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顶板连接组件及隔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50779发布日期:2020-09-01 16:5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隔墙顶板连接组件及隔墙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墙顶板连接组件及隔墙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轻质隔墙比较多见的是轻钢龙骨隔墙。轻钢龙骨隔墙安装后,与天花板之间具有缝隙。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水泥砂浆或者黏贴隔音带等方法来密缝,这种密缝方法对安装后的轻钢龙骨隔墙整体抗冲击性能有所影响,时间一长,密缝处容易出现裂缝等问题,需要重新施工,装修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隔墙顶板连接组件及隔墙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隔墙顶板连接组件,其包括:第一顶接龙骨、第二顶接龙骨和隔墙,所述第一顶接龙骨和第二顶接龙骨均包括垂直连接的横向固定板和纵向固定板,所述第一顶接龙骨和第二顶接龙骨的所述横向固定板并排安装在顶板上,所述隔墙位于所述第一顶接龙骨和第二顶接龙骨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顶接龙骨的纵向固定板和第二顶接龙骨的纵向固定板连接。

可选地,隔墙包括:第一侧封边件、第一墙体、安装龙骨、第二墙体和第二侧封边件,第一侧封边件和第二侧封边件上均具有第一卡接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上均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安装龙骨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头和第二卡接头,所述第一侧封边件的第一卡接部与第一墙体的第一卡槽卡接,第一墙体的第二卡槽与第一卡接头卡接,第二卡接头与第二墙体的第一卡槽卡接,第二墙体的第二卡槽与第二侧封边件的第一卡接部卡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隔墙板和第二隔墙板,所述第一隔墙板和第二隔墙板延伸方向相同的上均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封边件和第二侧封边件均包括侧封板,第一卡接部设置在所述侧封板的第一板面上,所述第一板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隔墙板的第一卡槽卡接,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二隔墙板的第一卡槽卡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均中空,所述第一卡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卡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均与所述第一板面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内均安装有隔音条。

可选地,所述安装龙骨包括安装本体,所述安装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安装面的方向延伸出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面的方向延伸出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两个板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接头和第二卡接头。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一隔墙板的内板面抵接,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二隔墙板的内板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接龙骨内设置有隔音棉,所述隔音棉位于所述隔墙与所述第一顶接龙骨的横向固定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接龙骨通过膨胀螺栓安装在顶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隔墙系统,其包括上述的隔墙顶板连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墙顶板连接组件及隔墙系数通过将隔墙顶板连接组件设置成第一顶接龙骨、第二顶接龙骨和隔墙,隔墙通过两个顶接龙骨安装在天花板上,隔墙安装后不会影响隔墙整体的抗冲击性能,隔墙与原始墙体之间不存在裂缝,无需重复施工,装修成本低;而且隔墙可直接推至第一顶接龙骨内,大大降低了安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所有部件均可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进行装配式施工,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噪音小,污染小,经济环保;而且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施工,降低了安装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封边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封边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墙门洞组件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墙门洞组件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墙门洞组件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墙顶板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隔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墙面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隔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隔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墙侧边封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边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封边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封边件1,其包括:侧封板,所述侧封板的第一板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01和第二卡接部102。所述第一卡接部101和第二卡接部102位于所述第一板面长度方向的两侧。

如图2所示,第一隔墙板201的第一侧上具有第一卡槽2011,第二隔墙板202的第一侧上具有第一卡槽2021。第一卡接部101与第一隔墙板201上的第一卡槽2011卡接,第二卡接部102与第二隔墙板202上的第一卡槽2021卡接。

侧封边件装配时,直接将侧封板上的第一卡接部101和第二卡接部102分别插入第一卡槽2011和第一卡槽2021内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封边件通过在侧封板上设置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并通过第一卡接部与第一隔墙板卡接,第二卡接部与第二隔墙板卡接实现隔墙侧边的封闭处理,可提高隔墙侧边的处理效率,安装快捷,节省人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同时还可美化隔墙侧边,提高用户体验;而且所有部件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进行装配式施工,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噪音小,污染小,经济环保;而且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施工,降低了安装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部101中空,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隔音条103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朝向第一板面。通过将第一卡接部101设置为中空,并设置用于安装隔音条的第一开口,可在侧封边件1减重的同时,增加侧封边件1的隔音效果。

