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轨道高差实现建筑物移位转向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50415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利用轨道高差实现建筑物移位转向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土木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轨道高差实现建筑物移位转向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物移位过程中,有时不能一次达到预定地点,需要通过中间转向才能成功到位。若建筑物重量较轻,采用滑块作为行走装置,只需要将牵引装置调换方向,不需要处理滑块就可顺利完成转向。而采用滚轴或滑车作为行走装置,由于滚轴或滑车只能向单一方向运动,转向问题就变得复杂。

通常的建筑物移位,在柱(墙)两侧建造移位轨道,在移位轨道上铺设钢滚轴,在钢滚轴上支撑槽钢作为底部模板浇筑制作钢筋混凝土托换梁,托换梁两侧夹住柱(墙),并与柱(墙)通过植筋等方法相连。移位前截断柱(墙)与基础的连接,建筑物上部荷载的传递途径从截断前的通过柱(或墙)、基础传至地基,变成了通过柱(或墙)、托换梁、滚轴、移位轨道传至地基。此时,建筑物变成了可移动结构,通过前方钢丝绳的牵引或后方千斤顶的顶推即可移动。

需要转向的建筑物,除了浇筑制作转向前的移位轨道和托换梁,还需要浇筑制作转向后的的移位轨道和托换梁。行至转向位置时,转向后的托换梁下的滚轴安放和转向前托换梁下的滚轴取出比较困难。

中国专利ZL200510046654.9公开了一种建筑物移位的转向方法,当建筑物移位至转向位置时,利用动力设备(千斤顶)支顶在上轨道梁和下轨道梁中间,使其发生弹性变形,使轨道梁中间的孔隙增大,这样就可以调整滚轴,使建筑物能够转向移位。该方法的缺点是顶升会在托换结构和上部结构中产生附加内力,严重时会造成开裂;另外,除了牵引装置外还需要顶升装置(千斤顶),增加了施工费用。中国专利ZL201210193925.3公开的建筑物移位的转向方法中,建筑物移位到转向位置后,再浇筑转向后的移位轨道,虽然避免了使用顶升设备,但浇筑的转向后的移位轨道混凝土需要养护较长时间(通常养护28天后才能达到100%设计强度),因此耽误了宝贵的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轨道高差实现建筑物移位转向的方法,该方法利用转向前后轨道的高差完成滚轴转换,不需要千斤顶顶升完成滚轴调向,避免因顶升变形产生的附加内力;转向前后的托换梁在移位前同时浇筑,节约了时间;对原结构的影响较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利用轨道高差实现建筑物移位转向的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建筑物移位前,在建筑物移位路径上浇筑转向前移位轨道和转向后移位轨道,转向后移位轨道比转向前移位轨道标高要低;如果要求建筑物移位后原标高不变,则需要转向后轨道的中段做成一定坡度,坡顶恢复到转向前标高;

步骤2)浇筑转向前托换梁和转向后托换梁,两种托换梁的梁底在同一标高上;

步骤3)将建筑物柱或建筑物墙与地面基础截断,将移位建筑物通过转向前托换梁和滚轴传递到转向前移位轨道上;安装水平牵引或顶推设备,将建筑物移向转向位置;

步骤4)在移位建筑物到达移位转向位置前,暂停移位;用填充物垫平转向位置处的移位轨道;

步骤5)继续将建筑物移位至转向位置;

步骤6)在转向后移位轨道上方的转向后托换梁下方均匀摆放滚轴;

步骤7)将转向前托换梁下的滚轴附近的混凝土凿除,将转向前托换梁下的滚轴取出;此时,建筑物下沉,重量转移到转向后托换梁下方的滚轴上。

步骤8)将转向前后的轨道交叉点处垫平用的填充物移除,保证转向后的移位轨道通畅;

步骤9)在转向后轨道上继续移位到达预定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转向前移位轨道和转向后移位轨道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的转向前托换梁与转向前移位轨道垂直;转向后托换梁与转向后移位轨道垂直;转向前托换梁与转向后移位轨道平行;转向后托换梁与转向前移位轨道平行。

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的转向前托换梁的浇筑方法如下:

在转向前移位轨道上铺滚轴,用该滚轴支撑转向前托换梁的底模板,再绑扎钢筋,安装侧模板,浇筑转向前托换梁混凝土。

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的转向后托换梁的浇筑方法如下:

在事先夯实的地面上支撑钢管,用该钢管支撑转向后托换梁的底模板,再绑扎钢筋,安装侧模板,浇筑转向后托换梁混凝土。

进一步的,所述的转向前托换梁和转向后托换梁在建筑物柱或建筑物墙的四周,与建筑物柱或建筑物墙连为一体。

进一步的,步骤4中所述的一定距离应保证建筑物前面柱的托换梁已通过建筑物后面柱的转向后的轨道。

进一步的,如果要求建筑物移位后原标高不变,则转向后轨道的中段做成一定坡度,坡顶的高度与转向前轨道的标高一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利用转向前后的轨道高差完成滚轴转换,不需要千斤顶顶升完成滚轴调向,避免因顶升变形产生的附加内力;转向前和转向后的托换梁混凝土同时浇筑,节约了工期。转向前托换梁取出滚轴时有轻度破坏,但已不影响转向后的移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转向前移位建筑立面图;

