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置式屋面明暗结合双重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7754发布日期:2019-04-05 19:35阅读:940来源:国知局
倒置式屋面明暗结合双重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屋面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倒置式屋面明暗结合双重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倒置式屋面目前多用于屋面设计为停车场的屋面系统,目前,大多数工程倒置式屋面采用传统施工方法,传统倒置式屋面存在以下缺点:

1、传统倒置式屋面面层通常为刚性保护层,面层雨水会不断渗入到保温层内,且无法排出,形成“内部积水”现象。

2、传统倒置式屋面的排水措施只考虑面层排水,但未考虑由面层进入保温层内的“内部积水”,若底层防水层存在缺陷则必然导致屋面渗漏水。

3、倒置式屋面因防水层在屋面底层,出现渗漏水问题后维修困难,维修成本高。

针对实际工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有必要开发一种排水效率高、经济性好的倒置式屋面排水结构,本实用新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而成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倒置式屋面排水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倒置式屋面明暗结合双重排水结构,进而实现明、暗双重排水。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涉及倒置式屋面明暗结合双重排水结构,包括现浇混凝土楼板(1),现浇混凝土楼板(1)顶面设有排水沟(22),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楼板(1)表面设有保温层(4),保温层(4)内设置纵横连通的级配碎石排水通道(24);所述的排水沟(22)的侧壁处设有碎石排水层(7),碎石排水层(7)的顶部与级配碎石排水通道(24)连通;所述的排水沟(22)的底面从外向内依次设有第一PVC排水管(6)、疏水板(12)、第二PVC排水管(17),排水沟(22)中心位置设有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第一PVC排水管(6)的外侧端和内侧端分别埋在级配碎石排水通道(24)和疏水板(12)内,第二PVC排水管(17)的外侧端埋与疏水板(12)内,内侧端插入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内。

优选地,所述的级配碎石排水通道(24)宽度80mm,横、纵向间隔距离1.6m。

优选地,所述的碎石排水层(7)的外侧设有砖坎(5),第一PVC排水管(6)安装在砖坎(5)和碎石排水层(7)底部,相邻第一PVC排水管(6)间距为900mm。

优选地,所述的现浇混凝土楼板(1)和排水沟(22)的表面依次铺设有防水卷材(2)和防水保护层(3),保温层(4)铺设在防水保护层(3)上方。

优选地,所述的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以1000mm的间隔均匀间隔布置,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侧面至少设置6个隐形地漏排水装置导管接口(16)。

优选地,所述的的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上设有长为30~70mm的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25),其内径与所述的第二PVC排水管(17)的外径相同,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25)的外侧一端包裹防砂安全网(26),所述的第二PVC排水管(17)与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25)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PVC排水管(17)外侧一端的端部设有砂袋过滤层(23)。

优选地,所述的排水沟(22)的开口处设有定型钢板(14),定型钢板(14)设有落水口(20),所述的保温层(4)的上方依次铺设塑料隔离层(8)、保护层(9)和屋面装饰层(10),定型钢板(14)的四周通过定位角钢(19)固定在保护层(9)的边缘。

优选地,所述的疏水板(12)的顶面设有沟底装饰层(13),沟底装饰层(13)从外向内存在向下的坡度。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明排、暗排双重功能的排水沟系统,排水沟上部明排雨水,屋面保温层、排水沟与地漏底部设计相互连通的暗排水系统,及时排走保温层内部积水,避免屋面装饰面层表面泛碱质量问题的发生,技术原理简单,实施方便。

(2)在排水沟两侧设置碎石排水层暗排水通道,连接保温层与排水沟暗排水通道,能顺利地将保温层内积水引排至排水沟底部排走。

(3)隐形地漏排水装置四周设隐形地漏排水装置导管接口,并外接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将排水沟底部排水通道积水从地漏内排走,防止地漏周边泛碱。

附图说明

图1是倒置式屋面明暗结合双重排水结构剖面图;

图2是保温层内暗排水通道剖面图;

图3是连接好的隐形地漏排水装置示意图。

图中:1-现浇混凝土楼板,2-防水卷材,3-防水保护层,4-保温层,5-砖坎,6-第一PVC排水管,7-碎石排水层,8-塑料隔离层,9-保护层,10-屋面装饰层,11-找坡层,12-疏水板,13-沟底装饰层,14-定型钢板,15-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6-隐形地漏排水装置导管接口,17-第二PVC排水管,18-暗排水线路,19-定位角钢,20-落水口,21-网罩,22-排水沟,23-砂袋过滤层,24-级配碎石排水通道,25-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26-防砂安全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图1是倒置式屋面明暗结合双重排水结构剖面图,图2是保温层内暗排水通道剖面图,图3是连接好的隐形地漏排水装置示意图。

