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隔热楼板结构及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69939发布日期:2020-03-10 08:32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保温隔热楼板结构及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墙板结构,具体涉及保温隔热楼板结构及建筑物。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房屋建造技术也得到提升,由于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装配式建筑迅速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

在装配建筑领域,已存在许多保温建筑组件。例如cn208792523u公开了一种绿色装配式建筑墙体保温结构,包括主墙体,所述主墙体的右侧卡接有内墙板,所述主墙体的左侧卡接有保温层,所述主墙体的内部左侧上下两端均内嵌有壳体。该绿色装配式建筑墙体保温结构,通过墙体由内墙板、填充层、岩棉板、保温层、主墙体和内墙板组成,内墙板为矿棉装饰吸声板材料制成,可以有效的吸收来自外界的噪音,保温层由硅酸盐保温材料制成,可以更好的实现保温效果,岩棉板具有很好的保温和阻燃性能,大大提高了保温性能,通过卡头和壳体可以使保温层更加稳固,防止在长时间使用后保温层与主墙体之间的胶体粘性降低受潮脱落,提高使用年限。再例如,cn208792537u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外墙和预制装配式建筑,所述预制装配式外墙包括预制墙体,所述预制墙体包括高强混凝土内墙板,装饰内板,设置在所述高强混凝土内墙板和所述装饰内板之间的墙体骨架,以及设置在所述高强混凝土内墙板、所述装饰内板和所述墙体骨架之间的间隙中的第一保温层,其中,所述高强混凝土内墙板和所述装饰内板分别与所述墙体骨架固定连接,所述高强混凝土内墙板由高强混凝土制成。由于所述高强混凝土内墙板由高强混凝土制成,因此所述高强混凝土内墙板的厚度较小、重量较轻,从而可降低预制装配式外墙整体的重量,进而便于将预制装配式外墙应用到高层建筑中,使预制装配式外墙的组装更加安全高效。

虽然现有技术存在保温隔热性能的装配组件,但这些组件一般均为外墙体或内墙体,而对作为建筑物水平组件的楼板一般没有保温隔热性能。这主要上由于保温隔热材料的使用会大大降低装配组件的承重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承重能力没有影响的保温隔热楼板。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保温隔热楼板结构,其依次包括厚度为5-15mm的装饰层、厚度为30-50mm的细石混凝土层、厚度为100-140mm的发泡水泥层、厚度为5-15mm的发泡陶瓷材料层和厚度为6-20mm的水泥砂浆保护层;其中,所述发泡水泥层的容重为450-550kg/m3

优选地,保温隔热楼板结构进一步包括包埋于保温隔热楼板内部的钢制骨架。

优选地,所述钢制骨架为四边形,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的纵檀条,连接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的横檀条。

优选地,钢制骨架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钢、第二连接钢、第三连接钢和第四连接钢,且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所述第一纵梁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钢构成第一转接角,所述第一横梁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纵梁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钢构成第二转接角,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所述第二纵梁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钢构成第三转接角,所述第二横梁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纵梁的另一端以及第四连接钢构成第四转接角。

优选地,在第一转接角、第二转接角、第三转接角和第四转接角中,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分别以基本上45度夹角焊接于所述连接钢的同一侧,从而使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垂直设置且所述横梁、所述纵梁和所述连接钢三者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连接钢的一末端突出于所述横梁形成第一突出端,所述连接钢的另一末端突出于所述纵梁形成第二突出端。

优选地,所述钢制骨架一体成型,且进一步包括焊接于所述钢制骨架一侧的第一钢筋网和焊接于所述钢制骨架另一侧的第二钢筋网。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各自分别为c型钢,且所述第一横梁的c型钢的凹槽与所述第二横梁的c型钢的凹槽以相对的方式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各自分别为c型钢,且所述第一纵梁的c型钢的凹槽与所述第二纵梁的c型钢的凹槽以相对的方式设置。

优选地,第一连接钢、第二连接钢、第三连接钢、第四连接钢以及横檩条、纵檩条各自分别为c型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建筑物,其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保温隔热楼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由于具有特定的钢制骨架,大大增强了承受能力,从而可以使用轻量化材料,例如容重为450-550kg/m3的发泡水泥作为主要的楼板材料,发泡水泥层的厚度可达100-150mm,甚至130mm-150mm。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楼板还可以使用轻量化发泡陶瓷材料层来增强保温隔热性。

本实用新型的楼板为建筑的装配组件,是一种可通过车间规模化生产的预制件。由于具有特殊的转接角,通过该转接角可以方便地实现具有立柱(或坚钢)的墙体上下之间的连接,进而可以在无需预制承重骨架的情况下实现大型建筑物的装配。此外,通过转接角中连接钢的突出端进一步实现横梁、纵梁及相临的坚向墙体之间的加固。

