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3508发布日期:2019-02-26 17:2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为建筑连续处变形缝的一种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面空间品质提升日益受到关注。地下空间的开发应不影响地上开发的布局,屋面种植将绿地还给城市等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变形缝的设置在大体量建筑中普遍存在,而种植无法跨变形缝设置,需凸出屋面等特点,使屋面变形缝处的景观处理成为难点。

现有变形缝构造图集多为明确的屋面变形缝做法或地下室变形缝做法。其中,屋面变形缝做法多采用高出面层的迎天缝结合铝合金盖板处理的形式,尤其对于种植屋面,这种变形缝构造和两侧的缓冲带设置破坏了屋面种植景观的连续性,影响了屋面的美观,同时也降低了地表种植层的稳定性,阻断了土壤排水的部分路径。地下室变形缝则主要为结构自防水埋止水带的处理方式,针对柔性防水做法的浅埋地下室或地景式建筑的变形缝做法尚未有成熟的图集做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变形缝设置不合理造成的景观不连续问题,同时可解决传统变形缝渗水漏水、可靠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包括地下室位于地面上的屋盖,所述屋盖屋檐下方设置地下室结构挡墙,所述结构挡墙和屋盖之间留有竖向变形缝,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柔性材料封堵,所述结构挡墙内侧设置支撑结构支撑所述屋盖,所述支撑结构底部设置滑动支座支撑在所述结构挡墙墙体的水平凸肩上;所述结构挡墙和支撑结构之间的缝隙内沿所述结构挡墙侧壁设置开口朝上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底部连接室内排水管连接至地下室内的排水系统;在所述结构挡墙外侧平行设置保护墙,所述保护墙顶面与屋盖的所述屋檐顶面平齐、底面支撑固定在水平支撑板上,所述保护墙、结构挡墙及支撑板间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保护墙和屋盖间在空腔上方形成房盖水平伸缩缝,所述伸缩缝内设置柔性密封材料密封,所述空腔内贴合结构挡墙设置与变形缝下沿等高的披水板,所述保护墙外侧设置暗埋卵石缓冲带沟,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外侧设置排水沟,所述保护墙上设置空腔导流溢水管直接或通过排水暗管连通所述排水沟;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连通排水沟。

所述屋盖向变形缝一侧向下倾斜,种植面覆盖所述屋盖上并延伸到保护墙上方;所述排水沟顶面设置排水篦子,所述排水沟侧墙底部开设过水孔连通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和排水沟,所述排水沟外侧为道路与所述排水篦子在同一高度,所述屋盖向所述排水篦子倾斜且所述屋盖顶部最高点高于所述排水篦子。

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为保护墙与所述排水沟之间设置的填满卵石的存水槽,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与所述空腔共用同一底墙板;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和排水篦子上覆盖屋面级配过滤层,所述屋面级配过滤层包括均匀混合的土工布、豆石、砾石、卵石。

所述保护墙外侧贴合设置防水卷材,与所述屋盖的防水卷材连续设置,并在所述伸缩缝处设置有变形余量。

所述屋檐伸出所述结构挡墙墙体外侧。

所述底墙板连接所述排水沟侧墙和所述结构挡墙墙体且位于所述结构挡墙的半腰上。

所述屋盖为水平屋盖,所述种植面覆盖所述屋盖并延伸到保护墙和暗埋卵石缓冲带沟的顶面。

所述屋盖及保护墙顶面铺设排水毯,所述种植面覆盖在所述排水毯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变形缝出面层设置方式优化为地下侧缝形式,防水措施皆在建筑外部考虑,同时采用互扣式构造代替铝合金盖板,并结合保护墙及隔离带等做法形成整套防水系统,保证建筑面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补充了规范中种植屋面地下结构变形缝做法的内容,易于操作、可靠性高、可广泛适用于重点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与市政道路、人行道结合时的变形缝节点详图;

图2阴影部分为图1变形缝处互扣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地表种植景观时的变形缝节点详图;

