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3679发布日期:2020-05-29 12:14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在各种建筑中跟人民生活最为相关的无疑是住宅和办公建筑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长,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建筑的空间利用率。

现在的房屋建筑多为楼房建筑,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现在楼房建筑的宽度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楼房过宽使得建筑内部离窗户较远,内部空间光线较为昏暗,而且房间内的透气性较差。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了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包括有墙体,所述墙体的外侧设有窗户,所述窗户的底部设有阳台,且所述窗户的顶端设有窗檐,所述窗檐的一侧设有聚光口,所述聚光口内设有凸透镜,所述凸透镜远离所述聚光口的一侧设有凹透镜,所述凹透镜的一侧设有透光管道;

所述窗檐的上端设有进风装置,所述进风装置的一侧设有透气管,所述透气管的一侧均匀设有多个第一换气管,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气管之间均匀设有多个第二换气管,且多个所述第一换气管远离所述透气管的一端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设有出风装置。

优选的,所述凸透镜与所述凹透镜之间设有集光室,且所述凸透镜的顶端设有定位组件;

所述凸透镜通过所述定位组件与所述窗檐相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透光管道包括有第一反光镜片,所述第一反光镜片的底部设有第二反光镜片,所述第二反光镜片的底部均匀设有多个透光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光镜片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光镜片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光镜片与所述第二反光镜片的顶端之间设有第三反光镜片。

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一换气管和第二换气管的管壁上均均匀设有多个透气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主要是通过:

其一:在聚光口内依次设有凸透镜、凹透镜和透光管道,通过凸透镜将外界阳光聚集在集光室内,再由凹透镜将阳光发散至透光管道内后经透光管道内的多个透光孔投射至建筑内部,从而实现建筑内部的透光效果;

其二:通过在进风装置内设有透气管,透气管上设有多个第一换气管和多个第二换气管,使用时,进风装置将外界空气吸收至透气管内,空气经透气管流入多个第一换气管和第二换气管内,然后通过其表面的多个透气孔流入建筑内部进行换气,最后空气会经出气管流向出风装置,在出风装置的作用下排出,实现建筑内部的换气。

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区放大图;

图4是图2中的b区放大图。

附图标记:1、墙体;2、窗户;21、阳台;22、窗檐;3、聚光口;4、进风装置;41、透气管;42、第一换气管;42a、透气孔;43、第二换气管;5、凸透镜;51、集光室;52、定位组件;6、凹透镜;7、透光管道;71、第一反光镜片;72、第二反光镜片;72a、透光孔;8、第三反光镜片;9、出风装置;91、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请参照附图1-4,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包括有墙体1,所述墙体1的外侧设有窗户2,所述窗户2的底部设有阳台21,且所述窗户2的顶端设有窗檐22,所述窗檐22的一侧设有聚光口3,所述聚光口3内设有凸透镜5,所述凸透镜5远离所述聚光口3的一侧设有凹透镜6,所述凹透镜6的一侧设有透光管道7;

所述窗檐22的上端设有进风装置4,所述进风装置4的一侧设有透气管41,所述透气管41的一侧均匀设有多个第一换气管42,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气管42之间均匀设有多个第二换气管43,且多个所述第一换气管42远离所述透气管41的一端设有出气管91,所述出气管91的一端设有出风装置9。

请参照附图2,多个所述第一换气管42和第二换气管43的管壁上均均匀设有多个透气孔42a。在本实例中,通过透气孔42a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内部的通气换气作用。

请参照附图3,所述凸透镜5与所述凹透镜6之间设有集光室51,且所述凸透镜5的顶端设有定位组件52;所述凸透镜5通过所述定位组件52与所述窗檐22相连接固定。在本实例中,通过集光室51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实现将外界的阳光聚集至建筑内部,便于透光;进一步的,通过定位组件52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实现凸透镜5与窗檐22相连接的目的。

请参照附图4,所述透光管道7包括有第一反光镜片71,所述第一反光镜片71的底部设有第二反光镜片72,所述第二反光镜片72的底部均匀设有多个透光孔72a;所述第一反光镜片7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光镜片72的长度;所述第一反光镜片71与所述第二反光镜片72的顶端之间设有第三反光镜片8。在本实例中,通过第一反光镜片71和、第二反光镜片72和第三反光镜片8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将集光室51内的光传递至建筑内部;进一步的,通过透光孔72a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实现将光发散均匀的投射至建筑内部,防止光线过于集中。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其一:外界阳光照射在聚光口3上,阳光在凸透镜5的作用下被集中聚焦在集光室51内,集光室51内阳光再经凹透镜6被发散至透光管道7内,由于透光管道7由第一反光镜片71和、第二反光镜片72和第三反光镜片8组成,使得光线不会逃逸,最终光线会通过第二反光镜片72底部的多个透光孔72a投射至建筑内部;

其二:进风装置4将外界空气吸收至透气管41内,空气经透气管41流入多个第一换气管42和第二换气管43内,然后通过其表面的多个透气孔42a流入建筑内部进行换气,最后空气会经出气管91流向出风装置9,在出风装置9的作用下排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说明示例,无论从哪一点来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都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包括有墙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1)的外侧设有窗户(2),所述窗户(2)的底部设有阳台(21),且所述窗户(2)的顶端设有窗檐(22),所述窗檐(22)的一侧设有聚光口(3),所述聚光口(3)内设有凸透镜(5),所述凸透镜(5)远离所述聚光口(3)的一侧设有凹透镜(6),所述凹透镜(6)的一侧设有透光管道(7);

所述窗檐(22)的上端设有进风装置(4),所述进风装置(4)的一侧设有透气管(41),所述透气管(41)的一侧均匀设有多个第一换气管(42),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气管(42)之间均匀设有多个第二换气管(43),且多个所述第一换气管(42)远离所述透气管(41)的一端设有出气管(91),所述出气管(91)的一端设有出风装置(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镜(5)与所述凹透镜(6)之间设有集光室(51),且所述凸透镜(5)的顶端设有定位组件(52);

所述凸透镜(5)通过所述定位组件(52)与所述窗檐(22)相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管道(7)包括有第一反光镜片(71),所述第一反光镜片(71)的底部设有第二反光镜片(72),所述第二反光镜片(72)的底部均匀设有多个透光孔(72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镜片(7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光镜片(72)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镜片(71)与所述第二反光镜片(72)的顶端之间设有第三反光镜片(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换气管(42)和第二换气管(43)的管壁上均均匀设有多个透气孔(42a)。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内部透光换气结构,包括有墙体,所述墙体的外侧设有窗户,所述窗户的底部设有阳台,且所述窗户的顶端设有窗檐,所述窗檐的一侧设有聚光口,所述聚光口内设有凸透镜,所述凸透镜远离所述聚光口的一侧设有凹透镜,所述凹透镜的一侧设有透光管道,所述窗檐的上端设有进风装置,所述进风装置的一侧设有透气管,所述透气管的一侧均匀设有多个第一换气管,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气管之间均匀设有多个第二换气管,且多个所述第一换气管远离所述透气管的一端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设有出风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凹透镜和凸透镜的作用将外界阳光引入建筑内部,通过多个第一换气管和多个第二换气管对建筑内部进行换气。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胡红梅;张军;王有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富睿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9
技术公布日:2020.05.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