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窗顶面安装组件及飘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1138发布日期:2018-11-20 23:00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飘窗顶面安装组件及飘窗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飘窗顶面安装组件及飘窗结构。



背景技术:

飘窗一般呈矩形或梯形向室外凸起,三面都装有玻璃。飘窗有内飘和外飘两种类型,外飘是凸的,内飘是平凹的,外飘窗一般三面都是玻璃窗,凸出墙体,底下是凌空的,内飘窗一般都有一面玻璃,两面是墙,比较安全,但是会占用室内的空间。

飘窗顶面是墙体的墙体底面,现有技术中一般直接应用墙体底面作为飘窗顶面使用,挂设窗帘盒、窗帘等等。如此需要现场测量和施工,容易使得施工场所脏乱,并且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模块化操作的飘窗顶面安装组件及飘窗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飘窗顶面安装组件,包括顶板和立板,所述顶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第一端和顶板第二端;

在所述顶板的下方设置有窗帘盒;

所述立板包括立板主体和连接在所述立板主体的下端上的下延伸端和连接在所述立板主体的上端上的上延伸端;

所述下延伸端和所述上延伸端位于所述立板主体的同一侧,且所述下延伸端和所述上延伸端平行设置;

所述立板主体与所述顶板垂直设置;

所述下延伸端朝向所述顶板第一端延伸,且所述下延伸端与所述顶板第一端通过紧固元件连接在一起;

在所述下延伸端与所述顶板第一端之间设置有间隙调节元件。

进一步地,在所述顶板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在所述下延伸端上设置有第二凹槽;

所述间隙调节元件包括元件主体、设置在所述元件主体的第一延伸端、设置在所述元件主体上的第二延伸端和设置在所述元件主体上的第三延伸端;

所述第一延伸端可滑动地配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延伸端可滑动地配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三延伸端位于所述下延伸端的端部与所述顶板第一端的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元件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位于所述顶板第一端和所述下延伸端的上方;

所述连接块通过紧固件分别与所述顶板第一端和所述下延伸端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立板主体的背侧设置有挂背龙骨,在所述挂背龙骨上设置有挂墙角码。

进一步地,所述窗帘盒包括安装腔体,在所述安装腔体的顶部设置有调节块。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飘窗结构,包括墙体和安装在所述墙体上的飘窗,所述墙体包括墙体底面和墙体内侧面,所述飘窗位于所述墙体底面的下方;

该飘窗结构还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飘窗顶面安装组件;

所述飘窗顶面安装组件中的顶板安装在所述墙体底面上,所述飘窗顶面安装组件中的立板安装在所述墙体内侧面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顶板与所述墙体底面之间设置有多个垫块。

进一步地,所述立板上的所述挂墙角码紧固在所述墙体内侧面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墙体内侧面上还连接有室内顶板;

所述立板的上延伸端与所述室内顶板之间通过包边元件连接;

所述包边元件通过找平元件安装在所述墙体内侧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元件包括第一楔形块和与所述第一楔形块配合的第二楔形块;

在所述第一楔形块和所述第二楔形块上分别设置有多个齿,所述第一楔形块与所述第二楔形块咬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楔形块固定安装在所述墙体内侧面上,所述包边元件与所述第二楔形块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楔形块和所述第二楔形块之间还连接有紧固螺钉。

进一步地,在从上往下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楔形块的厚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楔形块的厚度逐渐增加。

进一步地,所述包边元件包括底板、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上侧的顶部侧板和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下侧的底部侧板,所述顶部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底部侧板依次连接形成U型结构;

在所述顶部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底部侧板之间形成有U型槽,所述上延伸端与所述室内顶板的端部都插入在所述U型槽内;

所述顶部侧板与所述室内顶板之间通过连接螺钉连接,所述底部侧板与所述上延伸端之间也通过所述连接螺钉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底部侧板上还向下延伸有侧板延伸板,所述侧板延伸板与所述立板的立板主体贴紧在一起;

