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6644发布日期:2018-12-05 20:28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竹材料建筑物相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房屋是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物品,其形式多样,结构各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房屋生态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房屋建筑结构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传统的房屋建筑结构主要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其原材料多为不可再生资源且能耗高,不环保,施工工序繁琐,施工周期长,效率低下,造价高;而且传统房屋建筑结构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处理不便,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不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新兴材料,如竹材料制作的房屋建筑,例如专利申请CN 206545261 U中提出了一种预制式竹材房屋,其中,竹材房屋的房体为筒体结构,筒体为由浸润树脂的竹蔑缠绕而成的预制筒体,所述筒体两端面设置有端墙。上述竹材房屋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浸润树脂的竹篾缠绕材料以特定的缠绕形式制备而成,其原材料为竹材料,绿色环保,资源可再生,尽可能地减少了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房屋的施工周期和经济成本;但是,上述竹材房屋结构的结构强度有限,其采用浸润树脂的竹篾材料,结构的自重较大,在移动吊装过程中由于其自重较大容易发生变形,进而在直接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对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隐患,无法充分发挥房屋单元的使用价值和保证房屋单元的使用寿命;且在筒体结构竹材料房屋的应用过程中,其配套结构在筒体上的安装繁琐,无法充分满足其应用过程中经济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其对应筒体结构的房屋单元设置,通过设置连杆来将并排相对设置的顶杆和底托连接成方形框架结构,形成支撑单元,并由多个支撑单元沿轴向并排间隔设置,以多根连杆连接成中部留有可容置房屋单元的柱形空间的基础单元,继而可得到包含至少一个基础单元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设置简便,可对房屋单元提供稳固的支撑,提升房屋单元的使用寿命,降低房屋单元的使用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用于至少一个房屋单元匹配设置其中以形成含有房屋单元的房屋,其特征在于,

该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基础单元,且所述基础单元由多个支撑单元组成;

所述支撑单元包括相对并排设置的顶杆和底托,所述顶杆和所述底托以两根相对设置的竖向连杆稳固连接成方形框架结构,多个所述支撑单元沿其轴线并排间隔设置并以多根横向连杆稳固连接,继而形成含有可容置所述房屋单元的柱形空间的所述基础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础单元为多个,多个所述基础单元在所述支撑结构的横向上和/或纵向上并排设置,且相邻的两所述基础单元之间以连接件连接稳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杆和所述底托的长度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杆和所述底托相对的侧面设置为弧形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础单元中的多个所述支撑单元等间距设置或者不等距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位于所述基础单元两端的两所述支撑单元的端面上沿其轴向设置有至少一个拉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横向连杆为四个,且四个所述横向连杆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顶杆和所述底托的两端。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其对应筒体结构的房屋单元设置,通过设置连杆来将并排相对设置的顶杆和底托连接成方形框架结构,形成支撑单元,并由多个支撑单元沿轴向并排间隔设置,以多根连杆连接成中部留有可容置房屋单元的柱形空间的基础单元,继而可得到包含至少一个基础单元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设置简便,可对房屋单元提供稳固的支撑,提升房屋单元的使用寿命,降低房屋单元的使用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其通过在支撑结构的端部设置多根连杆,可辅助完成房屋单元端部结构的设置和房屋单元的装卸,结构简单,设置简便,且通过将顶杆和底托相对的面设置为弧形面,能更好的适应房屋单元的应用,保证房屋单元的受力稳定性,减少房屋单元的损坏,提升房屋单元应用的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结构简单,设置简便,能实现快速拼装和拆卸,有效适用于房屋单元的应用,提升房屋单元应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房屋单元的损坏和变形,对于筒体结构的房屋单元而言,具有极好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房屋单元与支撑结构匹配成房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房屋单元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房屋单元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基础层;2.填料层;3.加强筋;4.包覆层;5.外防护层;6.内衬层;7.房屋单元,8.支撑结构,801.拉杆,802.顶杆,803.底托,804.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其呈框架式结构,可适用于呈筒体结构的房屋单元7。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撑结构8如图1和图2中所示,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适用于房屋单元的支撑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房屋单元与支撑结构匹配成房屋的示意图。

