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73423发布日期:2019-04-20 05:58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多坡度斜屋面式建筑具有浓郁欧式风情,受到购房者的青睐,这些建筑的屋顶普遍具有坡度陡、跨度大、模板支设要求高、倾斜操作面施工难度大、混凝土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方便、效果好的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根据斜屋面倾角大小,按35°分界,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

对于35°及以上的斜屋面主要考虑混凝土浇筑时的流动性大、不易成型,采用类似剪力墙的双层夹模体系;为保证混凝土下料后流动顺畅及便于振捣,沿坡面在上面层模板分段设置水平向混凝土浇筑槽,待下层各坡面混凝土对称浇筑完成、振捣充分后,封闭本段预留槽,转入上层混凝土的浇筑;这样逐层对称浇筑、逐层封闭,直至浇筑结束。

对于35°以下坡度的斜屋面主要考虑浇筑时混凝土料向下缓慢流淌,密实度、厚度、标高不易保证,采取沿两侧坡脊线设置纵向钢筋引导导轨,坡面间隔2m设置混凝土截流网,实现了分块浇筑振捣,保证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一)超过35°的大坡度斜屋面

工艺流程:立钢管放支撑→底模施工→梁板钢筋绑扎→隐蔽验收→定位并放面模→预留浇筑槽→按预留槽从下至上分段浇筑,逐层浇筑、逐层封闭,→养护与拆模→成品保护;

a)立钢管放支撑

1)斜屋面采用满堂架支撑体系,钢管为φ48×3.5,立杆按纵横间距900mm×900mm的矩阵形式进行布置,立杆底部用木板作垫块,纵横水平杆沿高每1.2m设置1道;

2)立杆支撑沿梁跨方向应加密,间距为600mm,梁底采用50mm×100mm木方,木方垂直于梁截面,间距为250mm;

3)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4跨、且≤5m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设置水平剪刀撑,同时扫地杆的设置层也应设置水平剪刀撑,保证水平剪刀撑至架体底平面距离及水平剪刀撑间距均不应超过6m;

4)满堂架主体搭设完成后,进行斜屋面底模底支撑斜钢管定位时,采用吊线方式,先定出坡脊线,再根据屋面坡度走向预铺其他部位的支撑钢管和板底木方;

5)考虑到超大坡度斜屋面在x,y,z三个方向均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在支模体系顶部沿坡度增设水平通杆,满足主龙骨抗剪要求;

b)底模施工

1)底模标高测放:首先引测楼层标高至外侧无顶部支撑的立杆上,再定出坡脊线位置支撑钢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标高,其他位置标高根据坡度走向进行测放;

2)模板统一采用1830mm×915mm×18mm的木胶合板,支设方式为:板底下部第1层次龙骨为50mm×100mm单木方,间距250mm;第2层主龙骨采用规格为φ48×3.5双钢管,支设于带u形顶托的立杆上,间距900mm,同立杆排距;由于此部位主龙骨通过止水螺栓与面层主龙骨相连,故在底模施工时还应沿钢管以矩阵形式钻取螺栓预留孔,纵向间距400mm,横向间距900mm,同立杆排距;考虑到支撑系统中双钢管与u形顶托交接部位的斜交面空隙将大大削弱此部位的稳定性,故在其间嵌入防滑木楔,防止出现侧移;

c)梁板钢筋绑扎

由于屋面板板厚为120~15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扣除上下2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2层钢筋内间距小,再加上马凳、垫块及限位止水螺栓的影响,混凝土的下料阻力大,采取措施如下:

1)梁柱节点及梁梁交汇处钢筋:梁钢筋在节点处尽量满足“能通则通”的原则,即尽量不要在主节点处锚固,在节点内梁下排钢筋尽量采用机械连接以减少钢筋拥挤,在纵横主梁相交处事先定好钢筋位置,安排好纵横向梁、柱钢筋的位置关系,避免钢筋局部过密影响混凝土振捣质量;同时应留出混凝土下及振捣棒下棒位置,以便下料及振捣;

2)错筋绑扎: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板上下层筋错筋摆放绑扎,增加了板筋之间的净距;