所述侧板延伸板与所述立板主体也通过所述连接螺钉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室内顶板与所述立板的立板主体之间连接有墙角转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墙角转接件包括转接件主体、设置在所述转接件主体上的转接件第一端和设置在所述转接件主体上的转接件第二端;

所述转接件第一端与所述室内顶板紧固连接,所述转接件第二端与所述立板主体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转接件第一端和所述转接件第二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设置有用于容纳线束的线束容纳槽,在所述线束容纳槽中配置有塞子。

进一步地,所述塞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塞子主体和与所述塞子主体连接并能够卡持在所述线束容纳槽内的塞子头部。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件主体的背面具有第一平面,所述转接件第一端的背面具有第二平面,所述转接件第二端的背面具有第三平面;

所述第二平面水平延伸,所述第三平面垂直延伸,所述第一平面倾斜连接在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可以专门对飘窗顶面进行模块化组装,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模板都是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飘窗顶面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间隙调节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间隙调节元件、紧固元件、下延伸端和顶板第一端连接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窗帘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飘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飘窗安装在墙体上的示意图;

图9为室内顶板、立板通过、包边元件、找平元件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找平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包边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墙角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墙角转接件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飘窗顶面安装组件100,包括顶板1和立板2,顶板1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第一端11和顶板第二端12,在顶板1的下方设置有窗帘盒3。

立板2包括立板主体21和连接在立板主体21的下端上的下延伸端 22和连接在立板主体21的上端上的上延伸端23。

下延伸端22和上延伸端23位于立板主体21的同一侧,且下延伸端 22和上延伸端23平行设置,立板主体21与顶板1垂直设置。

下延伸端22朝向顶板第一端11延伸,且下延伸端22与顶板第一端 11通过紧固元件5连接在一起。

在下延伸端22与顶板第一端11之间设置有间隙调节元件4。

该飘窗顶面安装组件100主要用于对飘窗的顶面进行装潢,其主要由顶板1和立板2组成。顶板1用于安装在飘窗的顶面上或安装在如图8 所示的墙体底面61的下方。立板2用于安装在如图8所示的墙体内侧面 62上起到装饰作用。

该顶板1包括顶板第一端11和顶板第二端12,顶板第一端11向内延伸,用于与立板2连接;顶板第二端12向外延伸或朝向图8所示的飘窗7延伸。

立板2包括立板主体21、下延伸端22和上延伸端23,下延伸端22 和上延伸端23平行,且下延伸端22和上延伸端23位于立板主体21上靠近墙体内侧面的一侧。

下延伸端22与顶板第一端11通过紧固元件5连接在一起,紧固元件5可以为螺栓、螺钉、连接件等等连接构件。

在下延伸端22与顶板第一端11之间还设置有间隙调接单元4,用于吸收墙体不平造成的公差,方便安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飘窗顶面安装组件,可以专门对飘窗顶面进行模块化组装,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顶板、立板等模板都是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

优选地,下延伸端22、上延伸端23和立板主体21一体成型,以提高其结构强度。

较佳地,如图2-5所示,在顶板第一端1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11,在下延伸端22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21。

间隙调节元件4包括元件主体41、设置在元件主体41的第一延伸端 42、设置在元件主体41上的第二延伸端43和设置在元件主体41上的第三延伸端44。

第一延伸端42可滑动地配置在第一凹槽111内,第二延伸端43可滑动地配置在第二凹槽221内,第三延伸端44位于下延伸端22的端部与顶板第一端11的端部之间。

第一延伸端42、第二延伸端43和第三延伸端44一体成型在元件主体41上。

第一延伸端42插入在第一凹槽111内,并可以在第一凹槽111内滑动,第二延伸端43插入在第二凹槽221内,并可以在第二凹槽221内滑动,从而通过延伸端相对于凹槽的滑动,可以吸收下延伸端22与顶板第一端11之间的间隙或公差尺寸。

