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3355发布日期:2018-11-09 18:22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井子梁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



背景技术:

在全球木材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竹子具有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及产量高等特点,同时,竹材纹理通直、色泽淡雅、材质坚韧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环保建筑原材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竹建筑拔地而起,由于原竹的限制,现代竹结构房屋很难用其制作楼板且多数为单向楼板,制约了现代竹结构房屋的多样性。井字梁结构能够很好的开拓楼板的样式,然而在现有的竹结构房屋中所用的原竹制井子梁体系中,纵向梁与横向梁中的原竹交叉错层分布而且大多采用原始的方式通过绳索缠绕连接,使得井子梁表面的平整性较差,梁高难以控制,并且承载力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该井子梁结构表面的平整性较好,并且承载力较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包括第一原竹、第二原竹、第三原竹、第四原竹、第五原竹、第六原竹、第七原竹、第八原竹、第九原竹、第十原竹、第十一原竹、第十二原竹、第十三原竹、第十四原竹、第十五原竹、第十六原竹、若干第一套圈、若干第二套圈、若干第三套圈、若干第四套圈、若干第五套圈、若干第六套圈、若干第七套圈、若干第八套圈、若干第九套圈、若干第十套圈、若干第十一套圈及若干第十二套圈;

第一原竹的端部及第二原竹的端部与第五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六原竹的端部与第七原竹的端部与第四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一原竹及第二原竹位于第四原竹的正上方,第五原竹位于第六原竹及第七原竹的正上方,且第一原竹、第二原竹及第五原竹组成第一十字形结构,第六原竹、第七原竹及第四原竹组成第二十字形结构;

第五原竹的端部及第八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九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十一原竹的端部及第十二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七原竹的侧面相连接,且第五原竹及第八原竹位于第七原竹的正上方,第九原竹位于第十一原竹及第十二原竹的正上方,且第五原竹、第八原竹及第九原竹组成第三十字形结构,第十一原竹、第十二原竹及第七原竹组成第四十字形结构;

第九原竹的端部及第十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三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十四原竹的端部及第十五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二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十三原竹位于第十五原竹及第十四原竹的正上方,第九原竹及第十原竹位于第十二原竹的正上方,且第九原竹、第十原竹及第十三原竹组成第五十字形结构,第十二原竹、第十四原竹及第十五原竹组成第六十字形结构;

第四原竹的端部及第三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五原竹的侧面相连接,第十六原竹的端部及第十三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二原竹的端部相连接,且第十六原竹及第十三原竹位于第十五原竹的正上方,第二原竹位于第三原竹及第四原竹的正上方,第十三原竹、第十六原竹及第二原竹组成第七十字形结构,第四原竹、第三原竹及第十五原竹组成第八十字形结构;

第一十字形结构正对第二十字形结构,且第一十字形结构与第二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一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三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四十字形结构,且第三十字形结构与第四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五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六十字形结构,且第五十字形结构与第六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三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七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八十字形结构,且第七十字形结构与第八十字形结构通过第四连接结构相连接;

第一套圈缠绕于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六原竹的侧面,第二套圈于第一原竹的侧面及第四原竹的侧面,第三套圈缠绕于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四原竹的侧面,第四套圈缠绕于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七原竹的侧面,第五套圈缠绕于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一原竹的侧面,第六套圈缠绕于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二原竹的侧面,第七套圈缠绕于第八原竹的侧面及第七原竹的侧面,第八套圈缠绕于第十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原竹的侧面,第九套圈缠绕于第十三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四原竹的侧面,第十套圈缠绕于第十三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五原竹的侧面,第十一套圈缠绕于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三原竹的侧面,第十二套圈缠绕于第十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六原竹的侧面。

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L型板、第二L型板、第三L型板及第四L型板,其中,第一L型板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二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二L型板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二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三L型板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二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四L型板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二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

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六原竹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第六原竹及第四L型板相连接,第二螺栓穿过第一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第五原竹及第四L型板相连接;

