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及砌墙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40552发布日期:2018-12-28 21:03阅读:3158来源:国知局
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及砌墙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闽南地区古建筑砌体结构及装饰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及砌墙方法。

背景技术

闽南地区条石资源丰富,当地风貌建筑多为条石结构,由于条石结构抗震性能差,同时由于年久失修,墙体内部土坯墙脱落、渗水严重、外部墙体与土坯墙脱离等问题影响到古建筑使用寿命及美感,导致多数条石房被定为危房,需拆除、改建。当地风貌建筑修缮时使用的传统施工方法用残砖碎石丁顺砌成,墙厚50cm,前后砖石对搭,内纳以灰土充实。这种方法由于石块形状不一,为保证立面美感,破砖数量大导致施工效率低下;需要石块量大,上搬运影响影响施工速度以及施工不便;前后砖石对搭,整体稳定性不佳,抗剪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及砌墙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墙体结构及方法不仅操作简单,效率高,节约成本,同时能够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作效率问题,同时变废为宝,减少建筑垃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墙体结构包括内墙墙体和外墙墙面,所述内墙墙体砌筑时在外表面预留有若干拉结砖;所述外墙墙面包括条石基础、石块和瓦片,所述条石基础位于外墙墙面的最下部,所述条石基础上与拉结砖对应位置砌筑有若干石块,石块与石块之间砌筑有瓦片。

作为优选,该墙体结构还包括浇筑在房屋地基上的混凝土基础,所述内墙墙体和外墙墙面都砌筑在混凝土基础上。

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基础与内墙墙体之间设有防潮层。

作为优选,所述条石基础、石块和内墙墙体之间的间隙填充防水砂浆。

作为优选,所述条石基础上砌筑有多排石块,每排石块之间以及石块与条石基础之间都砌筑有瓦片,每排石块的左右相邻石块之间也砌筑有瓦片。

作为优选,相邻两排石块之间交错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石块竖向布置,较平整的一面朝外。

作为优选,所述内墙墙体由水泥实心砖和水泥实心拉结砖砌筑而成,砌筑形式为一顺一丁。

一种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的砌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石块的形状大小和排列位置;

b、在房屋地基上浇筑混凝土基础,再在内墙墙体位置处涂刷防潮层;

c、砌筑内墙墙体,采用水泥实心砖以一顺一丁的方式砌筑;砌筑过程中石块的形状大小和排列位置再砌筑凸出的水泥实心拉结砖;

d、带内墙墙体砌筑完毕,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开始砌筑外墙墙面;砌筑外墙墙面:首先在混凝土基础上砌筑一排条石基础,再在条石基础与内墙墙体之间的缝隙填充防水砂浆;

e、先在条石基础上方采用瓦片砌筑一层垫层,再在该垫层上砌筑石块,再在石块之间叠砌瓦片;

f、待一层石块与叠砌瓦片施工完毕之后,在石块、瓦片和内墙墙体的间隙中填充防水砂浆;

g、用瓦片和防水砂浆对石块顶部凹凸不平处进行调平;

h、调平完成后,重复步骤e、f、g进行下一道石块的砌筑施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仅操作简单,效率高,节约成本,同时能够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作效率问题,同时变废为宝,减少建筑垃圾。解决传统施工方法中施工时施工速度慢、效率低、整体性差、防水性能不佳等问题。

2、此结构采用的旧瓦片及废弃块石可以从当地条石房拆除后的建筑垃圾获得,可节约施工成本,减少建筑垃圾外运。此结构采用的材料大部分可就地取材,减少施工成本,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变废为宝,减少条石房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外运。使用此方法减少传统施工方法背面墙面石块用量,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

3、采用此结构可以当做清水墙,外墙面可不用装饰。且修缮后的房屋冬暖夏凉,节约能源。使用此结构和方法不仅满足了闽南风貌建筑外表古色古香要求,同时可以使古建筑墙体坚固可靠、冬暖夏凉。节能环保。此结构采用块石与砖混砌的方法,形成的外墙美观、大方、直接。

