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板施工用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2039发布日期:2018-11-23 18:28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叠合板施工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合板施工用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及全部或部分的框架梁、柱采用预制构件和预制叠合板,现场拼装后浇筑叠合层或节点混凝土形成的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一般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叠合板施工还是采用传统现浇结构支撑体系完成,既投入大量的钢管、扣件、木枋、模板等周转材料造成浪费资源,又影响项目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最终也无法体现装配式建筑的建造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叠合板施工用支撑结构,能有效减少或取消叠合板下部支撑数量,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符合国家绿色环保施工要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所述叠合板施工用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叠合板,包括预制框架和用于支撑预制框架的预制框架柱,所述预制框架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所述预制框架上端放置叠合板。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若干高强螺杆、螺帽和角钢;所述角钢的任意一边预设有用于高强螺杆穿过的通孔,所述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和/或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上预留有用于高强螺杆穿过的预留孔洞,所述角钢通过穿过通孔和预留孔洞的高强螺杆和套设在高强螺杆两端的螺帽固定在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或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上;所述角钢的另一边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或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叠合板的支撑面,用于支撑叠合板载荷。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之间还设置有不少于一个与所述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平行的纵向预制次梁,所述纵向预制次梁两端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固定连接,用于增加预制框架的支撑载荷,提高预制框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预制次梁上也预留有用于高强螺杆穿过的次梁预留孔洞,所述高强螺杆穿过角钢和次梁预留孔洞将角钢固定在纵向预制次梁上,所述角钢的另一边与纵向预制次梁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优选地,所述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纵向预制次梁上均固定安装有一边与上端面平行的角钢,形成叠合板的支撑面,用于提高预制框架的支撑载荷。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预制次梁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采用牛担板连接,牛担板可承受纵向预制次梁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之间的剪力。

进一步地,所述角钢为不等边角钢,所述通孔设置在不等边角钢的长边,所述不等边角钢的短边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或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或纵向预制次梁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叠合板的支撑面,用于支撑叠合板载荷。

进一步地,所述不等边角钢的短边上粘贴有海绵条,有利于叠合板平稳。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孔洞和次梁预留孔洞的内径比高强螺杆直径大3mm,便于高强螺杆穿过,方便施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叠合板施工用支撑结构采用在预制框架上安装角钢来支撑叠合板载荷,有效减少或取消叠合板下部支撑数量,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符合国家绿色环保施工要求。

(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叠合板施工用支撑结构还设置有纵向预制次梁,并在预制次梁上也安装有角钢,用于支撑叠合板的载荷,提高预制框架的对叠合板的支撑载荷,同时提高预制框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预制框梁支撑搭设示意图;

其中:1—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2—纵向预制次梁,3—角钢,4—通孔,5—预制框架柱,6—叠合板,7—高强螺杆,8—螺帽,9—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0—预留孔洞,11 —海绵条,12—独立可调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叠合板施工用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叠合板6,包括预制框架和用于支撑预制框架的预制框架柱5,所述预制框架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所述预制框架上端放置叠合板6。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若干高强螺杆7、螺帽8和角钢3;所述角钢3的任意一边预设有用于高强螺杆7穿过的通孔4,所述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和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上预留有用于高强螺杆7穿过的预留孔洞10,所述角钢3通过穿过通孔4和预留孔洞10的高强螺杆7和套设在高强螺杆 7两端的螺帽8固定在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或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上;所述角钢3的另一边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或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叠合板6的支撑面,用于支撑叠合板6载荷。所述预留孔洞10和次梁预留孔洞的内径比高强螺杆7直径大3mm。

施工时,先将预制框架柱5、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 9提前浇筑混凝土,保证整个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稳定性。所述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 1和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上预留有预留孔洞10,在预留孔洞10的两侧,对称放置角钢a和角钢b,使角钢a和角钢b上的通孔4均与预留孔洞10对齐,角钢a和角钢b上没有通孔4的一边沿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或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上端面向相反方向延伸,将高强螺杆7穿过角钢a上的通孔4,再穿过预留孔洞10、角钢b上的通孔4,然后在高强螺杆7两端旋入螺帽8,螺纹紧固,使角钢a和角钢b固定在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或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上。将角钢3固定完成后,吊装叠合板6,放置在预制框架上,使其支撑叠合板6载荷。

如图4所示,当叠合板6刚度满足叠合板6上部所需载荷要求时,叠合板6下部不需要再增加任何支撑架体,若叠合板6刚度不能达到叠合板6上部所需的载荷需求时,可在叠合板6下部适当增加若干独立可调支撑12,用于补充叠合板6上部所需的载荷需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相邻的所述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之间还设置有不少于一个与所述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平行的纵向预制次梁2,所述纵向预制次梁2两端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固定连接,用于增加预制框架的支撑载荷,提高预制框架的稳定性。

所述纵向预制次梁2上也预留有用于高强螺杆7穿过的次梁预留孔洞,所述高强螺杆7穿过角钢3和次梁预留孔洞将角钢3固定在纵向预制次梁2上,所述角钢3的另一边与纵向预制次梁2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优选地,所述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纵向预制次梁2上均固定安装有一边与上端面平行的角钢3,形成叠合板6的支撑面,用于提高预制框架的支撑载荷。

优选的,所述纵向预制次梁2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的连接采用牛担板的形式连接,即纵向预制次梁2的两端设置为牛担板企口接头,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连接。所述纵向预制次梁2还可以采用缺口梁的连接方式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连接。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故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角钢3为不等边角钢3,所述通孔4设置在不等边角钢3的长边,所述不等边角钢3的短边与横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1或纵向框架叠合梁预制部分9或纵向预制次梁2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叠合板6的支撑面,用于支撑叠合板6载荷。所述不等边角钢3的短边上粘贴有海绵条 11,有利于叠合板6平稳。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故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