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方法、建筑移动模板及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4909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方法、建筑移动模板及应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方法、建筑移动模板及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不断地发展,城市中的建筑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城市中的建筑物,尤其是一些古建筑物,由于其历史价值不能拆除,只能将其移动到其他区域进行安置。

现有技术对古建筑进行移动时,常见的方法是先将古建筑物分解或拆除,再将分解拆除后的古建筑结构运到指定区域,再按原样进行组装和重新建设。

在分解、拆除以及运输等过程中,可能对古建筑的本体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坏,使古建筑失去原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方法、建筑移动模板及应用方法,可以保持古建筑的原貌。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检测并计算目标建筑的尺寸,并根据所述目标建筑的尺寸,计算预设数量;

将计算得到的所述预设数量的支撑体竖立于所述目标建筑物周围;

在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目标建筑之间,紧靠所述支撑体安装钢模板,其中,所述钢模板连接所有所述支撑体,并包覆所述目标建筑物,形成建筑移动模板。

优选地,所述目标建筑的尺寸,包括:所述目标建筑的周长;

所述计算预设数量,包括:

根据下述第一计算公式,计算所述预设数量;

其中,n表征所述预设数量,μ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周长的补偿系数且μ>1,l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周长,l表征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体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在所述计算预设数量之后,在所述将计算得到的所述预设数量的支撑体竖立于所述目标建筑物周围之前,进一步包括:

检测并计算所述目标建筑的重量、高度和底面积;

根据下述第二计算公式,计算所有所述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

g=cm+γρ(lh+s)+τsh;

其中,g表征所有所述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c表征安全系数且c>1.5,m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重量,γ表征所述钢模板包覆所述目标建筑的墙体包覆系数且γ>1,ρ表征所述钢模板单位面积的重量;l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周长,h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高度,s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底面积,τ表征所述安全重量的修正系数;

则,所述将计算得到的所述预设数量的支撑体竖立于所述目标建筑物周围,包括:

根据所有所述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的大小,选定所述支撑体的型号;

根据所述预设数量,将所述选定型号的的支撑体竖立于所述目标建筑物周围。

优选地,所述选定所述支撑体的型号,包括:

根据下述第三计算公式,选定所述支撑体的型号;

其中,n表征所述预设数量,g表征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gi表征i型号支撑体能够承受重量的最大值。

优选地,所述紧靠所述支撑体安装钢模板,包括:

通过焊接或者栓接使得相邻两根所述支撑体以横撑及斜撑方式连接,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所述钢模板固定到所述支撑体、横撑及斜撑上。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方法制作的建筑移动模板,包括:支撑体和钢模板;其中,

所述支撑体竖立于目标建筑物周围;

所述钢模板安装于所述支撑体上,并连接所有支撑体,包覆所述目标建筑物。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支撑体之间的横撑和斜撑;

所述横撑和斜撑用于稳固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体及所述钢模板。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目标建筑的底部插入密排钢管;

利用建筑移动模板包覆所述目标建筑,以及将所述密排钢管的端部与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中的钢模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在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中的钢模板上设置至少一个注浆孔,其中,至少有一个所述注浆孔的位置与所述目标建筑的门或窗相对应;

针对每一个所述注浆孔配置一个单向阀;

将填充物通过所述单向阀注入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与所述目标建筑之间以及所述目标建筑内部空间,并静置5-10天,以通过所述建筑移动模板、所述密排钢管及所述填充物稳固所述目标建筑;

将稳固后的所述目标建筑运输到指定位置,并清除所述填充物,拆除所述建筑移动模板。。

优选地,所述填充物,包括:二氧化硅、黑砂和水;

其中,所述二氧化硅的质量份为75-120份,所述黑砂质量份为0.5-5份。

优选地,

所述将填充物通过所述单向阀注入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与所述目标建筑之间以及所述目标建筑内部空间,包括:

当所述目标建筑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时,通过所述单向阀直接将所述填充物注入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与所述目标建筑之间以及所述目标建筑内部空间;

当所述目标建筑面积超过10平方米时,在与所述目标建筑门或窗位置相对应的所述注浆孔插入注浆管,其中,所述注浆管穿过所述目标建筑的门或窗进入所述目标建筑内;