图4阴影部分为图3变形缝处互扣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编号:1-暗埋卵石缓冲带沟,2-变形缝,3-保护墙,4-防水卷材,5-空腔导流溢水管,6-种植面,7-柔性材料封堵,8-结构挡墙,9-披水板,10-空腔, 11-导流槽,12-滑动支座,13-室内排水管,14-过水孔,15-级配过滤层,16-排水篦子,17-道路,18-排水毯,19-地下室顶板,20-屋盖,21-支撑结构,22-支撑板,23-伸缩缝,24-排水沟,25-排水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以下实施例仅是为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下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精神所引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请参见图1和图3,一种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包括地下室位于地面上的屋盖20,所述屋盖20屋檐下方设置地下室结构挡墙8,所述结构挡墙8和屋盖20 之间留有竖向变形缝2,所述变形缝2内设置柔性材料封堵7,所述结构挡墙8 内侧设置支撑结构21支撑所述屋盖20,所述支撑结构21底部设置滑动支座12 支撑在所述结构挡墙8墙体的水平凸肩上;所述结构挡墙8和支撑结构21之间的缝隙内沿所述结构挡墙8侧壁设置开口朝上的导流槽11,所述导流槽11底部连接室内排水管13连接至地下室内的排水系统;在所述结构挡墙8外侧平行设置保护墙3,所述保护墙3顶面与屋盖20的所述屋檐顶面平齐、底面支撑固定在水平支撑板22上,所述保护墙3、结构挡墙8及支撑板22间形成封闭的空腔 10,所述保护墙3和屋盖20间在空腔10上方形成房盖水平伸缩缝23,所述伸缩缝23内设置柔性密封材料密封,所述空腔10内贴合结构挡墙8设置与变形缝2下沿等高的披水板9,所述保护墙3外侧设置暗埋卵石缓冲带沟1,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1外侧设置排水沟24,所述保护墙3上设置空腔导流溢水管5 直接或通过排水暗管25连通所述排水沟24;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1连通排水沟24。

所述屋盖20向变形缝2一侧向下倾斜,种植面6覆盖所述屋盖20上并延伸到保护墙3上方;所述排水沟24顶面设置排水篦子16,所述排水沟24侧墙底部开设过水孔14连通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1和排水沟24,所述排水沟24 外侧为道路17与所述排水篦子16在同一高度,所述屋盖20向所述排水篦子16 倾斜且所述屋盖20顶部最高点高于所述排水篦子16。

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1为保护墙3与所述排水沟24之间设置的填满卵石的存水槽,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1与所述空腔10共用同一底墙板;所述暗埋卵石缓冲带沟1和排水篦子16上覆盖屋面级配过滤层15,所述屋面级配过滤层 15包括均匀混合的土工布、豆石、砾石、卵石。

所述保护墙3外侧贴合设置防水卷材4,与所述屋盖20的防水卷材连续设置,并在所述伸缩缝23处设置有变形余量。

所述屋檐伸出所述结构挡墙8墙体外侧。

所述底墙板连接所述排水沟侧墙和所述结构挡墙8墙体且位于所述结构挡墙8的半腰上。

所述屋盖20为水平屋盖,所述种植面6覆盖所述屋盖20并延伸到保护墙3 和暗埋卵石缓冲带沟1的顶面。

所述屋盖20及保护墙3顶面铺设排水毯18,所述种植面6覆盖在所述排水毯18上。

将变形缝设在面层下侧位置,其变形缝防水构造融合了地下结构防水与屋面檐口防水构造的特点,并补充了种植屋面变形缝做法的内容,形成多道防排水保护措施的防水构造。

灌溉或下雨时,土体水饱和后,水体沿地表或蓄排水层流入暗埋卵石缓冲带沟1,经过排水沟24侧壁的过水孔14,进入排水沟24;空腔10内的积水则会通过空腔导流溢水管5直接或通过排水暗管25连通所述排水沟24,最终流入到调蓄设施或市政排水系统。整个水流路径均位于支撑板和保护墙3所形成的空腔保护区以外,避免水直接与变形缝2接触。

实施例一

与市政道路、人行道结合时的变形缝构造结构特点如下:

