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由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与钢梁连接而成,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由上翼缘、下翼缘和隔板分隔成多个单元,所述的单元具有空腔,所述的空腔内浇注混凝土;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的末端单元的空腔内靠近上翼缘和下翼缘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所述的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分别垂直于上翼缘、下翼缘和隔板,所述的上加劲板与上翼缘焊接,下加劲板与下翼缘焊接,所述的钢梁的上翼缘板与上加劲板的在一个平面上,下翼缘板与下加劲板在一个平面上,腹板与末端单元的隔板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本实用新型使剪力墙与钢梁成为整体,保持连续,能够传递竖向反力或水平剪力,保证建筑安全。
【专利说明】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0002] 在建筑中,按主体结构的材料分,常用的有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两种。钢管束组合 结构剪力墙是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有效的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型的抗侧力构件,充分发 挥了混凝土剪力墙的建筑布局灵活、钢结构制作工业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的优势,同时发 挥了钢材轻质高强、混凝土刚度大的材料性能优势。
[0003] 节点是连接钢梁和剪力墙的关键部位,梁和墙的内力通过节点传递,节点的安全 可靠是保证结构安全工作的前提。故只需使剪力墙与板或梁成为整体,使剪力墙保持连续, 在地震力等外力作用下,能够传递坚向反力或水平剪力,保证建筑安全。目前,钢管束组合 结构剪力墙与梁的连接节点处由于单元隔板的存在,局部区域存在强度减弱的缺陷,故需 要采用更加合理的连接构造措施,在有效解决坚向荷载连续传递的同时解决成本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克服现有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之间连接处局部强度弱的缺点,本实用新型 提供一种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
[0005]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由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与 钢梁连接而成,
[0007] 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包括上翼缘和下翼缘,所述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之间间 隔设置有多块隔板,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由上翼缘、下翼缘和隔板分隔成多个单元, 所述的单元具有空腔,所述的空腔内浇注混凝土;
[0008] 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的末端单元的空腔内靠近钢梁的上翼缘板和下翼缘 板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所述的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分别垂直于上翼 缘、下翼缘和隔板,所述的上加劲板与上翼缘焊接,下加劲板与下翼缘焊接,上加劲板和下 加劲板与末端单元的隔板邻近的一侧分别与隔板焊接,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远离末端单元 的隔板的一侧分别与前一单元的隔板之间留有空隙;
[0009] 所述的钢梁包括上翼缘板、下翼缘板和腹板,所述的钢梁的上翼缘板与上加劲板 的在一个平面上,下翼缘板与下加劲板在一个平面上,腹板与末端单元的隔板之间采用螺 栓连接。
[0010] 进一步,所述的末端单元的隔板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的连接板设置成其长度方 向与钢梁的腹板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的连接板与钢梁的腹板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所述的 钢梁的上、下翼缘板分别焊接在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的隔板上。
[0011] 进一步,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远离末端单元的隔板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一便于混凝 土灌入的半圆形缺口。
[0012] 进一步,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与末端单元的隔板邻近的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防 止应力集中的切角。设置切角以消除焊接时的应力集中,切角同时具有透气功能,便于混凝 土的浇灌。
[0013] 进一步,所述的钢梁为Η型钢梁或箱型梁。
[0014] 进一步,所述的混凝土可以是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或自密实混 凝土。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在钢梁和剪力墙的连接节点处增设了 一块加劲板,使剪力墙与梁成为整体,使剪力墙保持连续,在地震力等外力作用下,能够传 递坚向反力或水平剪力,保证建筑安全。连接方法可靠,施工方法简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新型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整体截面图。
[0017] 图2是图1中Α-Α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参照图1和图2,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由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 1与钢梁2连接而成,
[0019] 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1包括上翼缘12和下翼缘11,所述的上翼缘12和下 翼缘11之间间隔设置有多块隔板13,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1由上翼缘12、下翼缘11 和隔板13分隔成多个单元,所述的单元具有空腔,所述的空腔内浇注混凝土;
[0020] 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的末端单元的空腔内靠近钢梁的上翼缘板21和下翼 缘板22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上加劲板51和下加劲板52,所述的上加劲板51和下加劲板52 分别垂直于上翼缘12、下翼缘11和隔板13,所述的上加劲板51与上翼缘12焊接,下加劲板 52与下翼缘11焊接,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与末端单元的隔板邻近的一侧分别与隔板焊接, 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远离末端单元的隔板的一侧分别与前一单元的隔板之间留有空隙;
[0021] 所述的钢梁2包括上翼缘板21、下翼缘板22和腹板23,所述的钢梁的上翼缘板与 上加劲板的在一个平面上,下翼缘板与下加劲板在一个平面上,腹板与末端单元的隔板之 间采用螺栓连接。
[0022] 进一步,所述的末端单元的隔板上设置有连接板3,所述的连接板3设置成其长度 方向与钢梁的腹板23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的连接板3与钢梁的腹板23之间采用螺栓4 连接;所述的钢梁2的上、下翼缘板21、22分别焊接在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的隔板上。
[0023] 进一步,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远离末端单元的隔板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一便于混凝 土灌入的半圆形缺口 511。
[0024] 进一步,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与末端单元的隔板邻近的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防 止应力集中的切角512。设置切角以消除焊接时的应力集中,切角同时具有透气功能,便于 混凝土的浇灌。
[0025] 进一步,所述的钢梁2为Η型钢梁或箱型梁。
[0026] 进一步,所述的混凝土可以是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或自密实混 凝土。
[0027]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实用新型的 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 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权利要求】
1. 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由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与钢 梁连接而成, 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包括上翼缘和下翼缘,所述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之间间隔设 置有多块隔板,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由上翼缘、下翼缘和隔板分隔成多个单元,所述 的单元具有空腔,所述的空腔内浇注混凝土; 所述的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的末端单元的空腔内靠近钢梁的上翼缘板和下翼缘板的 位置分别设置有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所述的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分别垂直于上翼缘、下 翼缘和隔板,所述的上加劲板与上翼缘焊接,下加劲板与下翼缘焊接,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 与末端单元的隔板邻近的一侧分别与隔板焊接,上加劲板和下加劲板远离末端单元的隔板 的一侧分别与前一单元的隔板之间留有空隙; 所述的钢梁包括上翼缘板、下翼缘板和腹板,所述的钢梁的上翼缘板与上加劲板的在 一个平面上,下翼缘板与下加劲板在一个平面上,腹板与末端单元的隔板之间采用螺栓连 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末端单元的隔板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的连接板设置成其长度方向与钢梁的腹板的延伸方 向一致;所述的连接板与钢梁的腹板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所述的钢梁的上、下翼缘板分别 焊接在钢管束组合结构构件的隔板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上加劲 板和下加劲板远离末端单元的隔板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一便于混凝土灌入的半圆形缺口。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上加劲 板和下加劲板与末端单元的隔板邻近的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止应力集中的切角,保证 灌注混凝土时透气,防止多条焊缝交接。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钢梁为Η型钢梁或箱型梁。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梁与钢管束组合结构剪力墙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混凝土可以是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或自密实混凝土。
【文档编号】E04B1/58GK203891207SQ201420227623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5日
【发明者】胡立黎, 王彦超, 杨强跃, 陆国兵, 付波 申请人: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