通过所述单向阀直接将所述填充物注入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与所述目标建筑之间,并通过所述注浆管将所述填充物导入所述目标建筑内;

优选地,所述清除所述填充物,包括:

用机械工具清除在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与所述目标建筑之间的,以及所述目标建筑内部的所述填充物;

用水清洗附着在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与所述目标建筑表面的所述填充物,使得所述填充物形成浆液,所述填充物形成的浆液从所述目标建筑内和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中流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方法、建筑移动模板及应用方法,通过对目标建筑的尺寸的测量确定支撑体的预设数量,再将预设数量的支撑体竖立在目标建筑四周,从而完成建筑移动模板的框架构建任务,再通过安装连接所以支撑体的钢模板将目标建筑包覆完成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本发明通过支撑体保证目标建筑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坍塌、倾斜及变形,通过安装钢模板包覆目标建筑来保护目标建筑在移动过程避免碰撞或摩擦对目标建筑的损坏,从而实现保持古建筑的原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应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应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钢模板与密排钢管之间关系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钢模板与密排钢管之间关系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检测并计算目标建筑的尺寸,并根据所述目标建筑的尺寸,计算预设数量。

步骤102,将计算得到的所述预设数量的支撑体竖立于所述目标建筑物周围。

步骤103,在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目标建筑之间,紧靠所述支撑体安装钢模板,其中,所述钢模板连接所有所述支撑体,并包覆所述目标建筑物,形成建筑移动模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方法,通过对目标建筑的尺寸的测量确定支撑体的预设数量,再将预设数量的支撑体竖立在目标建筑四周,从而完成建筑移动模板的框架构建任务,再通过安装连接所以支撑体的钢模板将目标建筑包覆完成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本发明通过支撑体保证目标建筑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坍塌、倾斜及变形,通过安装钢模板包覆目标建筑来保护目标建筑在移动过程避免碰撞或摩擦对目标建筑的损坏,从而实现保持古建筑的原貌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计算支撑体的预设数量时,先检测并计算目标建筑周长和相邻两个支撑体之间的距离,由于支撑体距离目标建筑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在计算支撑体的预设数量之前,要乘以一个补偿系数,从而得到移动建筑模板的周长;根据第一计算公式,计算所述预设数量;

其中,n表征所述预设数量,μ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周长的补偿系数且μ>1,l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周长,l表征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体之间的距离。

例如,目标建筑周长为25米,μ为1.2,相邻两个支撑体之间的距离为2米,则根据第一计算公式可以得到预设数量为16。

在竖立支撑体之前,还需要确定支撑体的型号,支撑体的型号由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决定的。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包括:目标建筑的重量、包覆目标建筑的钢模板的重量,目标建筑内的填充物以及在目标建筑和建筑移动模板之间的填充物的重量。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二计算公式计算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

g=cm+γρ(lh+s)+τsh;

其中,g表征所有所述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c表征安全系数且c>1.5,m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重量,γ表征所述钢模板包覆所述目标建筑的墙体包覆系数且γ>1,ρ表征所述钢模板单位面积的重量;l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周长,h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高度,s表征所述目标建筑的底面积,τ表征所述安全重量的修正系数。

在计算目标建筑的重量时,为了确保目标建筑在移动时不会被破坏,一般会给目标建筑的重量乘以安全系数,得到目标建筑的安全重量。

在计算包覆目标建筑的钢模板重量时,由于包覆目标建筑的钢模板的表面积大于目标建筑的表面积,目标建筑的表面积要乘以墙体包覆系数γ,从而得到包覆目标建筑的钢模板面积,再根据包覆目标建筑的钢模板单位面积的密度确定钢模板的重量。

计算目标建筑内的填充物以及在目标建筑和建筑移动模板之间的填充物的重量时,先计算目标建筑的体积,再根据修正系数得到目标建筑内的填充物以及在目标建筑和建筑移动模板之间的填充物的重量。

再根据得到的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选定支撑体的型号,并将选定型号的预设数量的支撑体竖立于目标建筑物周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给出了根据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选定选定支撑体的型号的方法,根据第三计算公式:

