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冗余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8504发布日期:2019-07-13 08:17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地下室冗余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室冗余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在地下室防水结构中,造成渗漏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系统设计过于理想化,如果在实验室,小面积,这些节点控制很容易做到,结果也很容易不漏水,但在现场,都是几万平方的防水面积,上述要求,很难做到,所以结果必然是失控的。也就是说,根据传统的防水理论,要达到良好的密封,必须在理想的条件下,上述节点都得到有效保证,才可以实现。可以这样说,现场都没有理想的,甚至是恶劣的,所以结果可想而知的,为提高防水可靠性,根据老的观念,往往做两道或三道卷材防水,以期提高防水可靠性,其实这只是增加了渗透路径而已,在饱和水长期浸泡下,总有一天水会击穿所有的卷材,与混凝土接触,从而导致漏水的发生,而且,由于卷材一旦漏水,水会在卷材下面到处乱窜,维修难度也非常大,在防水领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产品质量是合格的,但到了工地,结果是漏水的,之前只是把问题归咎于现场达不到要求,或者没按规范操作。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可靠性。所谓的可靠性不是在理想的实验室条件下的质量,而不是在真实的工况条件下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水稳定性高、施工简单的地下室冗余防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地下室冗余防水结构,包括地板防水结构、侧墙防水结构和顶板防水结构,所述地板防水结构包括在垫层上端面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地板外防水层、筏板、地板内防水层和找平层;所述侧墙防水结构包括侧墙外侧面自外而内依次铺设的侧墙外防水层和侧墙内防水层;所述顶板防水结构包括在顶板上端面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冗余找平层、顶板下防水层和顶板上防水层。

进一步地,所述地板外防水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地板防水涂料层、地板冗余片材层、和地板渗透结晶防水粘结外层。

进一步地,所述侧墙内防水层、地板冗余片材层、顶板下防水层均由包括冗余片材层。

进一步地,所述侧墙外防水层、顶板上防水层和地板防水涂料层均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层中的渗透结晶防水涂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硅酸盐水泥100份、石英砂200份、渗透结晶母料2份,其中渗透结晶母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硅酸盐水泥42wt%、碳酸钠7.8wt%、钾钠长石32wt%、二氧化硅11wt%、硝酸钠2.5wt%、生石灰3.4wt%、二氧化钛0.9wt%、硫酸钠0.4wt%。

进一步地,所述冗余片材层由冗余片材制成,所述冗余片材包括由改性聚烯烃制成的芯板,所述芯板表面设置有热熔涤纶纤维层。

进一步地,所述侧墙下端的施工缝处设置有止水带,所述止水带的截面为U型。

进一步地,所述冗余片材层与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层之间位于止水带及拐角处设置有附加防水层,所述附加防水层为防水涂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地板内防水层包括地板渗透结晶防水粘结内层。

进一步地,所述侧墙防水结构外侧设置有护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冗余可靠性理论,即使带水作业,不做保护层,缩短工期,总成本降低,仍然可以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采用多种防水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层防水,能够降低人为操作及加工误差环境特点等导致渗漏和窜水的概率,保证地下室的防水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截面图示意图;

图2为A处局部放大图示意图;

图3为B处局部放大图示意图;

图4为C处局部放大图示意图;

图5为冗余片材剖面图示意图;

其中:1-夯实素土,201-垫层、202-地板防水涂料层、203-地板冗余片材层、204-地板渗透结晶防水粘结外层,205-筏板,206-地板渗透结晶防水粘结内层,207-找平层,301-侧墙,302-侧墙内防水层、303-侧墙外防水层、304-护板、305-施工缝、306-止水带、401-顶板、402-冗余找平层、403-顶板下防水层、404- 顶板上防水层、501-芯板、502-涤纶纤维、6-附加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地下室冗余防水结构,包括地板防水结构、侧墙防水结构和顶板防水结构,地板防水结构包括在垫层201上端面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地板外防水层、筏板205、地板内防水层和找平层207,地板外防水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地板防水涂料层202、地板冗余片材层203和地板渗透结晶防水粘结外层204,地板内防水层包括地板渗透结晶防水粘结内层206,侧墙防水结构包括侧墙301外侧面自外而内依次铺设的侧墙外防水层303和侧墙内防水层302;顶板防水结构包括在顶板上端面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冗余找平层402、顶板下防水层403和顶板上防水层404。