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8包括多组支撑单元,其中,每组支撑单元在优选实施例中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顶杆802和底托803,底托803优选横向设置在顶杆802的下方,并可进一步优选与其平行,且顶杆802的长度优选与底托803的长度相同,当然,两者的长度也可以不同,这可根据房屋单元7的外部轮廓进行优选;进一步地,一根底托803和一根顶杆802之间可通过多根竖向设置的连杆804对应拼接成呈方形的框架结构,形成支撑结构8的一个支撑单元,优选实施例的一个支撑单元中竖向设置的连杆804优选竖向设置有两根,两根连杆804平行设置,且其中一根连杆804的端部分别对应连接在顶杆802的一端和底托803的一端,而其中另一根连杆804的端部分别对应连接在顶杆802和底托803的另一端,从而形成竖向设置的方框形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多个上述支撑单元沿其轴线间隔设置,并优选对应两相邻支撑单元的四角处设置四根横向设置的连杆804,继而可以多根横向设置的连杆804而将多个支撑单元连接为中部留有容置房屋单元7的柱形空间的支撑结构,形成长方体状的整体,作为支撑结构的一个基础单元,从而可沿其轴线容纳一个或者多个呈筒体结构的房屋单元,如图2中所示。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最少可包括一个基础单元,而一个基础单元最少可只包括两个支撑单元;优选地,优选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包括多个基础单元,其可沿横向和/或纵向并排设置,即形成多个轴线并行并可由多个房屋单元并排设置其中的支撑结构,如图2中所示;轴线平行的多个基础单元之间紧贴设置,并可稳固连接成如图1中所示的具有多个可容置房屋单元的空腔的支撑结构8;进一步优选地,相邻紧贴设置的支撑单元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稳固,如通过螺钉、螺栓等锚固件稳固连接,也可通过焊接、卡扣等其他形式稳固连接成整体。

进一步优选地,相对设置的顶杆802与底托803之间相对的表面设置为弧形面,以与房屋单元7两侧略呈弧形面的外部轮廓相适应,充分保证房屋单元7匹配设置于支撑结构中后,房屋单元7的外周壁能紧贴支撑结构8的内壁面,从而减少房屋单元7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

进一步优选地,在支撑结构8的外侧端面上对应房屋单元7的端面设置有若干拉杆801,优选实施例中分别对应房屋单元7的两端均设置有拉杆801,且优选实施例中的拉杆801设置为4个一组,一组拉杆801对应一个房屋单元7的一侧开口端面,当然,对应一个端面设置的拉杆801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2个、3个、5个或者更多个,这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继而可通过拉杆801在房屋单元7的端部设置诸如房门、侧墙等其他结构,或者辅助完成房屋单元7的装卸。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一对相对设置的顶杆802和底托803通过一对连杆804匹配连接成方框形结构,作为支撑结构8的支撑单元,继而多个支撑单元沿其轴向间隔布置,并对应其四角沿轴向设置四根贯穿多个支撑单元的长连杆将多个支撑单元连接成整体,且长连杆的端部支出最外侧的支撑单元端面,作为支撑结构8端部的拉杆801,四根长连杆与支撑单元之间以焊接或者连接件连接的形式稳固,房屋单元7置入支撑结构8中后,四根长连杆刚好对房屋单元7的侧壁进行支撑和限位。

进一步优选地,优选实施例中的房屋单元7呈筒体结构,可进一步优选为呈卧式设置,即房屋单元7的轴线水平放置,优选实施例中呈筒体结构的房屋单元7为类似长方体的筒体结构,当然,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房屋单元7也可设计为类似圆柱体的筒体结构,或者径向截面为椭圆形状的筒体结构,或者其他径向截面形状的筒体结构,这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选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而支撑结构8中的顶杆802和底托803的相对的壁面做对应的设置即可与之对应;

进一步地,房屋单元7为多层复合结构,其最内层为内衬层6,并依次在其外侧设置有基础层1、填料层2、包覆层4和外防护层5,并优选在填料层2中沿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由竹篾编织缠绕而成环状的加强筋3,以提升房屋单元7的结构强度,如图4中所示;而优选实施例中的房屋单元7优选在模具上分层设置并脱模固化而成,其呈筒体结构,且外周壁拐角处呈一定形式的弧面形状;进一步地,多个房屋单元7分别穿入支撑结构8后,可形成如图2所示的含有房屋单元7的房屋,其中,各房屋单元7的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选,且各房屋单元7安装完毕后,可在房屋结构的对应区域设置其他结构,诸如门窗等,且相邻的两房屋单元7可分别打通,从而形成内部空间较大且房屋空间大小可控的房屋。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其结构简单,制备简便,可有效适用于筒体状房屋单元7,为房屋单元7提供辅助支撑,从而形成结构稳定性好,内部空间多样性控制强的房屋,具有经济性好,设置简便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