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转换层PCF板安装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46211发布日期:2019-11-15 23:32阅读:2742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筑转换层PCF板安装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转换层pcf板安装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绿色节能的背景下,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速度逐渐加快,预制装配式建筑以其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施工、规范化管理、集成化建设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推进建筑行业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力争持续提升全国装配式建筑的占比并不断优化。

pcf外墙板(也称预制构件外墙模或pcf预制外墙板,以下简称pcf板)是两相互垂直的预制外墙板之间的转角位置同平面的两现浇结构承重墙体或框架梁端面之间的连接部位的外侧模板,pcf板是由构件加工厂制作而成的具有自保温与外墙饰面砖的复合外墙模板形式的预制构件,将其在施工现场安装完毕后,与内衬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体系拉结、固定,形成完整的剪力墙模体系;pcf板通常采用吊装的方式安装,吊装的pcf板要求与现浇的结构承重墙体外侧的相对位置准确。但现如今,转换层处的pcf板进行安装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施工方法可供遵循,实际施工时安装操作比较随意,pcf板安装过程中存在安装精度控制难、吊装效率低等问题,并且pcf板的安装质量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转换层pcf板安装施工方法,提升pcf板转换层处的吊装效率,保证定位精度,解决固定困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转换层pcf板安装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在互相垂直的两竖直现浇结构要连接pcf板的一端侧面安装组合连接件;所述组合连接件包括固定部、水平调节部和竖直调节部;所述固定部用膨胀螺栓固定于现浇结构的侧面;所述水平调节部连接于固定部的上部,且水平调节部上表面低于现浇结构的端面,水平调节部上固定标准六角螺母,第一标准螺栓竖直穿过标准六角螺母进行上下高度调节;所述竖直调节部与水平调节部垂直,且固定在水平调节部的上表面远离现浇结构的一侧,竖直调节部中间水平开洞固定六角螺母,第二标准螺栓通过六角螺母进行水平活动调节;

步骤s2、吊装pcf板,使得pcf板的外叶板底面放置在第一标准螺栓上,使得pcf板的外叶板外面通过调节平行旋入第二标准螺栓,让标准螺栓靠于pcf板外叶板外面上;

步骤s3、调整pcf板的姿态,通过调节第一标准螺栓和第二标准螺栓,对pcf板的竖直和水平距离调节,完成pcf板的精确定位;

步骤s4、pcf板与两现浇结构连接固定后,沿pcf板内侧搭设内侧模板,在pcf板与内侧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浆,连接pcf板与两侧的预制外墙板和现浇结构;

步骤s5、pcf板与现浇结构连接完成后,拆除组合连接件,重复利用于其他转换层转角部位。

进一步地,所述现浇结构为承重墙或框架梁。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为采用标准角钢焊接成的方形连接件,由四个膨胀螺栓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调节部采用两个相对的肢背角钢,其中间固定标准六角螺母,使得第一标准螺栓进行上下自由活动,水平调节部在方形连接件上部左右两边各连接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调节部为一竖直设置的钢板。

进一步地,步骤s3中pcf板的精确定位的判别方式为两对称第二标准螺栓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地,两现浇结构上部各安装一个所述组合连接件。

本发明中pcf板为批量预制件,结构承重墙体均为现浇混凝土,其制造的一致性可以保证本发明中连接件尺寸及位置的固定的,组合连接件可重复多次使用。pcf板吊装前,本发明的组合连接件已经由膨胀螺栓固定在现浇结构承重墙体或框架梁上部,组合连接件与墙体或梁上端部的固定距离为pcf板中保温板与外叶板之间的高差,吊装时,组合连接件中所有螺栓的活动螺杆均旋入固定的六角螺母中,将pcf板的保温层下边缘置于现浇结构承重墙体上端部,pcf板外叶板外表面置于组合连接件顶部由钢板固定的水平螺栓的螺杆上,pcf板外叶板的下底面置于组合连接件上肢背螺栓连接件中活动螺杆上,这样可以缩短吊装定位时间,提高效率,完成pcf板转换层处与现浇结构承重墙体或框架梁的初始连接定位;然后,由于所有组合连接件上的螺栓均可自有活动调节,所以放置在组合连接件上的pcf板的标高及内外均可自由调节,进一步调节螺栓位置,完成pcf板的精确定位,使用专用工具检查pcf板与现浇结构承重墙体或框架梁的相对位置满足设计要求后,进行内部转角处现浇,使得pcf板不会造成精度定位后再次移动,有效避免返工;拆除连接在转换层处的组合连接件,重复利用与其他转换层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为:

