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63012发布日期:2019-09-13 19:4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动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



背景技术:

停车场是供车辆停放的场所,停车场有仅画停车格而无人管理及收费的简易停车场,亦有配有出入栏口、泊车管理员及计时收款员的收费停车场。现今的停车位都分布在平面上,由于面积有限,所以停车位布置都非常紧凑,尤其是车库内,从车库入口到车库内的车位,需要行走较多的弯路,而且车库内的车位距离较小,想要将车辆停入车位而不发生刮蹭,需要较高的驾驶技术。现实中有很多新手司机由于不熟悉驾驶规则导致的车库内碰撞发生。即使是熟练的司机,将车停入车位,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此外,现实中常有车位被占用,无处停车的情况发生。

现有的多层设置的停车场,大多使用专门的升降梯,将汽车开到升降梯上,由升降梯将车辆升至相应的停车层,然后车辆驶出升降梯,停入相应的停车层,围绕此设计,增加了智能化车位检测、身份识别等,但是由于车辆需要驶入和驶出升降梯,在驶出升降梯后需要驶入相应的车位,实际上并没有减小狭小空间的停车难度,而且停车完成后,驾驶员需要步行或者乘坐电梯离开车库,非常浪费时间。

中国专利cn208039954u一种自动停车系统,涉及智能停车控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停车场、车库车位狭小、停车困难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用于放置车辆的可移动的停车空间;用于移动所述停车空间至指定位置的搬运装置,所述搬运装置与所述停车空间可拆卸连接;用于接收搬运命令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搬运装置连接。该实用新型与传统的停车场相比,具有可移动的停车空间,能够使车辆与停车空间一同被搬运至停车场内相应的车位上,避免了驾驶员停车入库技术不娴熟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

该专利公开的搬运装置仅适用于新建的大型停车库,不适用于未建设有停车库的老旧小区,现如今家里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居住在老旧小区的住户也开始开车,而老旧小区的地面上仅能侧方位靠边停车,由于很多车主停车技术不佳,有时停一辆车占用两个车位,甚至有车位而停不进去,造成交通堵塞,需要一种新型的停车设备,该停车设备应当能够妥善地解决老旧小区侧方位停车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该自动挪车机构可以将停放在停车位旁侧的汽车挪动到停车位上,并且可以对停靠不规范的汽车调整角度,还可以调整停靠车辆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停车不规范造成的停车空间浪费。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包括有移动装置、举升机构、折叠机构和正位装置;

移动装置包括有沿着停车位的边缘设置的第二轨道和安装在第二轨道上的第二轨道机器人,第二轨道机器人上固定安装有输出端垂直朝向停车位设置的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

举升机构包括有承重杆、举升杆和直线驱动机构,承重杆设置在地面上,举升杆设置在承重杆的正上方,直线驱动机构设置在承重杆和举升杆之间,直线驱动机构的输出方向竖直设置,直线驱动机构的固定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承重杆和举升杆固定连接;

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承重杆的一端通过折叠机构固定连接;

正位装置固定安装在举升杆的顶端。

作为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的优选方案,直线驱动机构包括有导柱、导套和第一直线驱动器,导柱固定安装在举升杆的底面两端,导套固定安装在承重杆的顶面两端,导柱和导套滑动配合,第一直线驱动器设置在承重杆和举升杆之间,第一直线驱动器的输出方向竖直设置,第一直线驱动器的固定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承重杆和举升杆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的优选方案,承重杆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分别设置在承重杆朝向折叠机构的一端两侧,第一铰接座靠近折叠机构设置,第二铰接座远离折叠机构设置,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的旋转轴竖直设置;

折叠机构包括有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和第一滑台,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一铰接座铰接,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二铰接座铰接,第一滑台固定安装在第二轨道机器人上,并且第一滑台设置在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固定端的旁侧,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的固定端与第一滑台的工作端铰接,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的固定端可沿着竖直旋转轴旋转,第一滑台的输出方向与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的输出方向平行。

作为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的优选方案,承重杆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分别设置在承重杆朝向折叠机构的一端两侧,第一铰接座靠近折叠机构设置,第二铰接座远离折叠机构设置,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的旋转轴竖直设置;

折叠机构包括有l形支架和第三直线驱动器,l形支架拐角端固定安装在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l形支架的一端与第一铰接座铰接,l形支架的另一端与第三直线驱动器的固定端铰接,第三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二铰接座铰接。

作为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的优选方案,承重杆上设置有第三铰接座,第三铰接座设置在承重杆朝向折叠机构的一端,第三铰接座的旋转轴竖直设置;

折叠机构包括有旋转驱动器,旋转驱动器的固定端固定安装在承重杆上,旋转驱动器的输出轴竖直设置,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三铰接座铰接,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与第三铰接座同轴的转轴,旋转驱动器的输出轴与转轴传动连接。

