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钢筋混凝土柱系统冷成型板形成的C形截面和复合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1710发布日期:2019-04-29 13:34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复合钢筋混凝土柱系统冷成型板形成的C形截面和复合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柱,根据nsr-10标准和aci-318标准,钢筋混凝土柱属于钢筋混凝土类别。在该类别中,管件由冷轧板(cr)截面构成,该截面与内芯和至少一个向柱子内部空间倾斜的垫板构成楼承板,与混凝土进行不断接触。该垫板包括一系列穿孔,可以允许混凝土从孔中穿过,从而,等到混凝土凝固之后,则形成协同作业的复合柱,增强钢和混凝土的品质,降低板材的厚度,从而使得产品获得经济可行性。本发明的楼承板最好为“l”、“c”、“u”形开口楼承板。另外,基于上述柱体,整体和建设性结构系统也属于本申请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混凝土柱和钢结构柱为大众熟知,钢结构柱具有许多优点,可归纳如下:

a)因材料的属性:钢,数学分析模型更能代表真实模型,

b)因制造和装配过程的工业特性,施工速度更高,

c)由于上述原因,使用混凝土等材料,最终成品可以达到极高的质量水平,

d)结构重量显着降低,这意味着受地震事件惯性效应的影响降低,

e)由于上述原因,属于打基础解决方案的结果,结构的地面载荷较低,

f)材料100%可回收。

尽管经济全球化,虽然表现较好,但是,特别是在哥伦比亚等钢铁工业发展不足的国家,钢柱的广泛使用仍然处于初期阶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成本。

一种被广泛熟知和应用的替代方案是建造钢筋混凝土柱和钢柱,这个方案基本上保持了自19世纪末开始使用以来的相同施工工序:

a)初步铸铁工序:加固系统的精心制作、塑造和组装,

b)木工工序:模板的装配、调整和吊线,

c)混凝土浇筑工序:高空工作系统准备,混凝土的浇筑和搅拌,

d)等待充分凝固,进行剥离和

e)剥离。

除了没有显着改进之外,一百多年来几乎保持同一种工序,保留了两种手工艺性质的活动:木材或金属木工和铁匠工序,这些工序具有独特的特点:劳动力投入高,错误风险较高,施工时间较长,因此,导致直接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

现在,在结构上,具有应力或弯曲要求的部件在钢型材中更有效。而对于压缩或弯曲压缩的要求并非如此,如图1所示的i型截面,常规截面(典型的钢柱截面)更容易受到扭转屈曲现象的影响,这限制了钢材的抗压缩性能,而对于矩形或圆形截面(典型的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则不存在这种限制。此外,混凝土抗压性能良好,成本较低。上述内容决定,对于柱体的通常要求,钢筋混凝土柱通常比目前应用钢柱的成本更低。

另一方面,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看,观察到,必须为钢筋加上混凝土涂层,如nsr-10标准c.1.7.7.1章所述,涂层厚度不得小于40毫米,其基本功能是保护钢筋免受腐蚀,并且,可最终作为短期内热绝缘体,防止发生爆燃事件。

作为这种混凝土涂层功能的补充,nsr-10标准:c.10.8.2,c.10.8.3,c.10.8.4:在其中一段中陈述:“c.10.8.2,c.10.8.3,c.10.8.4的基本思路是设计一个适当尺寸的柱体,以承受增加的载荷,然后简单地在设计部分周围添加混凝土,而不增加加固,使其符合c.10.9.1要求的最低比例范围。额外的混凝土不承受载荷。”对于侧面250毫米的方柱,最小涂层面:40毫米,占柱子总截面的54%。总截面的的一多半不具有抗压缩性。

为找到这样一种选项,能够将混凝土“完整”截面的压缩性能与钢材的有效抗压结合,但是还能保持钢材建筑系统的快速施工优势,消除钢筋混凝土柱所需的模板工序,生产出复合柱,并且确定了分析和程序模型,并在建筑标准中进行了系统化,例如aisc-lrfd,用于需要使用模板的混凝土芯管或复合截面芯管的使用,例如图1中所示的柱体,该柱体是当前技术的一个例子。

aci-318标准和哥伦比亚nsr-10标准,以及几乎所有国际标准中规定的,以工业工序取代木工和铸铁工序的替代方案,属于复合柱类型,在其内部,柱体内芯为混凝土。在该替代方案中,模板由管件构成,能够实现加固的功能,从而,上述两种工艺工序能够合二为一,主要成分为:工业生产管件。

