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毡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730阅读:7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毡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毡房。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毡房一般属于木结构的毡房,该毡房的构件基本上都由就地取材的木材通过手工方式制作而成。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毡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毡房一般主要包括:顶拱11、多根弯头斜撑12和多个格构架13。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毡房的弯头斜撑与顶拱的连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顶拱11包括木制的环形顶圈111和插接在所述环形顶圈内的木制的弓形支架112,所述环形顶圈11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13,所述通孔113的数目大于或等于弯头斜撑12的数目;所述格构架13由多根木条相互交叉并通过绳索绑接而成,多个格构架13可首尾相接成筒形,并可放置于地面之上。所述弯头斜撑12的一端穿过所述环形顶圈111上的通孔113与所述环形顶圈111连接,另一端通过绳索与所述格构架13的上端连接并固定。由此可知,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毡房中的各个主要构件均是由木材制成,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而且,现有技术中的毡房一般都是通过手工制成,制作工艺和技术比较落后,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费工又费料,不适合进行现代工业化生产,而且自重也比较重。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毡房的弯头斜撑的一端是通过通孔与所述环形顶圈连接,而其另一端仅通过绳索与格构架绑定,因此内力的传递并不是很合理、均匀,而且承重性能也不佳。为了进行工业化生产,现有技术还提出了一种使用钢架结构的毡房。在该毡房中,使用钢材料制作各种构件,然后将各种构件焊接在一起,组成毡房。但是,该毡房中的各种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是很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毡房的各个构件之间的内力传递,因此承重性能不佳;而且,由于该毡房中的各个构件均是由钢材料制成,因此该毡房的自重也比较重;此外,由于该毡房中各个构件之间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因此也不适合进行搬运和组装,实用性较差,而且也失去毡房的文化内涵。综上可知,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毡房具有如上所述的缺点,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轻便、便于搬运和携带的毡房,已经成为本领域中需要解决的一种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毡房,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毡房的承重结构,便于进行工业化生产,且便于携带和组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毡房,包括:顶拱、多根弯头斜撑、多个格构架和多个支座构件;所述顶拱包括环形顶圈和插接在所述环形顶圈内的弓形支架,所述环形顶圈的外边缘上设置有多个凹槽;[0012]所述格构架包括多根交叉连接的支撑部件;所述支座构件的下端与所述格构架的支撑部件连接,所述支座构件的上端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弯头斜撑的上端设置有插撑部件,所述弯头斜撑的插撑部件嵌入所述环形顶圈的凹槽中,所述弯头斜撑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座构件的容纳腔中。所述顶拱、弯头斜撑、格构架和支座构件均由轻质强韧的建材制成。所述轻质强韧的建材为:铝合金、塑钢、轻钢、工业塑料和/或铝塑无规共聚聚丙烯。所述支座构件的下端与所述格构架上端的一个支撑部件连接点连接。所述支座构件的下端与所述格构架上的多个支撑部件连接点连接,且所述支座构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环形顶圈上的各个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格构架的数量为4 8个。所述弯头斜撑的数量为60 100根;所述支座构件的数量为60 100个;所述环形顶圈上的凹槽的数量为60 100个。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中的毡房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毡房改进了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因此有效地改善了毡房的承重结构,使得毡房各个部件的受力更为均匀、合理,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整个毡房的稳固性。进一步的,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毡房中的各个部件均由轻质强韧的建材制成,因此自重较轻,结构简单,便于进行工业化生产,且便于携带和组装,还可节约木材资源的消耗,保护森林资源。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毡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毡房的弯头斜撑与顶拱的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毡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顶拱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顶拱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弯头斜撑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座构件与格构架的连接示意图一。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座构件与格构架的连接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毡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毡房包括:顶拱41、多根弯头斜撑42、多个格构架43和多个支座构件4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顶拱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顶拱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弯头斜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顶拱41包括环形顶圈411和插接在所述环形顶圈内的弓形支架412,所述环形顶圈411的外边缘上设置有多个凹槽413。所述格构架43包括多根交叉连接的支撑部件431 ;所述支座构件44的下端与所述格构架43的支撑部件431连接,所述支座构件44的上端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弯头斜撑42的上端设置有插撑部件421,所述弯头斜撑42的插撑部件421嵌入所述环形顶圈411的凹槽413中,所述弯头斜撑42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座构件44的容纳腔中。在现有技术中的毡房中,环形顶圈上所设置的是多个贯通的通孔,且上述通孔一般都是通过手工方式形成,弯头斜撑的上端将直接穿过环形顶圈上的通孔,因此毡房中的顶拱的受力并不均衡。