第一开口的内径与隔音条103的外径相等,以将隔音条103夹持在第一开口上。

同样地,所述第二卡接部102中空,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隔音条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板面,以更好地密封隔墙侧边,提高隔音效果。

如图1所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正对第一板面,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内均安装有隔音条103,以提高侧封边件与隔墙板之间的隔音效果。

较佳地,所述第一板面上设置有加强件104,所述加强件104位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01和第二卡接部102之间,以增加侧封板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104远离所述第一板面的侧面上设置有导槽1041,以方便钻入紧固件将侧封边件安装固定。其中,紧固件可以采用螺钉等。

在图1的实施例中,导槽1041为v型槽,导槽1041所在加强件104侧面的背面上具有凸起,凸起由导槽1041凹陷形成,以保证加强件104各处的壁厚相等,保证加强件104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104中空,以减轻侧封边件的重量。

如图1所示,第一卡接部101、第二卡接部102和加强件104的形状均大致为矩形。

优选地,所述侧封板上背离所述第一板面的第二板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隔音条103的嵌缝槽107,嵌缝槽107与所述加强件104一一对应,所述嵌缝槽107位于所述加强件104内。

如图2所示,第二板面为见光面,嵌缝槽107内可安装隔音条103,以增加侧封边件的安装密封性,避免噪音由侧封板与原始墙体之间穿过,更好地提高隔音效果。

如图1所示,嵌缝槽107为半圆形槽,以方便隔音条103安装在嵌缝槽107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面上设置有定位部106,所述第一卡接部101和第二卡接部102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定位部106的两侧。通过设置定位部106可避免侧封边件1安装倾斜,提高侧封边件1安装固定的精确性,避免因侧封边件1安装倾斜导致的重复安装问题,提高安装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106为凸起。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10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个加强件104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定位部106的两侧,两个加强件104通过连接筋105连接,可进一步地提高侧封边件1的强度。

进一步地,连接筋105与第一板面通过竖直板连接,以提高连接筋105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隔墙系统,其包括上述的侧封边件。如图2所示,在隔墙的两端上分别安装有侧封边件1。

第一隔墙板201的第二侧上具有第二卡槽2012,第二隔墙板202的第二侧上具有第二卡槽2022,第二卡槽2012和第二卡槽2022分别与图2中右侧的侧封边件1上的第一卡接部101和第二卡接部102卡接。其中,第一侧和第二侧均为隔墙板长度方向的两侧。

如图3和图4所示,隔墙系统还包括:转接组件,转接组件包括转接件3和至少两个侧封边件1。

所述转接件包括转接本体,所述转接本体具有至少两个转接面。转接面与侧封边件1一一对应连接,即每个转接面上安装一个侧封边件1。

所述侧封边件1包括侧封板,侧封板的第一板面上设置有用于与墙体卡接的第一卡接部101,所述侧封板的第二板面固定在所述转接面上。

转接组件组装时,先将转接件3固定,再将至少两个侧封边件1分别安装在对应地转接面上,然后再将墙体与侧封边件1连接,即可实现墙体的转接。

转接组件通过设置转接件和至少两个侧封边件,至少两个侧封边件分别安装在转接件的转接面上,即可实现墙体的转接,可简化施工工序,大大缩短施工工期,提高墙体转接效率,而且所有部件在工厂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进行装配式施工,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比较脏的情况,噪音小,污染小,经济环保;而且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施工,降低了安装成本。

如图3所示,转接本体的转接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隔音条103的嵌入槽3011。

转接件使用时,直接将转接件3固定在需要转接的位置,将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分别与转接件连接。

通过设置转接本体,并在转接本体的转接面上设置有嵌入槽,不仅可方便墙体转接,节省人工,大大缩短施工工期,还可保证墙体转接处的隔音效果。

如图4所示,第一隔墙板201朝向第二隔墙板202的内板面上设置有隔音毡203,以提高隔墙的隔音效果。

进一步地,隔音毡203上安装有吸音棉205,以进一步地提高隔墙的保温隔音效果。吸音棉205可采用玻璃棉。

优选地,吸音棉205和隔音毡203一起通过保温钉204固定在第一隔墙板201的内板面上。

进一步地,吸音棉205与第二隔墙板202之间具有空气层,可进一步地提高隔音效果。

较佳地,如图3所示,所述转接本体包括:外柱301和内柱302,外柱301中空。所述外柱301套设在内柱302上,所述外柱301与内柱302通过加强筋303连接。通过将转接本体设置为外柱301与内柱302通过加强筋303连接,可降低转接件3的自重,方便安装。