nsr-10标准中c10.13.1章内对复合截面做出如下描述:“......受压缩的复合材料必须包括所有使用结构钢型材纵向加固的元件,以及带有或不带有纵向钢筋的管道或管子。”显然指的是封闭的连续截面。后面的cr10.13.2章规定:“使用负荷-力矩相互作用来计算钢筋混凝土截面阻力的相同规则可以应用于复合截面。混凝土填充管(复合截面)的交互图与acidesignhandbook相同.....”。cr.10.13.3和cr.10.13.4章规定了核心混凝土和钢管之间的应力传递系统如下:“......未来传递钢和混凝土之间的应力,在铺设混凝土之前,可以通过焊接在型材或结构管件上的凸起、沉降片或钢筋进行直接连接......”,c.10.13.6.1章规定了最小厚度值和计算方程式,第一个方程式用于矩形或正方形截面的计算,第二个方程式用于圆形截面的计算。

在这些方程式中,变量e:长度侧最小厚度;b或直径:d,fy:钢的屈服强度,es:钢的弹性模量。因此,例如,对于最小指示长度为250毫米的方形截面,利用方程式fy=413兆帕和es=200,000兆帕,墙的最小厚度约为6.55毫米。

上述标准构成了复合截面柱应用的基础,显然,复合截面在当前的发展水平严重限制了它们的应用,经济原因如下:

·c10.13.1章规定:“......带或不带钢筋的管道或管子.....”指结构管件,壁厚等于或大于6毫米。作为钢筋的替代选择,只配备结构管件导致严重的经济劣势。结构管件的单位重量成本超过钢筋成本的40%。减少使用铸铁工序不能使其成本与应用钢筋的成本持平。

·除上述情况外,钢筋的屈服强度大于结构管型材的屈服强度,从而,与钢筋相比,需要更大截面的结构管件,因此结构钢管的消耗量更高,所以其单价高于钢筋单价。

·同样,应力传递图:“...通过焊接在型材或结构管件上的凸起、沉降片或钢筋.....”意味着复合截面的这个部件需要额外成本。

·除了上述成本外,还需要对表面进行保护处理,防止腐蚀。作为结构系统的稳定性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加固”管柱或柱体管件,需要进行高性能的表面保护,以保证其使用寿命。

·虽然七十年代由cidect(国际管材建设发展与研究委员会)在西班牙进行的研究表明,混凝土填充的管件可以在长达90分钟内抵抗温度约为600℃的火灾,还是需要保护加固管件,防止爆燃事件。

除了经济问题之外,这种类型的柱体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仍然非常局限,因为这种复合截面系统不能有效工作,也就是说,两个部件之间的应力传递:混凝土和钢管件或嵌入式钢型材,为了使截面具有复合性并且协同工作,而结果显示并没有高效率,因为当混凝土凝固后,由于化学反应的特性,将从管件内壁或嵌入型材的表面收缩并分离,消除了两个部件之间的直接接触。实际上,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被忽略,并且该解决方案没有经济效率。

作为保证协同工作的替代方案,2010年aisc标准规定使用剪切连接器,以确保混凝土与钢管件或嵌入型材之间的应力传递。在这个问题上,aisc-360-101标准规定“用于传递纵向切口应力的钢锚固件必须沿着载荷引入的长度分布,该长度不能超过嵌入在载荷传递区之上或之下的最小横向面积的两倍。应至少在钢材的两面应用传递纵向切口应力的锚固件,其设置应基本上与钢材截面轴对称。在引入载荷的长度内、外,钢锚固件的间距应满足第i8.3e节的要求。”

除上述内容外,有关“填充复合构件”,aisc-360-10标准规定:“如果需要,用于传递纵向切口应力的钢锚固件必须在载荷引入的长度范围内分布,该长度不能超过矩形钢构件最小横向面积的两倍,或不能超过圆钢构件直径的两倍。钢锚固件的间距应满足第i8.3e节的要求。”

