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装置及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7357发布日期:2019-07-03 03:3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种植装置及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屋面系统的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种植装置及坡屋面种植系统。



背景技术:

屋面种植泛指以建筑物顶部平台为依托,进行蓄水、覆土并营造园林景观的一种空间绿化美化形式。一般形式为将绿化及基层土壤、防水保温层等,用层层铺叠的方法直接铺设在屋顶上。

但将其设置在现有屋面上存在以下局限:

一、对建筑结构承载力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大量基础建筑;

二、对防水保温构造要求较高,否则易引起对屋面的剖坏,导致漏水现象发生;

三、施工作业流程复杂,周期较长,且对种植物的翻新难度较大;

四、一般仅在平面的屋顶上进行实施,而具有一定角度的坡面上实施具有较大的难度。

依此,本申请人急需提供一种种植装置及坡屋面种植系统,能够解决现有屋面种植系统的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种植装置及坡屋面种植系统,不仅不会对现有的建筑结构产生过大的承载力,也不会影响原有建筑的防水保温层,且施工安装翻新简单易行,更优的是能够灵活应用在具有一定角度的坡屋面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种植装置,用于铺设在坡面上,包括:

底板;

所述底板四周围设有两组安装板,所述两组安装板包括与所述坡面上下端平行的第一组安装板,以及与所述坡面上下端相接的第二组安装板,所述第一组安装板和所述第二组安装板均由两条互相平行的并具有一定高度的边构成;

所述第一组安装板包括上边和下边,且所述上边处平行设置一第一凸边,所述第一凸边与所述上边构成一上导水槽;

所述第二组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边,其中一个所述侧边处平行设置一第二凸边,所述第二凸边与所述侧边构成一侧导水槽,所述侧导水槽与所述上导水槽相接;

所述底板的下表面铺设在所述坡面上,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设有若干个V 型挡板,所述V型挡板沿横向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V型挡板之间设置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边相接,另一端与所述下边相接。

本技术方案中,将种植装置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现有建筑结构进行拼接,不仅避免对现有的建筑结构产生过大的承载力,同时如果原有建筑结构上设有防水保温层,直接将底板的下表面铺设在上方即可,避免对原有建筑的防水保温层导致破损,从而影响防水保温效果。而且施工时不管安装,还是对安装后的进行翻新整个工作程序简单易行,更优的是能够灵活应用在具有一定角度的坡屋面上,突破以往无法在坡面上设置种植物的技术。

优选地,当所述坡面的坡度角度在15°~30°时;

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还设有若干个倒V型挡板,每个所述倒V型挡板的两端与相对的所述V型挡板的两端相连,形成一四边形或六边形,且在两端相连处分别通过一横板与所述连接板进行连接;

相邻所述四边形或六边形之间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所述连接板,且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构成一纵向导水槽,所述纵向导水槽的一端与上导水槽相接,另一端与所述下边相接。

在本技术方案中,根据坡面角度的大小,对底板上的V型挡板做进一步的改进,通过倒V型挡板的两端与相对的所述V型挡板的两端相连,形成一四边形或六边形,以及在两者的连接处通过横板与连接板进行连接,这样可以实现对其中存放的土壤进行固定,避免在重力和雨水的冲洗下导致土壤流失,种植物的掉落。同时由于坡度角度在15°~30°时,相对角度较小,一旦雨水过大,自身的导水效率较差,因此,将相邻四边形或六边形之间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板,且两个连接板之间构成一纵向导水槽,这样可以通过上导水槽、侧导水槽,以及纵向导水槽较快水流的速度,避免V型挡板中有积水现象发生。

优选地,所述V型挡板设置在靠近所述下边处,且所述V型挡板的高度高于所述倒V型挡板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V型挡板的高度自V型底部向两侧从高至低设置成一斜面。

在本技术方案中,将V型挡板设置在靠近所述下边处,且高度高于倒V 型挡板的高度,同时将V型挡板的高度自V型底部向两侧从高至低设置成一斜面。目的是即实现了对土壤的支撑和固定,又能保留一定水分,设计巧妙合理。

优选地,当所述坡面的坡度角度在31°~45°时;

相邻所述V型挡板之间连接一X型挡板,且所述X型挡板的一端端部与所述V型挡板的两侧进行连接,另一端端部与平行排列的所述V型挡板的端部进行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由于设置的坡面的坡度角度在31°~45°时,倾斜度增大,将导致存放在其中的土壤在重力作用下往下滑动的几率加大,因此对土壤的支撑和固定尤为重要,所以将相邻V型挡板之间通过X型挡板进行连接,且X 型挡板的一端端部与V型挡板的两侧进行连接,另一端端部与平行排列的V 型挡板的端部进行连接。这样通过隔断的密度和数量的增加来实现,不仅结构简单,且效果较佳。

