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半封闭空间内的通风换气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1173阅读:2251来源:国知局
用于半封闭空间内的通风换气墙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板材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半封闭空间内的通风换气墙体。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建筑物通风换气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集成的通风管道,通过通风管道与数量有限的通风孔、换气孔进行空气的交换,这种空气的交换作用在空间较为密闭的情况下效果并不显著,尤其是人群较为密集的建筑空间,如教室等,空气质量较为浑浊。在春夏开窗换气的情况下,教室内的空气质量良好,但是当秋冬关闭窗户后,大量的人员聚集在半密闭空间内极易造成空气质量的急剧下降,影响学习效率,传统的换气装置很难产生应有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半封闭空间内的通风换气墙体,其能够实现如教室等人员密集区域内空气的流动与换气,提高流动与换气的效果,提高空气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用于半封闭空间内的通风换气墙体,包括互补的墙体组件A和墙体组件B,所述墙体组件A和墙体组件B均包括上盖板、中部格板和底板,上盖板包括板体和换气孔,所述中部格板包括栅格构成的板体,所述底板上开有与栅格对应的嵌槽;其中所述墙体组件A上的中部格板上安装有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和出气管对应气路上的栅格上开有通气孔;所述墙体组件B包括进气孔和出气孔,进气孔和出气孔对应气路上的栅格上开有通气孔;进气孔、出气孔与进气管、出气管之间的配合关系为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进气管、出气管在栅格构成的中部格板上间隔对应设置,进气孔、出气孔在栅格构成的中部格板上间隔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底板上由嵌槽构成的区域包括吸附材料层和间隔层。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吸附材料层位于进气管所处的气路底部。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与汇集管连接。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吸附材料层采用活性炭或蒙脱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墙体上安装有密布的换气孔和用于通风换气的管道,增加了换气的面积和密闭空间如教室等位置的换气效果,相对于传统的建筑物的通风换气装置形式更加灵活、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墙体组件A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墙体组件B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墙体组件A与墙体组件B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Ⅰ、上盖板;Ⅱ、中部格板;Ⅲ、底板;11、板体;12、换气孔;A21、进气管;B21、进气孔;22、栅格;23、通气孔;A24、出气管;B24、出气孔;31、吸附材料层;32、间隔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

实施例1:一种用于半封闭空间内的通风换气墙体,该墙体包括通过进气管A21和出气管A24连接的墙体组件A和墙体组件B,且位于墙体最顶端和墙体最底端的必须为墙体组件A,以便与汇总管连接,汇总管为建筑物内总的通风换气管道。所述墙体组件A和墙体组件B均包括外表面的上盖板Ⅰ,位于中部的中部格板Ⅱ和位于底部的底板Ⅲ,上盖板Ⅰ上分布有换气孔12,换气孔12与中部隔板Ⅱ上的气路对应设置;在中部格板Ⅱ上包括栅格22构成的板体,栅格22的两个侧面上安装有间隔设置的进气管A21和出气管A24,为了保证换气效果,在进气管A21和出气管A24之间间隔有一列栅格22。所述进气管A21和出气管A24上开有通孔,由建筑物内总的通风管道的汇集管过来的气流通过出气管A24的通孔扩散到栅格22后通过上盖板Ⅰ上的换气孔12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板Ⅲ上开有对应栅格22的嵌槽33,嵌槽33在底板Ⅲ上构成多个区域。

实施例2:一种用于半封闭空间内的通风换气墙体,其中进气管A21与出气管A24分别与进气孔B21和出气孔B24连接,并且两者之间的连接关系采用过盈连接。在底板Ⅲ的嵌槽33构成的区域内安装有吸附材料层31和间隔层32,吸附材料层31可以采用活性炭或者蒙脱土等多孔材料,吸附进气管道中的一些杂质。其余部分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任一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相同。

实施例3:一种用于半封闭空间内的通风换气墙体,其中所述墙体组件A中的进气管A21和出气管A24分别通过汇总管与建筑物中的总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连接,汇总管安装于墙体的上方和下方。其余部分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任一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相同。

鉴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在使用时,其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以教室这种人员密集的半封闭空间为例,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墙体位于原有墙体的立面,并且安装形式采用的是底板Ⅲ在内部,上盖板Ⅰ在外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底板Ⅲ通过紧固螺栓或膨胀螺栓固定在墙体上。在墙体组件A和墙体组件B的连接上,采用墙体组件A和墙体组件B插入式设计的方式,即采用进气管A21、出气管A24分别与进气孔B21、出气孔B24以过盈方式插入式连接来实现两个板件的拼装。

为了实现更好地隔热和换气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是中部格板Ⅱ的形式,中部格板Ⅱ为多个相邻的栅格22构成的板体,且在对应的进气或者换气的气道上开有通气孔23,通气孔23用于将管道内的气流进行分散,使得换气的气流平稳且能够起到隔热的效果。

同样,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降低进气与换气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进气管路与出气管路间隔设置的结构形式,不仅两个管路间隔设置而且相邻管路之间采用的是间隔有栅格22的结构形式,并且进一步讲,栅格22采用的是隔热材料制成,能够在气流交换的过程中保证气流制冷制热的效果不打折扣。

由于进气管A21、出气管A24、进气孔B21、出气孔B24均通过与之连接的成列的栅格22来实现气流的交换与分散,那么气流在该栅格22中所处的时间及范围相对较长,流动性相对管道中较小,因此存在一定的气流流速差。在这种较小的气流流速差的作用下,气流中含有的尘土等颗粒会降落在底板Ⅲ上。

底板Ⅲ设置有的吸附材料层31设置于气流通道上,包括进气的气路和换气的气路上,能够通过流速差的作用将空气中含有的灰尘进行吸附,并且吸附材料层31嵌入在底板Ⅲ上,具有可更换性。

为了保证上述更换性的实现,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是上盖板Ⅰ通过螺钉安装于中部格板Ⅱ的边框上,并且中部格板Ⅱ嵌入到底板Ⅲ上后通过螺钉固定,以防止中部格板Ⅱ左右移动及脱落。上述的结构形式为组装的结构形式,能够通过简单的拆卸来完成整体或局部的拆卸。当然,在更换其中的吸附材料层31的过程中,只需要通过工具拧松螺钉打开上盖板Ⅰ即可手工伸入栅格22内更换底板Ⅲ上的吸附材料层3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