在柱体生产过程中,上述参数将带来更高的成本,其中管件型材的应用成本非常高,导致该解决方案失去竞争力。

这种柱体相关的文献中,有kawasakisteelco的专利申请jph03144047,其中申请了一种复合柱专利,能够改善梁和柱之间的应力传递,支撑梁焊接到方钢管上,在钢管内填充混凝土。该系统由方形截面金属管(11)构成,并在该金属管上焊接梁支撑(12)。通过金属管表面的孔构件(14)为金属管(11)填充混凝土(15)。混凝土(15)固化后,堵塞孔构件(14)。这样,可以分散施加在支撑件(12)上的拉力,避免钢管(11)侧面变形超出图纸范围。通过螺栓将梁支撑件(12)连接到管件的其他部分。

涉及复合系统的另一文献是kr20120099822专利申请文件,该文件涉及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柱的方法,其中,使用l形和开放钢材,该方法显着减少施工时间,可形成psrc柱的面板区域,以抵消垂直度误差。在本发明的优选形式中,在矩形横截面的拐角处垂直铺设四个l形钢(11)。在l形钢之间的间隙中添加辅助钢筋(12),周围由拉杆(13)环绕。将钢板(15)焊接到l形钢型材和辅助钢筋的外侧。

现有技术中已包括由acesco2申报的复合柱技术,该机构公布了由钢板制成的开口型材构成的复合柱,cr或hr型,特别是“c”形,以c形沿着截面接缝分布,形成嵌入混凝土的管件截面。尽管这些柱体是钢柱和混凝土柱的替代品,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足以使柱体作为一种协同工作的复合元件发挥作用。

同样,gerdaucorsa3提供了这样一种柱体,其结构件的设计由与钢筋混凝土元件或涂层或钢筋混凝土填料协同工作的钢材构成。具体而言,涉及到由钢型材制成的复合柱,采用型材或板材轧制,采用螺栓固定或焊接,或采用矩形空心钢横截面的管材或构件,使用钢筋混凝土浸没,或填充钢筋混凝土,并且,钢筋绑扎梁或侧柱内芯开放,即“托梁(joist)”,这种梁是钢制的,使用钢筋混凝土浸没,或者支撑板坯,相互连接,从而使得两种材料协同工作。

与acesco、gerdaucorsa相同,涉及具有钢板外围系统的复合柱,cr或hr型,通过70xx型焊接连接,沿着焊缝以“c”形分布,每250毫米带有50毫米焊接间歇线,形成一个由混凝土填充的内部空间。

虽然存在不同类型钢材的复合柱,包括一些与本发明类似的柱体,例如acesco和gerdaucorsa,按照本类复合截面的现行标准:nsr-10:cr.10.13.3章和cr.10.13.4章的规定,所有管件和内芯为混凝土的柱体需要在其内壁焊接附加物。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仍然需要一种复合柱系统,钢材与混凝土协同工作,有效地传递两个部件之间的应力:混凝土和管件或钢型材实现足够的接触,能够相互作用,使其对混凝土压缩力的承受力与钢材对应力的承受力可以协同工作,保持钢结构系统的快速施工优势,并且具有经济可行性。

总之,以i形式嵌入的复合系统非常昂贵,并且圆形或方形结构需要应用沿着柱体分布的剪切连接器。因此,现有系统

·不可行,因为复合柱的最小厚度应为4.8毫米,这会增加成本,比钢筋更昂贵。

·外部钢材需要进行钢材的处理,以防止腐蚀,如采用树脂或其他昂贵的材料。不使用镀锌,因为根据标准规定板材的厚度非常厚,成本昂贵。对于此处说明的柱体,可以允许减少使用镀锌钢或不锈钢的板材厚度。

·此外,对于这些柱体,需要焊接以连接螺栓,或者增加其构造所需材料和时间的计划。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该技术现有的复合柱的示例,包含具有不同形状的钢型材,h形、圆形或矩形,其内部空间填充有混凝土。