3)加密马凳筋:在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φ8间距,马凳筋与上、下层钢筋接触点采用点焊,以加强钢筋网整体稳定性,保证混凝土有足够流动空间;

d)隐蔽验收

梁板钢筋绑扎完成后,通知甲方、监理到现场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e)安放面模板

面模采用1830mm×915mm×18mm木胶合板,板顶上部次龙骨为50mm×100mm单木方,主龙骨采用规格为φ48×3.5双钢管;主次龙骨支设方向应与底模相反,即次龙骨沿坡面顺直向上,主龙骨平行于坡底边界线;

关模时以底模预留螺栓孔为基准,对主次龙骨间距可进行调整,以保证止水螺栓上部固定严密,但木方间距不应超过350mm,钢管间距不应超过900mm;止水螺栓规格应为φ12或以上,配蝴蝶扣或螺母,形成固定支撑体系;为保证结构的防水性能,在中部应增设规格为50~80mm止水片;

f)预留浇筑槽

1)浇筑槽的位置按照混凝土浇筑的分层厚度确定,分层厚度包括已封模板的宽度与预留槽宽度之和;按照传统施工经验,分层厚度控制在1800mm,包括1200mm宽下段封模部位及600mm宽上段预留浇筑槽部位;

2)提前加工浇筑槽盖板,制作时盖板两纵边加订50mm×100mm木方作侧压骨,两侧应分别突出盖板边界30~40mm,为混凝土浇筑后封模做准备;

g)分层对称浇筑混凝土

斜屋面由于坡度较大,浇筑时若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速度难以控制,易产生离析,故采用塔式起重机配合施工;为加快混凝土浇筑速度,准备2只料斗轮流装料吊运;

在檐口搭设宽900mm操作架,同时作为安全防护架;沿坡屋面每条坡脊线径向逐条设置600mm宽斜道,上钉防滑条,按施工操作进程随时移动;

浇筑混凝土时,以屋檐为起点,各坡面对称循环浇筑,浇筑完一层后即封闭本层的面层盖板,然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分层处浇筑间隙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相互依次循环进行,直至浇筑结束;

h)拆模与养护

1)待混凝土浇筑完后,强度达到5mpa时拆除面层模板,检查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2)混凝土面模拆除后应及时采用覆盖塑料薄膜的方式进行养护,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

3)底模应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同时可进行淋水试验,以检查屋面结构渗水情况;

(二)坡度小于35°的斜屋面

工艺流程:立钢管放支撑→底模施工→梁板钢筋绑扎→测放板面标高→分块安放钢筋导轨,嵌收口截流网→隐蔽验收→按导轨分段浇筑混凝土→养护与拆模→成品保护;

坡度小于35°与大于35°的斜屋面相比,采用单边模板形式,分别在坡脊、坡面设置钢筋导轨、安放截流网分块浇筑混凝土;

a)坡脊主轨道设置

沿坡脊设置,其作用是控制坡屋面混凝土的整体厚度;导轨横向主龙骨采用2根光圆钢筋上下同截面布置,两龙骨截面距离为板厚,为保证龙骨的侧向稳定,纵向设置三角支撑与主龙骨对焊形成整体,间距沿主龙骨长向每0.5m设置1道;

b)板面分块截流网设置

沿坡屋面从下向上间隔2.0m设置,其作用除能控制好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标高、平整度及板厚以外,还将作为截留屏障以降低重力下坠,实现混凝土的分段浇筑;

c)混凝土浇筑

考虑到混凝土在坡屋面上的流动性,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采取s形浇筑法;

1)混凝土浇筑时应从屋檐处开始,按钢筋导轨自下而上分层分段进行浇筑;

2)对于每段浇筑带应从左或右至右或左浇筑到边,再倒回逆向浇筑,如此s形由下至上向本层收口网循序推进;

3)第1个坡面的第1个浇筑带完成后,浇筑对称坡面的第1个浇筑带,也可对称同时浇筑;同高度浇筑带浇筑完成后,方能浇筑上一层浇筑带;相邻两浇筑带及上下分层带的间隙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4)浇筑过程采用轻型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使已浇筑混凝土充分密实;同时配合使用3m刮尺,沿2m宽轨道平行滑移,以保证混凝土板面收平压实;

d)养护与拆模

1)在混凝土浇筑后12h以内进行养护;混凝土表面采用浇水塑料薄膜覆盖的方式进行养护;