优选地,V型挡板的高度高于所述X型挡板的高度。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X型挡板实现对相邻V型挡板的连接,同时通过高度的不同,进一步的提高对土壤的支撑和固定作用,同时还能保留一定水分,给植物提供水之源。

优选地,所述下边向外延伸一第一延伸板;

当相邻所述底板纵向拼接时,所述第一延伸板扣设在所述上导水槽上方,且相邻所述侧导水槽相接;

其中一个所述侧边向外延伸一第二延伸板;

当相邻所述底板横向拼接时,所述第二延伸板扣设在所述侧导水槽上方,且相邻所述上导水槽相接。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下边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即实现了上下相邻底板之间的连接,还能对上导水槽有个遮盖效果,避免土壤或杂物将其堵塞,从而影响导水效果。同样的将其中一个侧边向外延伸第二延伸板,实现了左右相邻底板之间的连接,进而对侧导水槽有个遮盖效果,避免土壤或杂物将其堵塞,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导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包括:

基层;

若干条并行排列的挂瓦条,若干条所述挂瓦条均匀地铺设于所述基层上方;

若干个种植装置,若干个所述种植装置纵横两个方向依次连接形成一矩形框架,所述框架固定于所述挂瓦条上;

所述种植装置中装有土壤层,所述土壤层用于种植植物。

在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的种植装置为上述所述的种植装置,该系统适用范围广,且安装程序较简单。

优选地,所述基层与所述挂瓦条之间还设有防水层和保温层。

优选地,所述基层采用木板、混凝土或压型钢板中的一种或几种叠加构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种植装置及坡屋面种植系统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实用新型中,将种植装置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现有建筑结构进行拼接,不仅避免对现有的建筑结构产生过大的承载力,同时如果原有建筑结构上设有防水保温层,直接将底板的下表面铺设在上方即可,避免对原有建筑的防水保温层导致破损,从而影响防水保温效果。而且施工时不管安装,还是对安装后的进行翻新整个工作程序简单易行,更优的是能够灵活应用在具有一定角度的坡屋面上,突破以往无法在坡面上设置种植物的技术。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坡度的角度大小,对底板上的V型挡板做进一步的改进,从而实现对其中存放的土壤进行固定,避免其在重力和雨水的冲洗下导致土壤流失,种植物的掉落。同时通过设置的上导水槽和侧导水槽,将雨水等快速导出,避免影响种植物。其次,更优的是根据坡面角度的不同,做不同侧重点的设计,例如坡面角度在15°~30°时,不仅解决对土壤的固定,还需考虑导水性能,而坡面角度在31°~45°时,主要以对土壤的固定为主,而导水性能就无需着重考虑,因此,无需设置纵向导水槽,仅利用上导水槽和侧导水槽即可满足要求。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下边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即实现了上下相邻底板之间的连接,还能对上导水槽有个遮盖效果,避免土壤或杂物将其堵塞,从而影响导水效果。同样的将其中一个侧边向外延伸第二延伸板,实现了左右相邻底板之间的连接,进而对侧导水槽有个遮盖效果,避免土壤或杂物将其堵塞,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导水效率。

4、本实用新型中,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使用范围广且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种植装置及坡屋面种植系统结构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种植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面视图;

图3为图1中B-B方向的剖面视图;

图4为图1安装在坡面上后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安装在坡面上后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种植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坡屋面种植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坡屋面种植系统的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坡屋面种植系统的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坡屋面种植系统的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坡屋面种植系统的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八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示说明:

植物1;土壤层2;

种植装置3;底板31;上边32;第一凸边321;上导水槽322;下边33;第一延伸板331;侧边34;第二凸边341;侧导水槽342;第二延伸板343;V 型挡板35;连接板36;纵向导水槽361;倒V型挡板37;横板38;X型挡板 39;加强板301;通孔302;

挂瓦条4;顺水条5;防水层6;细石混凝土保护层7;保温层8;隔汽层9;基层10;屋面檩条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参看图1-7所示,一种种植装置,主要是用于铺设在坡面上,该种植装置3包括一底板31,且在底板31四周围设有两组安装板,这两组安装板具体包括与坡面上下端平行的第一组安装板,以及与坡面上下端相接的第二组安装板,且第一组安装板和第二组安装板均由两条互相平行的并具有一定高度的边构成。其中,第一组安装板包括相对平行设置的上边32和下边33,同时在上边32处平行设置了一第一凸边321,这样使得第一凸边321与上边32之间留有一定间隙,构成一上导水槽322。第二组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侧边 34,同时在其中一个侧边34处平行设置一第二凸边341,这样使得第二凸边341 与侧边34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使其间隙作为侧导水槽342使用,且需保证侧导水槽342与上导水槽322相接。目的是保证水流能够沿上导水槽322从上至下导出,避免在底板31的上表面上产生积水现象。