第三延伸端44配置在下延伸端22的端部与顶板第一端11的端部之间,当下延伸端22的端部、顶板第一端11的端部都与第三延伸端44接触或挤紧时,停止间隙调整。

较佳地,如图5所示,紧固元件5包括连接块51,连接块51位于顶板第一端11和下延伸端22的上方。

连接块51通过紧固件分别与顶板第一端11和下延伸端22紧固连接。

具体地,连接块51为木块,其位于顶板第一端11和下延伸端22的上方,并通过螺钉52与顶板第一端11和下延伸端22连接,从而将立板 2与顶板1紧固在一起。

将连接块51设置在顶板第一端11和下延伸端22的上方,可以避免室内人员观察到该连接区域,提高了观赏性。

较佳地,如图3所示,在立板主体21的背侧设置有挂背龙骨24,在挂背龙骨24上设置有挂墙角码25,用于固定在图8所示的墙体内侧面 62上,提高了立板2安装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6所示,窗帘盒3包括安装腔体31,在安装腔体31 的顶部设置有调节块32。安装腔体31用于安装窗帘导轨,在安装腔体 31的顶部设置了调节块32,用于调节窗帘导轨的高度。调节块32为木块,通过螺钉33紧固在窗帘盒3的侧壁上。

窗帘盒3预先组装在顶板1上,方便现场施工。

窗帘盒3可以与顶板1一体成型。

如图7-8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飘窗结构,包括墙体6 和安装在墙体6的飘窗7,墙体6包括墙体底面61和墙体内侧面62,飘窗位于墙体底面61的下方。

该飘窗结构还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描的飘窗顶面安装组件100。

飘窗顶面安装组件100中的顶板1安装在墙体底面61上,飘窗顶面安装组件100中的立板2安装在墙体内侧面62上。

墙体6一般为混凝土墙体,在其上面开设有窗口,飘窗7安装在窗口上。

墙体底面61即为飘窗7的顶面。

关于飘窗顶面安装组件100的结构、构造及工作原理,请参照前面描述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组装时,将顶板1安装墙体底面61上,将立板2安装在墙体内侧面 62上,完成组装,方便施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飘窗结构,可以专门对飘窗及其顶面进行模块化组装,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顶板、立板等模板都是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安装,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

较佳地,如图1-2和图7-8所示,在顶板1与墙体底面61之间设置有多个垫块13,起到对墙体底面61找平的作用,方便将顶板1平整的安装在墙体底面61上。

垫块13为木方,其固定在墙体底面61上,顶板1通过螺钉与垫块 13紧固连接。

通过设置垫块13还可以避免因顶板1直接与墙体底面61接触,而造成顶板1被水渍或化学物品腐蚀。

较佳地,如图1、图3和图7-8所示,立板2上的挂墙角码25紧固在墙体内侧面62上,提高了立板2的安装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7-9所示,在墙体内侧面62上还连接有室内顶板8。

立板2的上延伸端23与室内顶板8之间通过包边元件81连接。

包边元件81通过找平元件82安装在墙体内侧面62上。

包边元件81用于对上延伸端23和室内顶板8进行收边,使其连接处成为一个整体,方便安装,且能够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找平元件82用于对墙体内侧面62进行找平,可以调整立板2与腔体内侧面62之间的距离,起到调整作用,还利于将立板2平整地安装在墙体内侧面62上。

较佳地,如图10所示,找平元件82包括第一楔形块821和与第一楔形块821配合的第二楔形块822。

在第一楔形块821和第二楔形块82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齿823,第一楔形块821与第二楔形块822咬合在一起。

第一楔形块821固定安装在墙体内侧面62上,包边元件81与第二楔形块822固定连接,在第一楔形块821和第二楔形块822之间还连接有紧固螺钉。

在需要调节立板距离墙体内侧面的距离时,或者在需要找平时,松开紧固螺钉,将第二楔形块822在第一楔形块821上进行上下移动,实现立板距离墙体内侧面的距离调整。

调整完成后,或者找平完成后,将第一楔形块821和第二楔形块822 通过齿823咬合在一起,然后锁紧紧固螺钉,将第一楔形块821与第二楔形块822固定在一起,实现稳定连接。

