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二次设备舱的舱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6692发布日期:2020-08-05 00:4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化二次设备舱的舱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舱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一体化二次设备舱的舱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二次设备舱的舱盖包括舱顶骨架和覆盖在舱顶骨架上的舱顶盖板,舱顶盖板由多个子盖板拼接形成,相邻子盖板的边沿通过焊接连接,为了防水,相邻边沿均需满焊,费时费力,而且对焊接工艺要求高,若焊接工艺差,子盖板间会有缝隙,雨水会从缝隙间渗入舱内。

公告号为cn20847335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二次设备舱,包括底座、固定于该底座上的舱壁和盖设于舱壁上的舱盖,所述舱盖包括舱顶骨架和覆盖在舱顶骨架上的舱顶盖板,舱顶盖板包括左坡面板和右坡面板,左坡面板和右坡面板均由多块子盖板沿舱顶骨架长度方向依次连接,子盖板的两侧各具有一l型的折弯部,相邻两个子盖板连接时,两个折弯部相抵接组成t形结构。t形结构上套有连接盖,连接盖的横截面为u型,开口朝下且两端封闭,连接盖将t形结构全部覆盖。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二次设备舱,相邻子盖板之间仅需点焊即可,无需满焊,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当有大型设备需安装到设备舱内时,由于舱门较小,不便于设备安装,只得从设备舱顶部进行吊装,而上述技术方案中,二次设备舱的相邻盖板之间仍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不便拆卸,以此为工作人员安装大型设备带来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化二次设备舱的舱体结构,相邻盖板之间便于安装和拆卸,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在该设备舱内安装大型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一体化二次设备舱的舱体结构,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舱壁以及多个安装于舱壁上的顶盖,所述舱壁铰接有舱门,所述顶盖的横截面为c形,且顶盖沿舱壁的长度方向(l1)依次设置,所述顶盖包括可拆卸安装在舱壁上表面的盖板以及固定在盖板两侧的l形板体,相邻所述l形板体上共同安装有用于防水的连接盖,所述连接盖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连接盖的开口朝下且两端封闭,所述连接盖靠近其下表面的侧壁上固定有固定板,所述盖板上可拆卸安装有与固定板相抵紧的抵紧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邻l形板体上共同安装用于防水的连接盖,以防止雨水从相邻l形板体之间的间隙流入设备舱内部,具有良好的防水作用;盖板上的抵紧组件与连接盖侧壁上的固定板相抵紧,以此使得连接盖能够牢固的安装在相邻的l形板体上,且抵紧组件与盖板之间可拆卸,以便于工作人员对连接盖以及盖板进行安装和拆卸,从而便于将顶盖进行安装和拆卸,有利于工作人员在该设备舱内安装大型设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紧组件包括固定在盖板上表面的柱形壳体、安装在柱形壳体内且与其滑动连接的滑板、固定在滑板与柱形壳体端部之间的弹簧、固定在滑板远离弹簧一侧的连接杆以及固定在连接杆远离滑板一端的压紧板,所述压紧板下表面与固定板上表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对与固定板相抵紧的抵紧组件进行拆卸时,只需手握压紧板并向柱形壳体一侧推动,使得弹簧压缩,此时,压紧板下表面脱离固定板上表面,固定板失去束缚,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取下连接盖,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将顶盖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紧板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压紧板的倾斜面位于压紧板远离连接杆的一侧,且所述压紧板上表面的面积小于其下表面的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与连接盖相接触的压紧板侧壁设计成倾斜面,以此使得工作人员仅需下压连接盖,使得连接盖上的固定板与压紧板接触后可直接推动压紧板向远离固定板一侧运动,而无需额外施加力使得压紧板向运动,从而减小了连接盖的安装难度;当固定板上表面与压紧板下表面平齐后,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压紧板恢复原位且对固定板产生限位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