机械化生产切割所形成,该两相对端部的芯材20完全暴露在外。[0036]一同参阅图2,金属外面板10的第一侧形成有第一企口部11,金属内面板30的第一侧设有第三企口部31,第一企口部11与第三企口部31配合形成公企口 40的轮廓。芯材20的第一侧形成有第五企口部21,该第五企口部21填充于第一企口部11与第三企口部 31形成的轮廓中。第一企口部11的横断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呈正二级台阶式构造,即先由本体部12朝金属内面板30延伸第一段距离,然后向上延伸第二段距离,形成第一级台阶;再朝金属内面板30延伸第三段距离,然后向上延伸第四段距离,形成第二级台阶;最后再朝金属内面板30延伸第五段距离,形成第一对接部14。第三企口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呈正一级台阶式构造,即先由本体部32朝金属外面板10延伸第六段距离,然后向上延伸第七段距离,而形成台阶;最后再朝金属外面板10延伸第八段距离,形成第二对接部24。第二对接部24与第一对接部14共面,第七段距离小于第四段距离。[0037]一同参阅图3,金属外面板10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形成有第二企口部13,金属内面板30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有第四企口部33,第二企口部13与第四企口部33 配合形成母企口 50的轮廓。芯材20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形成有第六企口部23,该第五企口部23填充于第二企口部13与第四企口部33形成的轮廓中。第二企口部1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反二级台阶式构造,即先由本体部12朝金属内面板30延伸第九段距离,然后向上延伸第十段距离,形成第一级台阶;再朝金属内面板30延伸第十一段距离,然后向上延伸第十二段距离,形成第二级台阶,该第十二段距离小于上述第四段距离;最后再朝金属内面板30延伸第十三段距离,形成第三对接部15。第四企口部3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反一级台阶式构造,即先由本体部32朝金属外面板10延伸第十四段距离,再朝上延伸第十五段距离,形成台阶,该第十五段距离与上述第七段距离相当;最后再朝金属外面板10延伸第十六段距离,形成第四对接部35,第四对接部35与第三对接部15共面。[0038]可以理解地,上述的向上延伸是基于图示的金属面夹芯板I呈竖直摆放而言的, 而当金属面夹芯板I水平摆放时,上述的向上延伸即为向左或向右延伸。再可以理解地,金属面夹芯板I的公企口 40和母企口 50并不局限于图示的结构,其他适合的构造也可以。 相应地,金属外面板10的第一企口部11的横断面并不局限于正二级台阶式构造,金属外面板10的第二企口部13的横断面也不局限于反二级台阶式构造,两者的横断面均可以呈其他异形构造。[0039]如图4及图5所示,当两个金属面夹芯板I上下拼接在一起时,位于下方的金属面夹芯板I的公企口 40插设于位于上方的金属面夹芯板I的母企口 50中,且该两个金属面夹芯板I处在同一个平面内。两个金属面夹芯板I之间的拼接缝隙呈拱起弯折状,从而使得该两个金属面夹芯板I上下拼接处具有良好的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性。另外,由于第十二段距离小于第四段距离,而在两个金属面夹芯板I之间的拼接面上形成一个容置空间 60,在该容置空间60对应的公企口 40的部位可以用于设置螺栓等连接件,以将金属面夹芯板I安装于建筑的檩条2上。该容置空间60的存在,可以防止连接件外露,从而提升盒式幕墙板的美观性。[0040]如图6所示,当多个金属面夹芯板I作为盒式幕墙板安装到建筑的檩条2上时,金属面夹芯板I之间除上下拼接外,还可能存在横向连接,在横向上的两相邻金属面夹芯板I 之间存在纵向缝隙3。在相关技术中,该缝隙3中会设置密封装置,以提高横向连接部位的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性。然而,由于金属面夹芯板I的端部的芯材20完全暴露在外,且金属外面板10较薄,密封装置很难长时间地且牢固地密封住芯材20,外部的风或水很容易进入到芯材20中,导致密封后的纵向缝隙3处的气密性、水密性以及抗风性较差,金属面夹芯板I的使用寿命低,并且在有些场合装配好之后的外观不佳。[0041]图7及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la,该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可以是上述金属面夹芯板I的改进,其可以是在金属面夹芯板I 的基础上二次加工而成。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相对于金属面夹芯板I的主要改进点在于,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的金属外面板10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金属内面板30弯折且呈连续的第一折边16和第二折边17,该第一折边16和第二折边17分别覆盖在芯材20的两相对端部上的部分区域上,该部分区域为芯材20的两相对端部上与金属外面板10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的距离在一个预定值D以内的区域,换句话说,就是使芯材20上在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的两相对端部暴露在外的区域离金属外面板10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的距离为预定值D,该距离与上述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中的相应距离相比显著加大,从使得密封装置密封两相邻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的端部之间的缝隙时更加牢靠,加大气体或液体进入到芯材20中的难度。该预定值D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为 21mm-30mm。可以理解地,该预定值D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为整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厚度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或者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任一值等,乃至也可以让第一折边16和第二折边17分别将芯材20的两相对端部完全封闭。图9示出了两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拼接时的情形,图10示出了若干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呈矩阵排列时的情形。可以理解地,在有些场合下,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也可以只设置第一折边16或第二折边17。[0042]如图11所示,当两相邻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固定在檩条2上时,该两相邻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的相邻端部之间形成缝隙3。该缝隙3中可设置一个密封装置 7,该密封装置7可包括泡沫棒或岩棉条等绝热材料71以及橡胶条73,泡沫棒或岩棉条等绝热材料71沿纵向填充在缝隙3的内侧,橡胶条73则填充在缝隙3的外侧,橡胶条73的两侧分别与其中一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的第一折边16以及另一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的第二折边17紧贴。显然,由于第一折边16和第二折边17的存在,橡胶条73的密封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0043]如图12所示,该两相邻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之间的缝隙3中也可以设置另一种密封装置8,该密封装置8可包括泡沫棒或岩棉条等绝热材料81以及密封胶83,泡沫棒或岩棉条等绝热材料81沿纵向填充在缝隙3的内侧,密封胶83则填充在缝隙3的外侧,密封胶83的两相对侧分别粘结在第一折边16和第二折边17上,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0044]如图13所示,该两相邻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之间的缝隙3中也可以设置再一种密封装置9,该密封装置9可包括泡沫棒或岩棉条等绝热材料91、通长金属压缝条 93、夹具95以及通长金属压缝盖97。