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手板固定装置及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9019发布日期:2018-09-28 22:04阅读:9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脚手板固定装置及脚手架。



背景技术:

脚手架是为施工作业需要所搭设的工作平台,用于施工要求的各种临设性构架。脚手架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辅助工程,通常与脚手板共同使用。脚手板又称脚手片,在脚手架、操作架上铺设,便于工人在其上方行走、转运材料和施工作业的一种临时周转使用的建筑材料。

传统的脚手板固定方式一般采用铁丝进行人工绑扎,现有的脚手板固定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1)脚手板的牢固性不稳定,由于使用的绑扎材料容易断裂或者松动,造成脚手板牢固性不稳定,使用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2)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由于建筑施工的脚手架通常都比较大,包括很多层,每层上面需要铺设的大量的脚手板,每块脚手板需要人工至少使用一根铁丝进行固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3)成本高,绑扎用的铁丝等材料只能使用一次,一旦将脚手板拆除所用的绑扎材料必须全部拆除,导致绑扎材料报废,不能够重复利用,增加脚手架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脚手板的牢固性不稳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不足,提供一种脚手板固定装置及脚手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脚手板固定装置,包括长条形的本体和两个具有锁紧功能的快速丝杆,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快速丝杆包括长条形的螺纹杆和套接在所述螺纹杆上螺帽,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勾住脚手架钢管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朝着沿所述本体的顶部方向延伸,所述弯折部的弯曲半径大于所述脚手架钢管的外半径,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螺帽固定在所述本体的顶部,所述本体和所述螺帽能够沿所述螺纹杆的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形状为长条形,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快速丝杆能够沿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方向滑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螺帽和所述本体之间的垫片,所述垫片上设置有用于贯穿所述螺纹杆的第二通孔,所述垫片的最小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螺帽沿垂于中心轴线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螺纹杆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快速丝杆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端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脚手架,包括脚手架钢管和长条形的脚手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脚手板固定装置,所述脚手板通过所述脚手板固定装置紧固在所述脚手架钢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的长度大于所述脚手板的宽度,所述本体沿所述脚手板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脚手板,所述快速丝杆与平行于所述脚手板的长度方向的所述脚手架钢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的长度大于所述脚手板的长度,所述本体沿所述脚手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脚手板重合,所述快速丝杆与垂直于所述脚手板的长度方向的所述脚手架钢管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弯折部勾住脚手架钢管,使螺纹杆的一端固定在脚手架钢管上,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和螺帽固定在本体的顶部,通过螺纹杆与螺帽的锁紧,实现将脚手板紧固在脚手架钢管上,提高脚手板的牢固性,无需借助外力或者工具,操作方便快捷,降低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脚手板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脚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脚手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脚手板固定装置; 11-本体; 111-第一通孔;

12-快速丝杆; 121-螺纹杆; 1211-弯折部;

122-螺帽; 1221-凸起; 123-端盖;

13-垫片; 2-脚手架钢管; 3-脚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脚手板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该脚手板固定装置包括长条形的本体11和两个具有锁紧功能的快速丝杆12,本体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111,快速丝杆12包括长条形的螺纹杆121和套接在螺纹杆121上的螺帽122,螺纹杆12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勾住脚手架钢管的弯折部1211,弯折部1211朝着沿本体11的顶部方向延伸,弯折部1211的弯曲半径大于脚手架钢管的外半径,螺纹杆12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11和螺帽122固定在本体11的顶部,本体11和螺帽122能够沿螺纹杆121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本体11的顶部和底部是以地面为参照,远离地面的一端为顶部,靠近地面的一端为底部。安装时,首先移动本体11和螺帽122,使本体11与弯折部1211之间的间隙能够放置脚手板,然后将弯折部1211勾住脚手架钢管,移动本体11,使本体11贴合在脚手板上,最后向下旋紧螺帽122,使螺帽122和螺纹杆121锁紧,从而实现将脚手板紧固在脚手架钢管上。拆卸时,只需按逆时针方向向上旋转螺帽122,松开本体11,将弯折部1211从脚手架钢管上取下,即可完成脚手板固定装置的拆卸,便于下次使用,不会破坏脚手板固定装置,可重复利用,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脚手板固定装置,通过弯折部勾住脚手架钢管,使螺纹杆的一端固定在脚手架钢管上,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和螺帽固定在本体的顶部,通过螺纹杆与螺帽的锁紧,实现将脚手板紧固在脚手架钢管上,提高脚手板的牢固性,无需借助外力或者工具,操作方便快捷,降低劳动强度。

可选地,第一通孔111的形状为长条形,第一通孔111的长度沿本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快速丝杆12能够沿第一通孔111的长度方向滑动。

由于不同作业人员搭建的平台的尺寸存在一定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尺寸的平台,将第一通孔111设为长条形,使快速丝杆12能够沿第一通孔111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增大或者减小两个快速丝杆12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螺帽122和本体11之间的垫片13,垫片13上设置有用于贯穿螺纹杆121的第二通孔,垫片13的最小宽度大于第一通孔111的宽度。

为了与现有的螺帽兼容,当螺帽122的宽度的小于第一通孔111的宽度时,通过在螺帽122和本体11之间设置垫片13,防止螺帽122从第一通孔111中滑落。

可选地,螺帽122沿垂于中心轴线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凸起1221,凸起1221沿第一通孔111的宽度方向延伸。

为了与现有的螺帽兼容,当螺帽122的宽度的小于第一通孔111的宽度时,通过在螺帽122上设置凸起1221,防止螺帽122从第一通孔111中滑落。

可选地,弯折部1211与螺纹杆121一体成型。通过将弯折部与螺纹杆一体成型,提高螺纹杆的整体结构强度。

可选地,快速丝杆12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端盖123。

既可以在快速丝杆12的其中一端设置端盖123,也可以在快速丝杆12的两端分别设置端盖123,通过端盖123进一步防止快速丝杆12滑落。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实施例二还包括脚手板和脚架管,因此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如图3所示,该脚手架包括脚手架钢管2和长条形的脚手板3,还包括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脚手板固定装置1,脚手板3通过脚手板固定装置1紧固在脚手架钢管2上。

本体11的长度大于脚手板3的宽度,本体11沿脚手板3的宽度方向垂直于脚手板3,快速丝杆12与平行于脚手板3的长度方向的脚手架钢管2连接。通过将快速丝杆与平行于脚手板的长度方向的脚手架钢管连接,使脚手板的宽度方向固定,提高脚手板的牢固性。

脚手板固定装置1的数量可以根据脚手板3的尺寸或者用户需要进行设置,通常在脚手板3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脚手板固定装置1即可,防止脚手板3的两端翘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脚手架,通过脚手板固定装置将脚手板紧固脚手架钢管上,提高脚手板的牢固性,无需借助外力或者工具,操作方便快捷,降低劳动强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通过脚手板固定装置使脚手板的长度方向与脚手架钢管固定连接,因此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如图4所示,本体11的长度大于脚手板3的长度,本体11沿脚手板3的长度方向与脚手板3重合,快速丝杆12与垂直于脚手板3的长度方向的脚手架钢管2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脚手架,通过脚手板固定装置将脚手板紧固脚手架钢管上,提高脚手板的牢固性,无需借助外力或者工具,操作方便快捷,降低劳动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脚手板固定装置及脚手架,通过弯折部勾住脚手架钢管,使螺纹杆的一端固定在脚手架钢管上,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和螺帽固定在本体的顶部,通过螺纹杆与螺帽的锁紧,实现将脚手板紧固在脚手架钢管上,提高脚手板的牢固性,无需借助外力或者工具,操作方便快捷,降低劳动强度。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