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过梁式复合保温墙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18684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过梁式复合保温墙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用砌块生产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过梁式复合保温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建筑保温是建设工程质量事故多发的重点领域,开裂、渗漏、脱落、耐久性不足等质量、安全等投诉占居民工程质量总投诉的80%以上。当前砌块的主要类型及存在的不足

一、传统砌块

传统砌块种类较多,主要有空心混凝土砌块、烧结多孔砖、煤矸石蒸压砖等,这类砌块强度较高,与水泥砂浆等粘接材料粘接强度较好,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没有保温功能。

采用上述砌块砌筑结束后,在砌体表面需要做保温,做保温材料大多是有机材料,有集保温材料与无机的墙体和保温外防护材料,难以粘接牢固,即使通过界面剂处理、锚栓锚固,耐久性依然严重不足。根据现行行业标准jgj144固定,依靠粘接、后锚固方式的保温工程设计使用耐久年限仅25年,远没有达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另外,保温材料及辅材受到运输、仓储、施工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保温工程,保温层开裂、渗漏、脱落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部分项目还未交付使用,保温层就大面积脱落,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

二、自保温砌块

为解决传统砌块外侧保温的质量问题,近年来,自保温砌块逐渐兴起。自保温砌块的类型根据气候的不同,长江流域及以南,主要采用的是蒸压加气自保温砌块,蒸压砂自保温砌块等。长江流域以北寒冷及严寒地区主要采用的是空腔混凝土(空腔内填充保温材料)。

蒸压类砌块材质轻,但是强度低,孔隙率高,吸水性强,导热系数较大,材质不稳定,砌块外侧的粉刷层开裂、空鼓等质量通病难以控制。

空腔混凝土砌块强度好,材质密实,为了使砌块空腔中的保温材料均匀,避免冷热桥,砌块的厚度往往比较大,砌块的厚度一般都在280㎜以上。由于建筑的结构不受环境的影响,墙体的厚度,剪力墙等的尺寸一般都在200㎜以内。砌块砌筑内口平齐,外口就有至少80㎜悬挑出墙体约束。即使采用砌体底部依托的梁的宽度尺寸,采用加快砌体底部依托的梁的宽度尺寸,砌体自重的上下受力能够解决,可左、右、上部的约束边界依然无法解决,抗震计算时,结构失稳往往难以解决,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过梁式复合保温墙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包括最内层的砌砖层,与砌砖层连接的保温层以及设置在保温层外侧的外防护层,所述外防护层包括保护层与防火构造层,所述防火构造层设置在保护层的外侧,所述保护层通过第一粘结层与所述的保温层固定,所述保温层与砌砖层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所述砌砖层的横切面上预留过梁凹槽式砌块,该过梁凹槽式砌块的顶部设置有倒梯形凹槽。

优选的,所述砌砖层内设置有过梁结构,砌块砌筑后与混凝土柱的部分形成过梁结构。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与外防护层由若干排列均匀的倒钩式定位连接件固定。

优选的,所述外防护层的总厚度为5㎜~15㎜;该厚度范围适用于高度在24m以内的公共建筑和高度在27m以内的住宅建筑,其中,外防护层的材料为内衬耐碱玻纤网布的抗裂砂浆;

或所述外防护层的总厚度≥30㎜时;

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5㎜~10㎜,其材质采用内衬耐碱玻纤网布的抗裂砂浆;

所述防火构造层的厚度为15㎜~25㎜,材质为聚合物砂浆或聚苯颗粒砂浆、无机保温砂浆、加肋岩棉、不丝水泥板、拉丝水泥板、发泡水泥板中的一种;

所述第一粘接层的厚度3㎜~5㎜;材质为聚合物胶粘剂。

优选的,所述砌砖层的厚度为150㎜~240㎜,所述倒梯形凹槽的深度为10㎜~1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过梁式复合保温墙,包括过梁式复合保温墙体,该过梁式复合保温墙体由若干所述的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组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过梁式复合保温墙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制备外侧复合层备用,所述是外侧复合层由外防护层、保温层构成,其长度分别为1200㎜、2400㎜,宽度分别为600㎜、1200㎜,生产出外侧复合层板材备用;

步骤2:复合保温砌块的制作,在制作砌块时,外侧复合层板材根据砌块的尺寸裁剪后,充当砌块底模板,预插连接件,每块砌块2根连接件,确保连接件的位置准确,连接件贯穿外侧复合层板材,应用40㎜~50㎜的长度,预埋在砌块内,砌块养护成型,复合保温砌块制作完毕;

步骤3:步骤2后制成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再由若干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组成过梁式复合保温墙体。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复合保温砌块中设置过梁结构,该过梁结构由砌块砌筑后与混凝土柱的部分形成。

