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8409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帐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帐篷,特别是涉及一种透气性较好的多层帐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更多的人开始选择尝试户外露营。同时,能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居住的帐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帐篷通常包括支撑架和包裹在支撑架外部的帐篷布;其中帐篷布通常包括位于支撑架顶部的顶布和位于顶布下方、且包围在支撑架四周的围篷布。这样,利用顶布和围篷布共同围成一个可供人居住的空间。

现有技术中的帐篷存在如下缺陷:其顶布通常为单层结构,即整块顶布包裹在支撑架顶部外围,从而导致其居住空间相对较为封闭,内部空气不流畅,透气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性较好的多层帐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帐篷,包括至少三根支撑腿、第一主顶杆、第二主顶杆、中心撑杆、以及顶布,所述顶布至少有两层,所述顶布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层顶布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层顶布,所述第一主顶杆的内端与中心顶帽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主顶杆的外端与第二主顶杆的内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主顶杆的外端与支撑腿活动连接,所述中心撑杆与第一主顶杆活动连接,所述中心撑杆的内端与中心底帽活动连接,且所述中心撑杆的外端延伸至中心撑杆与第一主顶杆连接处的外侧;所述第一层顶布覆盖中心顶帽上,且所述第一层顶布的外边与中心撑杆的外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层顶布的内边固定在第一主顶杆或第二主顶杆上,且第二层顶布的内边与第一层顶布的外边之间具有透气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层顶布的内边位于中心撑杆外端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层顶布的内边延伸至邻近第一主顶杆与中心撑杆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顶布的外边设有连接环扣,所述中心撑杆的外端设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环扣与连接凹槽相挂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凹槽包括开口部和底槽部,所述连接环扣由连接环本体构成,所述连接环本体嵌在底槽部中,所述开口部由内至外呈放大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环本体的厚度大于开口部的最小间隙,所述中心撑杆的外端安装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凹槽位于连接头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头在对应于开口部的最小间隙处设有通槽。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部的侧壁设有防脱凸起,所述开口部在防脱凸起对应处的间隙小于连接环本体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顶杆与第二主顶杆通过连接限位扣活动连接,所述连接限位扣包括位于第一主顶杆侧边的连接部和位于第一主顶杆下方的限位部,所述连接部通过两根销轴分别与第一主顶杆和第二主顶杆活动连接,所述限位部用于与第一主顶杆和第二主顶杆相抵靠。

进一步地,所述多层帐篷还包括斜支撑杆,所述斜支撑杆的内端与第二主顶杆活动连接,所述斜支撑杆的外端与套设在支撑腿上的滑套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多层帐篷还包括连接于相邻两根支撑腿之间的横支撑件组。

进一步地,所述横支撑件组包括X形支撑件,所述X形支撑件包括第一横支撑杆和与第一横支撑杆活动连接的第二横支撑杆。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顶帽与中心杆固接,所述中心杆与中心底帽可拆卸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多层帐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中心撑杆的外端向外延伸,即上述中心撑杆的外端延伸至中心撑杆与第一主顶杆连接处的外侧,并将中心撑杆的外端与第一层顶布的外边相连接,使得本发明的中心撑杆形成一个支撑起第一层顶布的中心撑骨;且本发明中第二层顶布的内边根据设计需要固定在第一主顶杆或第二主顶杆上,并保证第二层顶布的内边与第一层顶布的外边之间具有透气间隙;从而使得本发明中顶布呈多层结构,且相邻两层顶布间具有的上述透气间隙能有效增强帐篷内的空气与外界的流通,进而实现本发明多层帐篷既透气,又防雨。同时,本发明在使用完后,可向下拉动中心底帽,中心底帽带动中心撑杆的内端向下,并给第一主顶杆施加向下的力,第一主顶杆的外端及第二主顶杆的内端一起向下,且支撑腿、第一主顶杆、第二主顶杆、及中心撑杆均向中心收拢,从而实现将本发明多层帐篷折叠起来,便于拿放等。另外,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多层帐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圈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中多层帐篷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圈放大图。