第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四原竹的侧面、第二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第四原竹及第二L型板相连接,第四螺栓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一原竹的侧面及第二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第一原竹及第二L型板相连接;

第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二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七原竹的侧面及第三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二L型板、第七原竹及第三L型板相连接,第六螺栓依次穿过第二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三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第五原竹及第三L型板相连接;

第七螺栓依次穿过第三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四原竹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三L型板、第四原竹及第四L型板相连接,第八螺栓依次穿过第三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三L型板、第二原竹及第四L型板相连接;

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五L型板、第六L型板、第七L型板及第八L型板,其中,第五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四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六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四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七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四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八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四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

第九螺栓依次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七原竹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七原竹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第十螺栓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五原竹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

第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一原竹的侧面、第六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十一原竹及第六L型板相连接,第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六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九原竹及第六L型板相连接;

第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六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七原竹的侧面及第七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六L型板、第七原竹及第七L型板相连接,第十四螺栓依次穿过第六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八原竹的侧面及第七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六L型板、第八原竹及第七L型板相连接;

第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七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七L型板、第十二原竹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第十六螺栓依次穿过第七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七L型板、第九原竹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

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第九L型板、第十L型板、第十一L型板及第十二L型板,其中,第九L型板位于第五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六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十L型板位于第五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六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十一L型板位于第五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六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十二L型板位于第五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六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

第十七螺栓依次穿过第九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二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九L型板、第十五原竹及第十二L型板相连接,第十八螺栓穿过第九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三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二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九L型板、第十三原竹及第十二L型板相连接;

第十九螺栓依次穿过第九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二原竹的侧面、第十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九L型板、第十二原竹及第十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螺栓依次穿过第九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九原竹的侧面及第十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九L型板、第九原竹及第十L型板相连接;

第二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十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四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一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L型板、第十四原竹及第十一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十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三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一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L型板、第十三原竹及第十一L型板相连接;

第二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一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二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一L型板、第十二原竹及第十二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四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一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二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一L型板、第十原竹及第十二L型板相连接。

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第十三L型板、第十四L型板、第十五L型板及第十六L型板,其中,第十三L型板位于第七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八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十四L型板位于第七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八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十五L型板位于第七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八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十六L型板位于第七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八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

第二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三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六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三L型板、第十五原竹及第十六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六螺栓穿过第十三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十六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六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三L型板、第十六原竹及第十六L型板相连接;

第二十七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三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四原竹的侧面、第十四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三L型板、第四原竹及第十四型板相连接,第二十八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三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四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三L型板、第二原竹及第十四L型板相连接;

第二十九螺栓依次穿过第十四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五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五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四L型板、第十五原竹及第十五L型板相连接,第三十螺栓依次穿过第十四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三原竹的侧面及第十五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四L型板、第十三原竹及第十五L型板相连接;

第三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五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三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六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五L型板、第三原竹及第十六L型板相连接,第三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五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二原竹的侧面及第十六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五L型板、第二原竹及第十六L型板相连接。