其中,n表征所述预设数量,g表征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gi表征i型号支撑体能够承受重量的最大值。式中,将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与i型号支撑体能够承受重量的最大值的比值向上取整,再将取整后的比值与预测数量相比较,如果预设数量等于取整后的比值,则选择该型号支撑体。

例如,预测数量为15根,a、b、c型号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与i型号支撑体能够承受重量的最大值的比值向上取整后分别为17、15、10。由于a的比值大于15,c的比值小于15,所以选b型号支撑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焊接或者栓接使得相邻两根支撑体以横撑及斜撑方式连接,使得支撑体能够保持稳定;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将钢模板固定到支撑体、横撑及斜撑上,从而加固建筑移动模板。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移动模板,包括:支撑体201和钢模板202;其中,

支撑体201竖立于目标建筑物周围;

钢模板202安装于所述支撑体上,并连接所有支撑体,包覆所述目标建筑物。

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体为工字钢,对于屋顶为平面形状的目标建筑,建筑移动模板顶部为平面形状,可以是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圆形。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建筑移动模板,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支撑体之间的横撑301和斜撑302;

横撑301和斜撑302用于稳固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体及所述钢模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建筑移动模板顶端的形状可以根据目标建筑的屋顶形状进行相应地调整。如图4中建筑移动模板顶端的剖视图所示,对于屋顶为锥形的目标建筑、以及屋顶顶端有明显凸起的目标建筑,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建筑移动模板。图中建筑移动模板顶端的形状为三角锥。

如图5中建筑移动模板顶端的剖视图所示,针对半球形的目标建筑,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再一种建筑移动模板。图中建筑移动模板顶端的形状为平面形状。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应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1,在目标建筑的底部插入密排钢管。

步骤602,利用建筑移动模板包覆所述目标建筑,以及将所述密排钢管的端部与所述钢模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步骤603,在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中的钢模板上设置至少一个注浆孔,其中,至少有一个所述注浆孔的位置与所述目标建筑的门或窗相对应。

步骤604,针对每一个所述注浆孔配置一个单向阀。

步骤605,将填充物通过所述单向阀注入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与所述目标建筑之间以及所述目标建筑内部空间,并静置5-10天,以通过所述建筑移动模板、所述密排钢管及所述填充物稳固所述目标建筑。

步骤606,将稳固后的所述目标建筑运输到指定位置,并清除所述填充物,拆除所述建筑移动模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应用方法,在目标建筑底部插入密排钢管,安装的建筑移动模板对目标建筑进行包覆,将密排的钢管与建筑移动模板焊接起来保护目标建筑,再注入填充物使得建筑移动模板与密排钢管、目标建筑粘结在一起,使得目标建筑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因为颠簸而损坏。当目标建筑移动完成后,清除填充物并拆除建筑移动模板,使得目标建筑不会因为在拆除建筑移动模板而损坏。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将建筑移动模板与密排钢管、目标建筑粘结在一起,以及可清洗的填充物实现保持古建筑的原貌的目的。

在上述步骤601中,插入的密排钢管的刚度和强度需要能够承受目标建筑、填充物以及建筑移动模板的重量,从而保证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填充物由二氧化硅、黑砂和水组成。其中,二氧化硅的质量份为75-120份,黑砂质量份为0.5-5份,水用来和二氧化硅、黑砂形成浆液便于注入到目标建筑中,另外,该组分的填充物凝固成固体后,当再次遇水,可再次形成浆液重复使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目标建筑的原貌,要在建筑移动模板与目标建筑之间以及在目标建筑内部空间注入填充物。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注入填充物之前在建筑移动模板中的钢模板上设置至少一个注浆孔,为了保证填充物能注入目标建筑内部,至少有一个注浆孔的位置与所述目标建筑的门或窗相对应。为了防止在注入过程中因内部的填充物的压力增大而导致填充物不能注入,针对每一个注浆孔配置一个单向阀。

