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55728发布日期:2019-03-30 09:20阅读:6636来源:国知局
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软土地基深基坑施工中,基本会用到基坑内水平支撑。当地下室楼面结构与基坑内水平支撑竖向距离过小,极易导致结构柱纵向钢筋,可预留的连接长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此时,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难以解决结构柱纵向钢筋的连接问题。目前,也没有类似的处理方案。

当地下室结构柱正上方碰到基坑内水平支撑且楼面距离支撑底高度较小时,结构柱内纵筋伸出楼面的预留高度难以达到hn/6、hc、500mm三者的最大值(hn为楼层柱净高,hc为柱长边尺寸或圆柱直径);当结构柱完全被基坑内水平支撑挡住时,柱全部纵筋可能需在同一标高截断,或相邻2根以上纵筋在同一标高截断。上述情况,若按传统施工方法处理,均无法满足规范和图集要求。

现有的处理方法一般为该柱周围设施工缝,柱后浇筑。但结构柱二次浇筑,不仅施工不方便,也会导致该处楼面荷载在施工期间无法保证,进而限制了施工作业。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案,解决现有处理技术中存在的施工不便、无法满足楼面荷载要求、限制施工作业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处理技术中存在的施工不便、无法满足楼面荷载要求、限制施工作业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应用于楼面结构施工,包括步骤:

绑扎下层结构柱骨架,将所述下层结构柱骨架的下层结构柱纵筋预留至待浇筑的楼面的上方;

于所述下层结构柱骨架上设置预埋件;

于所述下层结构柱骨架上浇筑下层结构柱,使所述预埋件埋设于所述下层结构柱中,并保持所述预埋件的顶面露出所述下层结构柱;

提供补强柱,将所述补强柱固接于所述预埋件;

提供上层结构柱纵筋,将所述上层结构柱纵筋连接于所述下层结构柱纵筋。

本发明设置补强柱,提高了混凝土结构刚度,使连接节点的质量满足了施工要求,消除了安全隐患;设置预埋件,为补强柱的连接做准备;本发明可应用于结构柱正上方碰到基坑内水平支撑且楼面距离支撑底高度较小时,既能够满足上下结构之间连接牢固、结构刚度高、稳定性好的要求,同时又不与基坑水平支撑施工之间发生冲突,保证了楼面荷载满足要求,保证了施工进度。

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应用于所述下层结构柱骨架的正上方设有水平支撑的楼面结构施工,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层结构柱纵筋位于所述待浇筑的楼面与所述水平支撑之间。

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层结构柱纵筋的顶端与所述待浇筑的楼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500mm。

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于所述下层结构柱骨架上浇筑下层结构柱的步骤之后,所述将所述补强柱固接于所述预埋件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浇筑楼面,并保持所述预埋件的顶面露出所述楼面;

当所述楼面符合施工要求后,拆除所述水平支撑。

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层结构柱骨架连接有梁面筋,所述预埋件固接于所述梁面筋。

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预埋件位于多根所述下层结构柱纵筋之间。

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层结构柱骨架绑扎有柱箍筋。

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补强柱的外侧固接有栓钉。

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补强柱为型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层结构柱纵筋、水平支撑和楼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层结构柱纵筋、预埋件和楼面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补强柱、预埋件、下层结构柱纵筋和楼面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补强柱、下层结构柱纵筋和上层结构柱纵筋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预埋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预埋件与梁纵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处理技术中存在的施工不便、无法满足楼面荷载要求、限制施工作业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作进一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

结合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应用于楼面结构施工,结构柱内纵筋伸出楼面30的预留高度难以达到hn/6、hc、500mm三者的最大值时,包括步骤:

步骤s101:绑扎下层结构柱骨架,将下层结构柱骨架的下层结构柱纵筋11预留至待浇筑的楼面30的上方;

步骤s102:于下层结构柱骨架上设置预埋件21;

步骤s103:于下层结构柱骨架上浇筑下层结构柱,使预埋件21埋设于下层结构柱中,并保持预埋件21的顶面露出下层结构柱;

步骤s104:提供补强柱22,将补强柱22固接于预埋件21;

步骤s105:提供上层结构柱纵筋12,将上层结构柱纵筋12连接于下层结构柱纵筋11。

本发明针对楼面结构施工中,结构柱纵筋可预留长度不足,无法按规范进行连接的情况,但施工仍需要满足混凝土结构刚度,因此提出新的上下结构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