板侧壁上固定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滑块,所述柱形壳体内壁上开设有与滑块滑移配合的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板上的滑块与柱形壳体内壁上的滑槽滑移配合,以此使得滑板能够在柱形壳体内平稳滑动,避免了滑板因受力不均而在柱形壳体内歪斜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舱壁上安装有用于压紧板复位的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包括转动安装在舱壁侧壁上的第一转动杆、固定在第一转动杆外壁上的固定块、安装在固定块上且与其螺纹连接的握杆、固定在固定块侧壁上的方形框体以及固定在压紧板上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外壁与方形框体内侧壁相贴合,且所述握杆与第一转动杆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转动杆与固定杆之间的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拆卸连接盖时,工作人员只需手握握杆并转动,此时固定块随握杆同步转动,而固定块带动方形框体同步转动,以此使得压紧板上的固定杆在方形框体的推动力作用下,沿舱壁的长度方向(l1)运动,同时压紧板亦沿长度方向(l1)运动,当压紧板下表面脱离固定板上表面时,工作人员即可将连接盖进行拆卸;若要使得压紧板能够在弹力的作用下充分将固定板压紧,需选择较大弹性系数的弹簧,而选用弹性系数大的弹簧会增大工作人员推动压紧板的难度,由于握杆与第一转动杆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转动杆与固定杆之间的距离,根据杠杆原理可知,此种设计方式减小了工作人员推动压紧板所需力度,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省力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块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且所述固定块的多个侧壁上均开设有可与握杆螺纹连接的内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块的多个侧壁上均开设多个与握杆螺纹连接的内螺纹,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将握杆安装在固定块的不同位置上,从而既有利于工作人员在盖板上操作固定块,又有利于工作人员在地面上操作固定块,以对连接盖进行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舱壁侧壁上还安装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转动安装在舱壁外侧壁上的第二转动杆以及固定在第二转动杆远离舱壁外侧壁一端的卡块,所述卡块上开设有可与固定块卡接配合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上的卡槽与固定块卡接配合,以此便于工作人员通过固定组件对固定块进行固定,从而避免了握杆因受外力作用而使得固定块发生转动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复位组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舱壁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竖板以及两个固定在第一竖板上的第二竖板,两个所述第一竖板以及两个第二竖板围成一个矩形框体结构,每个所述盖板下表面均固定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板以及一个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沿舱壁的长度方向(l1)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下表面开设有可与第一竖板卡接配合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连接板沿舱壁的宽度方向(l2)设置,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下表面开设有可与第二竖板卡接配合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板下表面的第一安装槽与第一竖板卡接配合,第二连接板下表面的第二安装槽与第二竖板卡接配合,以此使得盖板能够可拆卸安装在舱壁顶部,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盖板进行安装和拆卸。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方案在相邻l形板体上共同安装用于防水的连接盖,以防止雨水从相邻l形板体之间的间隙流入设备舱内部,具有良好的防水作用;盖板上的抵紧组件与连接盖侧壁上的固定板相抵紧,以此使得连接盖能够牢固的安装在相邻的l形板体上,且抵紧组件与盖板之间可拆卸,以便于工作人员对连接盖以及盖板进行安装和拆卸,从而便于将顶盖进行安装和拆卸,有利于工作人员在该设备舱内安装大型设备;