如图3所示,嵌入槽3011设置在外柱301上。外柱301和内柱302均为方形柱,以便于与隔墙板配合安装。

外柱301的四个侧面上均设置有嵌入槽3011,可保证墙体在任意角度转接时的隔音效果。嵌入槽3011为半圆形槽。

如图4所示,紧固件依次穿过导槽1041、加强件104、嵌缝槽107、隔音条103、嵌入槽3011,由第二凸起部3012穿出,将侧封边件1固定在转接件3上。

嵌入槽3011与嵌缝槽107一一对应,两者形成安装空间,隔音条103设置在该安装空间内,以方便隔音条103的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303的数量为多根,所述多根加强筋303沿所述内柱302的周向均匀分布,以方便转接件3的制造,降低生产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303的数量为八根。

进一步地,所述内柱302中空,不仅可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还可进一步地降低转接件的自重。

较佳地,转接面上均设置有与定位部106配合的定位槽3013,可方便螺钉的打设,提高转接件3与墙体的装配效率。定位部106插入定位槽3013内,可实现侧封边件与转接件的定位,提高安装精确度。

进一步地,转接面的背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凸起部3014,所述第一凸起部3014由所述定位槽3013凹陷形成,以保证外柱301的侧壁各处厚度一致,提高转接件3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嵌入槽3011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两个嵌入槽3011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定位槽3013的两侧,以便更好地提高隔音效果。

进一步地,转接面的背面上均设置有第二凸起部3012,所述第二凸起部3012由所述嵌入槽3011凹陷形成,以保证外柱301的侧壁各处厚度一致,提高转接件3的强度。

如图5-7所示,隔墙系统还包括隔墙门洞组件,其包括第一转接件、第一侧封边件、第一承载件、隔墙2、第二转接件、第二侧封边件和第二承载件。

其中,在图5和图6中,左侧的转接件3为第一转接件,左侧的承载件208为第一承载件;右侧的转接件3为第二转接件,右侧的承载件208为第二承载件。

在图2、图5、图6、图10中,左侧的侧封边件1为第一侧封边件,右侧的侧封边件1为第二侧封边件。

所述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上均具有转接面。

所述第一侧封边件安装在第一转接件的转接面上,第二侧封边件安装在第二转接件的转接面上,所述第一侧封边件和第二侧封边件上均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01,隔墙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侧封边件的第一卡接部101与第一卡槽卡接,第二侧封边件的第一卡接部101与所述第二卡槽卡接。

所述第一承载件分别与所述隔墙2和所述第一转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承载件分别与所述隔墙2和第二转接件连接,所述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承载所述隔墙2。

隔墙门洞组件安装时,先将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固定到预定位置,再将第一侧封边件安装在第一转接件上,第二侧封边件安装在第二转接件。然后,再将隔墙2与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卡接,再将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分别与隔墙2、第一转接件、第二转接件固定。

隔墙门洞组件通过设置第一转接件、第一侧封边件、第一承载件、隔墙、第二转接件、第二侧封边件和第二承载件,各部件之间通过简单地组装即可实现隔墙门洞的搭接,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还可实现隔墙门洞组件的快速工业化安装;而且所有部件均可在工厂工业化生产,施工质量统一,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切割导致施工现场比较脏的情况,噪音小,污染小,有利于环保;而且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施工,降低了安装成本。

较佳地,所述隔墙2包括第一墙体、安装龙骨4和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

如图8所示,所述安装龙骨4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头401和第二卡接头402,所述第一卡接头401与所述第一墙体的第二卡槽卡接,第一墙体的第一卡槽与第一侧封边件的第一卡接部101卡接。

