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帐篷的屋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4282阅读:9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帐篷的屋檐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帐篷的屋檐结构。



背景技术:

帐篷的结构形式多样,中小型的帐篷是因应便携及野外露营使用,而较大型的凉亭式折叠帐篷是用于户外的遮阳使用。

传统的凉亭式帐篷是由四个支柱支撑篷顶支架及披覆于篷顶支架上的帐篷布构成。其遮阳面积是由各支柱支撑帐篷布的外边形成的篷顶面积,如欲具有较大的遮阳面积,需加长篷顶支架各支杆的长度,并配合加设一些辅助支杆方可保证帐篷展开后篷顶的支撑力度,因此整个帐篷在折收后的高度会增加。

因此便出现了具有屋檐的帐篷,其可通过屋檐结构有效的加大帐篷展开后的遮阳面积,同时又可保证帐篷折收后的高度不增加,如图1、图2所示即为现有的一种具有屋檐的帐篷,其是在各支柱1a的外侧设有屋檐支架2a,该屋檐支架2a包括屋檐主杆21a及屋檐副杆22a,屋檐主杆21a的一端枢接在支柱1a顶端的固定座上11a,另一端连接帐篷布的外边;屋檐副杆22a的一端枢接在滑块23a上且滑设于支柱1a上,另一端枢接在屋檐主杆21a上。该屋檐支架2a是可与篷顶支架2a同步展开与收合。

但是上述帐篷仅于每根立柱的顶端设置一根用于支撑帐篷布的屋檐主杆21a,相邻的屋檐主杆之间距离较大,披覆帐篷布后,帐篷布容易在两屋檐主杆之间发生下榻状况,屋檐主杆的支撑强度不够,并且会影响帐篷的美观。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屋檐帐篷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屋檐结构的支撑强度较大,帐篷外观美观的一种帐篷的屋檐结构,从而加大该帐篷的遮阳或遮雨面积。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帐篷的屋檐结构,该帐篷包括多根立杆,及设于立杆顶部用于连接各立杆的篷顶支架,各立杆的顶部分别设有一屋檐架,各立杆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座,立杆的杆身上安装有可沿立杆滑动的滑动座,所述各屋檐架分别包括两根屋檐主杆及两根屋檐支杆,两屋檐主杆的一端枢接在立杆的固定座上,且枢接在立杆固定座的两屋檐主杆之间具有一夹角,两屋檐支杆的一端枢接在支杆滑动座上并且对应屋檐主杆的枢接位置,两屋檐支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在对应的屋檐主杆上。

所述屋檐架包括两屋檐主杆及两屋檐支杆,两屋檐主杆之间的夹角为90度。两屋檐支杆之间的夹角为90度。

所述屋檐架包括三根屋檐主杆及三根屋檐支杆,三根屋檐主杆及三根屋檐支杆呈等角度枢接在立杆的固定座及滑动座上。

所述篷顶支架包括连接相邻两立杆的多组侧杆,一顶模,一端枢接在顶模上、另一端枢接在立杆固定座的多根顶篷支撑杆,以及一端枢接在顶篷支撑杆另一端与立杆的滑动座连动的多根斜支杆,各顶篷支撑杆分别包括两根一端相互枢接的连杆,两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顶模及固定座枢接。

所述篷顶支架包括竖直设置在帐篷中心顶部用于支撑帐篷布的一中心杆、连接相邻两立杆的多组侧杆、连接各侧杆与中心杆的多根顶杆。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一种帐篷的屋檐结构是将设置在立杆顶部的屋檐架设计为至少两根具有一夹角的屋檐主杆,且各屋檐主杆通过屋檐支杆进行支撑,在披覆帐篷布后,各立杆上的两根屋檐主杆分别往相邻的立杆方向伸出支撑帐篷布,相较于现有的帐篷屋檐的一根屋檐主杆,本实用新型的两根屋檐主杆可大大缩短相邻两根屋檐主杆的距离,可避免帐篷布在两屋檐主杆之间由于重力作用产生下榻的状况,并且各立杆上用多根屋檐主杆配合多根屋檐支杆可大大增加该帐篷屋檐的承重能力。各屋檐架的收折及展开是与该帐篷的滑动座连动,因此屋檐架的展开和收折动作均十分简单、便捷、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屋檐帐篷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展开状态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披覆帐篷布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半收折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收折状态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展开状态俯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半收折状态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收折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3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帐篷的屋檐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该帐篷其包括多根立杆1、及设于立杆1顶部用于连接各立杆1的篷顶支架2,各立杆1的顶部分别设有一屋檐架3。

各立杆1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座11,立杆1的杆身上安装有可沿立杆1滑动的滑动座12。

