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开口式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330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开口式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开口式楼承板,它包括底板(1)、第一扣合部(2)、第二扣合部(3)和型肋(4),底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扣合部(2),底板(1)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扣合部(3),多个型肋(4)间隔设置在底板(1)上,所述的型肋(4)和底板(1)上设置有加强筋(6),型肋(4)的顶面和坡面上分别均匀设置有凸起A(5)和凸起B(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延长楼承板的使用寿命长,楼板结构稳定性好,变形回复能力好。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开口式楼承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板材,特别是一种新型开口式楼承板。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钢+混凝土组合板日益得到推广和应用。充分利用钢材和混凝土的材料结构特点联合成为整体而共同工作的一种结构形式。楼承板作为钢梁的连续侧向支撑,提高了钢梁的整体稳定承载力。同时,楼承板安装好后还可以作为施工平台,安装方便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施工时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0003]但现有楼承板存在与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强度不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分离现象,导致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楼承板结构做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与混凝土结合强度更好、结构稳定性更好的开口式楼承板。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开口式楼承板,它包括底板、第一扣合部、第二扣合部和型肋,底板、第一扣合部、第二扣合部和型肋组成基板,基板为镀锌或镀铝锌钢板,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扣合部,底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扣合部,多个型肋间隔设置在底板上,所述的型肋和底板上设置有加强筋,型肋的顶面和坡面上分别均匀设置有凸起A和凸起B。
[0006]所述的型肋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
[0007]所述的凸起A为长方形结构,凸起B为“<”形或“>”形结构。
[000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在底板上等间距设置有三个型肋,相邻型肋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同时,型肋顶面与坡面设置凸起,从多方面设计楼承板结构,整体结构保证了其与混凝土的牢固结合,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好,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0011]图3为图2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底板,2-第一扣合部,3-第二扣合部,4-型肋,5-凸起A,6_加强筋,7_凸起B。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0014]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开口式楼承板,它包括底板1、第一扣合部2、第二扣合部3和型肋4,底板1、第一扣合部2、第二扣合部3和型肋4组成基板,基板为镀锌或镀铝锌钢板,底板I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扣合部2,底板I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扣合部3,多个型肋4间隔设置在底板I上,所述的型肋4和底板I上设置有加强筋6,型肋4的顶面和坡面上分别均匀设置有凸起A5和凸起B7。
[0015]其中,第一扣合部2为倒V形,第二扣合部3为垂直于底板I朝上的挡片,相邻的楼承板之间的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相适配扣合连接。
[0016]所述的型肋4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
[0017]所述的凸起A5为长方形结构,凸起B7为“ < ”形或“> ”形结构。
[0018]其中凸起A5的宽度为11mm,相邻两个凸起A5之间的距离为34mm ;凸起B7的宽度为IOmm,相邻两个凸起B7之间的距离为16mm。
[0019]楼承板的整体高度为51_,有效覆盖宽度为750_。
[0020]考虑到本实施案例的尺寸与结构,可以将其正式命名为“一种新型开口式YX51-250-750 楼承板”。
[002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开口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板(I)、第一扣合部(2)、第二扣合部(3)和型肋(4),底板(I)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扣合部(2),底板(I)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扣合部(3),多个型肋(4)间隔设置在底板(I)上,所述的型肋(4)和底板(I)上设置有加强筋(6),型肋(4)的顶面和坡面上分别均匀设置有凸起A (5)和凸起B (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开口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肋(4)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开口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起A(5)为长方形结构,凸起B (7)为“ < ”形或“> ”形结构。
【文档编号】E04B5/40GK203669176SQ201420029851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7日
【发明者】周明才 申请人:成都彩艺钢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