所述第二卡接头402与所述第二墙体的第一卡槽卡接,第二墙体的第二卡槽与第二侧封边件的第一卡接部101卡接。

通过将隔墙2设置为第一墙体、安装龙骨4和第二墙体,可方便隔墙的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均包括第一隔墙板201和第二隔墙板202。

所述第一隔墙板201和第二隔墙板20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隔墙板201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槽2011和第二卡槽2012。

所述第二隔墙板202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槽2021和第二卡槽2022。

其中,第一隔墙板201的第一卡槽2011和第二隔墙板202的第一卡槽2021位于同侧,第一隔墙板201的第二卡槽2012和第二隔墙板202的第二卡槽2022位于同侧。

第一侧封边件的第一卡接部101与第一隔墙板201的第一卡槽2011卡接,第二卡接部102与第二隔墙板202的第一卡槽2021卡接。

通过将墙体设置为第一隔墙板201和第二隔墙板202,不仅能够进一步地减轻墙体的重量,而且隔墙板的内外板面均是平面,可方便叠放,便于运输。

进一步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均还包括连接龙骨206,所述连接龙骨206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

第一隔墙板201朝向第二隔墙板202的内板面上设置有第一插槽2013,所述第二隔墙板202朝向第一隔墙板201的内板面上设置有第二插槽2023。

所述第一插接部与第一插槽2013卡接,所述第二插接部与第二插槽2023卡接。通过将墙体设置为两个隔墙板通过连接龙骨连接,可将墙体作为一个整体生产,安装时不需要再组装墙体,直接将整个墙体安装至预定位置即可,可提高墙体安装效率;而且通过连接龙骨206连接两个隔墙板,还可提高墙体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连接龙骨206为中空的矩形板,矩形板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槽2013相对的两个内槽壁上均设置有凸起部,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上均设置有与该凸起部一一对应的凹陷部,凸起部与凹陷部配合实现卡接。

如图8所示,所述安装龙骨4包括安装本体403,所述安装本体403具有平行设置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

所述第一安装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安装面的方向延伸出第一安装板4031,所述第二安装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面的方向延伸出第二安装板4032,所述第一安装板4031和第二安装板4032的两个板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接头401和第二卡接头402。

第一安装板4031上的第一卡接头401和第二卡接头402分别与第一墙体的第一隔墙板201的第二卡槽2012和第二墙体的第一隔墙板201的第一卡槽2011卡接。

同样地,第二安装板4032上的第一卡接头401和第二卡接头402分别与第一墙体的第二隔墙板202的第二卡槽2022和第二墙体的第二隔墙板202的第一卡槽2021卡接。

进一步地,安装本体403中空,以减轻安装龙骨4的自重,同时还可形成声闸,提高隔音效果。

优选地,安装本体403内部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与第一安装面平行,以增加安装本体403的强度。

较佳地,第一卡接头401中空,进一步地减轻安装龙骨的自重。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板4031上的第一卡接头40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隔音条的第一安装口,第一安装口朝向第一安装板4031。隔音条夹持在安装孔内,可增大相邻隔墙之间的隔音效果。

同样地,第一安装板4031上的第二卡接头402中空,其上设置有用于夹持隔音条的第二安装口,第二安装口均朝向第一安装板4031。

相应地,第二安装板4032上的第一卡接头401的第一安装口、第二卡接头402的第二安装口均朝向与第二安装板4032。

如图10所示,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内均设置有隔音条103,以提高隔音效果。

安装龙骨在连接相邻墙体的同时,第一安装面与第一隔墙板201朝向第二隔墙板202的内板面抵接,第二安装面与第二隔墙板202朝向第一隔墙板201的内板面抵接,不仅可加强隔墙板之间的连接,还可对隔墙板起到支撑作用,增加墙体的强度,以使墙体更加稳定结实,同时还可减少用料,降低成本。

优选地,第一隔墙板201、第二隔墙板202和安装龙骨4均为挤出型材,进一步地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卡接头401、第二卡接头402、第一卡接部101和第二卡接部102均包括直板和弯折板,直板和弯折板相对设置,且直板与弯折板之间具有空隙,以形成安装隔音条的开口或者安装口。