图2a.显示了根据本申请,l形楼承板的横截面。

图2b.显示了根据本申请,c形楼承板的横截面。

图2c.显示了根据本申请,u形楼承板的横截面。

图3a.显示了根据本申请,l形楼承板的侧视图。

图3b.显示了根据本申请,c形楼承板的侧视图。

图3c.显示了根据本申请,u形楼承板的侧视图。

图4a.显示了本发明柱的顶视图,由四个l形楼承板(1a)和四个c形楼承板(1b)组成,此处,组件a和b的垫板已连接,其内部空间填充有混凝土。

图4b.显示了本发明的柱的顶视图,由四个u形楼承板(1c)组成,此处,组件a和b的凸缘已连接,其内部空间填充有混凝土。

图5a.显示了本发明的柱的顶视图,由四个l形楼承板(1a)和四个c形楼承板(1b)组成,此处显示了混凝土桥梁的截面,其穿过楼承板垫板的穿孔。

图5b.显示了本发明的柱的顶视图,由四个u形楼承板(1c)组成,此处显示了混凝土桥梁的截面,其穿过楼承板垫板的穿孔。

图6.显示了混凝土芯的所做试验的示意图和照片。

图7.显示了协作套衬与一个基座之间的连接细节。

图8.显示了协作套衬与一个横梁之间的连接细节。

图9.在staad.prov8i程序中,使用有限元法分析,来模拟楼承板一面的特征,且混凝土芯内部受限。节点的边界条件根据z轴的运动自由度而定,对应于柱体的垂直位移,但由于混凝土芯的存在,无法根据x轴移动。

图10.表格显示了侧节点的自由度。

图11.在staad.prov8i程序中,使用有限元法分析,来模拟楼承板一面的特征,使板材的截面达到屈服强度所需的载荷,其分布在模型的侧节点上。方式如下:侧节点的上半部分,载荷方向为-z。侧节点的下半部分,载荷方向为+z

图12.x、y和z方向的褶皱和位移分析结果。

图13.显示了柱-梁的连接。

图14.显示了锚固长度(1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与钢板制成的楼承板相关,最好是冷轧板(cr),包括一个芯(1)和至少一个朝向内部空间突出的垫板(2),与混凝土(4)接触,该垫板整个长度内包括一系列穿孔(3),如图2和3所示。在混凝土凝固之前,混凝土可以从这些穿孔穿过,而混凝土凝固后,形成混凝土桥(5),在图5中用圆圈标记,从而保证采用本发明中钢材构造的复合柱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了钢和混凝土质量,从而,可以减少板材厚度,使得成品具有更高的经济可行性。

这些楼承板由镀锌钢或不锈钢制成,其厚度在0.45毫米和3毫米之间波动。相比之下,针对具有较大厚度或压实截面的复合截面、需要焊接的应力传递装置的解决方案,现有技术最终导致成本增加,导致上述柱体不具有竞争力,能带来的收益少之又少。

上述楼承板(1)为l形(见图3a和4a)、c形(见图3b和4b)或u形(见图3c和4c)并且每个端部有一对垫板(2)。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楼承板内芯(1)的宽度应小于150毫米,垫板(2)的宽度在50毫米和75毫米之间,最好垫板(2)的宽度为75毫米,并且穿孔(3)沿着垫板等距分布,相对于垫板的侧边缘居中。穿孔的直径在25毫米和38毫米之间,最好直径为25毫米,两个穿孔中心的间距(l)是穿孔直径的1至2倍,最好该间距是75毫米,穿孔(3)中心与垫板(2)边缘之间的距离为37.5毫米。

本申请还包括利用楼承板建造复合柱的整体和建设性结构系统。

所述复合柱由包含本发明中不同楼承板组合的协作套衬构成。为了构造管件,暂时通过环氧树脂粘合剂或者通过70xx型焊接接合楼承板垫板(2),从而使相邻垫板的穿孔(3)重合,便于混凝土流过,在楼承板内部创建一个中空空间,依据柱体尺寸形成管件截面。最终通过在中空空间浇筑混凝土接合构成管件的楼承板,混凝土凝固后,通过绑扎穿过穿孔(3)的混凝土内芯的穿透截面,形成混凝土桥(5),加固协作楼承板-混凝土内芯复合系统,实现所需的连接和互相作用,使得复合柱体按规定运行并且各个元件能够协同作业。通过混凝土桥截面剪切器的抗力实现内芯和协作楼承板之间的应力传递,如图5a和5b所示,混凝土桥截面穿过穿孔(3)嵌入混凝土芯中。

对于图2和图3中“l”、“c”或“u”型钢板,为平衡混凝土与钢板截面之间的作业,应确保:当穿过穿孔的混凝土(2)出现剪切故障,则钢板(1)发生蠕变,因此,能够充分利用每个元件的最大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替代方案中,管件的柱体包括四个形状为l(1a)的楼承板,位于拐角处,连接到四个位于中心的形状为c(1b)的楼承板,如图5a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管件包括四个形状为u(1c)的楼承板,如图5b所示。

