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踢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2569发布日期:2018-07-13 18:3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装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踢脚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金属踢脚结构,安装于地板与墙面之间,通过卡件或者胶粘与地板结构和墙面结构进行连接,由于踢脚结构本身的结构经常被踢到导致结构不稳固,在踢脚结构上设置了加强筋以增强稳固性。

但是由于踢脚固定于地板结构和墙面结构之间,通过卡件或者胶粘与地面结构和墙面进行连接,经过长时间被踢以及老化,胶粘度降低导致踢脚不稳固,导致变形,容易发生脱落。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踢脚通过卡件或者胶粘固定于墙面和地面之间导致的牢固性较低,不够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踢脚的牢固性较低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安装牢固的踢脚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踢脚结构,适于安装于墙体外侧并位于墙面结构与地面铺装结构之间,包括:

踢脚板,其下表面位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上方;第一板件,设于所述踢脚板靠近所述墙体的一侧,且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墙体外侧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的侧面之间;连接结构,连接所述踢脚板和所述第一板件。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二板件,为水平板,且所述第二板件的下表面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的上表面配合以受到所述地面铺装结构的支撑。

所述第一板件远离所述墙面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向远离所述墙体的方向延伸而出的第三板件,所述第三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及所述连接结构共同围成适于包覆所述地面铺装结构靠近所述墙体一端的安装槽口。

所述安装槽口为U型槽。

所述第三板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的下表面相匹配。

所述墙面结构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踢脚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的水平距离。

所述墙面结构为墙面装饰板。

所述踢脚板与所述墙面结构之间设有第四板件,所述第四板件为水平板,与所述墙面结构的下表面配合以对所述墙面结构进行支撑。

所述第四板件与所述连接结构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还包括由所述第四板件的上表面向上延伸而出的第五板件,所述第五板件与所述第四板件一起形成适于包覆所述墙面结构靠近所述地面铺装结构一端的收口槽。

所述踢脚板、所述第四板件、所述第五板件及所述加强筋一体成型。

所述地面铺装结构为地坪。

所述踢脚结构为金属材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结构,适于安装于墙体外侧并位于墙面结构与地面铺装结构之间,包括:踢脚板,其下表面位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上方;第一板件,设于所述踢脚板靠近所述墙体的一侧,且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墙体外侧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的侧面之间;连接结构,连接所述踢脚板和所述第一板件。第一板件设于踢脚板靠近墙体的一侧,且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墙体外侧与地面铺装结构的侧面之间,使地面铺装结构直接将第一板件贴合在墙体上,借助地面铺装结构与墙面来对第一板件进行固定;地面铺装结构的上表面与连接结构贴合固定,地面铺装结构的侧面与第一板件贴合固定,使得地面铺装结构的上表面、侧面这相邻的两面分别对踢脚结构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进行安装固定,使踢脚结构的安装具有更稳固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二板件,为水平板,且所述第二板件的下表面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的上表面配合以受到所述地面铺装结构的支撑。第二板件的下表面与地面铺装结构的上表面配合,以地面铺装结构作为支撑面使第二板件的连接牢固性得以加强。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结构,所述第一板件远离所述墙面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向远离所述墙体的方向延伸而出的第三板件,所述第三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及所述连接结构共同围成适于包覆所述地面铺装结构靠近所述墙体一端的安装槽口。将地面铺装结构装入安装槽口中,使得地面铺装结构的上表面与连接结构贴合固定,地面铺装结构的侧面与第一板件贴合固定,地面铺装结构的下表面与第三板件的三面固定贴合固定,从而形成踢脚结构对地面铺装结构的三面包覆,使得地面铺装结构的上表面、侧面以及下表面这三个面分别对踢脚结构进行安装固定,使踢脚结构的安装更加稳固。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结构,所述墙面结构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踢脚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的水平距离。

这样由于踢脚设于墙面的内侧,从而使踢脚更不容易被踢到,可以使室内更整洁,同时延长踢脚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结构,所述踢脚板与所述墙面结构之间设有第四板件,所述第四板件为水平板,与所述墙面结构的下表面配合以对所述墙面结构进行支撑。

