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槽型砂岩地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2926发布日期:2019-08-09 21:55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卡槽型砂岩地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用地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卡槽型砂岩地砖。



背景技术:

在建筑中传统使用的地面装潢材料为实木地板及大理石地砖等,其铺设时地砖与地砖之间和地砖与地面之间均使用水泥等介质永久性粘结,一旦需要更换,只能以破坏式清除的方式进行,并且此类地砖在铺设时需要专门的安装人员操作才能保证铺设美观整齐,费时费力,施工费用高。随着人们对环保的意识不断增强,复合地砖因其环保质轻、冬暖夏凉且式样多样等而备受消费者喜爱,但复合地砖在铺装时,需要使用胶粘剂来固定地砖,胶粘剂所挥发的小分子有机物不仅造成建筑中异味弥漫,更对人体健康有害,且住户若想更换室内装潢重新铺装地砖,移除使用胶粘剂固定的旧地砖非常困难。

砂岩是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黏结剂,配以天然大理石或方解石、白云石、硅砂、玻璃粉等无机物粉料,以及适量的阻燃剂、颜料等经配料混合、瓷铸、振动压缩、挤压等方法成型固化制成的。砂岩板材是一种高质量、多品种、有创新性、现代艺术性的绿色装饰材料,具有天然石材坚固、耐磨的特点。无论是室内、户外均能尽显其独特魅力,而强烈的可塑性和表现力以及搭配的随意性更显现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具有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在环保节能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建材绿色环保产品,已成为现代建筑首选的饰面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地砖铺设耗时耗力、施工环境差、更换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环保节能、铺贴便捷且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卡槽型砂岩地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卡槽型砂岩地砖,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瓷砖基板、砂岩层和透明防护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岩层包括四个侧面,所述砂岩层的一个侧面上设有凸条,在相对的另一侧面上设有凹槽,一块卡槽型砂岩地砖的凸条与另一块卡槽型砂岩地砖的凹槽相匹配;

所述凸条中部设有半圆形滑槽,所述凹槽中部设有与所述半圆形滑槽相匹配的半圆形滑块,所述半圆形滑槽与所述半圆形滑块的内侧均设置有多块磁铁,所述半圆形滑槽与所述半圆形滑块之间通过所述磁铁的异性相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防护层为一层或多层。

进一步地,所述砂岩层的四个侧面中,两个相邻侧面上均设有凸条,另外两个侧面上均设有与所述凸条相对应的凹槽,一块卡槽型砂岩地砖的凸条与另一块卡槽型砂岩地砖的凹槽相匹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节能环保,在安装时不需要砂浆铺装,可以节约水泥砂浆,节约材料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大量的劳动力和铺装时间,可以大大提高铺装效率,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地砖采用的是拼装式的铺装方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很方便的拆卸下来,以供回收再利用,减少了建筑垃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卡槽型砂岩地砖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卡槽型砂岩地砖的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卡槽型砂岩地砖的拼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瓷砖基板;2、砂岩层;3、透明防护层;4、凸条;5、凹槽;6、半圆形滑槽;7、半圆形滑块7;8、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卡槽型砂岩地砖,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瓷砖基板1、砂岩层2和透明防护层3,所述砂岩层2包括四个侧面,所述砂岩层2的一个侧面上设有凸条4,在相对的另一侧面上设有凹槽5,一块卡槽型砂岩地砖的凸条4与另一块卡槽型砂岩地砖的凹槽5相匹配;所述凸条4中部设有半圆形滑槽6,所述凹槽5中部设有与所述半圆形滑槽6相匹配的半圆形滑块7,所述半圆形滑槽6与所述半圆形滑块7的内侧均设置有多块磁铁8,所述半圆形滑槽6与所述半圆形滑块7之间通过所述磁铁8的异性相吸连接,由于磁铁分S/N极,所以在安装时要注意,所述砂岩层2的四个侧面中的磁铁8排布必须要分为前后N极或S极,左右S极或N极,亦可前左N极或S极,后右S极或N极,保持同向拼接是为异性相吸状态才能实现磁性拼接。

其中,所述透明防护层3为一层或多层,可以刷涂防火、防潮、防腐涂料等。

所述砂岩层2的四个侧面中,两个相邻侧面上均设有凸条4,另外两个侧面上均设有与所述凸条4相对应的凹槽5,一块卡槽型砂岩地砖的凸条4与另一块卡槽型砂岩地砖的凹槽5相匹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