(1)变形缝设于种植面6下,将变形缝2位置由常规的迎天缝优化至侧缝,可以减小顶部设缝所导致的开裂风险,即减小了渗漏风险;

(2)侧边防水构造,采用柔性材料封堵7,以减小潮湿水气在变形缝处的侵入,增设金属披水板9保护,以避免伸缩缝23渗漏时,渗漏水对变形缝2的直接冲刷,增设空腔导流溢水管5和过水孔14等导流措施,并附加防水卷材4 和密封材料23封堵;

(3)内侧设置结构挡墙8,保证最小500mm地下室窗洞口泛水高度,可以有效地起到挡水和防倒灌作用;

(4)在室内滑动支座12一侧,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挡墙8之间,增设金属导流槽11和室内排水管13,作为解决变形缝2内侧的屋盖冷桥处冷凝水和外墙防水构造意外渗漏情况下的补救措施;

(5)保护墙3构造对“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起到保护作用:

a.保护墙3外侧包裹的防水卷材4实贴在硬质基层上;

b.通过伸缩缝23和预留防水卷材4伸缩量与钢结构屋盖20形成防水封闭;

c.与结构挡墙8、支撑板22形成空腔10,起到对变形缝2的保护作用,并将水流隔绝在空腔10之外,同时给屋盖20提供位移空间。

d.保护墙3上设置的空腔导流溢水管5直接连通所述排水沟24,满足伸缩缝23渗漏时,无水在空腔10内滞留。

(6)根据盲沟排水原理,将暗埋缓冲带1与屋面级配过滤层15(土工布、豆石、砾石、卵石)结合,可加速屋面排水,减小种植土的滞水作用,使屋面无积水现象。

实施例二

建筑工程中,对建筑效果或面层的连续性要求较高,变形缝2不宜设在高出面层的位置,其防水构造做法可以采用此种形式。

以采用下沉广场结合半地下车站的地景建筑形式车站种植屋面为例,建筑盖下为混凝土结构,屋顶由单层钢结构结合种植屋面构成,景观要求和防排水要求极高,因此该建筑在重要节点位置采用了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不仅充分考虑了几种结构形式的温差、沉降、震动等因素产生的变形导致的防水构造的应变能力,也考虑了种植土下渗排水的速度和通畅性,采用多道防排结合的处理方法,最大减小该节点的渗漏水的风险。

该构造结构特点如下:

(1)变形缝设于种植面6下,将变形缝2位置由常规的迎天缝优化至侧缝,可以减小顶部设缝所导致的开裂风险,即减小了渗漏风险;

(2)侧边防水构造,采用柔性材料封堵7,以减小潮湿水气在变形缝处的侵入,增设金属披水板9保护,增设空腔导流溢水管5和过水孔14等导流措施,并附加防水卷材4和密封材料23封堵;

(3)内侧设置结构挡墙8,保证最小500mm地下室窗洞口泛水高度,可以有效地起到挡水和防倒灌作用;

(4)在室内滑动支座12一侧,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挡墙8之间,增设金属导流槽11和室内排水管13,作为解决变形缝2内侧的屋盖冷桥处冷凝水和外墙防水构造意外渗漏情况下的补救措施;

(5)保护墙3构造对“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起到保护作用:

a.保护墙3外侧包裹的防水卷材4实贴在硬质基层上;

b.通过伸缩缝23和预留防水卷材4伸缩量与钢结构屋盖20形成防水封闭;

c.与结构挡墙8、支撑板22形成空腔10,给屋盖20提供位移空间。

(6)根据盲沟排水原理,将暗埋缓冲带1与屋面级配过滤层15(土工布、豆石、砾石、卵石)结合,可加速屋面排水,减小种植土的滞水作用,使屋面无积水现象;

(7)屋面和暗埋卵石缓冲带1整体设置在种植面6下,屋盖1及保护墙3 顶面设置排水毯18,用于防止屋面上方植被处积水渗漏。

图4中的所述空腔导流溢水管5通过排水暗管25通往远端排水沟2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