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架型双回路终端杆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2637发布日期:2018-12-05 18:38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构架型双回路终端杆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电线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构架型双回路终端杆塔。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当前输变电工程中,出线构架隶属于变电站设计范围,为满足出线构架的荷载、偏角、电气距离等要求,既有输电线路介入变电站通过设置一基终端塔,并将进线档档距缩小、张力放松来实现。

存在问题:

(1)受出线构架限制,输电线路终端杆塔因受力条件与连续档杆塔不同,造成其塔材及基础土方量均大于同等条件下常规杆塔,且档距无法充分利用,造成工程投资的增加,另外出线需满足变电站综合偏角要求,出线自由度受限。

(2)变电站出线处多基终端杆塔密集排列,影响规划部门对输变电工程的印象与决策。

(3)构架与终端杆塔割裂设计,使得输电线路与变电站在进线档存在出线偏角、导地线挂点位置及尺寸等专业接口问题,稍有疏忽即会阻碍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4)现有变电站出线优化方案,无论是“千鸟型”、“风帆联合式”等特殊出线构架还是线路出线规划、终端杆塔特殊设计,均单一的从变电角度或线路角度进行分析,对节约工程造价效果不明显,同时制约了变电站占地面积的进一步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构架型双回路终端杆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构架型双回路终端杆塔,包括杆塔,所述的杆塔为四层横担,四层横担上的输电线路直接与变电站连接,最上层为地线横担,杆身两侧均设有地线横担,地线横担与杆身垂直,且位于同一纵面上;位于地线横担下层为上相导线横担,该上相导线横担位于杆身两侧,该上相导线横担端部均向变电站侧偏移,且以杆身为轴线对称布置;上相导线横担下层为中相导线横担,该上相导线横担位于杆身两侧,杆身两侧横担与杆身垂直,且位于同一纵平面上;中相导线横担下层为下相导线横担,下相导线横担位于杆身两侧,且该下相导线横担均向站外侧偏移,且以杆身为轴线对称布置。

所述的各导线横担均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的上相导线横担和下相导线横担均包括两连接杆和一连接环,两连接杆分别焊接在连接环上,两连接杆之间夹角为60-150度。

所述的连接环包括开口的环体,环体两端均向外折弯,折弯后环体两端形成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板结构,在安装板结构上加工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环体套接在杆塔后通过螺栓锁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取消了输电线路传统终端杆塔与进线孤立档,对充分利用杆塔档距,降低工程造价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避免出线侧终端杆塔塔位受限造成的变电站位置移动。取消了变电站传统构架,对进一步减小变电站占地面积具有积极意义。多回路出线时,变电站出线侧无需再分布一排终端杆塔,从而改善出线侧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输电线路廊道观感。不通过构架,直接采用杆塔出线,出线偏角大大增加,出线方向自由度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地线横担的俯视图;

图4为上相导线横担的俯视图;

图5为中相导线横担的俯视图;

图6为下相导线横担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2-图6所示的一种构架型双回路终端杆塔,包括杆塔,所述的杆塔为四层横担,四层横担上的输电线路直接与变电站连接,最上层为地线横担1,杆身两侧均设有地线横担,地线横担与杆身垂直,且位于同一纵面上;位于地线横担下层为上相导线横担2,该上相导线横担位于杆身两侧,该上相导线横担端部均向变电站侧偏移,且以杆身为轴线对称布置;上相导线横担下层为中相导线横担3,该上相导线横担位于杆身两侧,杆身两侧横担与杆身垂直,且位于同一纵平面上;中相导线横担下层为下相导线横担4,下相导线横担位于杆身两侧,且该下相导线横担均向站外侧偏移,且以杆身为轴线对称布置。

所述的各导线横担均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的上相导线横担和下相导线横担均包括两连接杆和一连接环,两连接杆分别焊接在连接环上,两连接杆之间夹角为60-150度。

所述的连接环包括开口的环体,环体两端均向外折弯,折弯后环体两端形成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板结构,在安装板结构上加工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环体套接在杆塔后通过螺栓锁紧固定。

具体进站方式为:取消变电站构架,并在原构架位置设置构架型双回路终端杆塔,输电线路取消传统意义上的孤立档终端杆塔,直接采用连续档走线至构架型双回路终端杆塔,并通过跳线与变电站内接通。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内普通的技术人员的简单更改和替换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