作为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的优选方案,正位装置包括有第二滑台、球头支撑杆和正位杆,第二滑台和球头支撑杆分别固定安装在举升杆的顶面两端,第二滑台和球头支撑杆的工作端均朝上设置,第二滑台的工作方向平行于举升杆的长度方向,第二滑台的工作端设置有旋转轴竖直设置的第四铰接座;

正位杆设置在举升杆的正上方,正位杆的底面两端分别设置有铰接头和阻尼板,铰接头竖直设置,阻尼板水平设置,铰接头和第四铰接座铰接,阻尼板搭接在球头支撑杆的顶端。

作为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的优选方案,正位杆还包括有防护盖,防护盖设置在正位杆的两侧并罩盖在第二滑台的外侧。

作为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的优选方案,正位装置还包括有复位机构,复位机构包括有相向直线驱动器和夹块,相向直线驱动器固定安装在举升杆上,相向直线驱动器的工作端分别设置在正位杆的两侧,相向直线驱动器的输出方向垂直于正位杆的长边设置,夹块固定安装在相向直线驱动器的工作端,夹块设置在正位杆的两侧,夹块为平行于正位杆的长条形状。

作为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的优选方案,夹块上设置有多个沿着夹块的长边等间距排列的滚轮,滚轮的旋转轴竖直设置。

作为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的优选方案,正位杆的顶面两端安装有托架,托架为悬空端安装有托盘的v形支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第二轨道机器人沿着第二轨道移动到待停靠的车辆旁侧,随后折叠机构驱动举升机构垂直朝向停车位设置,接着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驱动承重杆移动到车辆的正下方,直线驱动机构驱动举升杆向上移动从而通过托架将车辆顶起,然后正位装置驱动车辆与停车位对齐;

接着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驱动承重杆复位从而将车辆移动到停车位上,接着第二轨道机器人沿着第二轨道前后移动,从而驱动承重杆前后移动,从而前后移动车辆,当待停靠的车辆与已停放的车辆之间的距离较为合适之后,举升机构将车辆放下,接着折叠机构驱动举升机构折叠使其离开车辆下方并与停车位平齐,移动装置再驱动举升机构离开车辆旁侧。

1、该自动挪车机构可以将停放在停车位旁侧的汽车挪动到停车位上;

2、该自动挪车机构可以对停靠不规范的汽车调整角度。

3、该自动挪车机构可以调整停靠车辆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停车不规范造成的停车空间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的自动挪车机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的自动挪车机构的折叠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的自动挪车机构的折叠机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的自动挪车机构的折叠机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的举升机构和正位装置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的举升机构和正位装置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的举升机构和正位装置立体分解图一;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的举升机构和正位装置立体分解图二;

图中:

6、移动装置;6a、第二轨道;6b、第二轨道机器人;6c、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1、转轴;

7、举升机构;7a、承重杆;7a1、第一铰接座;7a2、第二铰接座;7a3、第三铰接座;7b、举升杆;7c、直线驱动机构;7c1、导柱;7c2、导套;7c3、第一直线驱动器;7d、托架;

8、折叠机构;8a1、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2、第一滑台;8b1、l形支架;8b2、第三直线驱动器;8c1、旋转驱动器;

9、正位装置;9a、第二滑台;9a1、第四铰接座;9b、球头支撑杆;9c、正位杆;9c1、铰接头;9c2、阻尼板;9c3、防护盖;9d、复位机构;9d1、相向直线驱动器;9d2、夹块;9d3、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一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2、5、6、7、8所示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包括有移动装置6、举升机构7、折叠机构8和正位装置9;

移动装置6包括有沿着停车位的边缘设置的第二轨道6a和安装在第二轨道6a上的第二轨道机器人6b,第二轨道机器人6b上固定安装有输出端垂直朝向停车位设置的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

举升机构7包括有承重杆7a、举升杆7b和直线驱动机构7c,承重杆7a设置在地面上,举升杆7b设置在承重杆7a的正上方,直线驱动机构7c设置在承重杆7a和举升杆7b之间,直线驱动机构7c的输出方向竖直设置,直线驱动机构7c的固定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承重杆7a和举升杆7b固定连接;

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的输出端与承重杆7a的一端通过折叠机构8固定连接;

正位装置9固定安装在举升杆7b的顶端。

移动装置6用于驱动举升机构7、折叠机构8和正位装置9移动到停车位旁待停靠的车辆旁侧;

举升机构7用于将车辆顶起,使其脱离地面,一共需要两个自动挪车机构从而通过两个举升机构7分别顶起汽车底盘的四角;

折叠机构8用于驱动举升机构7旋转,使得举升机构7可以垂直骑跨在停车位上从而将车辆顶起,举升机构7也可以平行侧靠在停车位旁侧从而便于沿着第二轨道6a移动;

