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楼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7477阅读:17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楼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楼梯。



背景技术:

建筑楼梯是房屋建设中仅仅加固夹板模板而没有浇筑入水泥的楼梯,属于一种还没有完工的房屋建筑设施。

例如公开号为CN20321359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现浇清水混凝土楼梯嵌固式模板,其组成包括:底板,所述的底板垂直连接两块侧板,所述的侧板具有两条方肋和一条顶肋,所述的侧板具有一排小嵌固槽,踏步板安装在两个相对应的所述的小嵌固槽内,踏步板加固件与所述的踏步板连接。

但是上述现浇清水混凝土楼梯嵌固式模板存在以下缺点:施工人员行走在底板上,通过脚底抵靠于踏步板时产生摩擦,并身体前倾、重心在前从而维持平衡,实现缓步向上行走;施工人员的重心一旦后移,身体极易失去平衡,发生摔倒、跌落等安全事故,因此该现浇清水混凝土楼梯嵌固式模板与现有的建筑楼梯相同,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楼梯,安全防护装置可避免施工人员上楼过程中发生摔倒、跌落等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建筑楼梯,包括楼梯本体,所述楼梯本体上设有安全防护装置,所述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转动连接于楼梯本体一侧且具有碰撞部的转动组和抵触碰撞部实现制动转动组的制动组,所述碰撞部设于制动组朝向楼梯本体高端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在上楼过程中,当重心后移,身体失去平衡时,使用双手握紧转动组,转动组转动连接于楼梯本体,所以转动组随着施工人员转动,而当转动组上的碰撞部碰撞到制动组时,转动组被制动即停止转动,此时转动组支撑起施工人员防止其发生摔倒,甚至跌落等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组包括向上延伸设于楼梯本体一侧的支撑杆和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撑杆且另一端具有所述碰撞部的转动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组分成支撑杆和转动杆,因此施工人员握紧转动组时仅仅转动杆会发生转动,当转动杆上的碰撞部抵触到制动组时,转动杆停止转动,从而供施工人员搀扶,起到支撑施工人员防止其摔倒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杆位于平行于楼梯本体底面的平面内转动连接于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楼梯本体底面为一个倾斜面,因此在考虑楼梯本体宽度、支撑杆和制动组的间距时,转动杆的长度可以无限加长而不会在转动时碰撞到楼梯底面,提高转动组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制动组包括延伸设于桥梁本体远离支撑杆一侧的制动杆和设置于制动杆背离桥梁本体一端的缓冲部,所述缓冲部设于制动杆位于楼梯本体高端的一侧,且所述碰撞部与缓冲部呈抵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碰撞部碰撞到制动组上的缓冲部时,缓冲部对碰撞部具有一定的缓冲幅度,防止因缓冲部速率大、动能大而撞损制动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部包括固定连接于制动杆的弹簧和固定连接于弹簧背离制动杆一端的缓冲板,所述缓冲板背离弹簧一侧与碰撞部呈抵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碰撞部的动能逐步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因此制动组对转动杆的制动是持续的,而不是瞬间的,所以制动组和转动组都不会发生震动;施工人员的停止也是具有一个过程的,在此过程中是慢慢停止的,而不是瞬间停止的,所以施工人员的比较缓慢的停止,转动杆不会发生较大的震动,所以与手部之间也不会发生较大的碰撞,导致损伤手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碰撞部抵触缓冲板一面为弧形面,所述缓冲板抵触碰撞部一侧向内凹陷设有与弧形面相贴合的内凹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缓冲板上设置内凹面,内凹面与弧形面的贴合度高,使得缓冲板和转动杆的接触面大,因此压强小,也具有防止装置发生震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杆设有供人捏握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包括设置于转动杆且可沿其轴向滑动的滑移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理,施工人员手部瞬间握紧于转动杆时容易产生震动导致手部受伤,而握紧滑移连接在转动杆上的滑移套上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杆背离支撑杆一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转动杆呈同轴设置的限位盘,所述限位盘位于握持部背离支撑杆一侧,且所述限位盘朝向握持部一侧固定连接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盘最终实现制动滑动中滑移套,使得施工人员停止,而在限位盘上设置弹性件,也是为了减小当滑移套碰撞到限位盘上震动,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移套外侧粘合有软质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捏握更加舒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组包括转动连接于桥梁本体一侧的L型杆,所述L型杆背离桥梁本体一端与制动组呈抵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握紧L型杆的水平段施加推力或者拉力时,可L型杆发生转动,相对将转动组设置呈支撑杆和转动杆,仅为L型杆的搭建成本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一为通过将本实施例的安全防护装置设置大多数建筑楼梯上均能够防止施工人员发生摔倒、滑落的事故发生;其二为施工人员在利用安全防护装置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弱,侧面反应出安全防护装置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局部示意图,用于展示转动组和制动组;