2)底模应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同时可进行淋水试验,以检查屋面结构渗水情况。

本发明施工方便,工作效果好。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多坡度斜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根据斜屋面倾角大小,按35°分界,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

对于35°及以上的斜屋面主要考虑混凝土浇筑时的流动性大、不易成型,采用类似剪力墙的双层夹模体系;为保证混凝土下料后流动顺畅及便于振捣,沿坡面在上面层模板分段设置水平向混凝土浇筑槽,待下层各坡面混凝土对称浇筑完成、振捣充分后,封闭本段预留槽,转入上层混凝土的浇筑;这样逐层对称浇筑、逐层封闭,直至浇筑结束。

对于35°以下坡度的斜屋面主要考虑浇筑时混凝土料向下缓慢流淌,密实度、厚度、标高不易保证,采取沿两侧坡脊线设置纵向钢筋引导导轨,坡面间隔2m设置混凝土截流网,实现了分块浇筑振捣,保证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一)超过35°的大坡度斜屋面

工艺流程:立钢管放支撑→底模施工→梁板钢筋绑扎→隐蔽验收→定位并放面模→预留浇筑槽→按预留槽从下至上分段浇筑,逐层浇筑、逐层封闭,→养护与拆模→成品保护;

a)立钢管放支撑

1)斜屋面采用满堂架支撑体系,钢管为φ48×3.5,立杆按纵横间距900mm×900mm的矩阵形式进行布置,立杆底部用木板作垫块,纵横水平杆沿高每1.2m设置1道;

2)立杆支撑沿梁跨方向应加密,间距为600mm,梁底采用50mm×100mm木方,木方垂直于梁截面,间距为250mm;

3)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4跨、且≤5m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设置水平剪刀撑,同时扫地杆的设置层也应设置水平剪刀撑,保证水平剪刀撑至架体底平面距离及水平剪刀撑间距均不应超过6m;

4)满堂架主体搭设完成后,进行斜屋面底模底支撑斜钢管定位时,采用吊线方式,先定出坡脊线,再根据屋面坡度走向预铺其他部位的支撑钢管和板底木方;

5)考虑到超大坡度斜屋面在x,y,z三个方向均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在支模体系顶部沿坡度增设水平通杆,满足主龙骨抗剪要求;

b)底模施工

1)底模标高测放:首先引测楼层标高至外侧无顶部支撑的立杆上,再定出坡脊线位置支撑钢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标高,其他位置标高根据坡度走向进行测放;

2)模板统一采用1830mm×915mm×18mm的木胶合板,支设方式为:板底下部第1层次龙骨为50mm×100mm单木方,间距250mm;第2层主龙骨采用规格为φ48×3.5双钢管,支设于带u形顶托的立杆上,间距900mm,同立杆排距;由于此部位主龙骨通过止水螺栓与面层主龙骨相连,故在底模施工时还应沿钢管以矩阵形式钻取螺栓预留孔,纵向间距400mm,横向间距900mm,同立杆排距;考虑到支撑系统中双钢管与u形顶托交接部位的斜交面空隙将大大削弱此部位的稳定性,故在其间嵌入防滑木楔,防止出现侧移;

c)梁板钢筋绑扎

由于屋面板板厚为120~150mm,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扣除上下2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2层钢筋内间距小,再加上马凳、垫块及限位止水螺栓的影响,混凝土的下料阻力大,采取措施如下:

1)梁柱节点及梁梁交汇处钢筋:梁钢筋在节点处尽量满足“能通则通”的原则,即尽量不要在主节点处锚固,在节点内梁下排钢筋尽量采用机械连接以减少钢筋拥挤,在纵横主梁相交处事先定好钢筋位置,安排好纵横向梁、柱钢筋的位置关系,避免钢筋局部过密影响混凝土振捣质量;同时应留出混凝土下及振捣棒下棒位置,以便下料及振捣;

2)错筋绑扎: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板上下层筋错筋摆放绑扎,增加了板筋之间的净距;

