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护套和防渗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3480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防渗护套和防渗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渗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渗护套和防渗池。



背景技术:

一些工业生产中会利用池子来盛装有毒或者有污染性的液体,其中池内进行防渗处理,以防止有毒或者有污染性的液体外渗污染环境。

目前,池内通过铺设防渗膜来进行防渗,当池内设置有立柱时,在池底和立柱上均需要铺设防渗膜,且防渗膜在立柱与池底交接处具有焊接的焊缝,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池中的污染物长期堆积在立柱与池底交接处,导致该交接处防渗膜的焊缝承受压力较大,且此焊缝位于边角处,其所承受的压力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等方向的力,长此以往,该处防渗膜的焊缝容易发生撕裂,造成立柱与池底交接处渗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渗护套和防渗池,降低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渗漏风险,提高防渗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渗护套,用于池内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防渗,包括:

管体以及从所述管体的一端向外延伸的管裙,所述管体与所述管裙一体成型;

所述管体用于套设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管裙用于密封铺设在所述池底的防渗膜上。

具体地,所述管体的外壁与所述管裙的外表面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面。

具体地,所述管裙包括多个板体,多个所述板体从所述管体的一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板体围绕所述管体一周。

具体地,多个所述板体的外轮廓形状形同,且多个所述板体围绕所述管体的一端的截面中心成中心对称分布。

具体地,多个所述板体的外轮廓形状均为圆弧形。

具体地,所述板体的数量为4个、6个或8个。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渗池,包括池体以及设立于所述池体内的立柱,所述立柱和所述池体的池底均铺设有防渗膜,所述防渗池还包括:

上述的防渗护套;

所述防渗护套的管体套设在所述立柱上,所述防渗护套的管裙密封铺设在所述池底的防渗膜上。

具体地,所述立柱的防渗膜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0cm,且小于或等于50cm;所述防渗护套的管体的长度等于所述立柱的长度。

具体地,所述防渗膜与所述防渗护套的材质均为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所述防渗护套的管裙通过单轨焊接连接于所述池底的防渗膜。

具体地,所述立柱的防渗膜通过膨胀螺丝固定于所述立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渗护套和防渗池,防渗护套的管体与管裙一体成型,将管体套设在立柱上,管裙密封铺设在池底的防渗膜上,使得防渗护套套设在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周围,管体与管裙相连处位于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由于管体与管裙相连处为一体成型,无焊接的焊缝,因此管体与压板相连处不易发生撕裂,能够有效的加强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防渗性能,降低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渗漏风险,提高池体防渗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渗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防渗护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渗护套1,用于保护和加强池内立柱2与池底3交接处的防渗性能,包括:管体11以及从管体11的一端向外延伸的管裙12,管体11与管裙12一体成型;管体11用于套设在立柱2的防渗膜4上,管裙12用于密封铺设在池底3的防渗膜4上。

其中,池底3和立柱2上均铺设有防渗膜4,将管体11套设在立柱2的防渗膜4上,管体11与管体的防渗膜4可对立柱2进行防渗,将管裙12密封铺设在池底3的防渗膜4上,管裙12与池底3的防渗膜4的密封方式可采用焊接或防水胶带粘贴等方式,以使管裙12与池底3的防渗膜4之间没有缝隙存在,避免液体或污染物等进入管裙12与池底3的防渗膜4之间,甚至进入至立柱2与池底3交接处防渗膜的焊缝处,从而使防渗护套1有效防护在立柱2与池底3交接处。管体11与管裙12相连处位于立柱2与池底3交接处,由于管体11与管裙12一体成型,因此管体11与管裙12相连处为一体成型,无焊接的焊缝,则防渗护套1不易发生撕裂,防渗护套1加强了立柱2与池底3交接处的防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渗护套,其管体与管裙一体成型,将管体套设在立柱的防渗膜上,管裙密封压设在池底的防渗膜上,使得防渗护套套设在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周围,管体与管裙相连处位于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由于管体与管裙相连处为一体成型,无焊接的焊缝,因此管体与管裙相连处不易发生撕裂,能够有效的加强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防渗,降低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泄漏风险,提高防渗安全性。