第一原竹、第三原竹、第五原竹、第六原竹、第八原竹、第十原竹、第十一原竹、第十四原竹及第十六原竹内填充有填料。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由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第三连接结构、第四连接结构及十六根原竹组成,其中,本发明所述井子梁结构有四个连接节点组成,每个连接节点由上下分布的两个十字形结构组成,两个十字形结构均有三个原竹组成,其中,第一根原竹的端部及第二根原竹的端部分别与第三根原竹的侧面相连接,从而使十字形结构的表面平整,同时两个十字形结构中的第三根原竹呈十字形分布,从而有效的保证井子梁的承载力,同时上下相邻两根原竹的侧面通过套圈相连接,从而有效的保证了上下相邻两根原竹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井子梁的承载力,并且设计较为合理,能够广泛应用于竹结构的建筑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及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本发明中第一十字形结构与第二十字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原竹、2为第二原竹、3为第三原竹、4为第四原竹、5为第五原竹、6为第六原竹、7为第七原竹、8为第八原竹、9为第九原竹、10为第十原竹、11为第十一原竹、12为第十二原竹、13为第十三原竹、14为第十四原竹、15为第十五原竹、16为第十六原竹、171为第一L型板、172为第二L型板、173为第三L型板、174为第四L型板、181为第一螺栓、182为第二螺栓、183为第三螺栓、184为第四螺栓、185为第五螺栓、186为第六螺栓、187为第七螺栓、188为第八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发明所述的由L型板连接的原竹井字梁包括第一原竹1、第二原竹2、第三原竹3、第四原竹4、第五原竹5、第六原竹6、第七原竹7、第八原竹8、第九原竹9、第十原竹10、第十一原竹11、第十二原竹12、第十三原竹13、第十四原竹14、第十五原竹15、第十六原竹16、若干第一套圈、若干第二套圈、若干第三套圈、若干第四套圈、若干第五套圈、若干第六套圈、若干第七套圈、若干第八套圈、若干第九套圈、若干第十套圈、若干第十一套圈及若干第十二套圈;第一原竹1的端部及第二原竹2的端部与第五原竹5的侧面相连接,第六原竹6的端部与第七原竹7的端部与第四原竹4的侧面相连接,第一原竹1及第二原竹2位于第四原竹4的正上方,第五原竹5位于第六原竹6及第七原竹7的正上方,且第一原竹1、第二原竹2及第五原竹5组成第一十字形结构,第六原竹6、第七原竹7及第四原竹4组成第二十字形结构;第五原竹5的端部及第八原竹8的端部分别与第九原竹9的侧面相连接,第十一原竹11的端部及第十二原竹12的端部分别与第七原竹7的侧面相连接,且第五原竹5及第八原竹8位于第七原竹7的正上方,第九原竹9位于第十一原竹11及第十二原竹12的正上方,且第五原竹5、第八原竹8及第九原竹9组成第三十字形结构,第十一原竹11、第十二原竹12及第七原竹7组成第四十字形结构;第九原竹9的端部及第十原竹10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相连接,第十四原竹14的端部及第十五原竹15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相连接,第十三原竹13位于第十五原竹15及第十四原竹14的正上方,第九原竹9及第十原竹10位于第十二原竹12的正上方,且第九原竹9、第十原竹10及第十三原竹13组成第五十字形结构,第十二原竹12、第十四原竹14及第十五原竹15组成第六十字形结构;第四原竹4的端部及第三原竹3的端部分别与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相连接,第十六原竹16的端部及第十三原竹13的端部分别与第二原竹2的端部相连接,且第十六原竹16及第十三原竹13位于第十五原竹15的正上方,第二原竹2位于第三原竹3及第四原竹4的正上方,第十三原竹13、第十六原竹16及第二原竹2组成第七十字形结构,第四原竹4、第三原竹3及第十五原竹15组成第八十字形结构;第一十字形结构正对第二十字形结构,且第一十字形结构与第二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一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三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四十字形结构,且第三十字形结构与第四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五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六十字形结构,且第五十字形结构与第六十字形结构通过第三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七十字形结构正对第八十字形结构,且第七十字形结构与第八十字形结构通过第四连接结构相连接;第一套圈缠绕于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六原竹6的侧面,第二套圈于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四原竹4的侧面,第三套圈缠绕于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四原竹4的侧面,第四套圈缠绕于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七原竹7的侧面,第五套圈缠绕于第九原竹9的侧面及第十一原竹11的侧面,第六套圈缠绕于第九原竹9的侧面及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第七套圈缠绕于第八原竹8的侧面及第七原竹7的侧面,第八套圈缠绕于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及第十原竹10的侧面,第九套圈缠绕于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及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第十套圈缠绕于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及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第十一套圈缠绕于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三原竹3的侧面,第十二套圈缠绕于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及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