本实施例设置补强柱22,提高了混凝土结构刚度,使连接节点的质量满足了施工要求,消除了安全隐患;设置预埋件21,为补强柱22的连接做准备,将补强柱22牢固连接于结构柱;本发明可应用于结构柱正上方碰到基坑内水平支撑40且楼面30距离支撑底高度较小时,既能够满足上下结构之间连接牢固、结构刚度高、稳定性好的要求,同时又不与基坑水平支撑40施工之间发生冲突,保证了楼面30荷载满足要求,保证了施工进度。

本发明避免了二次浇注,在连接节点处利用预埋件21与补强柱22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劲性结构的强度高的特性。本发明易于施工、操作简单、取材方便,经济实用。当结构柱纵筋可预留的长度不足,无法按规范进行连接时,可有效解决其上下钢筋连接的问题,保证结构安全。

进一步地,本发明结构柱纵筋的连接方法应用于下层结构柱骨架的正上方设有水平支撑40的楼面结构施工,下层结构柱纵筋11位于待浇筑的楼面30与水平支撑40之间。

结构柱纵筋可预留长度不足时,下层结构柱纵筋11只能预留至待浇筑楼面30与水平支撑40之间。

结合图3所示,更进一步地,下层结构柱纵筋11的顶端与待浇筑的楼面30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500mm。

更进一步地,步骤s104之后,步骤s105之前,还包括步骤:浇筑楼面30,并保持预埋件21的顶面露出楼面30;当楼面30符合施工要求后,拆除水平支撑40。

本发明中对结构柱的连接处理方法,与特殊情况下的楼面30施工、水平支撑40施工相结合,既能规范地施工结构柱,又能保证楼面30荷载满足要求,保证基坑水平支撑40施工正常进行。

楼面30浇筑时,也要保证预埋件21露出上表面,即预埋件21的上表面外设于楼面30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下层结构柱骨架连接有梁面筋,预埋件21固接于梁面筋。

更进一步地,预埋件21位于多根下层结构柱纵筋11之间。

结合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预埋件21使用钢板,并连接有埋件锚爪2111。

结合图7所示,预埋件21设置于梁纵筋50(包括梁面筋)上,预埋件21与梁纵筋50点焊固定。梁纵筋50全部穿过结构柱或锚固于结构柱内。

进一步地,下层结构柱骨架绑扎有柱箍筋13。

进一步地,补强柱22的外侧固接有栓钉23。

进一步地,补强柱22为型钢。

结合图4所示,进一步地,补强柱22外侧固接有栓钉23。

较佳地,型钢柱外侧通高焊接栓钉23,保证与混凝土的可靠粘接。

本发明良好地解决了结构柱纵筋连接问题,并保证了框架柱的抗剪能力。在浇筑本楼面30下方结构柱时,在结构柱内预埋一块钢板埋件,结构柱纵筋可在支撑底(同一连接区段)全部断开。基坑水平支撑40拆除后,柱上层钢筋连接前,在钢板埋件上焊接一段型钢钢柱(可以为h型、十字型或箱型等),钢柱高度为伸出楼面30达到hn/6、hc、500mm三者的最大值(hn为楼层柱净高,hc为柱长边尺寸或圆柱直径),使上下结构柱之间形成一个可靠的劲性连接节点。型钢柱安装焊接完成后,再连接柱纵筋。另外,注意型钢柱外侧应通高焊接栓钉23,保证与混凝土的可靠粘接。

本发明力求结构柱能与周围结构同时浇筑,降低施工难度,保证结构柱纵向连接的可靠性。

本发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结构柱纵筋预留至水平支撑40底;下层结构柱浇筑前,预埋埋件;楼面30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拆除水平支撑40;安装型钢柱;进行柱纵筋连接。被水平支撑40挡住的结构柱纵筋,可均预留至支撑底,但不应紧贴支撑。注意预留的纵筋端部应使用i级接头。下层结构柱浇筑前,应完成预埋件21安装。预埋件21应放置于梁板面筋上,并适当加固。预埋件21不宜过大,避免挡住柱纵筋。支撑拆除后,即可安装型钢柱。型钢柱与预埋件21接触部位应满焊,焊缝可采用角焊缝。型钢柱可采用h型、十字型或箱型等结构形式,但应沿柱外侧通高打栓钉23,具体尺寸由设计院根据结构柱尺寸确定。型钢柱焊接完成后,再使用i级接头连接柱纵筋,绑扎柱箍筋13。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