实际使用时,底板31的下表面铺设在坡面上,而底板31的上表面上设有若干个V型挡板35,且若干个V型挡板35沿横向间隔设置,同时在相邻V型挡板35之间设置一连接板36,具体的将连接板36的一端与第一凸边321相接,另一端与下边33相接。这样通过设置的V型挡板35实现对铺设在底板31上的土壤进行一个支撑和固定,与连接板36连接后进一步的增加了支撑和固定强度。

种植装置的实施例一:

上述种植装置3在实际使用时需根据坡面的倾斜角度的大小做合理的设计,依此,见与图1-5例性的当坡面的坡度角度在15°~30°时,在底板31 的上表面上进一步的设置若干个倒V型挡板37,若干个倒V型挡板37与V型挡板35上下并行排列,且每个倒V型挡板37的两端与相对的V型挡板35的两端相连,使其形成一四边形或六边形。实际使用时,进一步的在V型挡板 35与倒V型挡板37的两端相连处分别通过一横板38与两侧的连接板36进行连接。当然如果设置多行四边形或六边形时,可以将每行之间的四边形或六边形通过纵板进行连接,见图1所示,这样可以实现对覆盖在底板31上的土壤层2进行一个支撑和固定,有效避免受重力和雨水的影响而导致土壤层2滑落。

实际使用时,由于角度在15°~30°时,仅靠种植装置3的自身倾斜度进行导水效果不佳。因此,进一步的在相邻V型挡板35与倒V型挡板37拼接构成的四边形或六边形之间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板36,这样在两个连接板 36之间留有一定间隙,构成一纵向导水槽361,且纵向导水槽361的一端与上导水槽322相接,另一端与下边33相接。实现对上导流槽中的水流进行分离,能够加快水流的导出,从而避免底板31上表面有积水现象发生。

种植装置的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改进,且改进之处在于:将V型挡板35设置在靠近下边33处,且V型挡板35的高度设置的高于倒V型挡板37的高度。这样可以通过V型挡板35对土壤层2有一个支撑作用,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土壤层2的滑落,见图3所示。当然在实际使用时,若干个底板31拼接在一起是,从上至下的V型挡板35的高度可以依次从低至高渐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对土壤层2的支撑,更主要的是合理的根据水流的路径做改进。

种植装置的实施例三: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且改进之处在于:V型挡板 35的高度自V型底部向两侧从高至低设置成一斜面,见图2所示,目的是在实现对土壤层2有一定支撑的作用下,还可以保留一定水分,但又不会存在积水现象发生,设计巧妙合理。

种植装置的实施例四:

与上述三个实施例不同的是,当坡面的坡度角度在31°~45°时;在相邻 V型挡板35之间连接一X型挡板39。在实际使用时,若干个V型挡板35排列若干排,且并行排列,而X型挡板39的一端端部与其中一排的V型挡板35 的两侧进行连接,另一端端部与平行排列的另一排V型挡板35的端部进行连接,见图6所示。这样通过V型挡板35和X型挡板39的组合将整个底板31 的上表面隔成更多更密集部分,从而实现对土壤层2的支撑和固定。

实际使用时,由于坡度角度在31°~45°时,因此,对土壤层2的支撑和固定是主要解决的问题,而导水问题可以靠自身的倾斜角度即可实现,所以连接板36仅需将并排的V型挡板35的底部仅需连接即可。当然具体的连接位置和连接数量可根据实际的底板31大小设计,本申请中不做进一步限定。

种植装置的实施例五:

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做改进,且改进之处在于:设置的V型挡板35 的高度设置的高于X型挡板39的高度。这样不仅实现对土壤层2的固定,还能避免有过多的积水存留在底板31的上表面上,从而影响植物1生长即可。

种植装置的实施例六:

