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3036发布日期:2018-12-14 23:0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在我国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而现代社会在城市建设时经常需要在一些古建筑附近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古建筑造成影响(如钢结构跌落等),而现有技术中若古建筑不对施工造成位置干涉一般是不对古建筑进行防护,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古建筑造成破坏,给国家文化造成严重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以可对古建筑进行防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包括环所述古建筑布置并具有多个立柱的周向防护组件,以及设于所述周向防护组件顶部处并与各所述立柱固连的顶部防护组件,于所述顶部防护组件上铺设有彩钢板,所述周向防护组件和所述顶部防护组件分别与所述古建筑的周侧和顶部呈间距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包括具有固定盘的立柱本体,以及环所述立柱本体布置并与所述固定盘固连的多个预埋件,于所述固定盘下方设置有与所述预埋件固连的水泥浇筑层。

进一步的,于所述固定盘上固连有与所述立柱本体构成插装配合的套管。

进一步的,所述周向防护组件还包括因与所述立柱本体固连而围拢于所述古建筑周侧的防护网。

进一步的,于所述防护网上涂抹有防锈漆。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网的厚度为0.7-0.8mm,所述防护网的网眼的短节距为20-24mm,所述网眼长节距58-62mm。

进一步的,于相邻两个所述立柱本体之间连接设有横柱,所述横柱经由连接件而与所述立柱本体可拆卸固连。

进一步的,沿所述立柱本体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横柱连接槽,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横柱套装固连的连接套,以及与所述连接套固连并围拢于所述立柱本体上的连接板,于所述连接板上穿设有可捆绑围拢于所述连接槽内柔性连接件。

进一步的,于所述连接套和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对所述连接套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的长度调节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顶部防护组件包括沿所述立柱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圈梁和第二圈梁,以及分别铺设固连于所述第一圈梁和第二圈梁上的防护钢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通过设置周向防护组件和顶部防护组件,进而可对古建筑的周侧和顶部形成防护,而将周向防护组件和顶部防护组件分别与古建筑的周侧和顶部呈间距设置,进而当周向防护组件和顶部防护组件受到碰撞时可形成缓冲空间,防止与古建筑形成碰撞,而设置彩钢板可用于古建筑的隔热。

(2)立柱采用立柱本体和预埋件分体式设计,可便于现场施工。

(3)通过设置套管与立柱本体插装配合,可便于立柱本体的组装和拆装,增加施工的灵活性。

(4)通过设置防护网,可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对古建筑的影响。

(5)在防护网上涂抹有防锈漆可增加防护网的使用寿命。

(6)防护网的厚度采用0.7-0.8mm,一方面可保证防护网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便于防护网的轻量化设计,而网眼短节距为20-24mm以及网眼长节距58-62mm,可对施工过程中杂质的合理过滤。

(7)设置横柱了提高周向防护组件的稳定性。

(8)通过在立柱本体上设置横柱连接槽,一方面可防止横柱固定后沿立柱本体移动,另一方面可便于施工时对立柱本体进行吊装。

(9)通过在连接套和连接板之间设置长度调节组件,可对横柱过长或过短时进行连接补偿。

(10)顶部防护组件通过设置两层顶梁,进而可提高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柱本体、第一圈梁和第二圈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预埋件与立柱本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固定盘与套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图6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防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古建筑,2-立柱本体,3-固定盘,301-连接孔,4-预埋件,5-水泥浇筑层,6-锁紧螺母,7-垫片,8-套管,9-加强筋,10-横柱,11-连接套,12-连接板,13-第一螺栓,14-第一连接孔,15-横柱连接槽,16-第二连接板,17-第三连接板,18-连接杆,19-调节螺母,20-第一圈梁,21-第二圈梁,22-防护钢板,23-第二加强筋,24-支撑筋,25-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其包括环古建筑1布置并具有多个立柱的周向防护组件,以及设于周向防护组件顶部处并与各立柱固连的顶部防护组件,本实施例中周向防护组件和顶部防护组件分别与古建筑1的周侧和顶部呈间距设置。本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通过设置周向防护组件和顶部防护组件,进而可对古建筑的周侧和顶部形成防护,而将周向防护组件和顶部防护组件分别与古建筑的周侧和顶部呈间距设置,进而当周向防护组件和顶部防护组件受到碰撞时可形成缓冲空间,防止与古建筑形成碰撞。

