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470发布日期:2018-07-11 01:45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舒适的建筑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导致建筑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日益增长。在发达国家,建筑用能已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对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建筑节能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建筑屋面及立面的太阳能光伏资源的利用,能为建筑提供清洁的电力能源。

基于太阳能的发展形势,市面上出现了太阳能组件与瓦组合在一起的光伏瓦,这种瓦的出现,能够直接铺设在屋顶上,省去了铺设传统瓦的过程,能够直接铺设光伏瓦,同时还能进行发电,解决用户用电问题,达到了美观、节能的效果,但是现在的光伏瓦拆卸复杂,由于使用螺栓直接固定在梁上,然后每片都压在另一片上,所以当某一片光伏瓦损坏时,需要拆下所有的光伏瓦才能换下损坏的光伏瓦,所有给维修维护造成很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伏瓦,具有易拆卸、易维护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伏瓦,通过一连接件固定于建筑物上,所述光伏瓦包括瓦体及固定于所述瓦体上的光伏组件,所述瓦体的一端设置有供所述连接件穿过并固定于所述建筑物上的固定孔,所述瓦体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孔连通的滑动孔,当所述连接件从所述固定孔滑动到所述滑动孔,被所述光伏瓦覆盖住的相邻光伏瓦的连接件暴露出。

优选的,还包括突出于所述瓦体的受光面的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与固定于所述固定孔内的所述连接件的端部相抵靠。

优选的,所述滑动孔的孔径大于所述连接件的最大径向尺寸。

优选的,当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滑动孔时,所述瓦体通过所述滑动孔脱离所述连接件。

优选的,所述固定孔的孔径与所述滑动孔的孔径相同,且所述连接件能够从所述固定孔滑动到所述滑动孔中。

优选的,所述光伏组件为柔性光伏组件。

优选的,所述瓦体的受光面设置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肋,所述瓦体的背光面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第二支撑肋,所述瓦体的所述第一支撑肋与相邻所述瓦体的所述第二支撑肋相配合,所述瓦体的所述第一滑道与相邻所述瓦体的所述第二滑道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道与所述第二滑道为平面滑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道与所述瓦体的所述受光面形成阶梯型表面,所述第二滑道与所述瓦体的所述背光面形成阶梯型表面。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瓦体之间的垫片,所述垫片覆盖所述固定孔与所述滑动孔,防止水从所述固定孔与所述滑动孔漏到建筑物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用螺丝固定的圆孔变为固定孔与滑动孔,使连接件能够在固定孔移动到滑动孔,可方便对光伏瓦进行拆装;设置第一支撑肋与第二支撑肋,且都为平面设置,每片光伏瓦通过所述第一支撑肋与所述第二支撑肋相互搭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二支撑肋具有一滑出口,当拆卸某一片光伏瓦时,方便互相搭接的所述瓦体沿所述滑出口滑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伏瓦屋顶效果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伏瓦的效果图;

图3为图1与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伏瓦背光面的效果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伏瓦屋顶效果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伏瓦的效果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光伏瓦1 瓦体2

光伏组件3 垫片4

固定孔41 滑动孔42

阻挡部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伏瓦1,通过一连接件固定于建筑物上,所述光伏瓦1包括瓦体2及固定于所述瓦体2上的光伏组件3,所述瓦体2的一端设置有供所述连接件穿过并固定于所述建筑物上的固定孔41,其特征在于,所述瓦体2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孔41连通的滑动孔42,本实用新型中并不限定所述固定孔41的孔径尺寸,只要所述连接件能从所述固定孔41滑道所述滑动孔42即可,进一步,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孔41的孔径与所述滑动孔42的孔径相同,且所述连接件能够从所述固定孔41滑动到所述滑动孔42中,当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或螺丝时,所述固定孔41的孔径及所述滑动孔42的孔径,与所述连接件的螺杆部分的径向尺寸相匹配,当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光伏瓦1的所述滑动孔42时,露出被所述光伏瓦1覆盖住的其他光伏瓦1的固定孔41,取出穿过所述光伏瓦1的所述固定孔41的所述连接件,取下所述光伏瓦1,当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其他光伏瓦1的所述固定孔41时,覆盖住其他光伏瓦的固定孔41。

以下为第一实施例中,各部件的组成及连接关系,如下所示:

所述瓦体2上设置有与所述光伏组件3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光伏组件3 固定在所述凹槽中,进一步,所述光伏组件3粘接在所述凹槽中,或当所述光伏组件3放置在所述凹槽中后,在所述光伏组件3的边缘与所述瓦体2相连的部分,压上压条,以使所述光伏组件3与所述瓦体2固定,所述光伏组件3的受光面朝向阳光。

所述光伏组件3为晶硅光伏组件或柔性光伏组件,优选的所述光伏组件 3为柔性光伏组件,所述柔性光伏组件为铜铟镓硒光伏组件、砷化镓光伏组件、碲化镉光伏组件或非晶硅光伏组件,所述柔性光伏组件采用了优异的封装材料和先进的封装技术,保证发电芯片电气、机械性能的可靠性,且实现了芯片抗应力能力强(飞石、风载荷)、组件可弯曲、产品自重小。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瓦1,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系统的自重,回避了安装表面的对柔性光伏组件安装的限制。

所述光伏瓦1还包括垫片4,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瓦体2之间的垫片4,所述垫片4覆盖所述固定孔41与所述滑动孔42,所述垫片4 的材质为钢材或铝材等金属,也可以为聚酯纤维材质,所述垫片4能够完全覆盖所述固定孔41与所述滑动孔42,以防止所述连接件破坏所述光伏瓦1 的表面,及防止水从所述固定孔41与所述滑动孔42漏到建筑物中,连接件为螺钉或螺栓等。

所述瓦体2还包括阻挡部5,所述阻挡部5突出于所述瓦体2的受光面,所述阻挡部5与固定于所述固定孔41内的所述连接件的端部相抵靠,所述阻挡部5挡住所述连接件,达到稳定所述连接件的作用,进一步,所述连接件的尺寸与所述固定孔41的尺寸相匹配。

如图3-4所示,所述瓦体2的受光面设置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肋,所述瓦体2的背光面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第二支撑肋,所述瓦体2的所述第一支撑肋与相邻所述瓦体2的所述第二支撑肋相配合,所述瓦体2的所述第一滑道与相邻所述瓦体2的所述第二滑道相配合,进一步,所述第一滑道与所述第二滑道为平面滑道,所述第一滑道与所述瓦体2的所述受光面形成阶梯型表面,所述第二滑道与所述瓦体2的所述背光面形成阶梯型表面。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所述滑动孔42的孔径大于所述连接件的最大径向尺寸,当需要取下所述光伏瓦1时,只需推动所述光伏瓦1,使所述连接件滑动到所述滑动孔42中,然后抬动所述光伏瓦1,使所述连接件脱离所述滑动孔42,无需拆卸所述连接件,即可取下所述光伏瓦1。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