图2是托换梁的平面图(转向前、后的托换梁混凝土同时浇筑);

图3是移位建筑移至转向位置前一定距离时的立面图;

图4是转向前和转向后轨道的平面图;

图5是移位建筑到达转向位置时的立面图;

图6是转向后轨道上摆放滚轴时的平面图;

图中:1—移位建筑的柱;2—转向前混凝土托换梁;3—转向后混凝土托换梁;4—转向前连梁;5—转向后连梁;6—转向前托换梁下滚轴;7—转向前移位轨道;8—转向后移位轨道;9—填冲用钢板;10—转向后托换梁下的滚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6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发明中对建筑物进行移位转向前,需要在建筑物移位路径上浇筑转向前移位轨道7和转向后移位轨道8,转向前移位轨道7和转向后移位轨道8相互垂直,转向后的移位轨道比转向前的移位轨道标高要低;如果要求建筑物移位后原标高不变,则转向后轨道的中段做成一定坡度,坡顶的高度与转向前轨道的标高一致。同时需要在建筑物柱或者建筑物墙的四周提前浇筑多个转向前混凝土托换梁2和转向后混凝土托换梁3,转向前混凝土托换梁2和转向后混凝土托换梁3也相互垂直;两种托换梁的梁底在同一标高上。

相邻的转向前混凝土托换梁2之间通过转向前连梁4连接成一个整体;相邻的转向后混凝土托换梁3之间通过转向后连梁5连接成一个整体。

转向前混凝土托换梁2与转向前移位轨道7垂直;转向后混凝土托换梁3与转向后移位轨道8垂直。

另外本发明实施时用的工具还有转向前托换梁下滚轴6、转向后托换梁下的滚轴10、填冲用钢板9以及相关的牵引或顶推设备。具体的建筑物移位转向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建筑物移位前,在建筑物移位路径上浇筑转向前移位轨道7和转向后移位轨道8,转向后移位轨道8比转向前移位轨道7标高要低;

步骤2)浇筑转向前混凝土托换梁2和转向后混凝土托换梁3,两种托换梁的梁底在同一标高上;

具体如图2所示,转向前、后的托换梁混凝土同时浇筑;

针对需要移位转向的建筑物,移位前只铺设转向前托换梁下滚轴6,用该滚轴作为模板支撑,浇筑制作转向前混凝土托换梁;与此同时,浇筑制作转向后混凝土托换梁3;转向后混凝土托换梁3的模板通过钢管支撑在事先夯实的地面上,保证梁底平整度,以便顺利移位。两种托换梁的梁底在同一标高上;具体的浇筑过程如下:

其中,转向前的托换梁在转向轨道正上方,在轨道上铺滚轴,用该滚轴支撑托换梁的底模板,再绑扎钢筋,安装侧模板,浇筑该托换梁混凝土。

而转向后混凝土托换梁,与转向前的托换梁同时支模板、绑扎钢筋和浇筑混凝土,但由于该梁不在移位轨道正上方(当移位至转向位置时才到达正上方),因此该底模板不能支撑在滚轴上,而是通过钢管支撑在事先夯实的地面上。两种托换梁在柱两侧,通过柱侧植筋等方式与柱连为一体。

步骤3)将建筑物柱或建筑物墙与地面基础截断,将待移位建筑物通过转向前托换梁2和转向前托换梁下滚轴6传递到转向前移位轨道7上;安装水平牵引或顶推设备,将建筑物移向转向位置;

步骤4)在移位建筑物到达移位转向位置前,暂停移位;因转向后的轨道顶面标高比转向后的轨道顶面标高低,用钢板等填充物将该段垫平,以保证移位建筑顺利通过。

5)继续将建筑物移位至转向位置;

6)由于转向后移位轨道标高比转向前移位轨道的低,有了足够的空间在转向后的轨道上托换梁下方均匀摆放转向后托换梁下的滚轴10。

7)将转向前托换梁下滚轴6附近的混凝土凿除,将转向前托换梁下滚轴6取出,此时,建筑物荷载的传递途径由移位前的托换梁、转向前托换梁下的滚轴、移位前的轨道转变为移位后的托换梁、转向后托换梁下的滚轴、移位后的轨道。

9)将转向前后的轨道交叉点处垫平用的钢板移除,保证转向后的移位轨道通畅。

10)在转向后轨道上继续移位到达预定位置。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