第一卡槽2011和第二卡槽2012的两个相对的内槽壁上均设置有凸起部,第一卡接部101、第二卡接部102、第一卡接头401和第二卡接头402上均设置有与凸起部一一对应的凹陷,通过凹陷与凸起部配合实现卡接。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隔墙门洞组件还包括:u型龙骨207,所述隔墙通过所述u型龙骨207与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连接,以更好地支撑隔墙,增加隔墙门洞组件的安装牢固性。隔墙的底部插入u型龙骨207内。

优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隔墙门洞组件还包括顶接龙骨209,所述第一转接件、第一侧封边件、隔墙2、第二转接件、第二侧封边件均通过所述顶接龙骨209与天花板连接,不仅可方便隔墙门洞组件与天花板连接,还可起到密封隔墙门洞组件与天花板之间的缝隙,更好地隔音。

进一步地,顶接龙骨209内部设置有玻璃棉2092,第一转接件、第一侧封边件、隔墙2、第二转接件、第二侧封边件均抵接在玻璃棉2092上,以便更好地隔音。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接龙骨209可以为u型龙骨,也可为l型龙骨。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可采用角码。

如图9所示,隔墙系统还包括隔墙顶板连接组件,其包括第一顶接龙骨(图9中左侧的顶接龙骨209)、第二顶接龙骨(图9中右侧的顶接龙骨209)和隔墙2。

第一顶接龙骨、第二顶接龙骨均为l型龙骨。

l型龙骨包括垂直连接的横向固定板和纵向固定板,横向固定板通过膨胀组件2091固定在天花板上,纵向固定板通过螺丝与隔墙连接。

隔墙2分别与第一顶接龙骨和第二顶接龙骨的纵向固定板固定连接。

第一顶接龙骨的横向固定板通过膨胀组件固定在天花板上。

第二顶接龙骨的横向固定板也可通过膨胀组件固定在天花板上。在本实施例中,膨胀组件可采用现有的塑料膨胀组件。

隔墙顶板连接组件使用时,先将第一顶接龙骨安装在顶板(即天花板)上,然后将隔墙2推至第一顶接龙骨内,并将隔墙2和第一顶接龙骨连接。再将第二顶接龙骨与隔墙2连接。

通过将隔墙顶板连接组件设置成第一顶接龙骨、第二顶接龙骨和隔墙2,隔墙2通过两个顶接龙骨安装在天花板上,隔墙安装后不会影响隔墙整体的抗冲击性能,隔墙与原始墙体之间不存在裂缝,无需重复施工,装修成本低;而且隔墙可直接推至第一顶接龙骨内,大大降低了安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安装效率。

如图9所示,第一顶接龙骨内也设置有玻璃棉2092,隔墙2抵接在玻璃棉2092上,以提高隔墙顶板连接组件的保温隔音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隔墙可包括:第一侧封边件、第一墙体、安装龙骨、第二墙体和第二侧封边件。

第一侧封边件和第二侧封边件上均具有第一卡接部101,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上均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安装龙骨4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头401和第二卡接头402。

第一侧封边件的第一卡接部101与第一墙体的第一卡槽卡接,第一墙体的第二卡槽与第一卡接头401卡接,第二卡接头402与第二墙体的第一卡槽卡接,第二墙体的第二卡槽与第二侧封边件的第一卡接部101卡接。

安装时,先将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固定在预定位置,然后再将第一侧封边件与第一墙体卡接,将安装龙骨分别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卡接,将第二墙体与第二侧封边件卡接。该隔墙可作为一个整体出厂,直接安装在预定位置即可。

通过将隔墙设置成第一侧封边件、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第二侧封边件,各部件之间通过简单地组装即可实现隔墙的安装,无需按照固定的安装方向进行安装,不仅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实现隔墙的快速工业化安装,而且还可减小隔墙各部分的体积,便于隔墙的运输和安装,进一步地提高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一侧封边件和第二侧封边件上的加强件分别抵靠在第一隔墙板201和第二隔墙板202的内板面上,不仅可加强隔墙板之间的连接,还可对隔墙板起到支撑作用,以使墙体更加稳定结实。