4、此结构和方法中出砖入石块石与水泥实心砖墙凸出拉结转通过防水砂浆粘结、咬合可以增加墙体的整体稳定性,提高古建筑的使用寿命。

5、此结构较比传统古建筑以及普通砖墙,增加了横向抗剪性能,提高了抗震性能。

6、采用防水砂浆填充缝隙,不仅可以增加水泥实心砖墙与外墙的粘结性能,同时提高外墙防水、抗渗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的立面示意图。

图2为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基础;2、防潮层;3、条石基础;4、石块;5、瓦片;6、防水砂浆;7、内墙墙体;8、水泥实心砖;9、水泥实心拉结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2所示)。

一种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该墙体结构包括内墙墙体7和外墙墙面,所述内墙墙体7砌筑时在外表面预留有若干拉结砖;所述外墙墙面包括条石基础3、石块4和瓦片5,所述条石基础3位于外墙墙面的最下部,所述条石基础3上与拉结砖对应位置砌筑有若干石块4,石块4与石块4之间砌筑有瓦片5。

该墙体结构还包括浇筑在房屋地基上的混凝土基础1,所述内墙墙体7和外墙墙面都砌筑在混凝土基础1上。

所述混凝土基础1与内墙墙体7之间设有防潮层2。

所述条石基础3、石块4和内墙墙体7之间的间隙填充防水砂浆6。

所述条石基础3上砌筑有多排石块4,每排石块4之间以及石块4与条石基础3之间都砌筑有瓦片5,每排石块4的左右相邻石块4之间也砌筑有瓦片5。

相邻两排石块4之间交错布置。

所述石块4竖向布置,较平整(即四个竖直面中最平整)的一面朝外。

所述内墙墙体7由水泥实心砖8和水泥实心拉结砖9砌筑而成,砌筑形式为一顺一丁。

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的砌墙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设计图纸确定石块4的形状大小和排列位置(同时在当地收集建筑废弃条石及旧瓦片,做好施工材料准备)。

b、在房屋地基上浇筑混凝土基础1,再在内墙墙体7位置处涂刷防潮层2(要在砌筑内墙墙体7前,是为了加强房屋抗震性能)。

c、砌筑(370mm厚的)内墙墙体7,采用水泥实心砖8(240mm*115mm*53mm)以一顺一丁的方式砌筑;砌筑过程中石块4的形状大小和排列位置再砌筑凸出的水泥实心拉结砖9(水泥实心拉结砖9伸出墙面70mm,砌筑过程中灰缝要求饱满,水平灰缝厚度为10mm,竖向灰缝不能出现瞎缝、透明缝、通缝和假缝)。

d、带内墙墙体7砌筑完毕,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开始砌筑外墙墙面;砌筑外墙墙面:首先在混凝土基础上砌筑一排(200mm高的)条石基础3(增大竖向承载力),再在条石基础3与内墙墙体7之间的缝隙填充防水砂浆6。

e、先在条石基础3上方采用(10mm厚的)瓦片5砌筑一层垫层,再在该垫层上砌筑石块4,再在石块4之间叠砌瓦片5。石块4为竖砌,砖为横叠。同一层面采用高度大致相同石块4,且较平整一面朝外,保证美观性。石块4厚度约为100mm。石块4与石块4之间采用50mm瓦片5叠砌。瓦片5长度根据石块4边缘形状切割,保证瓦片5与石块4咬合密实。

f、待一层石块4与叠砌瓦片5施工完毕之后,在石块4、瓦片5和内墙墙体7的间隙中填充防水砂浆6。保证内外墙的整体稳定性,以及提升墙面整体防水性能。

g、用(10mm厚的)瓦片5和防水砂浆6对石块4顶部凹凸不平处进行调平。

h、调平完成后,重复步骤e、f、g进行下一道石块4的砌筑施工。相邻两层石块4之间互相交错,保证上下石块4错位,使墙面受力均匀,保证施工质量。

以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0年11月30日 18:41
    奥利给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