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用防灭火卧式制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9914发布日期:2019-03-14 00:1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矿用防灭火卧式制浆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浆机,具体是一种矿用防灭火卧式制浆机。



背景技术:

煤矿煤粉自燃现象是导致煤矿火灾的原因之一,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往煤矿采空区注浆,将煤粉与空气隔绝,解决煤粉自燃的安全隐患。煤矿灌浆防火技术是将黄土或者粉煤灰、尾矿等与水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均匀的浆液,输送到火灾处理区进行灌浆防火。制浆效果直接影响到防火的可靠性,因此煤矿可靠防火的先决条件就是水和料的充分均匀混合,基于该问题对目前已有的制浆方法存在的缺点做出如下阐述:

申请号为201510039890.1,的“一种矿用防灭火立式制浆机”:该制浆机为一种立式制浆机,占据了很高的空间,对厂房及上料设备要求都比较较高,且排渣装置为倾斜螺旋输送机,容易受到重力的影响使排渣装置堵塞。申请号为201020597244.x,公告日为2011年9月7日的中国发明专利“一体式制浆机”:该设备靠电机驱动滚筒外围的链轮正向旋转采用扬料板组件将黄土颗粒和泥浆提升到高处再落下,通过不断的挤压、摩擦加速颗粒的融解,实现连续搅拌制浆。但该驱动形式受转速限制使制浆机不能很好地将物料与水充分混合。申请号为201220422533.5,公告日为2013年3月20日的中国发明专利“煤矿防灭火用滚筒式制浆机”:采用倾斜的容器结构,出浆口用筛体状的圆锥台对较大杂质进行过滤,加强了制浆材料与水的均匀混合,但当浆液较浓或硬颗粒杂质较多时该结构易导致将出浆口被堵。申请号为201130452361.7,公告日为2012年7月4日的中国外观专利“胶体制备机(zlc-60)”:从图中看出制浆过程采用布满整个制浆容器的滤网,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过滤效果,但由于硬颗粒杂质与滤网频繁碰撞摩擦,易造成滤网损坏;同时大面积滤网过滤,一旦滤网被堵塞将难于清洗。申请号为201120469773.6,公告日为2012年7月11日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自动排渣式制浆机”:为一种离心制浆法的制浆机,通过高速的制浆叶片混合水与料的同时还将较大的硬质颗粒打碎,实现均匀细腻的浆液制备,但该过程功耗较大,同时当遇到硬度较大的颗粒时很可能将叶片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矿用防灭火卧式制浆机,其排渣和制浆使用独立结构,螺旋输送机为卧式,制浆装置采用双层结构,两层之间留有缝隙,同时起到支撑和二次过滤的作用并用搅拌器加快浆液的制成,在其内部无需过滤网就可以对制浆过程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具有制浆均匀、能耗低、排渣效果明显、纵向空间小以及使用寿命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用防灭火卧式制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斗、入料管、排渣装置、制浆装置、排渣口、出浆口、浆液过滤网、密封圈、l形固定架、z形固定架、螺旋叶片、搅拌器、固定架;所述进料斗安装于入料管的顶口;入料管的底口连接制浆装置和排渣装置;所述排渣装置包括螺旋输送机、过滤筒和电机;所述过滤筒的一端插入入料管并与入料管固连,另一端垂直连接有排渣口;所述螺旋输送机安装于过滤筒内,其外端连接有排渣电机;所述制浆装置安装于排渣装置的外部,包括位于内部的搅拌筒和位于外部的固定架;所述搅拌筒的内部,沿其长度均布多组搅拌器,每组搅拌器均包括多个沿搅拌筒周向均布的弧形叶片,相邻叶片之间设置出浆孔;固定架为套装固定于搅拌筒的外部,两端与搅拌筒密封,且其内壁与搅拌筒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搅拌筒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排渣装置转动连接;所述搅拌筒上安装有齿轮,由电机传动,带动制浆装置转动;所述制浆装置远离入料管的一端设置出浆口。

