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安装吊顶的楼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9492发布日期:2018-07-24 22:05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建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便于安装吊顶的楼层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代室内装修中一般通过安装集成吊顶遮挡布设于楼层顶部的管网。

但是房建单位在建造时一般不会设置用于安装吊顶的结构,从而导致在安装集成吊顶时需要在楼层顶部加装用于固定吊顶板的骨架,如公开号为CN103276843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布了一种具有装饰效果的吊顶结构,其技术要点是:包括主龙骨、垂直设置在两相邻主龙骨之间的副龙骨以及分别连接在两相邻主龙骨和两相邻副龙骨之间的面板;主龙骨下端卡接有连接件,连接件下端套接有镶条;副龙骨下端套接有副连接件,副连接件的下端也套设有镶条;安装吊顶时,先安装靠近墙壁的一根主龙骨,接着安装与其相邻的多根副龙骨,在副龙骨上套设副连接件及镶条,接着再次重复上述步骤至达到另一侧墙壁位置为止;接着安装面板,安装面板四个连接边卡定在面板卡件和主龙骨副龙骨的侧壁之间;再将连接件套上镶条,最后将连接件卡接到主龙骨下端的卡接口上。

上述安装方式不仅需要固定主龙骨和副龙骨,而且还需要逐一固定面板,存在一定的不便性;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吊顶的楼层结构,通过提供一个吊顶的安装结构,同时以横向插入的方式安装面板,无需逐一固定面板,进而达到为安装吊顶提供便利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于安装吊顶的楼层结构,包括两个宽度墙体、两个长度墙体以及两端分别与宽度墙体固定的承重梁,所述承重梁为横置的矩形住,其两侧分别与相对的长度墙体之间设置有吊顶安装组件,两个所述吊顶安装组件均包括竖直固定于承重梁侧壁的延伸柱、水平固定于延伸柱底端的主骨以及沿主骨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的副骨,所述副骨一端与主骨下表面固定,另一端与长度墙体固定,相邻所述副骨的相对面分别沿长度方向贯穿开设有水平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吊顶时,将面板举高至承重梁正下方,即两个吊顶安装组件之间,将面板的两侧分别对准相应水平插槽,并横向推动面板至一定距离,此时面板由两个副骨共同支撑;取下一块面板以上述方式插入两个副骨之间,并横向推动该面板,推动该面板时上一块面板将会随之被推动,此处需要说明当插入最后一块面板时,第一块面板的侧边将与长度墙体贴合;重复上述操作逐一在相邻副骨之间插入面板,直至完成整个楼层的吊顶安装;综上所述,在建造楼层之时预先设置吊顶安装组件,从而在装修时无需固定吊顶安装组件,一方面为后期楼层装修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有效避免因钻孔固定吊顶安装组件,而造成的噪音扰民问题,同时以水平插入的方式安装面板,相比于对比文件,无需逐一对面板进行固定,有效提高了吊顶安装的简便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重梁等间距固定多根延伸柱,各个所述延伸柱底端均与主骨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根延伸柱共同承担主骨的重量,有效提高主骨与承重梁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延伸柱与副骨的数量相等,所述延伸柱顶端与副骨之间设置有斜拉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延伸柱顶端与副骨之间设置斜拉杆,从而由斜拉杆对副骨产生上拉力,一方面提高副骨与主骨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有效避免副骨发生弯曲。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吊顶安装组件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遮挡承重梁的吊顶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吊顶板遮挡承重梁,从而避免因承重梁裸露而影响室内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吊顶板一侧两端分别与两个主骨转动连接,所述主骨转动连接有卡钩,所述吊顶板上表面活动端固定设置有勾持板,所述勾持板垂直于吊顶板,所述勾持板朝向卡钩开设有钩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安装面板时,转动卡钩使其脱离钩槽,从而吊顶板的转动不受限制并向下转动吊顶板,进而避免因吊顶板而影响面板的正常安装;当完成面板的安装后,向上转动吊顶板至水平状态,并将卡钩勾持于钩槽之内,此状态下吊顶板侧边封闭住水平插槽入口端,从而达到限制面板非正常滑动的技术效果;综上所述,吊顶板在不影响面板安装的前提下,有效限制面板完成安装后横向滑动的活动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钩槽包括进入段以及勾持部,所述进入段整体呈J形,所述勾持部整体呈倒V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吊顶板活动端施加上推力,吊顶板在向上转动的过程中,卡钩底端进入钩槽,并受到进入段的引导,当吊顶板向上转动至水平状态以上时,卡钩底端处于勾持部正下方,停止对吊顶板施加上推力,吊顶板受到重力作用向下转动一段距离,当吊顶板下转至水平状态时,卡钩勾住勾持部,从而由卡钩克服吊顶板活动端的下坠力,进而限制吊顶板向下转动;通过上述设计,仅需向上推动吊顶板,即可完成吊顶板对于承重梁的遮挡,为控制吊顶板提供便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钩槽还包括退出段,所述退出段呈与进入段相对的J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开启水平插槽入口端时,向上推动吊顶板,卡钩受到退出段的引导发生转动,当卡钩底端处于退出段底端时,卡钩底端脱离勾持部的垂直投影,停止对吊顶板施加上推力,吊顶板受重力作用,向下转动至竖直状态,与此同时卡钩自动脱离钩槽;通过上述设计,仅需向上推动吊顶板,即可令卡钩脱离勾持部,达到为开启水平插槽入口端提供便利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勾持板于钩槽入口端开设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呈V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引导槽增大钩槽的入口体积,进而确保在向上转动吊顶板的过程中,卡钩能够进入钩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建造房屋之时预设吊顶安装组件,从而避免后期装修过程中,因钻孔固定吊顶安装组件而造成扰民问题;以横向插入的方式安装面板,无需对面板进行单独固定,从而为安装吊顶提供便利;通过设置多个延伸杆固定主骨,并设置斜拉杆连接延伸杆和副骨,有效提高承重梁与吊顶安装组件的连接强度,即吊顶安装组件与楼层的连接强度;通过设置吊顶板遮挡承重梁,从而避免因承重梁而影响室内美观性;通过钩槽的结构设计,为控制吊顶板的状态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有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仰视状态下吊顶安装组件的示意图,该附图进行有截断处理;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卡钩和水平插槽的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吊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卡钩与钩槽的配合关系。

