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55770发布日期:2020-04-21 16:4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用于建筑物的固定支撑,主要是适用于现浇钢筋砼结构支撑,也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支撑,属于建筑施工辅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目前,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大量应用于工程施工中,传统的预制梁等构件临时固定支撑须采用大量的钢管、木方等辅材,不仅费料、费工,且支撑后存在安全隐患较多,同时也不便于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建筑预制构件在吊装时通常采用三角支撑架配合传统装置使用,在吊装预制梁仅对梁起支撑作用,无法对梁起定位作用;在吊装叠合板时需要单独使用三角支撑装置和木方配合对板进行支撑,这样会造成下部空间支撑架较多,操作不便,往往存在以下的一些弊端,一是采用现有工艺对预制梁进行吊装时无法准确定位梁的位置,进度无法准确控制,二是预制梁采用传统工艺支撑时,作用单一,在支撑工序上耗时较长,不利于节省工期,三是对预制梁和叠合板都设支撑时,对周转材料消耗和占用大,不利于节约成本;四是由于现有支撑工艺作用比较单一,会占用大量下部空间,影响美观,同时不便于操作,且现采用的预制梁等构件临时固定支撑须采用大量的钢管、木方等辅材,不仅费料、费工,且支撑后存在安全隐患较多,同时也不便于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目前,预制梁等构件吊装固定成为施工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研究一种经济适用、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多次重复使用的梁底支撑固定装置是工程施工的发展需求和关键所在。

因此,需研制一种实用性较强以及工作安全性较高的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对此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实现安拆简单、安全、方便、快捷,能多次重复利用,同时还能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进行调整,满足不同高度和不同宽度的建筑物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节约资源和成本,能定型化加工。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发明目的是能够实现最大限度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搬运移动方便,使用过程中单人就可实现搬运、安装以及使用后的拆除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以及节省劳动人员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是通过采用下列的设计结构以及采用下列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的改进,包括设置于梁或板底部的多个支撑装置本体,所述支撑装置本体包括内部为中空的支撑柱(1)、焊接在支撑柱(1)底部用于固定的底座(2)以及旋紧安装在支撑柱(1)顶部的升降柱(3),升降柱(3)下端伸入支撑柱(1)内,使支撑柱(1)与升降柱(3)动配合;升降柱(3)上端设有顶托(4),顶托(4)任意相对的两侧或是四周均可拆卸地设有多个支撑条(5),支撑条(5)与顶托(4)平齐;在支撑柱(1)上设有开口,在开口上设置与升降柱(3)配适的升降控制器(6),升降控制器(6)控制升降柱(3)在支撑柱(1)中上下升降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改进,所述支撑装置本体成排地设置;所述支撑柱(1)整体为一个内部呈中空的钢制圆柱体构件,在该钢制圆柱体构件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2)整体为钢制的矩形构件,在该矩形构件与支撑柱(1)之间设有加强板(7),加强板(7)一端与支撑柱(1)外壁连接,另一端与底座(2)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更进一步改进,在底座(2)的四角处均设有贯通其正反面的固定孔(21),固定孔(21)为螺栓孔,高强度螺栓穿过该螺栓孔后与地面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又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柱(3)为丝杆,在该丝杆的高度方向上还相对开设有数组锁紧孔(31),其中任一组相对的锁紧孔(31)之间通过连接卡件(8)将升降柱(3)与支撑柱(1)连接固定为一整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托(4)整体为钢制的矩形板状体构件,在该矩形板状体构件的底端任意相对两侧或是四周均设有用于连接固定支撑条(5)的安装座(9),各安装座(9)均是由两个相对布置的u形条组合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再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条(5)整体为钢制的“z字形”构件,该“z字形”构件的固定端卡合安装于安装座(9)内,该“z字形”构件的自由端设有长形通孔(51),连接件穿过该长形通孔(51)后与另一顶托(4)上的支撑条(5)连为一整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又再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控制器(6)包括支撑箱(61)、转轴(62)和升降齿轮(63),其中,支撑箱(61)设于支撑柱(1)的开口上,升降齿轮(63)通过转轴(62)设置于支撑箱(61)内,转轴(62)连接操作把手(64),操作把手(64)自由端延伸出支撑箱(61)外;升降齿轮(63)与升降柱(3)啮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又再更加进一步改进,所述操作把手(64)为“l字形”或者是“z字形”杆状结构;在该操作把手(64)的手持部位还套设有与之相吻配的防滑护垫,防滑护垫为橡胶垫,在该橡胶垫上设有数个连体结构的突起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还更加进一步改进,在支撑柱(1)、底座(2)、升降柱(3)、顶托(4)和支撑条(5)以及升降控制器(6)的外表面上均从内至外依序喷涂有注塑层和防锈层以及警示层,警示层上涂有荧光粉。