图5为图3中C圈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中多层帐篷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中多层帐篷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中多层帐篷在折叠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D圈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多层帐篷在折叠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多层帐篷在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中E圈放大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支撑腿

11 滑套

12 固定套

13 固定板

131 固定孔

2 第一主顶杆

21 连接限位扣

211 连接部

212 限位部

213 销轴

3 第二主顶杆

4 中心撑杆

41 连接凹槽

411 开口部

4111 防脱凸起

412 底槽部

42 连接头

421 通槽

5 顶布

51 第一层顶布

511 连接环扣

52 第二层顶布

61 中心顶帽

62 中心底帽

63 中心杆

631 卡接凹槽

7 透气间隙

8 斜支撑杆

9 横支撑件组

91 X形支撑件

911 第一横支撑杆

912 第二横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将第一层顶布51的中心至外缘方向定义为内外方向,并将支撑腿1的高度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帐篷,包括至少三根支撑腿1、第一主顶杆2、第二主顶杆3、中心撑杆4、以及顶布5。本发明中顶布5至少有两层,且顶布5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层顶布51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层顶布52。第一主顶杆2的内端与中心顶帽61活动连接,第一主顶杆2的外端与第二主顶杆3的内端活动连接,第二主顶杆3的外端与支撑腿1活动连接,中心撑杆4与第一主顶杆2活动连接,中心撑杆4的内端与中心底帽62活动连接,且中心撑杆4的外端延伸至中心撑杆4与第一主顶杆2连接处的外侧。上述第一层顶布51覆盖中心顶帽61上,且第一层顶布51的外边与中心撑杆4的外端相连接,第二层顶布52的内边固定在第一主顶杆2或第二主顶杆3上,且第二层顶布52的内边与第一层顶布51的外边之间具有透气间隙7。本发明的中心撑杆4与第一主顶杆2活动连接,对第一主顶杆2起到有效支撑作用,增强了第一主顶杆2的支撑强度。同时,本发明通过将中心撑杆4的外端向外延伸,即上述中心撑杆4的外端延伸至中心撑杆4与第一主顶杆2连接处的外侧,并将中心撑杆4的外端与第一层顶布51的外边相连接,使得本发明的中心撑杆4形成一个支撑起第一层顶布51的中心撑骨;且本发明中第二层顶布52的内边根据设计需要固定在第一主顶杆2或第二主顶杆3上,并保证第二层顶布52的内边与第一层顶布51的外边之间具有透气间隙7,从而使得本发明中顶布5呈多层结构,且相邻两层顶布5间具有的上述透气间隙能有效增强帐篷内的空气与外界的流通,进而实现本发明多层帐篷既透气,又防雨。本发明在使用完后,如图8和图11所示,可向下拉动中心底帽62,中心底帽62带动中心撑杆4的内端向下,并给第一主顶杆2施加向下的力,第一主顶杆2的外端及第二主顶杆3的内端一起向下,且支撑腿1、第一主顶杆2、第二主顶杆3、及中心撑杆4均向中心收拢,从而实现将本发明多层帐篷折叠起来,便于拿放等。另外,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如图6和图11所示,上述第一主顶杆2、第二主顶杆3、以及中心撑杆4的数量均与支撑腿1的数量相等。且本实施例中支撑腿1有4根。

为保证本发明具有较好的防雨功能,如图1所示,上述中心撑杆4的外端位于第二层顶布52的内边的外侧。由于上述第一层顶布51的外边与中心撑杆4的外端相连接,即第一层顶布51的外边延伸至中心撑杆4的外端处,从而使第一层顶布51的外边位于第二层顶布52的内边的外围,以避免雨水通过上述透气间隙7进入帐篷内,并保证本发明具有良好的防雨功能。

