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81118阅读:35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及其安装方法,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建筑墙体,一般采取用轻质砖或黏土砖现场手工砌筑、用水泥砂浆固定的方法进行施工。这种建筑墙体的缺点是,墙体定位精度低,易产生偏斜,施工质量差;砌筑墙体劳动强度大,施工周期长,成本高;墙体抗震性能差。为减轻劳动强度,缩短现场施工周期,一些施工单位采用预制的单元墙体板块构筑建筑墙体。该方法采用木楔子将单元墙体板块固定在上下楼板之间,虽施工简单,但单元墙体定位困难,找正费时费力,墙体施工精度低;墙体抗震性能差。现有的装配式建筑都是采取二次浇筑的方法来完成结构之间的相互连接的,其质量参差不齐,且样式五花八门。然而,采用二次浇筑方法却所给建房带来如下问题:在二次浇筑完毕后,不能立即进行下一步建房工序,需要等二次浇筑部位强度达标后才能进行施工,这样的技术又回到了建房现场浇筑的原点,只不过是少了些浇筑工程量,但由于强度的问题等待的时间是一样的,从根本上讲是达不到装配式的标准的,并且无法缩短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及其安装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由装配式建筑的外墙组成;其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涂刷完涂料的alc板,第二层是作为保温层的挤塑板,第三层为alc板。

优选的,第一层alc板外侧依次有1∶3水泥砂浆打底、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以及涂料。

优选的,该结构中柱、梁与墙体均为模块化的单体结构。

上述的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的安装方法是这样的,首先安装室外一侧的alc板,采用卷扬机提升至安装楼层高度,用缆风绳拉近至安装位置,将l形勾头固定于型钢梁下翼缘外侧的通长焊接的角钢上;其次,铺设作为保温板材的挤塑板,填充密实;最后,安装内侧alc板,在墙体内侧将alc板与l形连接件拧紧后再将最后一层l形紧固件卡进alc板顶部,焊接牢固后,用自攻螺钉将alc板与l形紧固件连接,填补灰缝之后完成节点安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采用预制的单元墙体板块构筑建筑墙体时单元墙体定位困难,找正费时费力,墙体施工精度低,墙体抗震性能差等问题。以及采用二次浇筑方法在二次浇筑完毕后,不能立即进行下一步建房工序,需要等二次浇筑部位强度达标后才能进行施工等问题。本发明的这种装配结构安装便利,施工精度高,墙体稳定性好,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与梁的连接节点;

图2为本发明一种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与柱的连接节点;

图3为本发明一种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与地面(楼面)的连接节点。

图中标号:1-alc板,2-挤塑板,3-jc胶水界面剂,4-水泥砂浆,5-耐碱玻纤网格布,6-抗裂砂浆,7-pl,8-h形钢梁,9-卡具,10-自攻螺钉,11-角钢,12-l形拉钩,13-alc转角板,14-t形连接件,15-连接件,16-预埋钢板,17-l形长卡件,18-l形短卡件,19-箱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其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涂刷完涂料的alc板1,厚度为100mm,第二层是50mm厚的挤塑板2,第三层为75mm厚的alc板1。第一层alc板1外侧依次有7mm厚1∶3水泥砂浆3打底、耐碱玻纤网格布、15mm厚抗裂砂浆,以及涂料。

墙体从外到内,分三层安装。其中,柱、梁、与墙体均是为模块化的单体结构。

其安装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安装室外一侧的alc板1,厚度为100mm,采用卷扬机提升至安装楼层高度,用缆风绳拉近至安装位置,将l形拉钩12固定于型钢梁下翼缘外侧的通长焊接的角钢11上;其次,铺设50mm厚保温板材2,填充密实;最后,安装内侧alc板1,厚度为75mm,在墙体内侧将alc板1与l形连接件9拧紧后再将最后一层l形紧固件卡进alc板顶部,焊接牢固后,用自攻螺钉10将alc板1与l形紧固件连接,填补灰缝之后完成节点安装。

以上只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发明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保温外墙及其安装方法,该保温外墙由装配式建筑的外墙组成;其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涂刷完涂料的ALC板(1),第二层是作为保温层的挤塑板(2),第三层为ALC板(1)。第一层ALC板(1)外侧依次有1∶3水泥砂浆(4)打底、耐碱玻纤网格布(5)、抗裂砂浆(6)以及涂料。该结构中柱、梁与墙体均为模块化的单体结构。本发明的这种装配结构安装便利,施工精度高,墙体稳定性好,值得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孙慧娟;王伟;杨飞;杨娜;孙向阳;吴汉刚;熊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2.30
技术公布日:2018.05.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