1、本发明使得转换层处pcf板的定位及固定过程更加简单方便,有效提高吊装效率,避免返工。

2、本发明的组合连接件连接方式简单灵活,连接方法完善,精确定位判断方式简单,方便人工判断,有效缩短了定位时间,降低了检查后再调整的机率。

3、本发明的组合连接件完成pcf板的精确定位后可进行拆卸回收利用,有效节省施工成本,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4、本发明中的组合连接件作用材料常见,成本低,制造简单。

5、本发明无需在pcf板外侧面另支设模板或其他固定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现浇结构墙体和要连接的pcf板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组合连接件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组合连接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连接定位固定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双侧固定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搭设内侧模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浇混凝土后拆除组合连接件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现浇结构;2、pcf板;3、固定部;4、膨胀螺栓;5、水平调节部;6、第一标准螺栓;7、标准六角螺母;8、竖直调节部;9、第二标准螺栓;10、六角螺母;11、内侧模板;12、混凝土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见图1至图7所示;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装配式建筑转换层pcf板安装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在互相垂直的两竖直现浇结构1要连接pcf板2的一端侧面安装组合连接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装配式建筑转换层的转角位置处的两现浇结构1承重墙体,两现浇结构1承重墙体相互垂直,要连接在其上方的pcf板2的横截面为l形。

需要连接在现浇结构1承重墙体上的组合连接件,如图2、图3所示,包括固定部3、水平调节部5和竖直调节部8;所述固定部3用膨胀螺栓4固定于现浇结构1的侧面;所述水平调节部5连接于固定部3的上部,且水平调节部5上表面低于现浇结构1的端面,水平调节部5上固定标准六角螺母7,第一标准螺栓6竖直穿过标准六角螺母7进行上下高度调节;所述竖直调节部8与水平调节部5垂直,且固定在水平调节部5的上表面远离现浇结构1的一侧,竖直调节部8中间水平开洞固定六角螺母10,第二标准螺栓9通过六角螺母10进行水平活动调节。

其中,固定部3是由标准角钢焊接成的方形连接件,由四个膨胀螺栓4锚固于现浇结构承重墙体1上部;水平调节部5采用两个相对的肢背角钢,其中间固定标准六角螺母7,使得第一标准螺栓6进行上下自由活动,水平调节部5在方形连接件上部左右两边各连接一个。竖直调节部8为一竖直设置的钢板。

组合连接件的安装步骤如下:包括

1、四个角钢焊接成方形连接件,在方形连接件上打孔,用于膨胀螺栓4固定方形连接件于现浇结构承重墙外侧;

2、肢背相对角钢焊接在方形连接件上,中间固定六角螺母7在肢尖上方,第一标准螺栓6在六角螺母7中自由活动,进行调节;

3、肢背螺栓连接件上部连接钢板,钢板中间水平开洞固定六角螺母10,第二标准螺栓9通过六角螺母10进行自由活动调节。

步骤s2、如图4所示,膨胀螺栓4固定在现浇结构1承重墙体中,膨胀螺栓4固定整个组合连接件。吊装pcf板2,使得pcf板2的外叶板底面放置在第一标准螺栓6上,使得pcf板2的外叶板外面通过调节平行旋入第二标准螺栓9,让第二标准螺栓9靠于pcf板2外叶板外面上;有效缩短了吊装对接定位时间,提高了效率,使得初始定位连接更加顺利。

步骤s3、调整pcf板2的姿态,通过调节第一标准螺栓6和第二标准螺栓9,对pcf板2的竖直和水平距离调节,完成pcf板的精确定位;精确定位的判别方式为pcf板的垂直度与轴线偏移符合设计要求,说明pcf板2与现浇结构承重墙体1的相对位置已经达到设计要求,此时使用专用工具检查pcf板2与现浇结构承重墙体1的相对位置,也只是一种辅助再确认的手段,有效缩短了使用专用工具检查的时长,降低检查后再次调整的机率。

如图5所示,两现浇结构承重墙体1上侧均安装组合连接件,将所有膨胀螺栓锚固于现浇结构混凝土承重墙体1中,第一标准螺栓6和第二标准螺栓9分别与pcf板2的外叶板底部和外表面相互接触,达到转换层转角位置两侧同时对pcf板2进行定位固定连接。

步骤s4、如图6所示,pcf板2与两现浇结构1连接固定后,沿pcf板2内侧搭设内侧模板11,在pcf板2与内侧模板11之间浇筑混凝土浆12,连接pcf板2与两侧的预制外墙板和现浇结构1;

步骤s5、如图7所示,pcf板2与现浇结构1连接完成后,拆除组合连接件,重复利用于其他转换层转角部位。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所作的举例,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形式的变动或变化。因此,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