工作原理是:上述设计结构的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在进行使用之前,需要将其预先已制作完成的该一种建筑物支撑装置加以安装作为备用。

安装时,首先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将其该多个支撑装置本体搬运至施工现场,并使其竖立摆放于指定施工位置处,再缓慢将支撑装置本体立起,对中校正,确保摆放位置精准无误后,操作人员在通过使用高强度螺栓穿过设置于底座(2)上的固定孔(21),使该支撑装置本体稳定牢固的固定于地面上,随后即可对该支撑装置本体加以使用。

使用时,操作人员只需手握操作把手(64)逆时针旋转上升至顶托(4)与建筑物相互顶紧为止,最后操作人员在采用连接卡件(8)穿过设置于升降柱(3)上的锁紧孔(31)后使其与支撑柱(1)牢固卡合为一整体,最后完成建筑物支撑固定安装使用工作。

在上述的操作实施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根据需要使用情况的需要来选择性的来通过在顶托(4)的两侧或者是四周均安装支撑条(5)来加宽使其增加扩大支撑的面积,使其相邻两个支撑装置本体上的支撑条之间通过连接件穿过该长形通孔(51)后使其相邻的两个支撑装置本体上部紧固连为一整体作为使用;操作把手(64)逆时针旋转为升降柱(3)上升,即顶托(4)也随之上升,从而使得整个支撑装置本体的高度也随之升高,操作把手(64)顺时针旋转为升降柱(3)下降,即顶托(4)也随之下降,从而使得整个支撑装置本体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且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检查各个部件的连接情况,若有松动情况发生,则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旋紧更换,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使用完毕需要将支撑装置本体进行拆除时,操作人员通过手握操作把手(64)并顺时针旋转使其支撑装置本体下降至足够的空间高度且方便操作人员操作的位置时,操作人员停止旋转,此时操作人员在将底部的高强度螺栓从固定孔(21)内取出,然后人力将支撑装置本体缓慢放平在地面,然后取出连接卡件(8),随即将升降柱(3)从支撑柱(1)内轻轻取出,随后操作人员对其各个构成部件加以清理修复后将其搬运至指定的存储仓库进行存储,准备下一项目重复利用或者是以备下次再循环周转使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计结构简单,拆装灵活,连接牢固,可多次重复使用,即可降低施工成本,也可减小安全隐患,便于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适用于大跨度梁、悬挑梁以及板的支撑,不仅能够实现安拆简单、方便快捷,在完成预制梁支撑的同时还可完成叠合板的支撑体系,节约成本,减少对周转料的使用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节省工期,在建立梁支撑体系的同时也建立的板的支撑体系;

2、本实用新型可大量节省工期,整体美观,节省大量下部空间,拆装方便,可周转使用,多功能于一体,起梁支撑、定位作用;

3、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零件直径尺寸的大小和零件的长短,调整支撑架的高低和两组支撑装置本体的距离,为各种长度各种直径的建筑物提供装夹前的辅助支撑;

4、本实用新型降低了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实现了作业过程的安全性,切实保障了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使支撑高度调节作业变得更为快捷便利,缩短了分段总组定位的时间;

5、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工具化、定型化和标准化施工,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增加了施工位置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模板及模板支撑体系的周转率,同时操作简便施工效率高,并可重复周转使用实现绿色施工,极大提升了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形象,该支撑结构还适用于大跨度梁的支撑达到模板支撑体系的早拆;

6、本实用新型连接的升降柱为可伸缩的结构,便于根据需要固定物体的高度调节支撑装置的高度,该支撑装置可以很好的适用于不同高度的支撑物,使该支撑装置更精准的适应支撑物的位置,所述顶托的两侧设有支撑条,从而增大与建筑物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防止支撑物从顶托滑落,增加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7、本实用新型通过粗调、精调来满足不同高度的建筑物支撑,一次成型解决了虚撑问题,保证了后浇带结构的安全,增加了建筑物位置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模板及模板支撑体系的周转率,实现了节约环保,同时建筑物临时支撑结构操作简便施工效率高;具有支撑可靠、经济合理、操作简单、环保、可重复利用;