为了有效地填充目标建筑的内部空间,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目标建筑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时,直接通过单向阀实现在建筑移动模板与目标建筑之间以及目标建筑内部空间注入填充物的目的;当目标建筑面积超过10平方米时,安装注浆管将填充物导入目标建筑内部空间。其中,注浆管安装在目标建筑门或窗位置相对应的注浆孔上,并能够穿过目标建筑的门或窗进入目标建筑的中心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目标建筑完成移动后,用机械工具如铁锹等清除在建筑移动模板与目标建筑之间的,以及目标建筑内部的填充物;

对于附着在建筑移动模板与目标建筑上的填充物,通过用水清洗,使得填充物形成浆液,并从目标建筑内和建筑移动模板中流出。

另外,形成浆液后的填充物通过晾晒,水分蒸发后可以形成二氧化硅和黑砂混合物,而二氧化硅和黑砂混合物再次遇水则可再次形成本发明实施例所需的填充物,再次用于填充,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填充物可以多次反复使用。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01,检测并计算目标建筑的尺寸。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目标建筑的尺寸包括:目标建筑的周长、高度、底面积。

步骤702,根据目标建筑的尺寸,确定支撑体的预设数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第一计算公式,计算预设数量;

其中,n表征预设数量,μ表征目标建筑的周长的补偿系数且μ>1,l表征目标建筑的周长,l表征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体之间的距离。其中,补偿系数μ是移动建筑模板的周长与目标建筑的周长的比例关系。

步骤703,检测并计算目标建筑的重量,根据目标建筑的尺寸和重量计算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第二计算公式,计算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

g=cm+γρ(lh+s)+τsh;

其中,g表征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c表征安全系数且c>1.5,m表征目标建筑的重量,γ表征钢模板包覆所述目标建筑的墙体包覆系数且γ>1,ρ表征所述钢模板单位面积的重量;l表征目标建筑的周长,h表征目标建筑的高度,s表征目标建筑的底面积,τ表征安全重量的修正系数。

其中,安全系数c为目标建筑的重量的安全系数和经验系数的乘积,目标建筑的重量的安全系数不小于1.5,目标建筑的重量的经验系数大于1。包覆系数γ为所需钢模板面积与目标建筑墙体面积和底面积之和的比例关系。计算修正系数τ时先分别计算建筑移动模板体积与目标建筑的体积的比例关系、建筑移动模板内的填充物的密度,得到的比例关系和密度的乘积为修正系数τ。

步骤704,根据预设数量和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确定支撑体的型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第三计算公式,选定支撑体的型号;

其中,n表征所述预设数量,g表征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gi表征i型号支撑体能够承受重量的最大值。

第三计算公式对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与i型号支撑体能够承受重量的最大值的比值进行向上取整,再与预设数量进行对比,如果预设数量不小于取整后的比值,且取整后的比值在预设数量的变化范围范围内,则选择该型号支撑体。

例如预测数量为15根,a、b、c型号所有支撑体需承受的安全重量与i型号支撑体能够承受重量的最大值的比值向上取整后分别为17、15、10,则选择b型号支撑体。

步骤705,在目标建筑的底部插入密排钢管。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距地面1至2米的目标建筑底部用吹管法并排插入密排钢管,密排钢管间的距离为1至3cm,用承压能力优异的c40水泥对密排钢管进行封堵以坚固目标建筑底部。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所插入的密排钢管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目标建筑、填充物以及建筑移动模板的重量,避免密排钢管被压断,从而保证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步骤706,将计算得到的支撑体型号的支撑体,按照预设数量,竖立于目标建筑物周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选定型号的支撑体按照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体之间的距离竖立于目标建筑物周围,支撑体与目标建筑墙体平行。

步骤707,针对竖立的相邻两根支撑体,以横撑及斜撑方式进行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焊接或者栓接实现相邻两根支撑体以横撑及斜撑方式连接,从而达到固定支撑体的目的。横撑在相邻支撑体之间,并垂直于支撑体;斜撑用于连接一根支撑体的顶端和与其相邻支撑体的底端。

步骤708,在支撑体与目标建筑之间,紧靠所述支撑体安装钢模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钢模板连接所有支撑体,并包覆所述目标建筑物以及密排钢管的端部,形成建筑移动模板。