可选地,如图11所示,隔墙系统还包括一种墙面连接组件,其包括:用于与隔墙2连接的侧封边件1和用于与墙面连接的调平件5。

如图12所示,所述调平件5包括调节部502和基座501,所述调节部502调节所述基座501与墙面的间距,所述侧封边件1和调节部502分别安装在所述基座501上。

墙面连接组件安装时,先将调平件5安装在预定墙面上,操作调节部502,调节基座501与墙面的间距,将墙面找平。

墙面找平后,将侧封边件1安装到基座501上。再将隔墙2与侧封边件1连接。

墙面连接组件通过设置侧封边件和调平件,通过控制调节部,调节基座与墙面的间距,将墙面找平以克服墙体平滑度的影响,为其他部件的安装提供平齐的支撑,而且所有部件可在工厂内进行工业化生产,在装修现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组装,安装过程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完成,也无需太多的施工时间,实现了快速施工,而且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脏乱的情况,噪音小,污染少,经济环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基座501上设置有螺孔,所述调节部502上设置有外螺纹,调节部502通过外螺纹与所述螺孔螺接。

所述调节部502上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贯穿调节部502。紧固件穿过螺孔和第一通孔将所述调节件5安装在墙面上。调节部502与基座501螺接,不仅可方便调节部与基座的固定,还可方便基座与墙面间距的调整,提高隔墙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墙面连接组件还包括:竖龙骨503,所述竖龙骨包括支撑板和从所述支撑板相对两侧边沿延伸出的侧壁,两个所述侧壁与所述支撑板围合形成槽体,所述调平件5位于所述槽体内,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紧固件穿过第二通孔、螺孔和第一通孔将调节件5和竖龙骨503固定在墙面上,所述侧封边件1安装在支撑板的外板面上。通过设置竖龙骨503,可方便侧封边件1与调节件5连接,还可遮挡调节件5,提高装修效果。

可选地,两个侧壁的边沿均向内翻折形成u型槽5031,u型槽5031的槽底为平面,u型槽5031的槽底抵靠在墙面上,可提高竖龙骨503与墙面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调节件5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个竖龙骨503内设置一个调节件5。两个调节件5并排设置在墙面上,且两个调节件5之间具有间隙。

侧封边件1的定位部106插入该间隙内,以对侧封边件1进行定位,提高安装的精确度。

如图11所示,紧固件依次穿过导槽、嵌缝槽、隔音条、竖龙骨,将侧封边件与基座连接。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隔墙,其包括:侧封边件1、第一墙体和安装龙骨4。

如图1所示,侧封边件1包括侧封板,所述侧封板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101和第二卡接部102。

如图8所示,安装龙骨4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头401。两个第一卡接头401位于安装龙骨4的同侧。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墙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隔墙板201和第二隔墙板202。

所述第一隔墙板201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槽2011和第二卡槽2012。

所述第二隔墙板202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槽2021和第二卡槽2022。

所述第一卡接部101与所述第一隔墙板201的第一卡槽2011卡接,所述第二卡接部102与所述第二隔墙板202的第一卡槽2021卡接,所述第一隔墙板201的第二卡槽2012和所述第二隔墙板202的第二卡槽2022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头401卡接。

组装时,先将第一隔墙板201固定,然后将第二隔墙板202固定。再将侧封边件1和安装龙骨4分别与第一隔墙板201和第二隔墙板202卡接。

通过将隔墙设置为侧封边件、第一墙体和安装龙骨,各部件之间通过简单地组装即可实现隔墙的安装,无需按照固定的进行安装,不仅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实现隔墙的快速工业化安装,而且还可减小隔墙各部分的体积,便于隔墙的运输和安装,进一步地提高安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隔墙板201与第二隔墙板202的结构一致。现以第一隔墙板201为例说明其结构。

如图14所示,第一隔墙板201中空,其内设置有多个加固板2014,加固板2014与第一隔墙板201的两个内壁固定连接,多个加固板2014在第一卡槽2011和第二卡槽2012之间均匀排布,以使第一隔墙板201内部形成多个大小相同的空腔,以提高隔墙板的隔音效果。

进一步地,加固板2014与第一隔墙板201的两个内壁的夹角均为倒角,以增加加固板2014对隔墙板的支撑能力,提高隔墙板的强度。

优选地,第一插槽2013的两个槽壁与相邻两个加固板2014共面,在保证第一插槽2013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地提高隔音效果。

