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的山地建筑地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3746阅读:2156来源:国知局
防渗的山地建筑地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地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渗的山地建筑地面。



背景技术:

目前,山地住宅建筑规划细致,设计精巧,施工复杂,是现代建筑中的又一个方向,越来越受到关注。

如图1所示,由于底层建筑的面层1直接与地基土12接触,一般建筑室内回填土后做100mm厚素混凝土垫层22,借助素混凝土垫层22来防渗,但是山地建筑在丰水期地面返潮冒水,同时水压力较大,水便会穿过素混凝土垫层22内的毛细孔而使地面潮湿。即使在素混凝土垫层22下增加防水底板11,也封堵不住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渗的山地建筑地面,具有防止地面返潮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渗的山地建筑地面,包括面层、防渗部和吸水部,所述防渗部包括竖直方向依次排列的配筋地坪、素混凝土垫层和隔浆层,位于防渗部下方的所述吸水部设置有紧贴隔浆层的粗砂过滤层,所述吸水部设置有位于粗砂过滤层下方的集水沟,所述集水沟的宽度方向截面为倒梯形,所述吸水部设置有位于集水沟内的排水盲管,所述集水沟内填充设置有环绕排水盲管的砾石过滤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丰水期时,山地的土壤含水量较大,水流经建筑下方的土层时会渗入粗砂过滤层,水在粗砂过滤层内流动时,往上流动会遭遇隔浆层的阻拦,往下流动时会进入间隙较大的砾石过滤层,因此大部分水都会流入砾石过滤层中。倒梯形的集水沟也会对水起到导向作用,水会顺着倾斜的集水沟向下汇聚,更多的被表面渗水能力较强的排水盲管吸收并顺着排水盲管流走。当水量较大时,水对上方防渗部的作用力较大,借助配筋地坪来增强防渗部的机械强度,避免防渗部在水压下产生裂缝,导致水顺着裂缝渗出,取得了增强地面防渗性能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配筋地坪由C20素混凝土制成,所述配筋地坪内横向设置有网状的钢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钢筋的机械强度大,当水对防渗部形成向上的作用力时,钢筋会阻碍防渗部发生变形,避免配筋地坪和素混凝土垫层产生裂缝;同时钢筋也会增大地面的负载性能,避免大型机械碾压过地面后,地面会变形,取得了提高结构稳固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防浆层由高分子防水卷材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卷材有良好的耐水性,对温度变化的稳定性(高温下不流淌、不起泡、不淆动;低温下不脆裂),一定的机械强度、延伸性和抗断裂性,因此能够有效阻止地下水渗出地面,取得了增强密封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粗砂过滤层由粒径5-10mm的粗砂组成,所述粗砂过滤层均匀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粗砂石的粒径在5-10mm之间,水渗入粗砂过滤层后,由于粗砂石具有吸水能力,水会先被粗砂石吸收,避免大量水流动在粗砂石之间的空隙里,导致防渗部直接受到较大的水压,吸水部来不及排水,取得了提高结构合理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砾石过滤层由粒径20-40mm的砾石组成,所述砾石过滤层均匀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砾石的粒径在20-40mm之间,因此相邻砾石之间的空隙较大,当水流经集水沟上方的粗砂过滤层,由于下方的砾石过滤层的空隙较大,因此水便会向空间较大的砾石过滤层流动,达到了将水引入排水盲管的目的,同时机械强度较硬的砾石也能增强吸水部的机械强度,取得了提高结构稳固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沟由C20素混凝土制成,所述集水沟沿自身的长度方向找坡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入倾斜的集水沟内的水便会顺着倾斜的集水沟向下流动,同时进入排水盲管内的水便会更快地顺着同样倾斜的排水盲管流出,取得了提高排水效率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吸水部设置有位于集水沟两侧并紧贴粗砂过滤层的细砂过滤层,所述细砂过滤层由粒径2-5mm的细沙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粒径2-5mm的细沙之间的缝隙很小,可以阻挡大部分的水进入粗砂过滤层,同时密实的细沙层结构稳固,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不会变形,避免吸水部变形,导致防渗部变形,取得了提高结构稳固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配筋地坪厚度为200mm,所述素混凝土垫层厚度为100mm,所述粗砂过滤层厚度为300mm,所述集水沟的厚度为100mm,所述细砂过滤层厚度为15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合理分配各层的厚度,粗砂过滤层、细砂过滤层和配筋地坪较厚,增强整体的稳固性,同时合理分配吸水部和防渗部的尺寸,避免材料浪费,取得了提高结构合理性的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借助吸水部和防渗部来增强山地建筑地面的机械强度,同时吸水部内的找坡1.5%的集水沟和排水盲管也能迅速将渗入地面的水排走。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表现现有技术具体结构的竖直方向局部剖视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用于表现防渗的山地建筑地面整体结构的竖直方向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用于表现配筋地坪具体结构的水平方向局部剖视图。