步骤709,通过焊接的方式将钢模板固定到所述支撑体、横撑及斜撑上,并与密排钢管的端部进行焊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固定钢模板使得建筑移动模板更加坚固,以保证建筑移动模板能够有效地保护目标建筑。如图8中密排钢管端部与钢模板的主视图,图9中沿钢管轴线切开的密排钢管、建筑移动模板与目标建筑的剖面图所示,每一根密排钢管通过钢模板上对应的孔与钢模板焊接到一起。

步骤710,在所述建筑移动模板中的钢模板上设置至少一个注浆孔。

本发明实施例中,至少有一个注浆孔的位置与目标建筑的门或窗相对应,注浆孔直径为10到50mm。

步骤711,针对每一个所述注浆孔配置一个单向阀,当目标建筑面积超过10平方米,则执行步骤712;当目标建筑面积未超过10平方米,则执行步骤714。

本发明实施例中,配置单向阀为了防止在注入过程中因内部的填充物的压力增大而导致填充物的反流。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10平方米为判断依据,判断是否用注浆管向目标建筑注入填充物。当目标建筑面积超过10平方米时,安装注浆管,否则不安装注浆管直接注入填充物。

步骤712,在与目标建筑门或窗位置相对应的注浆孔插入注浆管。

本发明实施例中,注浆管的长度必须能够穿过目标建筑门或窗,达到目标建筑的中心位置。

步骤713,将填充物通过注浆孔注入建筑移动模板与目标建筑之间,通过注浆管将填充物导入目标建筑内部空间,并执行步骤715。

本发明实施例中,注入填充物时可以通过多个注浆孔同时注入填充物。

步骤714,将填充物直接通过注浆孔注上的单向阀门入建筑移动模板与目标建筑之间以及目标建筑内部空间。

步骤715,静置5-10天,使得建筑移动模板、目标建筑底部的密排钢管和目标建筑通过填充物粘结在一起。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使建筑移动模板、目标建筑底部的密排钢管和目标建筑通过填充物粘结在一起,在静置5-10天后,可以继续注入填充物,再静置5-10天。

通过检测填充物的抗压强度来确定建筑移动模板、目标建筑底部的密排钢管和目标建筑是否粘结牢固,如果填充物的抗压强度达到3-5公斤每平方厘米,则粘结牢固,否则继续静置或者再次注入填充物。

步骤716,将稳固后的目标建筑运输到指定位置,并清除填充物,拆除建筑移动模板。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一些小型古建筑物可以远距离整体移动,如汽车运输,对一些大型古建筑物可以短距离整体移动。搬运完成后,可用机械工具如铁锹清理填充物,再用水清洗附着在目标建筑以及建筑移动模板表面的填充物,对清理出来的填充物可再次作为填充物再次使用;拆除的建筑移动模板也能重复利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对目标建筑的尺寸的测量确定支撑体的预设数量,再将预设数量的支撑体竖立在目标建筑四周,从而完成建筑移动模板的框架构建任务,再通过安装连接所有支撑体的钢模板将目标建筑包覆完成建筑移动模板的制作。本发明通过支撑体保证目标建筑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坍塌、倾斜及变形,通过安装钢模板包覆目标建筑来保护目标建筑在移动过程避免碰撞或摩擦对目标建筑的损坏,从而实现保持古建筑的原貌的目的。

2、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在目标建筑底部安装密排钢管来固定目标建筑,安装建筑移动模板对目标建筑进行包覆,再注入填充物使得建筑移动模板与密排钢管、目标建筑粘结在一起,使得目标建筑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因为颠簸而损坏。当目标建筑移动完成后,对填充物进行清洗并拆除建筑移动模板,使得目标建筑不会因为在拆除建筑移动模板而损坏。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将建筑移动模板与密排钢管、目标建筑粘结在一起,以及可清洗的填充物实现保持古建筑的原貌的目的。

3、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在建筑移动模板与目标建筑之间以及目标建筑内部空间的填充物失去水分变成具有抗压强度的固体,对建筑移动模板与目标建筑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实现保持古建筑的原貌的目的。

4、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移动模板以及填充物在拆除后可以重复利用,有效地降低了建筑移动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