正位装置9用于驱动车辆调整角度,在举升机构7将车辆顶起后,正位装置9驱动车辆与停车位对齐;

当停车位旁侧的车辆需要停靠时,第二轨道机器人6b沿着第二轨道6a移动到待停靠的车辆旁侧,随后折叠机构8驱动举升机构7垂直朝向停车位设置,接着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驱动承重杆7a移动到车辆的正下方,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为多级电动推杆,随后直线驱动机构7c驱动举升杆7b向上移动从而将车辆顶起,然后正位装置9驱动车辆与停车位对齐,接着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驱动承重杆7a复位从而将车辆移动到停车位上,然后直线驱动机构7c复位从而将车辆放下,接着折叠机构8驱动举升机构7折叠使其离开车辆下方并与停车位平齐。

直线驱动机构7c包括有导柱7c1、导套7c2和第一直线驱动器7c3,导柱7c1固定安装在举升杆7b的底面两端,导套7c2固定安装在承重杆7a的顶面两端,导柱7c1和导套7c2滑动配合,第一直线驱动器7c3设置在承重杆7a和举升杆7b之间,第一直线驱动器7c3的输出方向竖直设置,第一直线驱动器7c3的固定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承重杆7a和举升杆7b固定连接。

第一直线驱动器7c3为电动推杆,第一直线驱动器7c3将举升杆7b向上顶起,使得举升杆7b得以将汽车顶起,导柱7c1和导套7c2用于引导举升杆7b竖直向上移动。

承重杆7a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座7a1和第二铰接座7a2,第一铰接座7a1和第二铰接座7a2分别设置在承重杆7a朝向折叠机构8的一端两侧,第一铰接座7a1靠近折叠机构8设置,第二铰接座7a2远离折叠机构8设置,第一铰接座7a1和第二铰接座7a2的旋转轴竖直设置;

折叠机构8包括有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1和第一滑台8a2,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的输出端与第一铰接座7a1铰接,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1的输出端与第二铰接座7a2铰接,第一滑台8a2固定安装在第二轨道机器人6b上,并且第一滑台8a2设置在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固定端的旁侧,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1的固定端与第一滑台8a2的工作端铰接,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1的固定端可沿着竖直旋转轴旋转,第一滑台8a2的输出方向与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的输出方向平行。

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1为多级电动推杆,用于驱动举升机构7朝着远离第二轨道机器人6b的方向移动;

第一滑台8a2为彼此滑动配合的滑块和滑轨,滑块通过一个双轴双杆电动推杆驱动,第一滑台8a2用于驱动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1朝向远离第二轨道机器人6b的方向移动;

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1的工作端设置有竖直向上延伸的转轴,第一滑台8a2的固定端可旋转地安装在该转轴上;

当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和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1驱动举升机构7移动到车辆旁侧之后,第一滑台8a2驱动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1朝向远离第二轨道机器人6b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二长程直线驱动器8a1的输出端驱动第二铰接座7a2环绕第一铰接座7a1旋转,承重杆7a旋转90度从而垂直于车身并且进入到车底。

正位装置9包括有第二滑台9a、球头支撑杆9b和正位杆9c,第二滑台9a和球头支撑杆9b分别固定安装在举升杆7b的顶面两端,第二滑台9a和球头支撑杆9b的工作端均朝上设置,第二滑台9a的工作方向平行于举升杆7b的长度方向,第二滑台9a的工作端设置有旋转轴竖直设置的第四铰接座9a1;

正位杆9c设置在举升杆7b的正上方,正位杆9c的底面两端分别设置有铰接头9c1和阻尼板9c2,铰接头9c1竖直设置,阻尼板9c2水平设置,铰接头9c1和第四铰接座9a1铰接,阻尼板9c2搭接在球头支撑杆9b的顶端。

第二滑台9a为同步带滑台,当两个举升机构7将车辆顶起时,通过两个正位杆9c顶住汽车底盘,此时两根正位杆9c分别顶住汽车底盘的前端和后端,正位杆9c之间的距离和夹角无法改变;

此时一个第二滑台9a驱动一个正位杆9c向前移动,而另一个第二滑台9a驱动另一个正位杆9c向后移动,由于正位杆9c之间的距离和夹角不变,所以两根正位杆9c同时通过铰接头9c1围绕第四铰接座9a1旋转相同的角度,阻尼板9c2在球头支撑杆9b上滑过,从而使得汽车被正位装置9旋转从而偏斜一定的角度,

