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架空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8321发布日期:2020-02-18 14:19阅读:1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架空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设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架空层结构。



背景技术:

架空层是指建筑物深基础或坡地建筑吊脚架空部位不回填土石方形成的建筑空间,只有结构支撑,没有外围维护结构。在架空层可以设置活动区、步道和绿化带等,景观宜人,且方便人们休闲娱乐。

现有一种架空层结构,如图1所示,它包括高低错落设置的多个活动区1和绿化带2,两两间通过步道3或者台阶4相连。高层区域与低层区域分界的断面处以及台阶4两侧均设有挡土墙5,活动区1域周围还设有排水沟6。

由于活动区与附近的地面大致齐平,雨天时外部露天绿化带处积聚而成的地表径流往往蔓延向活动区,并在流入活动区之前进入排水沟,然后被排水沟导向市政管网。但是排水沟的泄洪能力是有限的,当降雨量过大时,排水沟内的雨水无法及时排走,水面不断上涨,容易漫过排水沟侧壁,将活动区淹没,为人们的休息和出行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架空层结构,具有能够在排水沟无法及时将雨水排走时,辅助排水沟泄洪,并具有一定的蓄容能力,储存雨水用作绿化带灌溉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架空层结构,包括高低错落设置的活动区和绿化带,所述活动区周围设有排水沟,且高处的活动区与低处的绿化带之间设有台阶相连,还包括埋设在台阶下方的若干雨水蓄水模块,所述排水沟与雨水蓄水模块之间设有泄洪管,所述泄洪管朝向排水沟一端的管口处设有泄洪控制机构,所述雨水蓄水模块上接有气压平衡管,且气压平衡管顶端与地表连通,所述绿化带下方埋设有布水管,且布水管与雨水蓄水模块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排水沟能够及时将雨水排走的情况下,排水沟内的水位在特定高度以下,此时泄洪控制机构将泄洪管与排水沟隔断,使排水沟内的雨水无法进入雨水蓄水模块,从而使雨水蓄水模块保持足够的蓄容量;当排水沟内的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泄洪控制机构将泄洪管与排水沟连通,使排水沟内来不及排走的雨水进入雨水蓄水模块储存起来,雨水蓄水模块内蓄积的雨水由布水管缓慢流入绿化带下方,对绿化带进行灌溉,在此过程中,雨水蓄水模块借助与地表连通的气压平衡管实现内部气压平衡;能够在排水沟无法及时将雨水排走时,辅助排水沟泄洪,并具有一定的蓄容能力,储存雨水用作绿化带灌溉。

进一步的,所述泄洪管朝向排水沟一端的管口设置在排水沟的底面上,所述泄洪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泄洪管管口处的封堵块和与封堵块相连的浮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沟内的水位不高时,封堵块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将泄洪管的管口堵住,使排水沟内的雨水无法进入泄洪管;随着排水沟内水位的上涨,浮球底部逐渐被雨水淹没,其所受浮力不断增加,直至排水沟内的水位上涨到一定程度,浮球和封堵块所受的浮力大于二者重力之和,封堵块在浮球的牵引下开始上浮,将泄洪管的管口暴露出来,从而使排水沟内的雨水得以进入泄洪管。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沟的底面上成对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沿竖直方向设置,导向杆上分别套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导向杆滑动配合,导向块与封堵块固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块只能沿导向杆滑动,从而使封堵块只能沿竖直方向移动,当排水沟内水位下降后,封堵块仍能下沉至原处,将泄洪管的管口堵住。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杆顶端设有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向杆顶端设置限位块,当导向块随封堵块上移至于限位块的下表面相抵时,导向块无法继续移动,避免导向块与导向杆完全脱离。

进一步的,所述泄洪控制机构包括开设在排水沟侧壁顶部的溢流口,所述泄洪管朝向排水沟一端的管口设置在排水沟的侧壁上,并通过溢流口与排水沟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溢流口开设在排水沟的侧壁顶部,当排水沟内的雨水漫过溢流口时,即可自行流入泄洪管,当排水沟内的雨水下降至溢流口以下时,排水沟即与泄洪管隔断。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口的内壁上设有格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格栅,可以对进入泄洪管的雨水进行过滤,避免体积较大的杂物进入泄洪管后,将泄洪管堵塞。