附图说明

图1为示例性保温隔热楼板结构图。

图2为一种示例性钢制骨架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保温隔热楼板1、装饰层10、细石混凝土层20、发泡水泥层30、发泡陶瓷材料层40、水泥砂浆保护层50、第一横梁111、第二横梁112、第一纵梁121、第二纵梁122、第一连接钢131、第二连接钢132、第三连接钢133、第四连接钢134、第一转接角100、第二转接角200、第三转接角300、第四转接角400、纵檀条140、纵檀条第一悬臂141、纵檀条第二悬臂142、横檀条150、横檀条第一悬臂151、横檀条第二悬臂152。

具体实施方式

现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

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术语仅仅是为描述特别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另外,对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数值范围,应理解为具体公开了该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以及它们之间的每个中间值。在任何陈述值或陈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以及任何其他陈述值或在所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之间的每个较小的范围也包括在本实用新型内。这些较小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可独立地包括或排除在范围内。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实用新型所述领域的常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虽然本实用新型仅描述了优选的方法和材料,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或测试中也可以使用与本文所述相似或等同的任何方法和材料。本说明书中提到的所有文献通过引用并入,用以公开和描述与所述文献相关的方法和/或材料。在与任何并入的文献冲突时,以本说明书的内容为准。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为基于重量的百分数。

本实用新型的术语“保温隔热楼板结构”是指用于装配大型建筑物的预制构件,是能够被单独使用、运输的模块化结构,其不同于作为建筑物整体的一部分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保温隔热楼板可与墙体形成板架合一结构,从而可以避免使用建筑物的任何承重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术语“固定连接”包括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或不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包括螺栓连接等。不可拆卸方式的固定连接包括焊接等。

实施例1

图1为示例性保温隔热楼板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保温隔热楼板1依次包括装饰层10、细石混凝土层20、发泡水泥层30、发泡陶瓷材料层40和水泥砂浆保护层50。其中,装饰层10的厚度一般为5-15mm,装饰层10可以是瓷砖层也可以是真石漆层等。细石混凝土层20的厚度为30-50mm,其可以c30细石混凝土构成的层。发泡水泥层30的厚度一般为100-140mm,其容重可为450-550kg/m3。此类发泡水泥层30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楼板的整体重量,还可增强保温隔热性。由于本实施例的特定骨架结构才可以使用大量此类轻质材料,而不影响楼板的整体承重。为了进一步增强保温隔热性,在发泡水泥层30的下方进一步设置5-15mm的发泡陶瓷材料层40。发泡陶瓷材料是以陶土尾矿、陶瓷碎片、河道淤泥、掺加料等作为主要原料,采用发泡技术经高温焙烧而成的高气孔率的闭孔陶瓷材料。本实用新型使用已知的发泡陶瓷材料。此类材料层为无机材料层,具有热导率低、耐高温、耐候、并且不燃的优势。在发泡陶瓷材料层40的外侧进一步设置6-20mm厚度的水泥砂浆保护层50。

图2为一种示例性钢制骨架的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钢制骨架基本上为四边形,具有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第一纵梁121和第二纵梁122,以及第一连接钢131、第二连接钢132、第三连接钢133和第四连接钢134。第一横梁111的一端、第一纵梁121的一端以及第一连接钢131构成第一转接角100。第一横梁111的另一端、第二纵梁122的一端以及第二连接钢132构成第二转接角200。第二横梁112的一端、第二纵梁122的另一端以及第三连接钢133构成第三转接角300。第二横梁112的另一端、第一纵梁121的另一端以及第四连接钢134构成第四转接角400。

图2中还示出了钢制骨架还包括4条纵檀条140,各纵向檩条140平行地连接于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之间。纵檀条140具有突出于第一横梁111的第一悬臂141和突出于第二横梁112的第二悬臂142。通过第一悬臂141和第二悬臂142可以使楼板牢固地固定于两侧的墙体,并且通过第一悬臂141和其他楼板的第二悬臂142之间的连接可以使水平方向相临的两个楼板之间实现固定。

另外,图2中还示出了钢制骨架还包括1条横檀条150,其平行地固定于第一纵梁121和第二纵梁122之间。横檀条150具有突出于第一纵梁121的第一悬臂151和突出于第二纵梁122的第二悬臂152。

图2的钢型骨架中,横梁、纵梁、纵檀条、横檀条和连接钢分别为c型钢,且第一横梁111的c型钢的凹槽与第二横梁112的c型钢的凹槽以相对的方式设置,第一纵梁121的c型钢的凹槽与第二纵梁122的c型钢的凹槽以相对的方式设置,第一至第四连接钢的c型钢凹槽以面向钢制骨架内部的方式设置。

在各转接角中,横梁和纵梁分别以基本上45度夹角焊接于对应的连接钢的同一侧,从而使横梁和纵梁垂直设置。横梁、纵梁和连接钢三者处于同一平面内。连接钢的一末端突出于横梁,形成第一突缘,该末端平面平行于横梁。连接钢的另一末端突出于纵梁,形成第二突缘,该末端平面平行于纵梁。

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多种改进和变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由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对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得的。本申请说明书和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