正位杆9c还包括有防护盖9c3,防护盖9c3设置在正位杆9c的两侧并罩盖在第二滑台9a的外侧。

防护盖9c3用于保护第二滑台9a,使得第二滑台9a不被碰伤或刮伤。

正位装置9还包括有复位机构9d,复位机构9d包括有相向直线驱动器9d1和夹块9d2,相向直线驱动器9d1固定安装在举升杆7b上,相向直线驱动器9d1的工作端分别设置在正位杆9c的两侧,相向直线驱动器9d1的输出方向垂直于正位杆9c的长边设置,夹块9d2固定安装在相向直线驱动器9d1的工作端,夹块9d2设置在正位杆9c的两侧,夹块9d2为平行于正位杆9c的长条形状。

相向直线驱动器9d1为电动手指夹爪,相向直线驱动器9d1驱动夹块9d2从正位杆9c的两侧向着中间移动,从而使得正位杆9c与举升杆7b对齐,在正位装置9每次驱动汽车调整角度之后,都需要通过复位机构9d令正位杆9c复位,非工作状态下,夹块9d2兼做正位杆9c的限位杆,阻止正位杆9c过度旋转,防止阻尼板9c2移动到球头支撑杆9b的外侧。

夹块9d2上设置有多个沿着夹块9d2的长边等间距排列的滚轮9d3,滚轮9d3的旋转轴竖直设置。

滚轮9d3可以令夹块9d2驱动正位杆9c复位的过程更加的平滑,通过滚轮9d3的轮面与正位杆9c接触,而不是通过夹块9d2的侧面与复位机构9d接触,防止夹块9d2推动正位杆9c复位时造成正位杆9c表面划伤,导致正位杆9c上锈。

正位杆9c的顶面两端安装有托架7d,托架7d为悬空端安装有托盘的v形支架。

托架7d将正位杆9c用于支撑汽车底盘的长条形顶面改为四个支撑点,减小了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摩擦力,避免正位杆9c旋转汽车时打滑。

该发明的工作原理:

第二轨道机器人6b沿着第二轨道6a移动到待停靠的车辆旁侧,随后折叠机构8驱动举升机构7垂直朝向停车位设置,接着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驱动承重杆7a移动到车辆的正下方,直线驱动机构7c驱动举升杆7b向上移动从而通过托架7d将车辆顶起,然后正位装置9驱动车辆与停车位对齐;

接着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驱动承重杆7a复位从而将车辆移动到停车位上,接着第二轨道机器人6b沿着第二轨道6a前后移动,从而驱动承重杆7a前后移动,从而前后移动车辆,当待停靠的车辆与已停放的车辆之间的距离较为合适之后,举升机构7将车辆放下,接着折叠机构8驱动举升机构7折叠使其离开车辆下方并与停车位平齐,移动装置6再驱动举升机构7离开车辆旁侧。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还可以对本发明做各种修改、等同替换、变化等等。但是,这些变换只要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都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一些术语并不是限制,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二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3所示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承重杆7a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座7a1和第二铰接座7a2,第一铰接座7a1和第二铰接座7a2分别设置在承重杆7a朝向折叠机构8的一端两侧,第一铰接座7a1靠近折叠机构8设置,第二铰接座7a2远离折叠机构8设置,第一铰接座7a1和第二铰接座7a2的旋转轴竖直设置;

折叠机构8包括有l形支架8b1和第三直线驱动器8b2,l形支架8b1拐角端固定安装在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的输出端,l形支架8b1的一端与第一铰接座7a1铰接,l形支架8b1的另一端与第三直线驱动器8b2的固定端铰接,第三直线驱动器8b2的输出端与第二铰接座7a2铰接。

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驱动举升机构7移动到车辆旁侧,随后第三直线驱动器8b2驱动第二铰接座7a2朝着远离l形支架8b1的方向移动,第三直线驱动器8b2为电动推杆,从而使得第二铰接座7a2环绕第一铰接座7a1旋转,承重杆7a旋转90度从而垂直于车身并且进入到车底。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还可以对本发明做各种修改、等同替换、变化等等。但是,这些变换只要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都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一些术语并不是限制,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4所示的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自动挪车机构,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承重杆7a上设置有第三铰接座7a3,第三铰接座7a3设置在承重杆7a朝向折叠机构8的一端,第三铰接座7a3的旋转轴竖直设置;

折叠机构8包括有旋转驱动器8c1,旋转驱动器8c1的固定端固定安装在承重杆7a上,旋转驱动器8c1的输出轴竖直设置,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的输出端与第三铰接座7a3铰接,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与第三铰接座7a3同轴的转轴6c1,旋转驱动器8c1的输出轴与转轴6c1传动连接。

旋转驱动器8c1为输出端安装有减速器的伺服电机,旋转驱动器8c1的输出轴与转轴6c1通过齿轮传动连接,第一长程直线驱动器6c驱动举升机构7移动到车辆旁侧,随后旋转驱动器8c1工作带动承重杆7a环绕转轴6c1旋转,从而使得举升机构7可以折叠或展开。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还可以对本发明做各种修改、等同替换、变化等等。但是,这些变换只要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都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一些术语并不是限制,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