而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毡房中,由于在所述顶拱41的环形顶圈411上设置了凹槽413,以替代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环形顶圈411上的通孔,并在所述弯头斜撑42的上端设置了与所述凹槽413相对应的插撑部件421,因此,当在搭建上述毡房时,可将所述弯头斜撑42的插撑部件421嵌入所述环形顶圈411的凹槽413中,使得弯头斜撑42与环形顶圈411之间的连接关系成为插撑式,而不再是直接将弯头斜撑直接插入环形顶圈上贯通的通孔中,从而改进了毡房的承重结构,可以使得顶拱的结构的受力更为均匀、合理,因而有效地增强了整个毡房的稳固性。另外,在现有技术中,毡房的弯头斜撑的下端与格构架之间仅仅通过绳索进行绑定,是一种十分简单的固定方式,因此必然导致内力的传递方式不合理,而且其稳固性也不闻。而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毡房中,进一步改进了毡房的承重结构,在所述格构架43上设置了多个支座构件44,并将弯头斜撑42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座构件44上的容纳腔中,因此,该支座构件44可以在弯头斜撑42和格构架43的连接处将弯头斜撑42的内力均匀、合理地传递给格构架43,使得毡房的内力传递更为合理、均匀,同时也可有效地增强整个毡房的稳固性。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顶拱41、弯头斜撑42、格构架43和支座构件44均由轻质强韧的建材制成。较佳的,所述轻质强韧的建材可以是:铝合金、塑钢、轻钢、工业塑料和/或铝塑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等新型建材。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毡房中,所使用的各个部件均是由轻质强韧的建材制成,因此自重较轻,便于工业化生产、组装,携带方便,适合牧民的野外生活;而且,也可大大节约木材资源的消耗,保护森林资源。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座构件与格构架的连接示意图一。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支座构件44的形状可以是短管,如图7所示。此时,所述支座构件44的下端只与格构架43上端的一个支撑部件连接点连接,所以此时的支座构件44的长度比较短。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座构件与格构架的连接示意图二。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支座构件44的形状可以是立柱,如图8所示。此时,所述支座构件44的下端与格构架43上的多个支撑部件连接点连接,且所述支座构件44沿竖直方向设置,所以此时的支座构件44的长度比较长。而且,由于支座构件44的长度较长,且与格构架43上的多个支撑部件连接点连接,因此该支座构件44对格构架43还能起到一定的支撑、稳固的作用,可以增强格构架43的强度和稳固性。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环形顶圈411上的各个凹槽413之间的间距相等,从而使得顶拱的结构的受力更为均匀、合理。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格构架的数量一般为4 8个。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弯头斜撑的数量一般为60 100根;相对应的,所述支座构件的数量也一般为60 100个;所述环形顶圈411上的凹槽的数量也一般为60 100个。参见图3至图8,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毡房的组装过程如下:首先,将毡房的各个部件:顶拱、弯头斜撑、格构架和支座构件搬运到指定地点,其中,根据所需组装的毡房的大小,格构架的数量一般为4 8个;弯头斜撑的数量一般为60 100根;支座构件的数量与弯头斜撑的数量相同,一般也为60 100根。然后,先将各个格构架竖直放置在地面上,并首尾顺序连接成筒形,其中,各个格构架上设置有多个支座构件,且支座构件的下端与格构架的支撑部件连接;接着,将各根弯头斜撑的插撑部件嵌入顶拱的环形顶圈上的凹槽中,并将各根弯头斜撑的下端插入各个支座构件上的容纳腔中,从而完成了整个毡房的组装工作。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毡房的各个部件均由轻质强韧的建材制成,因此自重较轻,结构简单,便于进行工业化生产、组装,携带方便,适合牧民的野外生活;而且,也可大大节约木材资源的消耗,保护森林资源。另外,由于在毡房的顶拱的环形顶圈上设置了凹槽,以替代现有技术中的环形顶圈上的通孔,并在弯头斜撑的上端设置了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插撑部件,因此,当在搭建上述毡房时,可将所述弯头斜撑的插撑部件嵌入所述环形顶圈的凹槽中,使得弯头斜撑与环形顶圈之间的连接关系成为插撑式,而不再是直接将弯头斜撑直接插入环形顶圈上贯通的通孔中,从而改进了毡房的承重结构,可以使得顶拱的结构的受力更为均匀、合理,因而有效地增强了整个毡房的稳固性。此外,由于在毡房的格构架上设置了多个支座构件,并将弯头斜撑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座构件上的容纳腔中,因此,该支座构件可以在弯头斜撑和格构架的连接处将弯头斜撑的内力均匀、合理地传递给格构架,使得毡房的内力传递更为合理、均匀,同时也可有效地增强整个毡房的稳固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毡房,其特征在于,该毡房包括:顶拱、多根弯头斜撑、多个格构架和多个支座构件; 所述顶拱包括环形顶圈和插接在所述环形顶圈内的弓形支架,所述环形顶圈的外边缘上设置有多个凹槽; 所述格构架包括多根交叉连接的支撑部件; 所述支座构件的下端与所述格构架的支撑部件连接,所述支座构件的上端设置有容纳腔; 所述弯头斜撑的上端设置有插撑部件,所述弯头斜撑的插撑部件嵌入所述环形顶圈的凹槽中,所述弯头斜撑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座构件的容纳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毡房,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拱、弯头斜撑、格构架和支座构件均由轻质强韧的建材制成; 所述轻质强韧的建材为:铝合金、塑钢、轻钢、工业塑料和/或铝塑无规共聚聚丙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毡房,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座构件的下端与所述格构架上端的一个支撑部件连接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毡房,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座构件的下端与所述格构架上的多个支撑部件连接点连接,且所述支座构件沿竖直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毡房,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顶圈上的各个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毡房,其特征在于: 所述格构架的数量为4 8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毡房,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头斜撑的数量为60 100根; 所述支座构件的数量为60 100个; 所述环形顶圈上的凹槽的数量为60 100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毡房。该毡房包括顶拱、多根弯头斜撑、多个格构架和多个支座构件;所述顶拱包括环形顶圈和插接在所述环形顶圈内的弓形支架,所述环形顶圈的外边缘上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格构架包括多根交叉连接的支撑部件;所述支座构件的下端与所述格构架的支撑部件连接,所述支座构件的上端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弯头斜撑的上端设置有插撑部件,所述弯头斜撑的插撑部件嵌入所述环形顶圈的凹槽中,所述弯头斜撑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座构件的容纳腔中。应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改善毡房的承重结构,便于工业化生产,且便于携带和组装。
文档编号E04B7/08GK203066237SQ201220578640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5日
发明者波拉提·科尔拜耶夫 申请人:波拉提·科尔拜耶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