发明生产一种新型保温砌块,解决砌体的保温功能,同时又要解决砌体的结构失稳,在砌块砌筑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解决传统砌体保温和砌体“两层皮”的问题,又解决自保温砌块开裂、渗漏、结构失稳的安全隐患,同时做到保温结构一体化,使砌体的保温功能和砌块的维护功能同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过梁式复合保温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照图1至图2,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包括最内层的砌砖层6,与砌砖层6连接的保温层4以及设置在保温层4外侧的外防护层,所述外防护层包括保护层2与防火构造层1,所述防火构造层1设置在保护层2的外侧,所述保护层2通过第一粘结层3与所述的保温层4固定,所述保温层4与砌砖层6之间设置有第二粘结层5;所述砌砖层6的横切面上预留过梁凹槽式砌块,该过梁凹槽式砌块的顶部设置有倒梯形凹槽7。

优选的,所述砌砖层6内设置有过梁结构8,砌块砌筑后与混凝土柱的部分形成过梁结构8。

优选的,所述保温层2与外防护层1由若干排列均匀的倒钩式定位连接件9固定。

优选的,所述外防护层的总厚度为5㎜~15㎜;该厚度范围适用于高度在24m以内的公共建筑和高度在27m以内的住宅建筑,其中,外防护层的材料为内衬耐碱玻纤网布的抗裂砂浆;

或所述外防护层的总厚度≥30㎜时;

所述保护层2的厚度为5㎜~10㎜,其材质采用内衬耐碱玻纤网布的抗裂砂浆;

所述防火构造层1的厚度为15㎜~25㎜,材质为聚合物砂浆或聚苯颗粒砂浆、无机保温砂浆、加肋岩棉、不丝水泥板、拉丝水泥板、发泡水泥板中的一种;

所述第一粘接层3的厚度3㎜~5㎜;材质为聚合物胶粘剂。

优选的,所述砌砖层6的厚度为150㎜~240㎜,所述倒梯形凹槽7的深度为10㎜~1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过梁式复合保温墙,包括过梁式复合保温墙体,该过梁式复合保温墙体由若干所述的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组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过梁式复合保温墙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制备外侧复合层备用,所述是外侧复合层由外防护层1、保温层2构成,其长度分别为1200㎜、2400㎜,宽度分别为600㎜、1200㎜,生产出外侧复合层板材备用;

步骤2:复合保温砌块的制作,在制作砌块时,外侧复合层板材根据砌块的尺寸裁剪后,充当砌块底模板,预插连接件,每块砌块2根连接件,确保连接件的位置准确,连接件贯穿外侧复合层板材,应用40㎜~50㎜的长度,预埋在砌块内,砌块养护成型,复合保温砌块制作完毕;

步骤3:步骤2后制成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再由若干过梁式复合保温砌块组成过梁式复合保温墙体。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复合保温砌块中设置过梁结构8,该过梁结构8由砌块砌筑后与混凝土柱的部分形成。

各构造层作用

1、外防护层1;保护保温层,同时具有防水、防火、抗裂、抗渗的作用。

2、保温层2;主要是满足砌体节能的需要。

3、砌块。砌体的主要构件,起到骨架支撑的作用,同时砌体还充当建筑的外围护结构的防护和使用功能。

配套材料

1、连接件。各构造层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应采用尼龙、尼龙金属组合或金属(不锈钢或经过表面防腐处理的金属)。

2、耐碱玻纤网布。外防护层的总厚度在5㎜~15㎜范围内,内衬一层耐碱玻纤网布。外防护层的总厚度大于等于30㎜时,应分别在保护层和粘接层各内衬一层耐碱玻纤网布。

本发明的社会经济效应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件质量安全可靠。本发明的复合保温砌块,将传统普通砌块现场砌筑,再做保温和防护工作,保温和防护的工作再工厂里面经复合完成,现场无需再行保温工程的施工。保温性能安全可靠。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传统生产普通砌块的设备,目前70%已处于闲置状态,因为普通砌块需要做保温,人工成本高,质量还不稳定,本发明可将普通砌块70%的闲置设备重新启用,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三)普适性强。本发明适应于全国各地,目前全国每年新建建筑约16亿~18亿之间,所需要的砌块约为3.5亿平方米,受益面量大面广。

(四)安全可靠。本发明的砌块具有保温的功能,又解决了传统自保温砌块结构失稳的安全隐患,耐久性安全可靠,做到了保温结构一体化,与建筑同寿命。

(五)满足高标准、超低能耗建筑需要。当前,我国推行的被动房、零能耗建筑没有可以使用的砌块,因为传统自保温砌块厚度需要400㎜以上,结构失稳无法解决,而且传统砌块每层抹灰粘接,冷热桥无法处理。本发明可彻底解决砌块的失稳,同时通过倒梯形凹槽的设计,将抹灰粘接、拉结筋预埋都预留了合理的空间和位置,由该砌块砌筑的砌体没有冷热桥。

(六)节约人力和施工工期。本发明不需要再做保温,节约保温工程人力和工期。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