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更换阻尼填充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5677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可更换阻尼填充墙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防护墙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更换阻尼填充墙。



背景技术:

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重量由梁柱承担,填充墙不承重。但是由于填充墙墙体本身的抗剪切强度和变形能力较差,在强震作用下,无法与框架结构实现协调变形,导致填充墙变形严重;填充墙对结构构件的内力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结构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更换阻尼填充墙,保证强震下耗能,避免主体结构和填充墙自身的损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更换阻尼填充墙,包括上框架梁、下框架梁、左框架柱、右框架柱和填充墙板,填充墙板与上框架梁、下框架梁、左框架柱、右框架柱之间均填充有阻尼材料,填充墙板与上框架梁和下框架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填充墙板、上框架梁和下框架梁上均设置有预埋螺栓,连接件包括连接板,连接板上与预埋螺栓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弧形滑槽,将预埋螺栓穿过弧形滑槽用螺母固定即可完成连接。

进一步的,填充墙板中部为圆弧结构,与左框架柱、右框架柱相切。

进一步的,圆弧结构的弦长为填充墙板高度的0.2倍,半径为填充墙板高度的0.125倍。

进一步的,阻尼材料的厚度为填充墙板高度的0.05倍。

进一步的,填充墙板与上框架梁和下框架梁之间均通过两个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同一连接板上的弧形滑槽上下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预埋螺栓上与连接板接触的位置设置有阻尼材料层。

进一步的,弧形滑槽中间比两侧宽1-2mm。

进一步的,滑槽内壁设置有凸起。

进一步的,阻尼材料为橡胶。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填充墙与框架结构之间填充有阻尼材料,当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变形时,阻尼材料能够被挤压变形,吸收和耗散地震的能量;

(2)填充墙板中部为圆弧结构,与左框架柱、右框架柱相切,保证强震下填充墙板与框架柱之间仅有一个接触点并滑动;

(3)填充墙板通过连接件与上下框架梁相连接,保证正常使用下填充墙的正常工作性能,以及地震作用下填充墙能沿设定的滑槽滑动旋转,使阻尼材料产生挤压变形或剪切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同时保证填充墙平面外不掉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上框架梁;2、下框架梁;3、左框架柱;4、右框架柱;5、填充墙板;6、阻尼材料;7、连接件;8、预埋螺栓;9、连接板;10、弧形滑槽;11、圆弧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可更换阻尼填充墙,包括上框架梁1、下框架梁2、左框架柱3、右框架柱4和填充墙板5,填充墙板与上框架梁、下框架梁、左框架柱、右框架柱之间均填充有阻尼材料6,阻尼材料的厚度为填充墙板高度的0.05倍;填充墙板与上框架梁和下框架梁之间分别通过两个连接件7连接;

预制上框架梁和下框架梁时,预埋好螺栓,预制填充墙板时,除了预埋螺栓,还要同时在填充墙板中部预制圆弧结构11,圆弧结构的弦长为填充墙板高度的0.2倍,半径为填充墙板高度的0.125倍。圆弧结构与左框架柱、右框架柱相切,使得发生强震时填充墙板和框架柱之间仅有一个接触点并滑动,填充墙能沿设定的滑槽滑动旋转,使阻尼材料产生挤压变形或剪切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同时保证填充墙平面外不掉落。

如图2所示,连接件包括连接板9,连接板上上下对称设置有弧形滑槽10,弧形滑槽与上框架梁(或下框架梁)、填充墙板上的预埋螺栓8相对应,将预埋螺栓穿过弧形滑槽用螺母固定即可完成连接。

预埋螺栓上与连接板接触的位置设置有阻尼材料层,弧形滑槽中间比两侧宽1-2mm,使得预埋螺栓进入弧形滑槽的左右两侧时阻尼材料被挤压,保证阻尼材料达到预设的剪切变形耗能;滑槽内壁设置有凸起,保证螺栓在沿弧形滑槽滑动时,阻尼材料摩擦耗能。

阻尼材料可以采用橡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防护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更换阻尼填充墙,包括上框架梁、下框架梁、左框架柱、右框架柱和填充墙板,填充墙板与上框架梁、下框架梁、左框架柱、右框架柱之间均填充有阻尼材料,填充墙板与上框架梁和下框架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填充墙板、上框架梁和下框架梁上均设置有预埋螺栓,连接件包括连接板,连接板上与预埋螺栓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弧形滑槽,将预埋螺栓穿过弧形滑槽用螺母固定即可完成连接。本发明的可更换阻尼填充墙能够保证强震下耗能,避免主体结构和填充墙自身的损伤。

技术研发人员:宁宁;于德湖;张春巍;刘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6.01
技术公布日:2017.09.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