所述出浆口安装于固定架上,且出浆口设置阀门。

所述排渣装置的过滤筒位于制浆装置内部的一段筒体为网状结构。

所述过滤筒的一端分别通过l形固定架、z形固定架与入料管、制浆装置连接;过滤筒的另一端通过l形固定架与制装置连接,连接后用螺栓固定。

所述入料管为l形结构,折弯处设置为弧形结构。

所述l形固定架、z形固定架中均设置有密封圈,以防浆液流出。

其工作原理为:原料和水经进料斗进入到入料管,排渣装置开始运转,将水料混合的初浆液送往排渣口,运送的过程中将颗粒大小符合制浆的原理经浆液过滤筒的滤网排到制浆装置中,其余废弃原料将由排渣口排出。当原料经筛选进入到制浆装置中后,经内层的搅拌筒和搅拌器不断搅拌,当搅拌完成后,打开阀门,浆液顺着出浆孔流入到制浆装置的外层固定架,最后由出浆口排出,浆液流动的过程中双层结构有二次过滤的效果,制浆装置由电机带动齿轮转动使其运转,排渣装置由排渣电机带动螺旋输送机运转。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降低了整体高度,有利于装载制浆原料,对装载机和制浆厂房的高度要求得以改善。制浆装置采用双层结构,外层固定架起到固定作用,同时与内层留有一定间隙,起到二次过滤和排浆的作用。制浆装置的内层采用搅拌器的叶片沿圆周布置,叶片之间设置有出浆孔,使浆液顺利流出。制浆装置靠齿轮传动。排渣装置采用卧式结构,与制浆装置互为独立结构,制浆原料由入料口进来之后直接进入排渣装置,在水的混合下达到浆液和残渣的分离,残渣直接由排渣口排出,而浆液将进入到制浆装置由搅拌器作进行进一步的混合搅拌。制浆机采用密封圈形式,同时l形固定架和z形固定架上均设有密封装置,使浆液不至进入到传动系统中。制浆机的进料口与排渣装置靠圆弧连接,并在转角处相切,解决了因传输通道突变而堵塞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l形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z形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入料口,2、入料管,3、l形固定架,4、l形固定架,5、z形固定架,6、密封圈,7、齿轮,8、制浆装置,9、排渣装置,10、l形固定架,11、排渣电机,12、排渣口,13、阀门,14、出浆口,15、螺旋输送机,16、搅拌筒,17、固定架,18、过滤筒,19、密封圈,20、密封圈,21、密封圈,22、出浆孔,23、搅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进料斗1、入料管2、排渣装置9、制浆装置8、排渣口12、出浆口14、浆液过滤网18、密封圈6、l形固定架310、z形固定架5、螺旋叶片15、搅拌器16、固定架17;所述进料斗1安装于入料管2的顶口;入料管2的底口连接制浆装置8和排渣装置9;所述排渣装置9包括螺旋输送机15、过滤筒18和排渣电机11;所述过滤筒18的一端插入入料管2并与入料管2固连,另一端垂直连接有排渣口12;所述螺旋输送机15安装于过滤筒18内,其外端连接有排渣电机11;所述制浆装置8安装于排渣装置9的外部,包括位于内部的搅拌筒16和位于外部的固定架17;所述搅拌筒16的内部,沿其长度均布多组搅拌器23,每组搅拌器23均包括多个沿搅拌筒16周向均布的弧形叶片,相邻叶片之间设置出浆孔22;固定架17为套装固定于搅拌筒16的外部,两端与搅拌筒16密封,且其内壁与搅拌筒16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搅拌筒16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排渣装置9转动连接;所述搅拌筒16上安装有齿轮7,齿轮7由电机传动,带动制浆装置8转动;所述制浆装置8远离入料管2的一端设置出浆口14。

所述进料斗1为制浆原料和水的入口;所述的入料管2连接处为圆弧与直线相切连接,有较好的防堵效果;当原料和水同时进入到制浆机内部时,排渣装置8开始运转,输送原料过程中满足条件的制浆原料顺着浆液过滤网18进入到制浆装置中,不满足的颗粒将顺着螺旋输送机15送到排渣口12,由排渣口12排出,排渣过程中,只有螺旋输送机15随电机旋转。

所述出浆口14安装于固定架17上,且出浆口设置阀门13。

所述排渣装置9的过滤筒18位于制浆装置8内部的一段筒体为网状结构。

所述过滤筒18的一端分别通过l形固定架3、z形固定架5与入料管2、制浆装置8连接;过滤筒18的另一端通过l形固定架10与制浆装置8连接,连接后用螺栓固定。

所述入料管2为l形结构,折弯处设置为弧形结构。

所述l形固定架3、10、z形固定架5中设置有密封圈19、20、21,以防浆液流出。

所述排渣口12和出浆口14独立设计,互不影响,当浆液搅拌完成以后打开阀门13使浆液排出。

作为本发明专利的一种改进,制浆装置8和排渣装置9分离设计,制浆前先进行原料的筛选,符合制浆的原料沿着过滤网18进入到制浆搅拌池中,不符合的原料则由排渣装置9输送到排渣口排出。排渣装置9为卧式布置,避免了因重力产生的堵渣的问题。

其工作原理如下,原料和水经进料斗1进入到入料管,排渣装置9开始运转,将水料混合的初浆液送往排渣口12,运送的过程中将颗粒大小符合制浆的原理经浆液过滤筒18的滤网排到制浆装置8中,其余废弃原料将由排渣口12排出。当原料经筛选进入到制浆装置8中后,经内层的搅拌筒18和搅拌器23不断搅拌,当搅拌完成后,打开阀门13,浆液顺着出浆孔22流入到制浆装置8的外层固定架17,最后由出浆口14排出,浆液流动的过程中双层结构有二次过滤的效果,制浆装置8由电机带动齿轮7转动使其运转,排渣装置9由排渣电机11带动螺旋输送机15运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