具体地,管体11的外壁与管裙12的外表面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面13。也就是说,管体11与管裙12之间具有过渡圆角,弧形过渡面13即为过渡圆角的外表面,弧形过渡面13位于立柱2与池底3交接处,由于池中的污染物易堆积在该处,使该处的承受压力较大,因此弧形过渡面13有助于减少作用力的集中,提高防渗护套1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立柱2与池底3交接处的渗漏风险,提高防渗安全性。

具体地,管裙12包括多个板体121,多个板体121从管体11的一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多个板体121围绕管体11一周。也就是说,从管体11的一端向多个方向分别延伸出多个板体121,相比一块整体的板,多个板体121更利于平整的压设在池底3的防渗膜4上,使池底3的防渗膜4表面保持平滑整齐,而一块整体的板可能会因池底3存在斜坡等原因无法平整的压设在池底3的防渗膜4上,以使池底3的防渗膜4受到的压力不均衡而易破裂,因此本实施例的管裙12的多个板体121结构利于提高池底3的防渗安全性。

具体地,多个板体121的外轮廓形状形同,且多个板体121围绕管体11的一端的截面中心成中心对称分布。多个板体121的外轮廓形状形同且成中心对称分布,这样可以使池底3的防渗膜4表面受到板体121的压力较均衡,而且较美观。

具体地,多个板体121的外轮廓形状均为圆弧形。板体121的外轮廓为圆弧形,相比带有直角的矩形等形状,节省材料,从而节约成本,多个板体121的外轮廓形成近似花瓣形状,比较美观。

具体地,板体121的数量为4个、6个或8个。其中,板体121的数量不宜过多,以防造成加工困难、成本较高等问题,然而板体121的数量过少时,也会增加加工的困难程度,因此,可根据立柱2的径向尺寸来选择板体121的数量,设置为4个、6个或8个较为适宜。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渗池,包括池体以及设立于池体内的立柱2,立柱2和池体的池底3均铺设有防渗膜4,防渗池还包括:上述的防渗护套1;防渗护套1的管体11套设在立柱2的防渗膜4上,防渗护套1的管裙12密封铺设在池底3的防渗膜4上。

其中,防渗护套1的结构以及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渗池,防渗护套的管体与管裙一体成型,将管体密封套设在立柱的防渗膜上,管裙密封压设在池底的防渗膜上,使得防渗护套套设在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周围,管体与管裙相连处位于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由于管体与管裙相连处为一体成型,无焊接的焊缝,因此管体与管裙相连处不易发生撕裂,能够有效的加强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防渗,降低立柱与池底交接处的渗漏风险,提高防渗安全性。

具体地,立柱2的防渗膜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0cm,且小于或等于50cm;防渗护套1的管体11的长度等于立柱2的长度。立柱2的防渗膜的长度按照上述长度范围设置,能够使成本控制再较为经济实惠的范围内,同时管体11的长度等于立柱2的长度,使得管体11对立柱2进行有效的防渗,防渗护套1为一体成型,管体11上无需焊接等处理,防渗性能好,而且上述方式便于施工和维修。其中,在立柱2与管体11之间可填充粘土14,以更好地保证管体11对立柱2的防渗。

具体地,防渗膜4与防渗护套1的材质均为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防渗护套1的管裙12通过单轨焊接连接于池底3的防渗膜4。其中,土工膜是一种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基本原料的防水阻隔型材料,具有优良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及优良的耐化学腐蚀性能,使用寿命较长,主要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DPE)土工膜、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和EVA土工膜等,其中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硬度、拉伸强度和蠕变性优于低密度聚乙烯,其耐磨性、电绝缘性、韧性及耐寒性均较好。

防渗护套1的管裙12通过单轨焊接连接于池底3的防渗膜4,使管裙12与池底3的防渗膜4之间密封良好,焊缝位于池底3的防渗膜4与管裙12之间,池内液体或污染物等对焊缝的压力为垂直于池底3的方向,则焊缝在池底3的防渗膜4上不易受到水平方向的力而被撕裂。

具体地,立柱2的防渗膜4通过膨胀螺丝5固定于立柱2。将立柱2的防渗膜4与立柱2固定连接,以使当套设防渗护套1时,立柱2的防渗膜4不易窜动,以便于更顺利的套设防渗护套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