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8432发布日期:2019-04-16 22:18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墙体加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拆墙改梁技术的应用,一般多用于要求改变功能布局、增大使用空间的旧房改造和综合楼改造等混合结构房屋的加固改造,该装置设备是结合实际的加固改造工程,对拆墙改梁技术的设计和施工等类似工程改造加固提供方便,增强安全。墙改梁的施工过程通常是,先用支撑物支撑在需要打掉的内墙两旁,以代替内墙的承重能力。把内墙打掉。在原来内墙的位置上方加上梁,并在两边墙体内打上立住。用工具把梁固定好。大约15天后(夏天和冬天的时间不一样)把工具和支撑物拆掉,再重新粉刷。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而且不安全,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包括墙体,所述墙体的顶部开设有若干孔洞,若干孔洞的底部均设置有底钢板,底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螺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螺帽的顶部搭接有顶钢板,底钢板的顶部和顶钢板的底部均设置有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的垂直方向均固定连接有新梁上下受力钢筋,新梁上下受力钢筋的两端与墙体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底钢板和顶钢板的厚度均为八毫米。

可选的,所述螺杆是直径为十六毫米的一级钢。

可选的,所述底钢板和顶钢板的宽度均为三十厘米,两个相邻的孔洞之间的距离为三十厘米。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通过底钢板、螺杆、螺帽和顶钢板的相互配合,起到千斤顶的作用,螺帽在螺杆的外表面转动,通过调节螺帽的高度,使顶钢板随之增高或降低,实现了便于调节的目的,当顶钢板的顶部完全达到上部墙共同传递荷载时,停止转动螺帽,然后把梁上下受力钢筋及箍筋放入,实现了便于操作的目的,然后在梁上下受力钢筋的垂直方向设置新梁上下受力钢筋,在梁上下受力钢筋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新梁,实现了操作简单和减少费用的目的。

2、该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通过在墙体的内部开设孔洞,利用墙体的支撑作用,减少了大面积支护,使施工过程简单方便,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3、该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通过对梁上下受力钢筋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进行浇筑混凝土,进而形成新梁,待新增梁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新梁下面的墙体,最终达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实现了设计合理和便于施工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墙体、2-孔洞、3-底钢板、4-螺杆、5-螺帽、6-顶钢板、7-梁上下受力钢筋、8-新梁上下受力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包括墙体1,墙体1的顶部开设有若干孔洞2,通过在墙体1的内部开设孔洞2,利用墙体1的支撑作用,减少了大面积支护,使施工过程简单方便,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在需要拆除的墙体1(如图3中A所示)开设孔洞2,与其相邻的两个墙体1中也要开设孔洞2,两个相邻的孔洞2之间的距离为三十厘米,若干孔洞2的底部均设置有底钢板3,底钢板3的厚度为八毫米,底钢板3的宽度为三十厘米,底钢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4,螺杆4是直径为十六毫米的一级钢,螺杆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5,螺帽5的顶部搭接有顶钢板6,顶钢板6的厚度为八毫米,顶钢板6的宽度为三十厘米,通过底钢板3、螺杆4、螺帽5和顶钢板6的相互配合,起到千斤顶的作用,螺帽5在螺杆4的外表面转动,通过调节螺帽5的高度,使顶钢板6随之增高或降低,实现了便于调节的目的,底钢板3的顶部和顶钢板6的底部均设置有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7,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7的垂直方向均固定连接有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当顶钢板6的顶部完全达到上部墙共同传递荷载时,停止转动螺帽5,然后把梁上下受力钢筋7及箍筋放入,实现了便于操作的目的,然后在梁上下受力钢筋7的垂直方向设置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在梁上下受力钢筋7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新梁,实现了操作简单和减少费用的目的,通过对梁上下受力钢筋7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进行浇筑混凝土,进而形成新梁,待新增梁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新梁下面的墙体1,最终达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实现了设计合理和便于施工的目的,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的两端与墙体1固定连接,使新梁与墙体1的基础面积增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需要拆除的墙体1(如图3中A所示)开设孔洞2,并在其左右两边的墙体1内开设孔洞2,用底钢板3、螺杆4、螺帽5和顶钢板6组成自制千斤顶,拧动螺帽5向上移动,当顶钢板6的顶部完全达到上部墙共同传递荷载时,停止转动螺帽5,然后把梁上下受力钢筋7及箍筋放入,在梁上下受力钢筋7的垂直方向设置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然后对梁上下受力钢筋7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进行浇筑混凝土,进而形成新梁,待新增梁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新梁下面的墙体1。

综上所述,该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使用时,通过底钢板3、螺杆4、螺帽5和顶钢板6的相互配合,起到千斤顶的作用,螺帽5在螺杆4的外表面转动,通过调节螺帽5的高度,使顶钢板6随之增高或降低,实现了便于调节的目的,当顶钢板6的顶部完全达到上部墙体共同传递荷载时,停止转动螺帽5,然后把梁上下受力钢筋7及箍筋放入,实现了便于操作的目的,然后在梁上下受力钢筋7的垂直方向设置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在梁上下受力钢筋7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新梁,实现了操作简单和减少费用的目的;通过在墙体1的内部开设孔洞2,利用墙体1的支撑作用,减少了大面积支护,使施工过程简单方便,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对梁上下受力钢筋7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进行浇筑混凝土,进而形成新梁,待新增梁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新梁下面的墙体1,最终达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实现了设计合理和便于施工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