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分离式节点隔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9378发布日期:2018-07-24 22:0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抗震分离式节点隔墙。



背景技术:

隔墙为将室内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分隔开的内墙,广泛应用于现代家居的室内装饰,隔墙跟普通墙一样,是到顶的立面,包括框架结构和填充墙,填充墙不承重,起围护和分隔作用,建筑的重量由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承担。

地震灾害中,建筑框架结构受损较为严重,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填充墙的布置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地震时填充墙参与框架主体的工作,两者相互作用,造成框架主体及填充墙的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震分离式节点隔墙,通过将框架主体和填充墙分离,减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填充墙分为四个分墙体,分墙体之间连接有弹性件,利用弹性件作为缓冲,减小框架主体经由填充墙产生的相互作用,减小填充墙和框架主体受到的破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震分离式节点隔墙,包括框架主体以及填充在所述框架主体内的填充墙,所述填充墙与所述框架主体结构分离,所述填充墙与所述框架主体之间沿所述框架主体的内框间隔连接有多个连接件,所述填充墙包括呈三角状设置的四个分墙体,所述分墙体的最短边外侧固定有弹性件,所述分墙体通过所述弹性件相连接,四个所述分墙体在所述填充墙中心处形成缺口,所述缺口中填充有气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填充墙和框架主体分离并利用间隔设置的连接件连接两者,减少填充墙与框架主体之间的刚性连接,从而减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填充墙分为四个分墙体,利用缺口处的气囊连接四个分墙体,并且气囊鼓起将四个分墙体撑起,增强分墙体的结构强度。分墙体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从而当框架主体某个边框变形较大而对填充墙产生作用力时,对应分墙体移动和变形,带动弹性件和气囊变形,利用弹性件和气囊作为缓冲,减小其他分墙体的移动和变形,从而减小框架主体其他边框受到的作用力,减小框架主体和填充墙受到的破坏。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一对固定在所述框架主体上的与所述框架主体内壁平行设置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填充墙平行设置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填充墙外侧面抵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挡板与框架主体固定,由于填充墙不承重,同时其主要变形是其厚度方向上的变形,利用与第一挡板固定的第二挡板对填充墙厚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位,增强对填充墙的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框体本体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外置式连接方式,方便施工,同时,当第一挡板变形而失去固定作用,方便对其进行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气囊于所述填充墙厚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用于限制所述气囊变形方向的钢丝网,所述钢丝网连接四个所述分墙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钢丝网限制气囊在填充墙厚度方向上的膨胀变形,从而气囊主要作用于四个分墙体,同时,利用钢丝网连接四个分墙体,钢丝网具有弹性,既不影响分墙体受力时弹性件的变形,同时增强填充墙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网靠近所述气囊的一侧固定有防护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防护板隔离钢丝网和气囊,对气囊进行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主体与所述填充墙之间填充有柔性隔声防火材料,所述连接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二挡板设置在所述柔性隔声防火材料两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填充墙和框架主体分离设置,隔墙的隔声防火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利用柔性隔声防火材料增强隔墙的隔声防火性能,同时保证地震时不会增大填充墙和框架主体之间的作用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填充墙和框架主体分离设置,并利用间隔设置的连接件连接填充墙和框架主体,减少填充墙和框架主体之间的刚性连接,减小地震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小填充墙和框架主体受到的破坏;

(2)通过将填充墙分为四个三角形的分墙体,分墙体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并设置有气囊,从而当框架主体某个边框变形较大而对填充墙产生作用力时,对应分墙体移动和变形,带动弹性件和气囊变形,利用弹性件和气囊作为缓冲,减小其他分墙体的移动和变形,从而减小框架主体其他边框受到的作用力,减小框架主体和填充墙受到的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框架主体与填充墙连接节点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缺口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框架主体;2、填充墙;3、连接件;4、第一挡板;5、螺纹紧固件;6、第二挡板;7、分墙体;8、弹性件;9、缺口;10、气囊;11、钢丝网;12、防护板;13、柔性隔声防火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抗震分离式节点隔墙,参见图1,包括框架主体1以及填充在框架主体1内的填充墙2,填充墙2与框架主体1结构分离,填充墙2与框架主体1之间沿框架主体1的内框间隔连接有多个连接件3。

如图2所示,连接件3包括一对固定在框架主体1上的与框架主体1内壁平行设置的第一挡板4,为方便施工,第一挡板4与框体本体通过螺纹紧固件5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螺纹紧固件5采用膨胀螺栓。第一挡板4的一端垂直固定有第二挡板6,第二挡板6与填充墙2外侧面抵接。利用两个第二挡板6对填充墙2厚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保持日常生活中填充墙2和框架主体1的连接,保证隔墙建筑效果的完整性。

结合图1和图3,填充墙2包括呈三角状设置的四个分墙体7,分墙体7的最短边外侧固定有弹性件8,四个分墙体7通过弹性件8相连接,本实施例中,弹性件8采用弹簧。四个分墙体7在填充墙2中心处形成缺口9,缺口9中填充有气囊10。气囊10于填充墙2厚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用于限制气囊10变形方向的钢丝网11,钢丝网11连接四个分墙体7,钢丝网11具有弹性。钢丝网11靠近气囊10的一侧固定有防护板12,利用防护板12对气囊10进行保护。

当框架主体1某个边框因地震产生较大变形时,其对填充墙2施加作用力,该边框对应的分墙体7变形和移动,带动弹性件8和气囊10变形,利用弹性件8和气囊10作为缓冲,减小其他分墙体7对其他边框的作用力,从而填充墙2不会强化框架主体1各边框之间的联动反应,增强隔墙的抗震性。

为满足建筑使用的隔声防火要求,框架主体1与填充墙2之间填充有柔性隔声防火材料13,本实施例中,柔性隔声防火材料13采用岩棉,连接件3中的两个第二挡板6设置在柔性隔声防火材料13两侧。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

将框架主体1和填充墙2分离设置,沿框架主体1内框间隔设置连接件3,连接件3中第一挡板4与框架主体1固定连接,第二挡板6处于填充墙2的两侧进行限位,防止日常生活中填充墙2的晃动。填充墙2分设为四个分墙体7,分墙体7之间连接有弹性件8以及气囊10,当框架主体1某个边框因地震产生较大变形时,其对填充墙2施加作用力,该边框对应的分墙体7移动和变形,带动弹性件8和气囊10变形,减小其他分墙体7对其他边框的作用力,从而填充墙2不会强化框架主体1各边框之间的联动反应,增强隔墙的抗震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