图中,1、面层;11、防水底板;12、地基土;2、防渗部;3、吸水部;21、配筋地坪;22、素混凝土垫层;23、隔浆层;24、钢筋;31、集水沟;32、排水盲管;33、砾石过滤层;34、细砂过滤层;35、粗砂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如图2所示,一种防渗的山地建筑地面,包括面层1、防渗部2和吸水部3,防渗部2包括竖直方向依次排列的配筋地坪21、素混凝土垫层221和隔浆层23,位于防渗部2下方的吸水部3设置有紧贴隔浆层23的粗砂过滤层35,吸水部3设置有位于粗砂过滤层35下方的集水沟31,集水沟31沿自身的长度方向找坡1.5%,集水沟31的宽度方向截面为倒梯形。吸水部3设置有位于集水沟31内的排水盲管32,集水沟31内填充设置有环绕排水盲管32的砾石过滤层33。吸水部3设置有位于集水沟31两侧并紧贴粗砂过滤层35的细砂过滤层34,细砂过滤层34对集水沟31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3所示,配筋地坪21由C20素混凝土制成,配筋地坪21内横向设置有网状的钢筋24。借助钢筋24的机械强度,当水对防渗部2形成向上的作用力时,钢筋24会阻碍如图1所示的防渗部2发生变形。

如图2所示,防浆层由高分子防水卷材制成,防水卷材有良好的耐水性,对温度变化的稳定性(高温下不流淌、不起泡、不淆动;低温下不脆裂),一定的机械强度、延伸性和抗断裂性。粗砂过滤层35由粒径5-10mm的粗砂组成,粗砂过滤层35均匀分布,粗砂石的粒径在5-10mm之间,水渗入粗砂过滤层35后,水会先被粗砂石吸收,避免大量水流动在粗砂石之间的空隙里。砾石过滤层33由粒径20-40mm的砾石组成,砾石过滤层33均匀分布,砾石的粒径在20-40mm之间,因此相邻砾石之间的空隙较大,水会被引入砾石过滤层33。集水沟31由C20素混凝土制成,流入倾斜的集水沟31内的水便会顺着倾斜的集水沟31向下流动,同时进入排水盲管32内的水便会更快地顺着同样倾斜的排水盲管32流出。细砂过滤层34由粒径2-5mm的细沙组成。粒径2-5mm的细沙之间的缝隙很小,可以阻挡大部分的水进入粗砂过滤层35。

如图2所示,配筋地坪21厚度为200mm,素混凝土垫层221厚度为100mm,粗砂过滤层35厚度为300mm,集水沟31的厚度为100mm,细砂过滤层34厚度为150mm,合理分配各层的厚度,粗砂过滤层35、细砂过滤层34和配筋地坪21较厚,增强整体的稳固性。

工作过程:丰水期时,山地的土壤含水量较大,水流经建筑下方的土层时会渗入粗砂过滤层35,水在粗砂过滤层35内流动时,往上流动会遭遇隔浆层23的阻拦,往下流动时会进入间隙较大的砾石过滤层33,因此大部分水都会流入砾石过滤层33中。倒梯形的集水沟31也会对水起到导向作用,水会顺着倾斜的集水沟31向下汇聚,更多的被表面渗水能力较强的排水盲管32吸收并顺着排水盲管32流走。当水量较大时,水对上方防渗部2的作用力较大,隔浆层23和素混凝土垫层22承受较大压力。借助含有钢筋24的配筋地坪21来增强防渗部2的机械强度,避免防渗部2在水压下产生裂缝。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