结合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倒置式屋面明暗结合双重排水结构,包括现浇混凝土楼板1,现浇混凝土楼板1顶面设有排水沟22,该浇混凝土楼板1已完成结构找坡,现浇混凝土楼板1和排水沟22的表面依次铺设有防水卷材2和防水保护层3,用于防止积水进入浇混凝土楼板1内,排水沟22的中心间隔设有若干地漏。

位于现浇混凝土楼板1表面的防水保护层3上方铺设保温层4,如附图2所示,保温层4内设置纵横连通的级配碎石排水通道24,级配碎石排水通道24的宽度为80mm,横、纵间隔距离为1.6m。

所述的排水沟22的底面从外向内依次设有第一PVC排水管6、疏水板12、第二PVC排水管17,排水沟22的侧壁处设有碎石排水层7, 其中第一PVC排水管6每900mm设置一根,碎石排水层7的顶部与级配碎石排水通道24连通,碎石排水层7的内侧砌筑砖坎5,用于固定碎石排水层7,进而使第一PVC排水管6埋与碎石排水层7和砖坎5下方,第一PVC排水管6的外侧端和内侧端分别埋在级配碎石排水通道24和疏水板12内,第二PVC排水管17的外侧端埋与疏水板12内,且第二PVC排水管17埋与疏水板12的一端的端部设有砂袋过滤层23,用于过滤积水时隔离固体杂质。所述的疏水板12的顶面设有沟底装饰层13,沟底装饰层13从外向内存在向下的坡度,用于将雨水引到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25内。

位于排水沟22中心位置的地漏处设有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以1000mm的间隔均匀间隔布置,结合附图3所示,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的顶部雨水排出口,雨水排出口的高度与沟底装饰层13的最低位置齐平,雨水排出口用于直接排出屋面上方的雨水,雨水排出口处设有网罩21,用于隔离被雨水冲刷下来的石子等杂物。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的侧面设置6个隐形地漏排水装置导管接口16,与第二PVC排水管17的连接位置设有30~70mm的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25,其内径与所述的第二PVC排水管17的外径相同,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25的外侧一端包裹防砂安全网26,第二PVC排水管17的内侧端插入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的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25内。

所述的排水沟22的开口处设有定型钢板14,定型钢板14设有落水口20,雨水可直接从落水口20排到排水沟22内,并从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顶部的雨水排出口排到地漏中,所述的保温层4的上方依次铺设塑料隔离层8、保护层9和屋面装饰层10,定型钢板14的四周通过定位角钢19固定在保护层9的边缘。

倒置式屋面明暗结合双重排水结构的主要施工过程如下:

先施工现浇混凝土楼板1、防水卷材2、防水保护层3,并在对应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处预先留出位置;在紧贴排水沟22沟底位置按900mm间距用水泥浆为基底安装第一PVC排水管6,再在排水沟22内两侧施工砖坎5并安装好定位角钢19,施工时,在砖坎5与排水沟22侧壁留设空间并填充碎石排水层7;然后铺排保温层4,并在保温层4中间设置级配碎石排水通道24,在保温层4上部施工塑料隔离层8、保护层9、屋面装饰层10;然后进行隐形地漏排水装置连接,具体是在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25上安装防砂安全网26,完成后整体拧入隐形地漏排水装置导管接口16,并盖上网罩21。安装完成后进行排水沟22内暗排水通道施工,具体如下:先在已施工完现浇混凝土楼板1、防水卷材2上施工找坡层11,把连接好的隐形地漏排水装置15放入预先留好的孔内,第二PVC排水管17一端与隐形地漏排水装置排水管25连接,另一端设置砂袋过滤层23防止管道堵塞,施工疏水板12、沟底装饰层13。完成后安装带有落水口20的定型钢板14。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倒置式屋面明暗结合双重排水结构通过明暗两种方式进行排水,即排水沟上部明排雨水;屋面保温层、排水沟与地漏底部设计相互连通的配碎石排水通道24、碎石排水层7、第一PVC排水管6、疏水板12、第二PVC排水管17,保温层内部积水通过附图1所示的暗排水线路18进行排水,避免屋面装饰面层表面泛碱质量问题的发生。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