如图14所示,倒角为圆弧倒角,可进一步地提高支撑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隔墙系统还提供一种隔墙侧边封口组件,其包括侧封边件1和侧边龙骨6。

如图16所示,侧边龙骨6,包括第一龙骨本体61和第二龙骨本体62。

所述第一龙骨本体61包括用于与待连接物连接的第一基板611,所述第一基板611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侧板612和第一卡合部613。

第一侧板612和第一卡合部613位于第一基板611长度方向的两侧上。

所述第二龙骨本体62包括第二基板621,所述第二基板621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二侧板622和第二卡合部623。

所述第一侧板612和第二侧板6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合部613与第二卡合部623卡接。侧封边件1置于侧边龙骨6内,位于第一侧板612和第二侧板622之间。

隔墙侧边连接组件装配时,先将第一龙骨本体61通过第一基板611安装在原始墙面上。

如图15所示,第一基板611通过膨胀组件2091安装在原始墙面上。

侧封边件1通过与墙体卡接固定在侧边龙骨6内。再将第二卡合部623插入侧封边件1与原始墙面之间的间隙内,并与第一卡合部613卡接。

隔墙侧边连接组件通过设置侧封边件和侧边龙骨,侧封边件位于侧边龙骨内,侧边龙骨通过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卡接组装,将侧封边件与原始墙面之间的空隙遮挡,隔墙板、侧封边件与侧边龙骨均不需要连接,可精简安装流程,提高安装效率,同时装修效果好;而且所有部件均可在工厂工业化生产,施工质量统一,避免了传统装修作业现场切割导致施工现场比较脏的情况,噪音小,污染小,有利于环保;而且现场无需熟练的技术工人施工,降低了安装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卡合部613呈弯折状,包括第一卡接板6131和第二卡接板6132,所述第一卡接板6131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基板611和第二卡接板6132连接,第一卡接板6131与第二卡接板6132形成第一卡口。

第二卡合部623也呈弯折状,包括第三卡接板6231和第四卡接板6232,所述第三卡接板6231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分别与第四卡接板6232的第一侧和第二基板621连接,第三卡接板6231和第四卡接板6232形成第二卡口。

所述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均朝向所述待连接物(例如原始墙面),所述第二卡合部623卡接在所述第一卡合部613与待连接物之间,第二卡合部623位于第一卡合部613的第一卡口内。通过将第一卡合部613和第二卡合部623设置为弯折状,并且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均朝向待连接物(例如墙面),不仅可精简第一龙骨本体61和第二龙骨本体62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还可方便第二龙骨本体62的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板6131与第二卡接板6132的第一夹角大于第三卡接部6231与第四卡接板6232的第二夹角,在保证第二卡合部623卡接在所述第一卡合部613与待连接物之间的情况下,方便第二卡合部623插入第一卡合部613与待连接物之间,提高装配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介于135-150°。

较佳地,所述第一侧板612与第二侧板622平行,便于与隔墙更好地配合,提高装修效果。如图15所示,第一侧板612与第二侧板622均与第一隔墙板201和第二隔墙板202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板611与第二基板622平行,以方便第二卡合部623插入第一卡合部613与待连接物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板612与第一基板611垂直,第二侧板622与第二基板621垂直,以便于第一龙骨本体61和第二龙骨本体62的制作,降低生产成本。

较佳地,第一侧板612与第一卡合部613的间距大于第二侧板622与第二卡合部623之间的间距,在保证卡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小第二卡合部623的插入深度,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卡接板6232的第二侧的端面6233与所述第二基板622的外板面共面,以方便第二卡合部623插入第一卡合部613与墙面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612远离所述第一基板611的端面的外边角设置为倒角,不仅能够提高装修效果,还可避免安装时,毛刺伤到安装人员。

对应地,所述第二侧板622远离所述第二基板621的端面的外边角也设置为倒角。倒角均为圆弧倒角。

进一步地,第一龙骨本体61和第二龙骨本体62均为一体成型,以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侧边龙骨6内也设置有玻璃棉2092,以提高侧边龙骨6与侧封边件1之间的隔音效果。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思想。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推导和变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