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8911发布日期:2019-07-13 08:20阅读:6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



背景技术: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亦称劲性钢结构是一种优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新型组合结构,但它不是两种结构形式简单的组合,而是两种结构形式在施工工艺上的搭配和材料特性的互补,常用于大跨度梁结构,使混凝土浇筑梁更加牢固耐用。

然而传统的劲性钢结构在浇筑过程中采用钢管支撑工字钢,在浇筑完成拆卸钢管不方便灵活,当切割后不利于后期的加工,且在浇筑过程中钢管占用空间大,操作复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后期加工、浇筑效率高、浇筑效果好、空间利用效率高的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包括:工字钢;垫块,所述垫块与所述工字钢抵触,且所述垫块的宽度大于用于加固劲性钢结构的所述工字钢的宽度;多个绑扎孔,用于垫起所述工字钢的所述垫块的两侧均线性分布有多个相互导通的绑扎孔;绑扎丝,所述绑扎丝穿过相邻的两个所述绑扎孔缠绕于所述工字钢;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浇筑于所述垫块与所述工字钢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垫块的顶端设有矩形结构的限位槽,且所述工字钢与所述限位槽抵触。

优选的,所述垫块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导通的用于填充所述混凝土层的加固槽,所述加固槽为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垫块上背离所述加固槽的一端设有两个用于填充所述混凝土层的填充槽,所述填充槽的表面为弧面。

优选的,所述限位槽的深度等于所述工字钢的厚度,且所述限位槽的宽度大于两个所述填充槽的最大宽度之和。

优选的,所述垫块上贯穿有多个线性分布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导通于所述填充槽与所述加固槽。

优选的,所述导流孔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绑扎孔通过所述导流孔与所述填充槽及所述加固槽导通。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所述垫块通过所述绑扎丝穿过所述绑扎孔固定在所述工字钢上,同时所述垫块通过所述混凝土层与所述工字钢浇筑为一体,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提高了模板拼接的效率,使所述垫块与所述工字钢构成整体,避免了在浇筑所述混凝土层时所述工字钢直接与模板接触,造成受力不均影响使用性能,同时通过所述垫块垫起所述工字钢,不影响后期对劲性钢结构的加工,既便于在浇筑前固定所述工字钢,又避免了后期拆卸所述垫块,大大提高了劲性钢结构的浇筑效率及其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垫块与绑扎孔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垫块与加固槽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垫块,2、混凝土层,3、工字钢,4、绑扎孔,5、填充槽,6、加固槽,7、绑扎丝,8、限位槽,9、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垫块与绑扎孔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垫块与加固槽的连接结构示意图。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包括:工字钢3;垫块1,所述垫块1与所述工字钢3抵触,且所述垫块1的宽度大于用于加固劲性钢结构的所述工字钢3的宽度;多个绑扎孔4,用于垫起所述工字钢3的所述垫块1的两侧均线性分布有多个相互导通的绑扎孔4;绑扎丝7,所述绑扎丝7穿过相邻的两个所述绑扎孔4缠绕于所述工字钢3;混凝土层2,所述混凝土层2浇筑于所述垫块1与所述工字钢3的外侧。

所述垫块1的顶端设有矩形结构的限位槽8,且所述工字钢3与所述限位槽8抵触;根据所述工字钢3的受力位置将所述垫块1上的所述限位槽8与所述工字钢3抵触,使所述垫块1将所述工字钢3垫起,当所述垫块1的位置较低时,在所述限位槽8的内部放置砖头,使所述工字钢3受力更加均匀,所述限位槽8的使用具有对所述工字钢3进行定位的作用,使安装所述垫块1更加方便。

所述垫块1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8导通的用于填充所述混凝土层2的加固槽6,所述加固槽6为梯形结构;混凝土从所述垫块1的端部进入所述加固槽6的内部,同时所述垫块1通过所述混凝土层2与所述工字钢3浇筑为一体,使所述垫块1与所述工字钢3的连接更加牢固,大大提高了所述工字钢3、所述混凝土层2和所述垫块1之间的整体性。

所述垫块1上背离所述加固槽6的一端设有两个用于填充所述混凝土层的填充槽5,所述填充槽5的表面为弧面,所述填充槽5的顶面为弧面,增大了所述填充槽5与所述混凝土层2的接触面积,使所述垫块1的稳定性更好。

所述限位槽8的深度等于所述工字钢3的厚度,且所述限位槽8的宽度大于两个所述填充槽5的最大宽度之和,为了使所述垫块1受力更加均匀。

所述垫块1上贯穿有多个线性分布的导流孔9,所述导流孔9导通于所述填充槽5与所述加固槽6;所述导流孔9为圆柱体结构,且所述绑扎孔4通过所述导流孔9与所述填充槽5及所述加固槽6导通;混凝土从所述垫块1的端部进入所述加固槽6和所述填充槽5的内部,同时所述垫块1通过所述混凝土层2与所述工字钢3浇筑为一体,所述填充槽5和所述加固槽6之间通过所述导流孔9导通,且所述导流孔9与所述绑扎孔4导通,便于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将所述填充槽5和所述加固槽6填充完全,使所述垫块1与所述工字钢3的连接更加牢固,大大提高了所述工字钢3、所述混凝土层2和所述垫块1之间的整体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在待浇筑的劲性钢结构的位置安装浇筑模板,将所述工字钢3放入浇筑模板的内部,根据所述工字钢3的受力位置将所述垫块1上的所述限位槽8与所述工字钢3抵触,使所述垫块1将所述工字钢3垫起,当所述垫块1的位置较低时,在所述限位槽8的内部放置砖头,使所述工字钢3受力更加均匀,所述限位槽8的使用具有对所述工字钢3进行定位的作用,使安装所述垫块1更加方便,通过所述绑扎丝7穿过所述垫块1上的所述绑扎孔4将所述垫块1固定在所述工字钢3上,然后在浇筑模板的内部浇筑混凝土,混凝土从所述垫块1的端部进入所述加固槽6和所述填充槽5的内部,同时所述垫块1通过所述混凝土层2与所述工字钢3浇筑为一体,所述填充槽5和所述加固槽6之间通过所述导流孔9导通,且所述导流孔9与所述绑扎孔4导通,便于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将所述填充槽5和所述加固槽6填充完全,使所述垫块1与所述工字钢3的连接更加牢固,大大提高了所述工字钢3、所述混凝土层2和所述垫块1之间的整体性,提高了模板拼接的效率,使所述垫块1与所述工字钢3构成整体,避免了在浇筑所述混凝土层2时所述工字钢3直接与模板接触,造成受力不均影响使用性能,同时通过所述垫块1垫起所述工字钢3,不影响后期对劲性钢结构的加工,既便于在浇筑前固定所述工字钢3,又避免了后期拆卸所述垫块1,大大提高了劲性钢结构的浇筑效率及其质量。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劲性钢结构的工字钢支撑,所述垫块1通过所述绑扎丝7穿过所述绑扎孔4固定在所述工字钢3上,同时所述垫块1通过所述混凝土层2与所述工字钢3浇筑为一体,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提高了模板拼接的效率,使所述垫块1与所述工字钢3构成整体,避免了在浇筑所述混凝土层2时所述工字钢3直接与模板接触,造成受力不均影响使用性能,同时通过所述垫块1垫起所述工字钢3,不影响后期对劲性钢结构的加工,既便于在浇筑前固定所述工字钢3,又避免了后期拆卸所述垫块1,大大提高了劲性钢结构的浇筑效率及其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