2.本方案中,当工作人员对与固定板相抵紧的抵紧组件进行拆卸时,只需手握压紧板并向柱形壳体一侧推动,使得弹簧压缩,此时,压紧板下表面脱离固定板上表面,固定板失去束缚,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取下连接盖,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将顶盖拆卸;

3.本方案中,卡块上的卡槽与固定块卡接配合,以此便于工作人员通过固定组件对固定块进行固定,从而避免了握杆因受外力作用而使得固定块发生转动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复位组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以a-a作为剖切线所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柱形壳体与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座;2、舱壁;21、第一竖板;22、第二竖板;23、舱门;3、顶盖;31、盖板;32、l形板体;33、第一连接板;331、第一安装槽;34、第二连接板;341、第二安装槽;4、连接盖;41、密封环;42、密封板;43、固定板;5、抵紧组件;51、柱形壳体;511、滑槽;52、滑板;521、滑块;53、弹簧;54、连接杆;55、压紧板;6、复位组件;61、第一转动杆;62、固定块;621、内螺纹;63、方形框体;64、固定杆;65、握杆;7、固定组件;71、第二转动杆;72、卡块;72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一体化二次设备舱的舱体结构,包括底座1。底座1为长方形板体,其下表面与地面接触。底座1上固定有舱壁2。舱壁2包括两个第一竖板21以及两个第二竖板22。第一竖板21为长方形板体,且两个第一竖板21分别固定在底座1两侧。第一竖板21为竖直设置,其下表面与底座1上表面固定。第二竖板22亦为长方形板体,第二竖板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竖板21固定,且两个第二竖板22对称设置。第二竖板22为竖立设置,其下表面与底座1上表面固定。两个第一竖板21以及两个第二竖板22围成一个矩形框体结构,第一竖板21的长度方向即为舱壁2的长度方向(l1),第二竖板22的长度方向即为舱壁2的宽度方向(l2)。其中一个第二竖板22的侧壁上铰接有舱门23,舱门23为长方形板体,以便工作人员从舱门23进入设备舱内。

如图1所示,舱壁2顶部沿其长度方向(l1)依次安装有多个顶盖3,顶盖3的竖直横截面为c形。顶盖3包括盖板31以及两个对称设置的l形板体32。盖板31为长方形板体,l形板体32的竖直横断面为l形,且两个l形板体32分别固定在盖板31两侧。顶盖3下表面固定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连接板33以及一个第二连接板34。第一连接板33和第二连接板34均为长方形板体,且第二连接板34与第一连接板33一体成型,且第一连接板33沿舱壁2的长度方向(l1)设置,第二连接板34沿舱壁2的宽度方向(l2)设置。结合图2所示,第一连接板33下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331,第一安装槽331的竖直横截面为方形,且第一安装槽331的三个内侧壁分别与第一竖板21的三个侧壁相贴合。第二连接板34下表面开设有第二安装槽341。第二安装槽341的竖直横截面亦为方形,第二安装槽341与两个第一连接板33的第一安装槽331连通,且第二安装槽341的三个内侧壁分别与第二竖板22的三个侧壁相贴合,以此使得顶盖3可拆卸安装在舱壁2上。

如图3所示,位于相邻顶盖3上的l形板体32彼此贴合,且两个相邻的l形板体32上共同安装有连接盖4。连接盖4的竖直横截面为u形,连接盖4两侧的内侧壁分别与两个l形板体32的侧壁相贴合。连接盖4的开口朝下,其水平横截面为方形环状。连接盖4两端闭口,且连接盖4两端的内侧壁分别与l形板体32两侧的侧壁相贴合。结合图4所示,盖板31上表面与连接盖4下表面对应的位置上固定有密封环41。密封环41为方形环状,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其上表面与连接盖4下表面贴合。密封环41两侧均固定有密封板42。密封板42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其下表面与盖板31上表面固定。连接盖4两侧的侧壁上均固定有固定板43。固定板43为方形板体,其长度方向与舱壁2(见图1)的宽度方向(l2)一致。固定板43下表面与密封板42上表面贴合,以此使得连接盖4与盖板31之间保持密封。

如图4所示,盖板31上安装有抵紧组件5。抵紧组件5包括柱形壳体51、滑板52、弹簧53、连接杆54以及压紧板55。柱形壳体51为圆管状,其两端闭口,柱形壳体51与盖板31上表面固定,且柱形壳体51的轴线方向与舱壁2(见图1)的长度方向(l1)一致。结合图5所示,滑板52为圆板状,滑板52外壁上固定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滑块521。滑块521为方形块体,柱形壳体51内侧壁上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滑槽511,且滑槽511与滑块521滑移配合。弹簧53的一端与滑板52端面固定,另一端与柱形壳体51远离连接盖4一端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杆54为圆杆状,其轴线与柱形壳体51的轴线重合,且连接杆54的一端与滑板52远离弹簧53的一侧固定。压紧板55的水平横截面为直角梯形,其下表面与固定板43上表面抵接,且压紧板55的其中一个侧壁与连接杆54远离滑板52的一端固定。压紧板55上表面的面积小于其下表面的面积,且压紧板55的倾斜面远离连接杆54。在安装连接盖4时,工作人员只需向下按压连接盖4,使得固定板43下表面与压紧板55的倾斜面相抵触,继续施力后,弹簧53收缩,使得连接杆54的一部分收入柱形壳体51内,当固定板43上表面与压紧板55下表面平齐后,弹簧53复位并驱使压紧板55复位,以此限制了固定板43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选用较大弹性系数的弹簧53,以增强压紧板55对固定板43的压紧作用),从而使得连接盖4牢固的安装在盖板31上。

