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7388阅读:9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框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现象,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城市绿化,改善卫生环境,但高层建筑在建筑时施工难度较大,得从多个方面考虑到住户的居住环境,抗震性能是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的高层建筑的建造,其框架都是采用一体式的建筑构造,在遇到地震时,整栋楼都跟着地面摇动,而且,楼层越高,摆动得越大。传统的的高层建筑的防震措施就是采用加强整体框架结构的牢固性,这种方式的防震看似可行,但实际上存在诸多隐患,比如框架的立柱部分经受不起地震的快速摆动时容易断裂而造成防震失败。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20011362.5;授权公开号:CN205314240U;发明名称:一种抗震框架;该抗震框架包括立柱和横框架,横框架由相互连接的第二横梁和第一横梁组成,第二横梁与立柱连接,第二横梁的上端面制有内陷的上弧面,立柱下部设有套设于立柱的凸起的下弧面,下弧面与立柱之间设置有阻尼减震结构;相邻抗震框架之间通过上弧面与下弧面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框架的配合面进行改造,减小地震时的剧烈震动,用立柱内设置的阻尼结构逐渐消去震动能量,防止剧烈震动造成整体结构撕裂,但是该抗震框架中立柱与第一横梁固定成矩形框,矩形框稳定性较差,需进行深一步改善提高抗震框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框架,该框架通过横梁、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固定杆的固定连接,使抗震单元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上弧面与下弧面相配合,使多个抗震单元能够固定连接,抗震板与减震垫均能提高抗震单元的稳定性,在高层建筑中抗震框架中,起到了抗震、防震和减灾的作用,在地震中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为高层建筑抗震研究奠定了基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框架,包括:多个抗震单元;所述抗震单元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上端两侧均设有上弧面,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交叉排列,所述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的交叉连接处设有固定件,所述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的下端均设有抗震板,所述抗震板的下端设有下弧面;所述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靠近横梁的一侧均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方向与横梁垂直,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下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固定杆、抗震板与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上端的上弧面内均设有减震垫。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弧面是凹面,下弧面是凸面,所述上弧面与下弧面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上端设有凹槽。

本实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是:抗震单元内的横梁的两端通过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交叉固定,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两侧通过固定杆固定,横梁、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固定杆将抗震单元构成多个三角形框,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有着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使抗震单元的稳定性能大幅度提高,抗震单元内的上弧面内设有减震垫,可缓冲部分冲击力,抗震板加大抗震力度,下弧面为凸状结构,上弧面为凹状结构,且上弧面与下弧面相匹配,便于各抗震单元的安装连接,横梁上的凹槽便于其余物体的固定,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防止其活动;本实用新型设计简便,通过横梁、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固定杆的固定连接,使抗震单元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上弧面与下弧面相配合,使多个抗震单元能够固定连接,抗震板与减震垫均能提高抗震单元的稳定性,在高层建筑中抗震框架中,起到了抗震、防震和减灾的作用,在地震中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为高层建筑抗震研究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框架的抗震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框架结构俯视图。

图中:1横梁、2第一支撑柱、3第二支撑柱、4上弧面、5下弧面、6减震垫、7固定杆、8固定件、9抗震板、1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2,一种高层建筑抗震框架,包括:多个抗震单元;抗震单元包括横梁1,横梁1上端两侧均设有上弧面4,横梁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交叉排列,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的交叉连接处设有固定件8,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的下端均设有抗震板9,抗震板9的下端设有下弧面5;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靠近横梁1的一侧均设有固定杆7,固定杆7的方向与横梁1垂直,固定杆7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第二连接杆3、第一连接杆2的下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横梁1、固定杆7、抗震板9与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横梁1上端的上弧面4内均设有减震垫6。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弧面4是凹面,下弧面5是凸面,上弧面4与下弧面5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横梁1上端设有凹槽10。

抗震单元内的横梁1的两端通过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交叉固定,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两侧通过固定杆7固定,横梁1、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固定杆7将抗震单元构成多个三角形框,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有着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使抗震单元的稳定性能大幅度提高,抗震单元内的上弧面4内设有减震垫6,可缓冲部分冲击力,抗震板9加大抗震力度,下弧面5为凸状结构,上弧面4为凹状结构,且上弧面4与下弧面5相匹配,便于各抗震单元的安装连接,横梁1上的凹槽10便于其余物体的固定,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通过固定件8固定连接,防止其活动;本实用新型设计简便,通过横梁1、第一支撑柱2、第二支撑柱3、固定杆7的固定连接,使抗震单元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上弧面4与下弧面5相配合,使多个抗震单元能够固定连接,抗震板9与减震垫6均能提高抗震单元的稳定性,在高层建筑中抗震框架中,起到了抗震、防震和减灾的作用,在地震中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为高层建筑抗震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