进一步的,所述布水管上接有若干毛细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布水管上设置毛细管,当雨水蓄水模块内的水位下降至低于绿化带的高度后,仍能利用毛细作用将雨水蓄水模块内的雨水导入绿化带,进行灌溉。

进一步的,所述雨水蓄水模块外侧包覆有防水布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水蓄水模块外侧包覆防水布层,能够避免雨水蓄水模块内蓄积的雨水渗入附近土壤,从而可以稳定蓄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能够在排水沟无法及时将雨水排走时,辅助排水沟泄洪,并具有一定的蓄容能力,储存雨水用作绿化带灌溉;

2.泄洪控制机构稳定运转,在排水沟能够顺利将雨水排走时阻止雨水进入雨水蓄水模块,使雨水蓄水模块保持足够的蓄容量,在排水沟内水位过高时将泄洪管与排水沟连通,辅助排水沟泄洪;

3.设置毛细管,能够充分地将雨水蓄水模块内蓄积的雨水用于灌溉。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架空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泄洪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泄洪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活动区;2、绿化带;3、步道;4、台阶;5、挡土墙;6、排水沟;7、雨水蓄水模块;8、泄洪管;9、泄洪控制机构;10、气压平衡管;11、布水管;12、毛细管;13、防水布层;91、封堵块;92、浮球;93、导向杆;94、导向块;95、限位块;96、溢流口;97、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架空层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两处活动区1和四处绿化带2,六者高低错落设置。其中,两处活动区1和两处绿化带2高度相同,两处活动区1之间通过步道3相连。余下两处绿化带2的高度逐渐降低,高度最低的绿化带2与其中一个活动区1之间通过台阶4相连。此外,活动区1周围开设有排水沟6,高层区域与底层区域分界的断面处和台阶4两侧均砌设有挡土墙5。

如图2所示,台阶4下方埋设有多个雨水蓄水模块7,雨水蓄水模块7呈阶梯状分布,其顶端与排水沟6之间连有泄洪管8,底端与埋设在底层绿化带2下方的布水管11相连。此外,雨水蓄水模块7顶端还接有一根气压平衡管10,气压平衡管10顶端位于地表以上,将雨水蓄水模块7与大气连通。

如图2所示,雨水蓄水模块7外侧包覆有防水布层13,将雨水蓄水模块7与周围的土层隔断。泄洪管8、布水管11和气压平衡管10则穿设在防水布层13上。

如图3所示,泄洪管8朝向排水沟6一端的管口设置在排水沟6的底面上,该处还设有泄洪控制机构9。

如图3所示,泄洪控制机构9包括封堵块91和浮球92。其中,封堵块91呈圆台形,且直径较小的一端向下,将泄洪管8的管口堵住,浮球92通过拉绳与封堵块91连接在一起。

如图3所示,泄洪控制机构9还包括导向杆93和导向块94。导向杆93竖直,成对设置在封堵块91两侧,其底端与排水沟6的底面固接,顶端则固设有限位块95。导向块94套设在导向杆93中部,与导向杆93滑动配合,并分别固接于封堵块91两侧。

如图2所示,布水管11呈网状设置,其上接有多根毛细管12,通过毛细管12将雨水蓄水模块7内蓄积的雨水导入绿化带2下方土层,对绿化带2内的植物进行灌溉。

具体实施过程:

当排水沟6能够顺利排水,其内水位仍在安全线以下时,封堵块91将泄洪管8的管口堵住,使排水沟6内的雨水无法进入雨水蓄水模块7,雨水蓄水模块7保持足够的蓄容量。当排水沟6无法将雨水及时排走,其内水位不断上涨至一定高度时,封堵块91在浮球92的牵引下上浮,使泄洪管8与排水沟6连通,泄洪管8将排水沟6内的雨水导向雨水蓄水模块7,辅助排水沟6泄洪。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泄洪控制机构9包括溢流口96,而泄洪管8朝向排水沟6一端的管口则埋设在排水沟6的侧壁内。溢流口96开设在排水沟6的侧壁顶部,将泄洪管8与排水沟6连通。此外,溢流口96的内壁上还固接有格栅97。

具体实施过程:

当排水沟6内的雨水漫过溢流口96时,即可自行流入泄洪管8。当排水沟6内的雨水下降至溢流口96以下时,排水沟6即与泄洪管8隔断。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