如图1及图6所示,舱壁2的第一竖板21上安装有用于压紧板55复位的复位组件6。复位组件6包括第一转动杆61、固定块62、方形框体63、固定杆64以及握杆65。第一转动杆61为圆杆状,转动安装在第一竖板21上,且第一转动杆61的轴线方向与舱壁2的宽度方向(l2)一致。固定块62的竖直横截面为正六边形,其固定套设在第一转动杆61外壁上。方形框体63的竖直横截面为方形环状,固定在固定块62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固定杆64为圆杆状,其一端与压紧板55固定,另一端与方形框体63内侧壁相贴合。握杆65为圆杆状,其一端与固定块62螺纹连接,且固定块62的多个侧壁上均开设有可与握杆65螺纹连接的内螺纹621,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对握杆65进行安装和拆卸,同时便于工作人员将握杆65安装在固定块62的不同位置上,既有利于工作人员在盖板31上操作固定块62,又有利于工作人员在地面上操作固定块62,以对连接盖4进行安装和拆卸。握杆65与第一转动杆6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转动杆61与固定杆64之间的距离,根据杠杆原理可知,工作人员通过操作较长的握杆65以使得固定块62以及第一转动杆61转动,能够起到良好的省力作用,从而有利于工作人员花费较小的力气即可拨动压紧板55。

如图1及图6所示,舱壁2的第一竖板21上还安装有固定组件7。固定组件7包括第二转动杆71和卡块72。第二转动杆71为圆杆状,转动安装在第一竖板21上。卡块72为方形块体,卡块72的其中一个侧壁与第二转动杆71远离第一竖板21的一端固定,且卡块72上开设有卡槽721。卡槽721的四个内侧壁分别与固定块62的四个侧壁相贴合,以使得卡块72卡接在固定块62上,从而便于工作人员使用固定组件7对固定块62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安装顶盖3时,工作人员只需将第一连接板33的第一安装槽331卡合在第一竖板21上,同时将第二连接板34的第二安装槽341卡合在第二竖板22上;随后,工作人员需将连接盖4与两个l形板体32对准,此时,连接盖4的开口朝下,使得连接盖4两端的内侧壁分别与l形板体32两侧的侧壁相贴合,并使得连接盖4两侧的内侧壁分别与两个l形板体32的侧壁相贴合;连接盖4与两个l形板体32对准后,工作人员只需向下按压连接盖4,使得连接盖4下表面与压紧板55的倾斜面相抵触并继续按压,随后,在弹力的作用下,压紧板55下表面与固定板43上表面相抵触,以此实现了连接盖4的固定;在拆卸连接盖4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第二转动杆71,使得卡块72脱离固定块62,随后握住握杆65并转动,使得方形框体63推动固定杆64向柱形壳体51一侧运动,此时,固定板43失去束缚作用,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将连接盖4拆卸。

本方案在相邻l形板体32上共同安装用于防水的连接盖4,以防止雨水从相邻l形板体32之间的间隙流入设备舱内部,具有良好的防水作用;盖板31上的抵紧组件5与连接盖4侧壁上的固定板43相抵紧,以此使得连接盖4能够牢固的安装在相邻的l形板体32上,且抵紧组件5与盖板31之间可拆卸,以便于工作人员对连接盖4以及盖板31进行安装和拆卸,从而便于将顶盖3进行安装和拆卸,有利于工作人员在该设备舱内安装大型设备。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