然而,本申请中的整体和建设性结构系统还包括混凝土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混凝土芯的混合设计的压缩强度为40兆帕。

在优选的替代方案中,混凝土混合物的水/水泥比=0.4,包含高效减水剂,基于改性聚羧酸盐等的减水剂,水泥消耗量为16毫升/千克,并且包括粗骨料,如最大尺寸为15毫米的碎石和端部有锚钩的圆形截面金属纤维,属于astma820-11标准i类,具有以下特性:直径:0.75毫米±0.03毫米,长度:60毫米±0.03毫米,最小抗拉力:1,100兆帕。金属纤维消耗率:160千克/立方米。

对于此金属纤维比例的混凝土,必须进行实验室测试以确定其抗剪强度,该强度随着这种骨料的增加而增加。剪切强度测试标准:jscsf-6。图6为测试图和照片。在该测试中,样品是500毫米×150毫米×150毫米的梁,并且测试是纯剪切,对于同时受到压缩的元件,会得出保守的结果。在这项由工程师:fabiánaugustolamusbáez和sergiomauricioseguraarenas执行的研究中:“用短钢纤维加固前普通强度混凝土ii型断裂性能”,参见第166页附录:1,其中规定该混凝土的抗剪强度为15.46±0.65兆帕,这是本发明中柱体所用混凝土的强度。

最后,此建设方法也是本文所述目标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您需要建造的柱体类型,制造l和c形或u形楼承板;

b.通过粘合剂或焊接临时接合垫板(2),确保相邻垫板的穿孔(3)重合,形成由混凝土填充的中空空间,并在接合楼承板内部形成中空空间,以构成管件;

c.用混凝土填充管件的内部空间;和

d.等待混凝土凝固,这样当穿过穿孔(3)的混凝土芯穿透截面凝固后,则形成混凝土桥(5),并能够最终接合楼承板,加固协作楼承板-混凝土内芯复合柱体。

实施例

实施例1.建设细节

复合柱接头-基座墩: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如图7所示,在复合截面(6)混凝土芯(4)内部,通过柱体(6)从基座(7)伸展的第一个加固段的延长形成连接结构,其长度不小于钢筋的展开长度(61)。通过调平螺母(71)、调节螺母(72)和地脚螺栓(73)将柱体(6)连接到基座(7)上。基础板框架(8)仅用于方便衬板的铺设。

复合柱接头-梁或楼板: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板或楼板(9)。如图8所示,在由衬板(63)形成的连续复合柱截面混凝土芯内部,通过柱体(6)的最后一个和第一个加固段(62)的延长形成连接结构,其长度不小于钢筋的展开长度(61)。

复合柱接头-梁或楼板:适用于钢结构。如图8所示,通过将钢梁连成直线的绑扎钢筋形成连接结构。与前一种情况一样,通过调平螺母(91)、调节螺母(92)和地脚螺栓(73)将柱体(6)连接到板材(9)上。

实施例2.发展和优势的分析基础:

设计标准:标准:aci-318-11和nsr-10,章节:“复合截面柱体”和有关协作楼承板的aisi标准。

楼承板钢材:如上所述:astma572镀锌钢板冷轧板,厚度:0.45毫米~2毫米。或者302不锈钢,厚度:0.5毫米~1.5毫米。其分析适用于冷成型钢的标准:aisi。该标准有关可延性的a3.2和a3.3节中,规定了将其规范性应用于非碳钢钢材的标准,其中包括302cr不锈钢。

变形的兼容性:对于astma572cr镀锌钢和302不锈钢以及上述混合设计规格的混凝土,在0.2%的弹性范围内保持最大单位变形的等效性。复合系统行为的基本假设。

楼承板的最小厚度:适用标准:aisib.1.1:“关于翼平面宽度与其厚度(w/t)之间关系的考虑因素”,旨在保证截面出现局部变形之前能够达到蠕变。另外,由于空间内浇筑混凝土芯,因此楼承板受到支撑,内部不能变形。上述分析由staad.prov8i程序中有限元法证实,以模拟由混凝土内芯支撑的楼承板其中一面的行为表现。