泡沫棒或岩棉条等绝热材料91沿纵向填充在缝隙3 的内侧,通长压缝条93通过螺钉固定到檩条2上并填充在缝隙3的外侧,夹具95固定在通长压缝条93内部,通长压缝盖97通过夹具95固定到通长压缝条93上。[0045]图14及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lb,该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b是上述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a的改进,其改进之处主要在于, 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b的第一折边16和第二折边17还分别向外(即向远离芯材20的方向)延伸出有第一挡板160和第二挡板170,以进一步提升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性。另外,第一挡板160和第二挡板170与特定的密封装置相搭配,还能够增进盒式幕墙板的美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板160和第二挡板170分别与第一折边16和第二折边17相垂直,也即与金属外面板10的外表面所在的平面相平行。[0046]如图16所示,两相邻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b的端部之间形成缝隙3,缝隙3 还可被第一挡板160和第二挡板170分隔呈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缝隙3中设置密封装置 8,该密封装置8包括设置于缝隙3的内侧部分的泡沫棒或岩棉条等绝热材料81以及设置于缝隙3的外侧部分的透明密封胶83。由于该第一挡板160和第二挡板170的存在,一方面密封胶83的密封效果更佳;另一方面密封胶83密封后的缝隙3的外观颜色与整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Ib外表面的颜色比较接近,从而增加了盒式幕墙板的美观度。[004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个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包括金属外面板、金属内面板以及夹设于该金属外面板与该金属内面板之间的芯材;所述金属外面板包括两个相对的侧部以及两个相对的端部,所述两个相对的侧部分别形成有第一企口部和第二企口部,该第一企口部和第二企口部分别用于形成该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公企口和母企口的轮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面板的所述两个相对的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所述金属内面板弯折且呈连续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该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分别覆盖所述芯材的两相对端部上与所述金属外面板的外表面所在平面的距离在一个预定值以内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面板包括两相对的侧部,该两相对的侧部分别形成有第三企口部和第四企口部,该第三企口部和第四企口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企口部和第二企口部相配合,形成所述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公企口和母企口的轮廓;所述芯材的两相对侧分别形成有第五企口部和第六企口部,该第五企口部和第六企口部分别填充于所述公企口和母企口的轮廓中。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值为21mm-30mm,或为该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厚度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分别向外延伸出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企口部和所述第二企口部的横断面呈异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企口部呈正二级台阶式构造,所述第二企口部呈反二级台阶式构造;所述第三企口部呈正一级台阶式构造,所述第四企口部呈反一级台阶式构造。
7.一种盒式幕墙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以及密封装置,所述至少两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呈并排布置,且相邻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密封装置密封在该缝隙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式幕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绝热材料以及橡胶条,所述绝热材料沿纵向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内侧,所述橡胶条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外侧;所述橡胶条的两相对侧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中的一个的第一折边以及其中的另一个的第二折边紧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式幕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绝热材料以及密封胶,所述绝热材料沿纵向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内侧,所述密封胶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外侧,所述密封胶的两相对侧分别粘结在所述至少两个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中的一个的第一折边和其中的另一个的第二折边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式幕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绝热材料、通长金属压缝条、夹具以及通长金属压缝盖;所述绝热材料沿纵向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内侧,所述通长金属压缝条填充在所述缝隙的外侧,所述夹具固定在所述通长金属压缝条的内部,所述通长金属压缝盖通过所述夹具固定到所述通长金属压缝条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包括金属外面板、金属内面板以及夹设于该金属外面板与该金属内面板之间的芯材;所述金属外面板包括两个相对的侧部以及两个相对的端部,所述两个相对的侧部分别形成有第一企口部和第二企口部,该第一企口部和第二企口部分别用于形成该金属面四面企口夹芯板的公企口和母企口的轮廓;所述金属外面板的所述两个相对的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所述金属内面板弯折且呈连续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该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分别覆盖所述芯材的两相对端部上与所述金属外面板的外表面所在平面的距离在一个预定值以内的区域。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盒式幕墙板。
文档编号E04C2/292GK202809982SQ201220356609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3日
发明者郑小青, 陈旭升, 张海文, 柯丹, 邹杰 申请人:深圳赤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