同时,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层顶布52的内边位于中心撑杆4外端的下方,从而使第二层顶布52的内边位于第一层顶布51的外边的下方。这样,本发明中上述透气间隙7在上下方向和内外方向上均具有空间,以保证本发明的透气性更好。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中心撑杆4的外端向外、且向上方向延伸。第二层顶布52的内边延伸至邻近第一主顶杆2与中心撑杆4的连接处,即本实施例中第二层顶布52的内边固定在第一主顶杆2上,且邻近第一主顶杆2与中心撑杆4的连接处;从而使本发明中上述透气间隙7在内外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均具有最大空间,即透气间隙7呈最大结构设计,进而使本发明中多层帐篷的透气性达到最优化设计。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层顶布52的外边包裹在支撑腿1上、且邻近支撑腿1的上端处。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上述第一层顶布51的外边设有4个连接环扣511,4根中心撑杆4的外端均设有连接凹槽41,连接环扣511与连接凹槽41相挂接,从而实现第一层顶布51与中心撑杆4的连接。且本实施例中第一层顶布51的外边呈四边形,4个连接环扣511分别缝制在第一层顶布51外边的4个角。本发明利用4根中心撑杆4从4个角对第一顶布5施加向外、且向下的拉力,结合中心顶帽61的支撑作用,从而将第一层顶布51撑开、并固定住。本实施例中第一层顶布51呈正四棱锥结构。

如图4所示,上述连接凹槽41包括开口部411和底槽部412。上述连接环扣511由连接环本体构成。开口部411由内至外呈放大结构,从而便于连接环本体由外至内穿过该开口部411、并嵌在底槽部412中,以实现连接环扣511与连接凹槽41的挂接。

同时,本实施例中连接环本体的厚度大于开口部411的最小间隙;且中心撑杆4的外端安装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头42,上述连接凹槽41位于连接头42上。这样,在组装过程中,利用外力、并结合连接头42具有的弹性,以克服开口部411的最小间隙,并使连接环本体由外至内穿过开口部411;且当连接环本体嵌在底槽部412后,连接头42恢复其设定的最小间隙,该最小间隙能有效防止连接环本体从连接凹槽41中脱落,从而防止在收合该多层帐篷时、第一层顶布51从中心撑杆4上滑脱。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头42在对应于开口部411的最小间隙处设有通槽421,该通槽421能进一步增大连接头42在最小间隙处的形变空间,从而便于实现连接环扣511与连接头42的连接。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开口部411的两侧壁均设有防脱凸起4111,开口部411在防脱凸起4111对应处的间隙小于连接环本体的厚度,即两个防脱凸起4111处的间隙即是上述最小间隙。且防脱凸起4111的表面呈倾斜结构,从而实现上述开口部411由内至外呈放大结构。另外,上述通槽421位于防脱凸起4111的下方。

上述支撑腿1、第一主顶杆2、第二主顶杆3、及中心撑杆4共同构成帐篷支架。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顶杆2与中心顶帽61、第二主顶杆3与支撑腿1、中心撑杆4与第一主顶杆2、以及中心撑杆4与中心底帽62间的活动连接均指铰接。同时,如图3和图5所示,上述第一主顶杆2与第二主顶杆3通过连接限位扣21活动连接。连接限位扣21包括位于第一主顶杆2两侧边的两个连接部211和位于第一主顶杆2下方的限位部212,两个连接部211通过两根销轴213分别与第一主顶杆2和第二主顶杆3铰接。当本发明中帐篷支架展开到位后,即第一主顶杆2与第二主顶杆3位于同一直线上;此时若第一主顶杆2的外端及第二主顶杆3的内端有继续向上移动的趋势时,连接限位扣21的限位部212将会与第一主顶杆2和第二主顶杆3相抵靠,从而限制第一主顶杆2的外端及第二主顶杆3的内端向上移动,即限制第一主顶杆2和第二主顶杆3向上折叠,以保持帐篷支架正常的展开状态。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多层帐篷还包括斜支撑杆8。且斜支撑杆8的内端与第二主顶杆3铰接,斜支撑杆8的外端与套设在支撑腿1上的滑套11铰接;该斜支撑杆8有效增强了第二主顶杆3、及整个帐篷支架的支撑作用。同时,本发明多层帐篷还包括连接于相邻两根支撑腿1之间的横支撑件组9,该横支撑件组9能有效保持相邻两根支撑腿1间的设定距离,并增加本发明中帐篷支架的整体支撑强度。本实施例中每组横支撑件组9包括3个X形支撑件91。每个X形支撑件91包括第一横支撑杆911和与第一横支撑杆911相铰接的第二横支撑杆912;且每个X形支撑件91中的第一横支撑杆911和第二横支撑杆912分别与相邻X形支撑件91中第二横支撑杆912和第一横支撑杆911相铰接。支撑腿1的上端安装有固定套12。与支撑腿1相连接的X形支撑件91中的第一横支撑杆911和第二横支撑杆912根据对应关系,分别与支撑腿1上的固定套12和滑套11铰接,或是分别与支撑腿1上的滑套11和固定套12铰接。另外,上述第二主顶杆3的外端与支撑腿1上的固定套12铰接。