图3是实施例2的局部示意图,用于展示转动组和制动组。

附图标记:1、楼梯本体;2、侧板;3、踏步板;4、转动组;41、支撑杆;42、转动杆;5、滑移套;51、软质体;6、限位盘;61、弹性件;7、制动组;71、制动杆;72、缓冲部;721、弹簧;722、缓冲板;7221、内凹面;8、轴承;9、碰撞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建筑楼梯,参见图1和图2,包括楼梯本体1、楼梯本体1两侧的侧板2和楼梯本体1底面上的若干踏步板3。两块侧板2采用螺丝钉对称固定在楼梯本体1上;若干踏步板3的两端分别插嵌在两块侧板2从而连接在楼梯本体1上,且踏步板3沿楼梯本体1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由于建筑楼梯还未浇筑上混凝土,因此楼梯本体1的结构强度低、稳定性差,并且楼梯本体1上未设置有明显的台阶,施工人员行走在楼梯本体1上仅仅通过双脚与踏步板3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从楼梯本体1上滑落。为了降低安全隐患,本实施例在楼梯本体1的一侧的侧板2上设置有具有碰撞部9的转动组4,在另一侧的侧板2上设置有制动组7。转动组4包括支撑杆41和转动杆42,支撑杆41下端固定连接在侧板2上,转动杆42通过轴承8转动连接在支撑杆41的上端,圆柱状碰撞部9同轴固定在转动杆42背离支撑杆41的一端,值得提到之处在于:支撑杆41与楼梯本体1的高端一侧呈锐角设置,使得转动杆42的转动平面为平行于楼梯本体1底面的平面,以此实现转动杆42的转动不受楼体本体的制约。

转动杆42设有一滑移套5,滑移套5套接在转动杆42上且与其呈间隙配合,使得滑移套5可沿转动杆42轴向移动,滑移套5的两端均环绕本体设有环形套端,滑移套5可供施工人员捏握,套端对手部的抵触限位从而使得手部不容易从滑移套5上滑落;同时在滑移套5外侧粘合有海绵材质的软质体51,使得施工人员捏握时舒适柔和。在转动杆42上位于滑移套5背离支撑杆41一侧设置有一个限位盘6,限位盘6同轴固定连接在转动杆42上,并且在限位盘6朝向滑移套5的一侧设有弹性件61,弹性件61为贴合在限位盘6的一圈具有弹性性能的橡胶环,橡胶环的外径与滑移套5套端的外径相同,滑移套5碰撞到橡胶环时,其动能可转换成橡胶环的弹性势能,橡胶环的缓冲作用避免了滑移套5直接撞击到限位盘6发生剧烈震动。

制动组7包括制动杆71和缓冲部72,制动杆71下端固定连接在楼梯本体1的另一侧,制动杆71与支撑杆41呈平行设置,同时位于同一踏步板3两侧的制动杆71和支撑杆41其中制动杆71后置于支撑杆41,碰撞部9位于制动杆71位于楼梯本体1的高端的一侧,从而实现上楼过程中推动转到杆可以实现行走无障碍;缓冲部72设置在制动杆71杆的上端对应碰撞部9的位置,缓冲部72包括弹簧721和缓冲板722,弹簧721垂直连接在制动杆71的上端,缓冲板722固定连接在弹簧721背离制动杆71一端,缓冲板722背离弹簧721一侧的中部向内凹陷设置有内凹面7221,内凹面7221与碰撞部9相匹配,两者配合后其贴合度高,使得碰撞部9碰撞到缓冲板722时,由于接触面积大所以能够可以的接触的压力小;并且在碰撞部9的动能逐步转化为弹簧721的弹性势能,因此制动组7对转动杆42的制动是持续的,而不是瞬间的,使得制动组7和转动组4都不会发生震动。

安全防护装置具体的防护作用是:施工人员在上楼过程中,当重心后移,身体失去平衡时,使用双手握紧转动组4,转动组4转动连接于楼梯本体1,所以转动组4随着施工人员转动,而当转动组4上的碰撞部9碰撞到制动组7时,转动组4被制动即停止转动,此时转动组4支撑起施工人员防止其发生摔倒,甚至跌落等安全事故。

实施例2,一种建筑楼梯,参见图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转动组4包括转动连接于桥梁本体一侧的L型杆;L型杆为固定连接的支撑杆41和转动杆42,支撑杆41通过轴承8转动连接侧板2上,在碰撞部9设置在L型杆远离离桥梁本体一端,即连接在转动杆42背离支撑杆41的一端,推动L型杆时其整体发生转动,碰撞部9碰撞到制动组7上的缓冲板722时发生停止。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