较佳地,如图10所示,在从上往下的方向上,第一楔形块821的厚度逐渐减小,第二楔形块822的厚度逐渐增加。当第二楔形块822在第一楔形块821上向下移动时,使得立板2距离墙体内侧面62的距离逐渐减小;当第二楔形块822在第一楔形块821上向上移动时,使得立板2 距离墙体内侧面62的距离逐渐增大。

如此设置,在安装时,先将第二楔形块822预先放置在第一楔形块 821的顶部,然后逐渐向下移动,直至找到合适的位置,再进行固定,方便施工人员操作。

较佳地,如图9和图11所示,包边元件81包括底板811、连接在底板811的上侧的顶部侧板812和连接在底板811的下侧的底部侧板813,顶部侧板812、底板811和底部侧板813依次连接形成U型结构。

在顶部侧板812、底板811和底部侧板813之间形成有U型槽810,上延伸端23与室内顶板8的端部都插入在U型槽810内。

顶部侧板812与室内顶板8之间通过连接螺钉815连接,底部侧板 813与上延伸端23之间也通过连接螺钉815连接,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顶部侧板812、底板811和底部侧板813一体成型。

较佳地,在底部侧板813上还向下延伸有侧板延伸板814,侧板延伸板814与立板2的立板主体21贴紧在一起。侧板延伸板814与立板主体21也通过连接螺钉815连接,进一步提高了立板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侧板延伸板814还对立板主体21起到限位作用,方便安装。

较佳地,如图9所示,在室内顶板8与立板2的立板主体21之间连接有墙角转接件9,起到装饰作用。

较佳地,如图12-13所示,墙角转接件9包括转接件主体91、设置在转接件主体91上的转接件第一端92和设置在转接件主体91上的转接件第二端92。

转接件第一端92与室内顶板8紧固连接,转接件第二端93与立板主体21紧固连接。

转接件主体91将室内顶板8与立板主体21之间的连线拐角挡住,起到美观作用。

转接件第一端92、转接件第二端93可分别通过胶或紧固件固定在室内顶板8和立板主体21上。

优选地,转接件第一端92、转接件第二端93和转接件主体91一体成型,提高其结构强度。

较佳地,如图12-13所示,在转接件第一端92和转接件第二端93 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94,在第一凹槽94的槽底设置有用于容纳线束的线束容纳槽95,在线束容纳槽95中配置有塞子96。

线束容纳槽95用于走线,例如电线,方便后续灯光布置。

塞子96用于将线束密封在线束容纳槽95中,起到密封作用。

第一凹槽94用于容纳塞子96的端头部分,避免塞子突出。

较佳地,如图13所示,塞子96包括位于第一凹槽94内的塞子主体 961和与塞子主体961连接并能够卡持在线束容纳槽95内的塞子头部 962。塞子主体961位于第一凹槽94内,不会突出于外部,塞子头部962 卡持在线束容纳槽95内,用于对线束进行密封。

塞子96的整体可以为长条形,用于与长条形的第一凹槽94和线束容纳槽95配合。

优选地,塞子头部962与塞子主体961一体成型。

较佳地,如图13所示,转接件主体91的背面具有第一平面911,转接件第一端92的背面具有第二平面921,转接件第二端93的背面具有第三平面931。

第二平面921水平延伸,第三平面931垂直延伸,第一平面911倾斜连接在第二平面921和第三平面931之间。

第二平面921和第三平面931方便与室内顶板8和立板主体21进行连接,保持连接处平整。第一平面911倾斜延伸,其不会与室内顶板8 和立板主体21连接处的拐角接触,避免安装时发生干涉。

在转接件主体91的正面还具有第二凹槽912,起到减轻墙角转接件的重量的作用,还起到装饰作用。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