本实施例的中心顶帽61与中心杆63固接,且中心杆63与中心底帽62可拆卸连接。在帐篷支架展开过程中,中心底帽62向上、且向靠近中心顶帽61方向移动,直至中心底帽62与中心杆63固接时,帐篷支架完全展开。此时,利用中心底帽62与中心杆63的固接作用,使中心底帽62相对于中心顶帽61固定不动,从而保证中心撑杆4相对于与第一主顶杆2保持不动,进而保证整个帐篷支架保持完全展开状态。而在折叠帐篷支架时,如图8和图11所示,可断开中心底帽62与中心顶帽61的连接,并向下拉动中心底帽62,从而实现中心撑杆4相对于第一主顶杆2的折叠,以及整体帐篷支架的折叠。本发明利用中心杆63与中心底帽62的可拆卸连接,便于在帐篷支架展开到位后对其进行定位,且也便于在使用完后,对帐篷支架进行折叠。此种定位结构简单,且无需在支撑腿1上专门开设定位孔等结构,避免对支撑腿1的自身强度造成破坏。另外,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中心顶帽61与中心杆63为可拆卸连接;而中心杆63与中心底帽62固接。

本实施例中上述中心底帽62包括中心底帽本体、穿设在中心底帽本体上的锁止片、以及安装在中心底帽本体中且与锁止片相抵靠的弹簧。且锁止片上设有连接通孔,如图9所示,中心杆63邻近下端处设有一圈卡接凹槽631。在展开帐篷支架过程中,推动中心底帽62向上移动,并使中心杆63插入锁止片的连接通孔中,当中心杆63的卡接凹槽631与锁止片相对应时,弹簧将推锁止片沿水平方向移动,并使连接通孔的侧壁嵌在卡接凹槽631中,即锁止片与中心杆63卡接,从而限制中心底帽62相对于中心杆63、及中心顶帽61移动,并实现中心底帽62与中心杆63的固接。当需要折叠帐篷支架时,反向推动锁止片,以克服弹簧的弹力、并使锁止片上的连接通孔侧壁远离与卡接凹槽631侧壁的接触配合;同时,再向下拉动中心底帽62,直至中心杆63脱离连接通孔,从而断开了中心底帽62与中心杆63的连接;并实现了中心底帽62与中心杆63间的可拆卸连接。同时,本实施例中心底帽62与中心杆63间的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另外,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顶杆2、第二主顶杆3、中心撑杆4、斜支撑杆8、第一横支撑杆911、第一横支撑杆911、以及支撑腿1均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此种结构既保证本发明具有所需的支撑强度,且能有效降低本发明的整体重量,方便使用。本实施例中支撑腿1呈方管结构。且支撑腿1的下端安装有具有固定孔131的固定板13,利用该固定板13便于将本发明多层帐篷固定在地面上。

如图1、图6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中心撑杆4与第一主顶杆2的铰接点邻近第一主顶杆2的中部;斜支撑杆8与第二主顶杆3的铰接点邻近第二主顶杆3的中部。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