附图说明:1、宽度墙体;11、长度墙体;12、承重梁;13、吊顶安装组件;14、延伸柱;15、主骨;16、副骨;17、水平插槽;18、斜拉杆;19、吊顶板;191、卡钩;192、勾持板;193、钩槽;194、进入段;195、勾持部;196、退出段;197、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便于安装吊顶的楼层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两个宽度墙体1、两个长度墙体11以及两端分别与宽度墙体1固定的承重梁12,承重梁12为横置的矩形柱,其两则分别与相对的长度墙体11之间设置有吊顶安装组件13,两个吊顶安装组件13均包括与承重梁12浇筑固定的延伸柱14、水平焊接固定于延伸柱14底端的主骨15以及沿主骨15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的副骨16, 其中副骨16一端与主骨15下表面焊接固定,另一端与长度墙体11螺栓固定,相邻副骨16的相对面分别沿长度方向贯穿开设有水平插槽17。

后期室内装修需要安装吊顶时,面板两侧分别对准相应的水平插槽17,并横向插入两根副骨16之间,此时面板由两根副骨16配合支撑,取第二块面板同样以横向插入的方式插入两根副骨16之间,第二块面板在插入两根副骨16的过程中,第一块面板受到第二块面板的推动沿副骨16长度方向滑动,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第一块面板侧边与长度墙体11表面贴合,从而完成一段吊顶的安装,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所有相邻副骨16之间均装满面板,从而完成整个楼层吊顶的安装;综上所述,在建筑房屋之时预设吊顶安装组件13,从而在后期装修时无需钻孔固定吊顶安装组件13,进而避免因此产生的噪音扰民问题,同时在后期装修时不仅无需安装吊顶安装组件13,而且以横向插入的方式安装面板,无需对面板进行逐一固定,有效提高吊顶安装的便捷性。