8、本支撑装置为特殊定制,与其它模板支架不通用,消除工人随意拆除后用于楼层较近部位进行使用所带来的安全风险;

9、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现浇钢筋砼结构支撑,而且也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支撑,同时,由于各个部件的外部上涂有可以自发光的荧光材料,可以在夜间或者黑暗室内以及地下施工环境清楚地该装置的位置,能有效地起到安全提示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柱(3)与顶托(4)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a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状态示意图;

其中,图中标号:1—支撑柱;

2—底座,21—固定孔

3—升降柱,31—锁紧孔;

4—顶托;

5—支撑条;

6—升降控制器,61—支撑箱,62—转轴,63—升降齿轮,64—操作把手;

7—加强板;

8—连接卡件;

9—安装座,51—长形通孔,

10—建筑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造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更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说明书附图所示的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包括设置于梁或板底部的多个支撑装置本体,支撑装置本体包括内部为中空的支撑柱1、焊接在支撑柱1底部用于固定的底座2以及旋紧安装在支撑柱1顶部的升降柱3,升降柱3下端伸入支撑柱1内,使支撑柱1与升降柱3动配合;升降柱3上端设有顶托4,顶托4任意相对的两侧或是四周均可拆卸地设有多个支撑条5,支撑条5与顶托4平齐;在支撑柱1上设有开口,在开口上设置与升降柱3配适的升降控制器6,升降控制器6控制升降柱3在支撑柱1中上下升降运动。

进一步的,支撑装置本体成排地设置;支撑柱1整体为一个内部呈中空的钢制圆柱体构件,在该钢制圆柱体构件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

进一步的,底座2整体为钢制的矩形构件,在该矩形构件与支撑柱1之间设有加强板7,加强板7一端与支撑柱1外壁连接,另一端与底座2连接。

具体的,在底座2的四角处均设有贯通其正反面的固定孔21,固定孔21为螺栓孔,高强度螺栓穿过该螺栓孔后与地面连接。

进一步的,升降柱3为丝杆,在该丝杆的高度方向上还相对开设有数组锁紧孔31,其中任一组相对的锁紧孔31之间通过连接卡件8将升降柱3与支撑柱1连接固定为一整体。

进一步的,顶托4整体为钢制的矩形板状体构件,在该矩形板状体构件的底端任意相对两侧或是四周均设有用于连接固定支撑条5的安装座9,各安装座9均是由两个相对布置的u形条组合而成。

进一步的,支撑条5整体为钢制的“z字形”构件,该“z字形”构件的固定端卡合安装于安装座9内,该“z字形”构件的自由端设有长形通孔51,连接件穿过该长形通孔51后与另一顶托4上的支撑条5连为一整体。

进一步的,升降控制器6包括支撑箱61、转轴62和升降齿轮63,其中,支撑箱61设于支撑柱1的开口上,升降齿轮63通过转轴62设置于支撑箱61内,转轴62连接操作把手64,操作把手64自由端延伸出支撑箱61外;升降齿轮63与升降柱3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升降齿轮63为滚珠丝杆螺旋齿轮或者是蜗轮蜗杆齿轮。

具体的,操作把手64为“l字形”或者是“z字形”杆状结构;在该操作把手64的手持部位还套设有与之相吻配的防滑护垫,防滑护垫为橡胶垫,在该橡胶垫上设有数个连体结构的突起物。

进一步的,在支撑柱1、底座2、升降柱3、顶托4和支撑条5以及升降控制器6的外表面上均从内至外依序喷涂有注塑层和防锈层以及警示层,警示层上涂有荧光粉。

具体的,在注塑层上注塑有高分子耐磨材料;防锈层包括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以及位于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之间的环氧云铁中间漆;警示层为黄色或黑色的反光警示带或反光色膜或反光漆。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还采取在加强板7和连接卡件8以及安装座9的外表面上均从内至外依序喷涂有注塑层和防锈层以及警示层,警示层上涂有荧光粉。

具体的,在注塑层上注塑有高分子耐磨材料;防锈层包括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以及位于环氧富锌底漆和氯化橡胶面漆之间的环氧云铁中间漆;警示层为黄色或黑色的反光警示带或反光色膜或反光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是:

实施例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所示,采用该结构一种支撑装置本体进行使用时,操作人员需要将其已经加工制作完成的该一种装置加以安装作为备用。

安装时,首先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将其该多个支撑装置本体搬运至施工现场,并使其竖立摆放于指定施工位置处,再缓慢将支撑装置本体立起,对中校正,确保摆放位置精准无误后,操作人员在通过使用高强度螺栓穿过设置于底座2上的固定孔21,使该支撑装置本体稳定牢固的固定于地面上,随后即可对该支撑装置本体加以使用。

使用时,操作人员只需手握操作把手64逆时针旋转上升至顶托4与建筑物相互顶紧为止,最后操作人员在采用连接卡件8穿过设置于升降柱3上的锁紧孔31后使其与支撑柱1牢固卡合为一整体,最后完成建筑物支撑固定安装使用工作。

在上述的操作实施的过程中,操作把手64逆时针旋转为升降柱3上升,即顶托4也随之上升,从而使得整个支撑装置本体的高度也随之升高,操作把手64顺时针旋转为升降柱3下降,即顶托4也随之下降,从而使得整个支撑装置本体的高度也随之降低。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使用完毕需要将支撑装置本体进行拆除时,操作人员通过手握操作把手64并顺时针旋转使其支撑装置本体下降至足够的空间高度且方便操作人员操作的位置时,操作人员停止旋转,此时操作人员在将底部的高强度螺栓从固定孔21内取出,然后人力将支撑装置本体缓慢放平在地面,然后取出连接卡件8,随即将升降柱3从支撑柱1内轻轻取出,随后操作人员对其各个构成部件加以清理修复后将其搬运至指定的存储仓库进行存储,准备下一项目重复利用或者是以备下次再循环周转使用。

实施例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如图所示,该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具体安装以及使用的方式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设支撑条5,即操作人员可根据需要使用情况的需要来选择性的来通过在顶托4的两侧或者是四周均安装支撑条5来加宽使其增加扩大与建筑物的支撑面积,使其相邻两个支撑装置本体上的支撑条之间通过连接件穿过该长形通孔51后使其相邻的两个支撑装置本体上部紧固连为一整体作为使用。

具体的是,安装时,首先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将其该多个支撑装置本体搬运至施工现场,并使其竖立摆放于指定施工位置处,再缓慢将支撑装置本体立起,对中校正,确保摆放位置精准无误后,操作人员在通过使用高强度螺栓穿过设置于底座2上的固定孔21,使该支撑装置本体稳定牢固的固定于地面上,随后即可对该支撑装置本体加以使用。

使用时,操作人员只需手握操作把手64逆时针旋转上升至顶托4与建筑物相互顶紧为止,随即操作人员在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来选择性安装支撑条5,并通过连接件将相邻两个支撑装置本体上的支撑条5相互连接为一体使其与顶托4构成一整体作为使用,且安装过程中需要保证所安装的支撑条5与顶托4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保证连接牢靠无误,最后,操作人员在采用连接卡件8穿过设置于升降柱3上的锁紧孔31后使其与支撑柱1牢固卡合为一整体,最后完成建筑物支撑固定安装使用工作。

在上述的操作实施的过程中,具体各个部件的安装先后过程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且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检查各个部件的连接情况,若有松动情况发生,则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旋紧更换,在该实施过程中,操作把手64逆时针旋转为升降柱3上升,即顶托4也随之上升,从而使得整个支撑装置本体的高度也随之升高,操作把手64顺时针旋转为升降柱3下降,即顶托4也随之下降,从而使得整个支撑装置本体的高度也随之降低。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使用完毕需要将支撑装置本体进行拆除时,需要预先将其支撑条5拆除取下,随后,操作人员通过手握操作把手64并顺时针旋转使其支撑装置本体下降至足够的空间高度且方便操作人员操作的位置时,操作人员停止旋转,此时操作人员在将底部的高强度螺栓从固定孔21内取出,然后人力将支撑装置本体缓慢放平在地面,然后取出连接卡件8,随即将升降柱3从支撑柱1内轻轻取出,随后操作人员对其各个构成部件加以清理修复后将其搬运至指定的存储仓库进行存储,准备下一项目重复利用或者是以备下次再循环周转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建筑物为梁、后浇带或者是板。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已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