3)加密马凳筋:在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φ8间距,马凳筋与上、下层钢筋接触点采用点焊,以加强钢筋网整体稳定性,保证混凝土有足够流动空间;

d)隐蔽验收

梁板钢筋绑扎完成后,通知甲方、监理到现场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e)安放面模板

面模采用1830mm×915mm×18mm木胶合板,板顶上部次龙骨为50mm×100mm单木方,主龙骨采用规格为φ48×3.5双钢管;主次龙骨支设方向应与底模相反,即次龙骨沿坡面顺直向上,主龙骨平行于坡底边界线;

关模时以底模预留螺栓孔为基准,对主次龙骨间距可进行调整,以保证止水螺栓上部固定严密,但木方间距不应超过350mm,钢管间距不应超过900mm;止水螺栓规格应为φ12或以上,配蝴蝶扣或螺母,形成固定支撑体系;为保证结构的防水性能,在中部应增设规格为50~80mm止水片;

f)预留浇筑槽

1)浇筑槽的位置按照混凝土浇筑的分层厚度确定,分层厚度包括已封模板的宽度与预留槽宽度之和;按照传统施工经验,分层厚度控制在1800mm,包括1200mm宽下段封模部位及600mm宽上段预留浇筑槽部位;

2)提前加工浇筑槽盖板,制作时盖板两纵边加订50mm×100mm木方作侧压骨,两侧应分别突出盖板边界30~40mm,为混凝土浇筑后封模做准备;

g)分层对称浇筑混凝土

斜屋面由于坡度较大,浇筑时若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速度难以控制,易产生离析,故采用塔式起重机配合施工;为加快混凝土浇筑速度,准备2只料斗轮流装料吊运;

在檐口搭设宽900mm操作架,同时作为安全防护架;沿坡屋面每条坡脊线径向逐条设置600mm宽斜道,上钉防滑条,按施工操作进程随时移动;

浇筑混凝土时,以屋檐为起点,各坡面对称循环浇筑,浇筑完一层后即封闭本层的面层盖板,然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分层处浇筑间隙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相互依次循环进行,直至浇筑结束;

h)拆模与养护

1)待混凝土浇筑完后,强度达到5mpa时拆除面层模板,检查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2)混凝土面模拆除后应及时采用覆盖塑料薄膜的方式进行养护,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

3)底模应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同时可进行淋水试验,以检查屋面结构渗水情况;

(二)坡度小于35°的斜屋面

工艺流程:立钢管放支撑→底模施工→梁板钢筋绑扎→测放板面标高→分块安放钢筋导轨,嵌收口截流网→隐蔽验收→按导轨分段浇筑混凝土→养护与拆模→成品保护;

坡度小于35°与大于35°的斜屋面相比,采用单边模板形式,分别在坡脊、坡面设置钢筋导轨、安放截流网分块浇筑混凝土;

a)坡脊主轨道设置

沿坡脊设置,其作用是控制坡屋面混凝土的整体厚度;导轨横向主龙骨采用2根光圆钢筋上下同截面布置,两龙骨截面距离为板厚,为保证龙骨的侧向稳定,纵向设置三角支撑与主龙骨对焊形成整体,间距沿主龙骨长向每0.5m设置1道;

b)板面分块截流网设置

沿坡屋面从下向上间隔2.0m设置,其作用除能控制好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标高、平整度及板厚以外,还将作为截留屏障以降低重力下坠,实现混凝土的分段浇筑;

c)混凝土浇筑

考虑到混凝土在坡屋面上的流动性,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采取s形浇筑法;

1)混凝土浇筑时应从屋檐处开始,按钢筋导轨自下而上分层分段进行浇筑;

2)对于每段浇筑带应从左或右至右或左浇筑到边,再倒回逆向浇筑,如此s形由下至上向本层收口网循序推进;

3)第1个坡面的第1个浇筑带完成后,浇筑对称坡面的第1个浇筑带,也可对称同时浇筑;同高度浇筑带浇筑完成后,方能浇筑上一层浇筑带;相邻两浇筑带及上下分层带的间隙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4)浇筑过程采用轻型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使已浇筑混凝土充分密实;同时配合使用3m刮尺,沿2m宽轨道平行滑移,以保证混凝土板面收平压实;

d)养护与拆模

1)在混凝土浇筑后12h以内进行养护;混凝土表面采用浇水塑料薄膜覆盖的方式进行养护;

2)底模应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同时可进行淋水试验,以检查屋面结构渗水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