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L型板171、第二L型板172、第三L型板173及第四L型板174,其中,第一L型板171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二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二L型板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二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三L型板173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二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四L型板174位于第一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二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第一螺栓181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171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六原竹6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174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171、第六原竹6及第四L型板174相连接,第二螺栓182穿过第一L型板171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174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171、第五原竹5及第四L型板174相连接;第三螺栓183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171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第二L型板172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171、第四原竹4及第二L型板172相连接,第四螺栓184依次穿过第一L型板171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一原竹1的侧面及第二L型板172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171、第一原竹1及第二L型板172相连接;第五螺栓185依次穿过第二L型板172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七原竹7的侧面及第三L型板173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二L型板172、第七原竹7及第三L型板173相连接,第六螺栓186依次穿过第二L型板172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三L型板173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一L型板171、第五原竹5及第三L型板173相连接;第七螺栓187依次穿过第三L型板173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174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三L型板173、第四原竹4及第四L型板174相连接,第八螺栓188依次穿过第三L型板173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四L型板174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三L型板173、第二原竹2及第四L型板174相连接;

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五L型板、第六L型板、第七L型板及第八L型板,其中,第五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四个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六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四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七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四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八L型板位于第三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四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第九螺栓依次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七原竹7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七原竹7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第十螺栓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五原竹5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五原竹5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第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一原竹11的侧面、第六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十一原竹11及第六L型板相连接,第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五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九原竹9的侧面及第六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五L型板、第九原竹9及第六L型板相连接;第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六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七原竹7的侧面及第七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六L型板、第七原竹7及第七L型板相连接,第十四螺栓依次穿过第六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八原竹8的侧面及第七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六L型板、第八原竹8及第七L型板相连接;第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七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七L型板、第十二原竹12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第十六螺栓依次穿过第七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九原竹9的侧面及第八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七L型板、第九原竹9及第八L型板相连接。

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第九L型板、第十L型板、第十一L型板及第十二L型板,其中,第九L型板位于第五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六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十L型板位于第五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六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十一L型板位于第五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六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十二L型板位于第五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六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第十七螺栓依次穿过第九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及第十二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九L型板、第十五原竹15及第十二L型板相连接,第十八螺栓穿过第九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及第十二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九L型板、第十三原竹13及第十二L型板相连接;第十九螺栓依次穿过第九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第十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九L型板、第十二原竹12及第十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螺栓依次穿过第九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九原竹9的侧面及第十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九L型板、第九原竹9及第十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十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四原竹14的侧面及第十一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L型板、第十四原竹14及第十一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十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及第十一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L型板、第十三原竹13及第十一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三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一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二原竹12的侧面及第十二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一L型板、第十二原竹12及第十二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四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一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原竹10的侧面及第十二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一L型板、第十原竹10及第十二L型板相连接。

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第十三L型板、第十四L型板、第十五L型板及第十六L型板,其中,第十三L型板位于第七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与第八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个端部之间,第十四L型板位于第七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与第八十字形结构的第二个端部之间,第十五L型板位于第七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与第八十字形结构的第三个端部之间,第十六L型板位于第七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与第八十字形结构的第四个端部之间;第二十五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三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及第十六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三L型板、第十五原竹15及第十六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六螺栓穿过第十三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第十六原竹16的侧面及第十六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三L型板、第十六原竹16及第十六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七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三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四原竹4的侧面、第十四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三L型板、第四原竹4及第十四型板相连接,第二十八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三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十四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三L型板、第二原竹2及第十四L型板相连接;第二十九螺栓依次穿过第十四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五原竹15的侧面及第十五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四L型板、第十五原竹15及第十五L型板相连接,第三十螺栓依次穿过第十四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十三原竹13的侧面及第十五L型板中第一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四L型板、第十三原竹13及第十五L型板相连接;第三十一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五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三原竹3的侧面及第十六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五L型板、第三原竹3及第十六L型板相连接,第三十二螺栓依次穿过第十五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第二原竹2的侧面及第十六L型板中第二个侧板的侧面将第十五L型板、第二原竹2及第十六L型板相连接。

第一原竹1、第三原竹3、第五原竹5、第六原竹6、第八原竹8、第十原竹10、第十一原竹11、第十四原竹14及第十六原竹16内填充有填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