从而增大了墙面结构与踢脚结构的接触面积,使踢脚结构的承重效果更好。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结构,所述第四板件与所述连接结构之间连接有加强筋,从而加固踢脚结构,防止变形。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结构,还包括由所述第四板件的上表面向上延伸而出的第五板件,所述第五板件与所述第四板件一起形成适于包覆所述墙面结构靠近所述地面铺装结构一端的收口槽。用于包裹墙面结构靠近地面铺装结构的一端,从而进一步形成双面包覆,更好的对踢脚结构进行固定。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踢脚结构,所述踢脚板、所述第四板件、所述第五板件及所述加强筋一体成型。不需要进行拼装,安装简单,直接将地面铺装结构铺装到U型安装槽口里即可进行安装固定,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踢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踢脚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为:

10-踢脚板;20-第一板件;30-第二板件;40-第三板件;50-第四板件; 60-第五板件;70-加强筋;80-地面铺装结构;90-墙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踢脚结构,适于安装于墙体外侧并位于墙面结构90与地面铺装结构80之间,包括:踢脚板10,其下表面位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80上方;第一板件20,设于所述踢脚板10靠近所述墙体的一侧,且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墙体外侧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80的侧面之间;连接结构,连接所述踢脚板10和所述第一板件20。

第一板件20设于踢脚板靠近墙体的一侧,且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墙体外侧与地面铺装结构80的侧面之间,使地面铺装结构80直接将第一板件20 贴合在墙体上,借助地面铺装结构80与墙面来对第一板件20进行固定;地面铺装结构80的上表面与连接结构贴合固定,地面铺装结构80的侧面与第一板件20贴合固定,使得地面铺装结构80的上表面、侧面这相邻的两面分别对踢脚结构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进行安装固定,使踢脚结构的安装具有更稳固的效果。

所述连接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二板件,为水平板,且所述第二板件的下表面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80的上表面配合以受到所述地面铺装结构80的支撑。

第二板件30的下表面与地面铺装结构80的上表面配合,以地面铺装结构80作为支撑面使第二板件30的连接牢固性得以加强。

所述第一板件20远离所述墙面结构9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向远离所述墙体的方向延伸而出的第三板件40,所述第三板件40、所述第一板件20 及所述连接结构共同围成适于包覆所述地面铺装结构80靠近所述墙体一端的安装槽口。

将地面铺装结构80装入安装槽口中,使得地面铺装结构80的上表面与连接结构贴合固定,地面铺装结构80的侧面与第一板件20贴合固定,地面铺装结构80的下表面与第三板件40的三面固定贴合固定,从而形成踢脚结构对地面铺装结构80的三面包覆,使得地面铺装结构80的上表面、侧面以及下表面这三个面分别对踢脚结构进行安装固定,使踢脚结构的安装更加稳固。

所述安装槽口为U型槽。

所述第三板件40的上表面与所述地面铺装结构80的下表面相匹配。

所述墙面结构90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板件20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踢脚板10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板件20之间的水平距离。

这样由于踢脚设于墙面的内侧,从而使踢脚更不容易被踢到,可以使室内更整洁,同时延长踢脚的使用寿命。

所述墙面结构90为墙面装饰板。

所述踢脚板10与所述墙面结构90之间设有第四板件50,所述第四板件50为水平板,与所述墙面结构90的下表面配合以对所述墙面结构90进行支撑。从而增大了墙面结构90与踢脚结构的接触面积,使踢脚结构的承重效果更好。

为了加固踢脚结构,防止变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板件50与所述连接结构之间连接有加强筋70。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不设加强筋。

还包括由所述第四板件50的上表面向上延伸而出的第五板件60,所述第五板件60与所述第四板件50一起形成适于包覆所述墙面结构90靠近所述地面铺装结构80一端的收口槽。用于包裹墙面结构90靠近地面铺装结构80的一端,从而进一步形成双面包覆,更好的对踢脚结构进行固定。

所述踢脚板10、所述第四板件50、所述第五板件60及所述加强筋70 一体成型。不需要进行拼装,安装简单,直接将地面铺装结构80铺装到U 型安装槽口里即可进行安装固定,操作简单。

所述地面铺装结构80为地坪。具体地,所述地坪为地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踢脚结构为金属材质。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踢脚结构还可以是木质材质等其他材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