下面所示实例分析中,为astma36薄钢板蠕变极限建模:250兆帕或2549千克力/平方厘米,厚度为0.6毫米,宽度为200毫米,长2480毫米,属于楼承板的典型侧面。侧边缘节点(10)的边界条件是:受压缩载荷的影响,z轴的移动自由度,即柱体的垂直位移。但是由于存在混凝土芯,并且不考虑泊松效应,x轴无法移动。泊松效应将在混凝土芯失去作用的最后阶段出现,参见图9,红-绿图标,即支架,见右框:支架-整体结构(supports-wholestructure)。图10中的图表显示了这些边侧节点的自由度。蓝色模型的下部支撑(参见图9),即柱的下端,与铰接相似,具有旋转自由度,但是妨碍了这些节点的垂直位移。

该模型将承受必要的载荷,以使分布于模型边侧节点上的板截面达到蠕变极限,方式如下:模型侧节点的上半部分(10),载荷方向为-z。模型侧节点的下半部分(10),载荷方向为+z。在混凝土芯的上表面上施加规定载荷后,由于混凝土芯和楼承板之间的应力传递产生载荷条件。参见图11。在上述条件下运行模型后,确定最需要节点的位移方向y(褶皱):中心节点位移方向:x、y、z。结果在图12的表中显示。无垂直于板材平面y方向或褶皱的位移。

.根据所得结果:

(cf)蠕变载荷=2549千克力/平方厘米*20厘米*0.06厘米=3058.8千克力

侧节点数:250

上述数据,使用有限元的数学模型,揭示了在管件薄板或楼承板中不产生“褶皱”,遵守混凝土芯的限制,允许使用薄板作为本发明中管件材料,而现行标准nsr-10或aci不允许使用薄板。

楼承板与混凝土芯之间的应力传递:这种传递与4.2节中的假设:变形兼容性,允许复合系统(楼承板)的两个组件之间的协作或独立作业,阻碍两个组件之间的位移,如上所述。两个组件之间的应力传递模型,根据上述内容,定义如下:“混凝土芯和楼承板之间的应力传递,因混凝土桥(5)剪切器的抗力而产生,混凝土桥穿过楼承板垫板(2)上直径25毫米的穿孔(3),并嵌入混凝土芯。”为了充分利用两种组件的抗力,应确保包含在合理短长度-我们称其为锚固长度(la)(11)-内的混凝土衬套,保证楼承板的任何组件达到蠕变点之前不得滑动。为了验证这一分析,如实例所示,将确定不锈钢楼承板的锚固长度(11):l125毫米x1毫米,其蠕变极限高于astma572热镀锌钢cr。见图14。

截面周长l125x1:p=2(125毫米+75毫米)=400毫米

混凝土衬套截面直径:d=25毫米

混凝土衬套区:ac=πr2=π12.52平方毫米=490.86平方毫米

锚固长度:la

每个衬套经剪切截面数量:2

锚固长度:la=76毫米+25(n-1)

截面有效面积l125x1:aes=(400毫米-2x25毫米)x1=350平方毫米

蠕变极限不锈钢cr302∶1.308兆帕

钢截面达到蠕变点时的最大张力:ts

ts=350平方毫米x1.308兆帕=457.800牛

混凝土抗剪强度:vc=15.46兆帕

混凝土衬套截面最大切割限度:tc

tc=2n490.86平方毫米x15.46兆帕=n15.177,4牛

从而,

la=76毫米+25(30-1)毫米=801毫米

总之,本申请中的衬板提供了利用cr板现场构造管件的选择,便于建设性操作:从运输到存储,再到管件装配的过程,直至建成模板。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衬板使用的板材厚度在0.45毫米和3毫米之间,这远低于现有技术中系统所需的最小厚度(应大于6毫米)。另外,开口截面的厚度可以根据柱体截面所需数量的需求而变化:具有均匀壁厚的常规管件中,这是不可能的。

本发明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由于不需要应焊接接合的附加元件(例如焊接在型材或结构管件上的凸起、沉降片或钢筋),可以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混凝土芯的特性保证了必要的抗剪强度,该强度适用于两部分的复合作业,即钢管件和混凝土芯。此外,在镀锌钢板或不锈钢板上生产楼承板,根据介质的侵蚀性,可以采用两种防腐蚀的保护方法。

最后,利用302不锈钢中的开口型板材,可以构造钢管件,其蠕变极限为:1138兆帕,与钢筋的蠕变极限412兆帕或astma572cr镀锌钢的蠕变极限345兆帕相比,需求材料数量更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