所述篷顶支架2包括连接相邻两立杆1的多组侧杆21,一顶模22,一端枢接在顶模22上、另一端枢接在立杆1固定座11的多根顶篷支撑杆23,以及一端枢接在顶篷支撑杆23另一端与立杆1的滑动座12连动的多根斜支杆24,各顶篷支撑杆23分别包括两根一端相互枢接的连杆,两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顶模22及固定座11枢接。

所述各屋檐架3分别包括两根屋檐主杆31及两根屋檐支杆32,两屋檐主杆31的一端枢接在立杆1的固定座11上,且枢接在立杆1固定座11的两屋檐主杆31之间具有一夹角,图中所示该夹角为90度,当然两屋檐主杆31也可呈锐角或者钝角设置,两屋檐支杆32的一端枢接在立杆1滑动座12上并且对应屋檐主杆31的枢接位置,两屋檐支杆32的另一端分别枢接在对应的屋檐主杆31上。所述各屋檐架3也可包括三根屋檐主杆31及三根屋檐支杆32,甚至可包含三根以上的多根屋檐主杆及屋檐支杆32(图中未示意),各屋檐主杆31及各屋檐支杆32呈等角度枢接在立杆1的固定座11及滑动座12上。

展开时,如图3至图6所示,帐篷的立杆1往外拉开,两侧杆展开呈“X”型,立杆1的滑动座12靠近固定座11并定位,各立杆1上的两屋檐主杆31被连动往立杆1的外端伸出,形成帐篷屋檐,披覆帐篷布4后可增加该帐篷的遮阳面积或遮雨面积,本实施例是以4根立杆1为例,该帐篷展开时,各屋檐主杆31与帐篷架连动展开,披覆帐篷布4后,由图5及图6可知,披覆帐篷布4后会形成八角帐篷,由于相邻两根屋檐主杆的距离较相邻两根立杆之间的距离短,可避免帐篷布在两屋檐主杆之间由于重力作用产生下榻的状况,并且各立杆上用两根屋檐主杆配合两根屋檐支杆可大大增加该帐篷屋檐的承重能力。

收折时,如图7至图9所示,解除滑动座12的定位,使滑动座12可沿立杆1的杆身向下滑动,该滑动座12向下滑动的同时带动侧杆21、斜支杆24及屋檐支杆32的一端往下动作,最终将各杆件收靠在一起,如图9所示。

图10至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帐篷的屋檐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该帐篷其包括多根立杆1、及设于立杆1顶部用于连接各立杆1的篷顶支架2,各立杆1的顶部分别设有一屋檐架3。

各立杆1的顶端安装有固定座11,立杆1的杆身上安装有可沿立杆1滑动的滑动座12。

所述篷顶支架2包括竖直设置在帐篷中心顶部用于支撑帐篷布的一中心杆21、连接相邻两立杆的多组侧杆22、连接各侧杆与中心杆21的多根顶杆23,所述各顶杆23及各侧杆22均为两根相互交叉且展开呈“X”型的连杆,从而使该帐篷架开和收时可连动在一起。

所述各屋檐架3分别包括两根屋檐主杆31及两根屋檐支杆32,两屋檐主杆31的一端枢接在立杆1的固定座11上,且枢接在立杆1固定座11的两屋檐主杆31之间具有一夹角,图中所示该夹角为90度,当然两屋檐主杆31也可呈锐角或者钝角设置,两屋檐支杆32的一端枢接在立杆1滑动座12上并且对应屋檐主杆31的枢接位置,两屋檐支杆32的另一端分别枢接在对应的屋檐主杆31上。所述各屋檐架3也可包括三根屋檐主杆31及三根屋檐支杆32,甚至可包含三根以上的多根屋檐主杆及屋檐支杆32(图中未示意),各屋檐主杆31及各屋檐支杆32呈等角度枢接在立杆1的固定座11及滑动座12上。

展开时,如图10至图12所示,帐篷的立杆1往外拉开,两侧杆展开呈“X”型,立杆1的滑动座12靠近固定座11并定位,各立杆1上的两屋檐主杆31被连动往立杆1的外端伸出,形成帐篷屋檐,披覆帐篷布4后可增加该帐篷的遮阳面积或遮雨面积,本实施例是以4根立杆1为例,该帐篷展开时,各屋檐主杆31与帐篷架连动展开,披覆帐篷布4后,由图12可知,披覆帐篷布后会形成八角帐篷,由于相邻两根屋檐主杆的距离较相邻两根立杆之间的距离短,可避免帐篷布在两屋檐主杆31之间由于重力作用产生下榻的状况,并且各立杆上用两根屋檐主杆配合两根屋檐支杆可大大增加该帐篷屋檐的承重能力。

收折时,如图7至图9所示,解除滑动座12的定位,使滑动座12可沿立杆1的杆身向下滑动,该滑动座12向下滑动的同时带动侧杆22、顶杆23及屋檐支杆32的一端往下动作,最终将各杆件收靠在一起,如图15所示。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