为提高承重梁12与主骨15的连接强度,如图1、图2所示,承重梁12等间距浇筑固定多根延伸柱14,各个延伸柱14底端均与主骨15焊接固定,从而由对根延伸柱14共同承担主骨15的重量,有效提高主骨15与承重梁12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承重梁12与吊顶安装组件13的连接强度。

为提高副骨16与主骨15的连接强度,如图1、图2所示,延伸柱14与副骨16的数量相等,每根延伸柱14顶端与相应副骨16之间设置有斜拉杆18,斜拉杆18顶端与延伸柱14顶端焊接固定,其底端与副骨16上表面焊接固定,从而由斜拉杆18对副骨16施加上拉力,一方面有效防止副骨16发生弯折,另一方面为主骨15分担副骨16的重力,从而提高主骨15与副骨16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了吊顶安装组件13与承重梁12的连接强度。

为避免因承重梁12裸露而影响室内美观,如图2所示,两个吊顶安装组件13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遮挡承重梁12的吊顶板19,吊顶板19可以直接使用面板进行改装,从而在完成吊顶的安装之后,吊顶板19将与各个面板形成一个完整的吊顶结构,不仅达到遮挡承重梁12的技术效果,而且提高了楼层顶部的完整性。

由于面板需要以两个吊顶安装组件13之间作为起点插入水平插槽17,为避免因吊顶板19而影响面板插入水平插槽17,如图3、图4、图5所示,吊顶板19一侧两端分别与两根主骨15转动连接,主骨15朝向吊顶板19转动连接有卡钩191,吊顶板19上表面活动端焊接固定有勾持板192,勾持板192垂直于吊顶板19,勾持板192朝向卡钩191开设有钩槽193;当需要插入面板时,转动卡钩191使其脱离钩槽193,从而吊顶板19的转动不受限制,向下转动吊顶板19,开启水平插槽17的入口端,进而避免因吊顶板19而影响面板插入水平插槽17;当完成所有面板的插入后,向上转动吊顶板19至水平状态,并通过卡钩191勾持住钩槽193,从而由卡钩191克服吊顶板19活动端的下坠力,此状态下由吊顶板19封闭水平插槽17的入口端,实现对于面板的限制;综上所述,吊顶板19在不影响面板安装的前提下,通过封闭水平插槽17入口端,有效防止面板脱离水平插槽17。

为便于控制吊顶板19,如图3、图5所示,钩槽193包括进入段194、勾持部195以及退出段196,其中进入段194与退出段196呈两个相对的J形,且两者上段存在部分重合,两者底端相互连通,同时勾持部195整体呈倒V形,且处于进入段194和退出段196之间,此处需要说明,卡钩191在未受外力干涉的情况下,由于自身重力其处于竖直状态,且其底端对准钩槽193出入口处。

如图3、图5所示,当需要封闭水平插槽17入口端时,推动吊顶板19向上转动,与此同时卡钩191底端进入钩槽193内,并受到进入段194的引导,当吊顶板19转动至水平状态以上时,卡钩191底端处于勾持部195正下方,停止对吊顶板19施加上推力,吊顶板19受重力作用向下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卡钩191底端勾住勾持部195,从而由卡钩191限制吊顶板19的非正常转动;当需要开启水平插槽17入口端时,向上推动吊顶板19,与此同时卡钩191受到退出段196的引导发生转动,当卡钩191底端处于退出段196底端时,卡钩191底端离开勾持部195的垂直投影,停止对吊顶板19施加上推力,吊顶板19受重力作用向下转动至竖直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吊顶板19在向下转动的过程中,卡钩191底端将会沿退出段196的轨迹退出钩槽193;综上所述,仅需向上推动吊顶板19,即可实现吊顶板19在水平状态和竖直状态之间的转换,进而达到为控制吊顶板19提供便利的技术效果。

为确保卡钩191能够进入钩槽193内,如图5所示,勾持板192于钩槽193入口端开设有引导槽197,引导槽197呈V形,从而通过引导槽197增大钩槽193的入口体积,进而确保卡钩191底端能够进入钩槽193。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