找平层为面层,但因为当前很多项目找平层做完后发现漏水,打开后发现是从渗漏是从其它位置窜过来的,维修非常麻烦,其主要原因是浇筑找平层是基面没有清理干净形成了隔离层。在本实施例中,在施工找平层前清理基面,制作一个地板内防水层后再浇筑找平层,大大降低了渗漏的发生概率;冗余找平层能够在基面修平整后方便表面卷材的满粘。

本实施例中,侧墙内防水层、地板冗余片材层、顶板下防水层均由包括冗余片材层,冗余片材层由冗余片材制成,冗余片材包括由改性聚烯烃制成的芯板501,芯板表面热熔铺设有涤纶纤维502,现有的卷材是主要通过有机粘结剂和混凝土粘结,因为混凝土为无机材料,粘结剂为有机材料,二者属性不相近,不会相互融合,混凝土遇到水汽,PH值升高,卷材容易脱落窜水,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冗余片材的芯材为改性聚烯烃,表面热熔上涤纶纤维,相邻两块冗余片材之间搭接并通过渗透结晶防水涂料作为粘结剂,一次施工,可以实现三重的防水功能, 大大提高了防水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侧墙外防水层303、顶板上防水层404和地板防水涂料层202均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层。

侧墙下端的施工缝305处安装有止水带306,止水带的截面为U型,由钢板制成,冗余片材层与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层之间位于止水带及拐角处设置有附加防水层6,附加防水层为防水涂料层。

侧墙防水结构外侧安装有护板304。

本实施例中渗透结晶防水涂料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硅酸盐水泥100kg、石英砂200 kg、渗透结晶母料2 kg,其中渗透结晶母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硅酸盐水泥42wt%、碳酸钠7.8wt%、钾钠长石32wt%、二氧化硅11wt%、硝酸钠2.5wt%、生石灰3.4wt%、二氧化钛0.9wt%、硫酸钠0.4wt%,将以上各原料混合后,搅拌10min,搅拌速度200-300rpm,得到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其中,硅酸盐水泥的作用是粘结剂;碳酸钠是一种塑化剂和密实硬化加速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钾钠长石用来增加硬度;二氧化硅在干混阶段,沙粒用来形成矩阵,间隙内被混凝土的其他成分填充;硝酸钠用来加速硬化,并在混凝土需要保护的情况下,抑制腐蚀的发生;生石灰在混凝土开始搅拌时,作为干燥成分的吸水剂,也同时作为混凝土粗料的增塑剂;二氧化钛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和抗压强度;硫酸钠反应的塑化剂,可使沙浆的多元相性能均匀和状态平衡。

在使用时,该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加水搅拌,激活硅酸盐水泥中惰性成分,碎解水泥颗粒,把毛细孔通由常的40 µm到 60 µm 改变为5 µm到 15 µm,把混凝土的毛细孔从500Ǻ 改善为小于4 Ǻ,从而达到防止渗漏的效果,涂到混凝土的基面2-3mm毫米厚度,混凝土和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同为无机材料,属性相似,同时向混凝土内渗透,形成二道防水层。

本实施例的施工过程如下:制备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冗余片材备用,开挖基坑后夯实素土,在基坑底部铺设混凝土垫层,在基坑侧壁处安装护板,然后在基坑及护板内表面铺设加水混合的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其中水与渗透结晶防水涂料的重量比为1:5,铺设2mm,得到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层,在拐角及预设的施工缝高度处,再铺设一层厚度为1mm的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得到附加防水层,在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层及附加防水层外铺设冗余片材层,冗余片材层厚度为1.2mm,相邻两块冗余片材之间搭接,搭接处用渗透结晶防水涂料粘结,在垫板正上方的冗余片材层上表面撒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得到地板渗透结晶防水粘结外层,再在侧面冗余片材层及地板渗透结晶防水粘结外层内侧铺设结构层,得到地板、侧墙及顶板,在地板上表面喷涂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得到地板渗透结晶防水粘结内层,再在地板渗透结晶防水粘结内层上表面铺设混凝土找平层,在顶板上表面铺设冗余找平层,在冗余找平层上表面铺设冗余片材层,得到顶板下防水层,在顶板下防水层上表面铺设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层,即得到地下室冗余防水结构,施工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