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拉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09603发布日期:2020-06-16 22:10阅读:900来源:国知局
建筑拉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建筑拉筋结构。



背景技术:

为达到国家对建筑结构及抗震等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采用箍筋形式变化多变,从受力角度来看,结构要求更加稳定。纵筋是平行于混凝土构件纵轴方向所配置的钢筋。配置于截面受压区的钢筋称为纵向受压钢筋;配置于截面受拉区的钢筋称为纵向受拉钢筋。箍筋是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力主筋和受压区混筋骨架的钢筋。

现有结构中,为了提高建筑梁的安全性能,会增加箍筋和纵筋的使用量或者增加箍筋和纵筋的直径,造成钢材的浪费,但是稳定性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建筑拉筋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种建筑拉筋结构,包括箍筋、纵筋和拉筋,沿纵筋长度方向套有若干层箍筋,箍筋箍紧纵筋,在箍筋与纵筋交接的位置设有拉筋,拉筋的两端分别从外层向内同时勾住箍筋和纵筋。

进一步地,所述拉筋的两端为向内弯折的u形弯钩。

进一步地,所述拉筋的两端分别从箍筋的上方和下方勾住箍筋和纵筋。

进一步地,沿纵筋长度方向的多排拉筋上下相邻两排拉筋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当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克服了采用大直径的箍筋和纵筋造成的钢材浪费的问题,使钢材更好的发挥到作用。

同等条件下,由于拉筋方式改变,增强了结构稳定性,进而节省了箍筋钢材。同时对结构整体稳定性、抗震抗剪能力都有很有利的作用,尤其对复杂建筑,更能起到明显的效果,为建筑物增添安全性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拉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拉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箍筋,2纵筋,3拉筋,4u形弯钩,5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该种建筑拉筋结构,包括箍筋1、纵筋2和拉筋3三大部分。沿纵筋2长度方向在纵筋2外侧套有若干层箍筋1,箍筋1箍紧纵筋2。在箍筋1与纵筋2交接的位置设有拉筋3,一般对于纵筋2与箍筋1形成的横截面为矩形的筋网,箍筋1与纵筋2交接位置如果是边角位置不再使用拉筋3,只在纵筋2接触箍筋1边的位置设置拉筋3。拉筋3的两端分别从箍筋1和纵筋2的外侧向内同时勾住箍筋1和纵筋2。

如图2所示,拉筋3的两端为向内弯折的u形弯钩4,弯钩向内同时勾紧箍筋1和纵筋2,起到拉结整个箍筋1和纵筋2网的作用。

沿纵筋2长度方向的多排拉筋3上下相邻两排拉筋3交错设置。

当梁5宽≤350mm时,拉筋3直径为6mm;梁5宽>350mm时,拉筋3直径为8mm;拉筋3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1间距的两倍。

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该种建筑拉筋3结构,包括箍筋1、纵筋2和拉筋3三大部分。沿纵筋2长度方向在纵筋2外侧套有若干层箍筋1,箍筋1箍紧纵筋2。在箍筋1与纵筋2交接的位置设有拉筋3,一般对于纵筋2与箍筋1形成的横截面为矩形的筋网,箍筋1与纵筋2交接位置如果是边角位置不再使用拉筋3,只在纵筋2接触箍筋1边的位置设置拉筋3。拉筋3的两端分别从箍筋1和纵筋2的外侧向内同时勾住箍筋1和纵筋2。

如图4所示,拉筋3的两端为向内弯折的u形弯钩4,拉筋3的两端分别从箍筋1的上方和下方勾住箍筋1和纵筋2。即拉筋3两端的u形弯钩4弯折方向不同,一个向上弯折,一个向下弯折,拉筋3整体呈s形结构。弯钩向内同时勾紧箍筋1和纵筋2,起到拉结整个箍筋1和纵筋2网的作用。

沿纵筋2长度方向的多排拉筋3上下相邻两排拉筋3交错设置。

当梁5宽≤350mm时,拉筋3直径为6mm;梁5宽>350mm时,拉筋3直径为8mm;拉筋3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1间距的两倍。

该结构形式的拉筋结构克服了采用大直径的箍筋和纵筋而造成的钢材浪费的问题,使钢材更好的发挥到作用。同等条件下,由于拉筋方式改变,增强了结构稳定性,进而节省了箍筋钢材。同时对结构整体稳定性、抗震抗剪能力都有很有利的作用,尤其对复杂建筑,更能起到明显的效果,为建筑物增添安全性可能。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扩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建筑拉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箍筋、纵筋和拉筋,沿纵筋长度方向套有若干层箍筋,箍筋箍紧纵筋,在箍筋与纵筋交接的位置设有拉筋,拉筋的两端分别从外层向内同时勾住箍筋和纵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拉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筋的两端为向内弯折的u形弯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拉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筋的两端分别从箍筋的上方和下方勾住箍筋和纵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拉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纵筋长度方向的多排拉筋上下相邻两排拉筋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拉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建筑拉筋结构,包括箍筋、纵筋和拉筋,沿纵筋长度方向套有若干层箍筋,箍筋箍紧纵筋,在箍筋与纵筋交接的位置设有拉筋,拉筋的两端分别从外层向内同时勾住箍筋和纵筋。该结构形式的拉筋结构克服了采用大直径的箍筋和纵筋而造成的钢材浪费的问题,使钢材更好的发挥到作用。同等条件下,由于拉筋方式改变,增强了结构稳定性,进而节省了箍筋钢材。同时对结构整体稳定性、抗震抗剪能力都有很有利的作用,尤其对复杂建筑,更能起到明显的效果,为建筑物增添安全性可能。

技术研发人员:胡五兵;薛景峰;李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省环能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09
技术公布日:2020.06.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