基于如上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中的古建筑临时防护结构一种示例性结构可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立柱包括具有固定盘3的立柱本体2,以及环立柱本体2布置并与固定盘3固连的多个预埋件4,该预埋件4为底端呈L型的钢柱,即立柱本体2通过预埋件4而固定于地基。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固定盘3形成有多个呈环形布置的连接孔301,在连接时可将预埋件4的顶端由连接孔301穿出,并通过锁紧螺母6拧紧即可,为了提高连接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在固定盘3和锁紧螺母6之间还设置有垫片7。

上述的结构中,一方面为了将各预埋件4连接而提高预埋件4的的埋设效果,另一方面也为了立柱本体2与预埋件4连接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在固定盘3下方设置有与预埋件4固连的水泥浇筑层5。在浇筑时可将预埋件4先埋设于地基层内,然后再浇筑水泥浇筑层5而使得各预埋件4与水泥浇筑层5固连于一起,并保证预埋件4顶部高于水泥浇筑层5上表面一定长度,以保证与固定盘3连接。本实施例中立柱本体2可与固定盘3直接焊接固连,而为了便于施工,本实施例中将立柱本体2与固定盘3呈可拆卸连接,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固定盘3上焊接固连有与立柱本体2构成插装配合的套管8,在施工时当固定盘3与预埋件4固连后,可再将立柱本体2插装于套管8内即可,并可在立柱本体2外周面上设置图中未示出的锁紧螺栓而将立柱本体2与套管8固定即可,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不必设置锁紧螺栓,而直接将立柱本体2插装于套管8内即可。此外,为了提高套管8与固定盘3的连接效果,本实施例中可在套管8和固定盘3之间设置如图6中所示的加强筋9。

为了提高立柱本体2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在相邻两个立柱本体2之间连接设有横柱10,该横柱10可直接与立柱本体2焊接固连,也可经由连接件而与立柱本体2可拆卸固连。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件包括与横柱10套装固连的连接套11,以及与连接套11固连并围拢于立柱本体上的连接板12,本实施例中横柱10在与连接套11连接时,可将横柱10插装于连接套11内,并通过连接套11外周面设置的多个第一螺栓13对横柱10进行锁紧。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在横柱10端部开设穿孔,以供第一螺栓13穿过,从而可增加横柱10脱离连接套11的阻挡力。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2整体为U型,并在连接板12两相对侧壁上设置第一连接孔14,在连接时可使用图中未示出的柔性连接件围拢于立柱本体2上,并将柔性连接绳的两端分别由第一连接孔14穿过后,通过绳卡将柔性连接绳连接即可,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可为钢丝绳。

此外,为了便于立柱本体1的吊装,同时可为了防止柔性连接件沿立柱本体2高度方向滑动,本实施例中沿立柱本体2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横柱连接槽15,在连接时可将连接板12对应于该横柱连接槽15布置,此时柔性连接件即可嵌装于横柱连接槽15内。本实施例中在连接套11和连接板12之间设置有对连接套与连接板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的长度调节组件。该长度调节组件包括固连于连接板12上的第二连接板16,以及设于固连于连接套11上的第三连接板17,并在第二连接板16固连有可供第三连接板17导向滑动的连接杆18,在第三连接板17两侧的连接杆18上螺接有两个调节螺母19,通过调节两个调节螺母19的位置即可改变连接套11和连接板12的相对位置。

本实施例周向防护组件还包括因与各立柱本体2焊接固连而围拢于古建筑1周侧的防护网25,该防护网25的部分结构图可图8所示,其厚度为0.7-0.8mm,其网眼的短节距D为20-24mm,其长节距H为58-62mm。此外,为了增加防护网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可在防护网上涂抹防锈漆。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顶部防护组件包括沿立柱1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圈梁20和第二圈梁21,以及分别铺设固连于第一圈梁20和第二圈梁21上的防护钢板22,且防护钢板22可与第一圈梁20和第二圈梁21分别焊接固连,并可在第一圈梁20和第二圈梁21之间焊接第二加强筋23,以提高稳定性,同时,本实施例中也可分别在第一圈梁20和第二圈梁21内设置多条纵横交错的支撑筋24,从而可对防护钢板22中部形成支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