在上述五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做改进,且改进之处在于:进一步的在下边33 向外延伸一第一延伸板331;当相邻底板31纵向拼接时,第一延伸板331扣设在上导水槽322上方,且相邻侧导水槽342相接;这样通过第一延伸板331,即实现了上下相邻底板31之间的连接,还能对上导水槽322有个遮盖效果,避免土壤或杂物将其堵塞,从而影响导水效果。同时将其中一个侧边34向外延伸一第二延伸板343;当相邻底板31横向拼接时,第二延伸板343扣设在侧导水槽342上方,且相邻上导水槽322相接。同样的通过设置的第二延伸板343,实现了左右相邻底板31之间的连接,进而对侧导水槽342有个遮盖效果,避免土壤或杂物将其堵塞,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导水效率。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延伸板331上朝向上导水槽322的一侧表面设有加强板301,同时也可在第二延伸板343朝向侧导水槽342的一侧表面设有加强板301,这样可以保证相邻底板31连接后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参看图7-14所示,还提供了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为了将上述的种植装置3安装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坡屋面上。具体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基层10、若干条并行排列的挂瓦条4,若干条挂瓦条4 均匀地铺设于基层10上方;若干个种植装置3,若干个种植装置3纵横两个方向依次连接形成一矩形框架,框架固定于挂瓦条上,见图4、5所示;种植装置3中装有土壤层2,土壤层2用于种植植物1。

其中,应说明的是,种植装置3是通过挂设或螺钉螺栓的固定方式设置在挂瓦条4上,具体的在底板31上卡设若干个通孔302,且若干个通孔302依次排列设置在靠近第一凸边321处,这样利用最少的螺钉或螺栓实现对底板31 的固定。固定后在底板31的上表面上铺设土壤层2,将整个种子装置覆盖后,最后在土壤层2中种植一定的植物1,不仅操作方便,且整体外形美观。

当然在实际使用时,基层10与挂瓦条4之间还可以设置防水层6和保温层8,且基层10可以采用木板、混凝土或压型钢板中的一种或几种叠加构成均可,具体见以下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实施例:

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实施例一:

见图7所示,为新建的屋顶面,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植物1层、土壤层2、种植装置3、挂瓦条4、防水层6、保温层8以及基层10。其中,土壤层2厚度在50cm~80cm之间覆盖在种植装置3上方,而基层10为结构基层可以采用木板、混凝土或压型钢板中的一种或几种叠加构成均可,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即可。同时为提高防水性能可在防水层6上设置一顺水条5,且顺水条5 的数量为若干个。具体的将若干个顺水条5依次并行排列安装在防水层6上,同时为提高顺水条5的防水性,进一步的在顺水条5的外侧设置一层防水层6,使其顺水条5包覆在防水层6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设置的保温层8也可在上方进一步的设置一细石混凝土保护层7,且在保温层8的下方设置一隔汽层9,从而提高保温效果。具体的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的设置不同的层均可。

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实施例二:

见图8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不设置保温层8,且其中的基层10采用木结构基层,具体的为OSB板,或混凝土作为屋面。

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实施例三:

见图9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基层10采用木结构基层10,具体的为OSB板,可将种植装置3直接铺设在上方,当然可以在基层10上设置一防水层6后在铺设种植装置3均可,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实施例四:

见图10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原有的屋面为平面,必须先在原有的屋面上设置一层屋面檩条11,再在屋面檩条11上铺设压型钢板,进一步的在压型钢板上方设置一层防水层6,从而起到防水作用,同时在防水层6 上方设置挂瓦条4,利用挂瓦条4将上方的种植装置3进行固定。其中,应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利用压型钢板本身的形状来替换顺水条5,且达到顺水条5相同的作用,设计巧妙合理。

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实施例五:

见图11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当基层10位由原有屋面作为坡面时,之间在上方依次设置防水层6、顺水条5和挂瓦条4后,通过挂瓦条4 实现与种植装置3进行固定。其中,应说明的是,如原有的屋面为沥青瓦屋面可以直接施工,而如果是水泥瓦、陶土瓦屋面需要拆除原有屋面瓦片并找平后再做施工,具体根际实际情况进行铺设。

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实施例六:

见图12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当原有的屋面为平面,必须先在原有的屋面上设置一层屋面檩条11,再在屋面檩条11上铺设木结构基层10,即为OSB板,进一步的在木结构基层10再上方设置一层防水层6,从而起到防水作用,同时在防水层6上方设置挂瓦条4,利用挂瓦条4将上方的种植装置3进行固定。

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实施例七:

见图13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当原有的屋面为平面,先在原有的屋面上设置一层屋面檩条11,后直接在屋面檩条11上设置顺水条5,进一步的在顺水条5上设置挂瓦条4,利用挂瓦条4将上方的种植装置3进行固定。

一种坡屋面种植系统的实施例八:

见图13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当原有的屋面为平面,先在原有的屋面上设置一层屋面檩条11,后直接在屋面檩条11上设置一层压型钢板,再在压型钢板上方设置木结构基层10,即为OSB板,最后在设置防水层6,而防水层6的上方可直接铺设种植装置3。

上述实施例需说明的是种植装置3是必须设置的,而挂瓦条4、防水层6、保温层8以及结构基层10等根据实际需求,以及材料的特性做具体增加,本申请中不做一一赘述。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